Thursday, 12 April 2012

鐵達尼號 3D 版

初想看《鐵達尼號》(Titanic) 3D 版,搞不清楚是基於什麼原因,卻就是極不願意跟朋友說,怕遭身邊的「有識之士」訕笑(甚至譴責)。後來真的去看了,卻是基於有點無謂的家庭因素。

十四年多前,還沒有網誌 (blog),也沒有寫觀後感的習慣,看完《鐵達尼號》,沒有留下一點有關個人感想的文字紀錄。那是 1997 年的聖誕節,正在放「悠長假期」,靠做些兼職翻譯工打發時間(和餬口)。跟兩個正在拍拖的大學同學一起去旺角凱聲戲院看《鐵達尼號》。那個姓的職業寫手記性不好,當年手機已經很流行,至少我們一行三人,一人一部,看電影時我還叫那女同學別接電話。後來,跟另外兩個中學同學聚會,他們還沒看《鐵達尼號》,就去了佐敦大華戲院看早場。那時候不習慣用電話買票,特別提前兩天一早到戲院排隊買票。

2012 年,《鐵達尼號》重映,最多人談論的不是這 3D 版的立體效果水準如何,而是在這十多年間,自己經歷了什麼變化,當時跟這齣電影有關的一切一切又改變了幾多。

凱聲戲院和大華戲院都先後結業了。從前很喜歡去這兩所放映英語片為主的戲院看電影,因為座位舒適,冷空調特別大,夏天去看戲是一流享受。更早的不說了,在凱聲看過《貝隆夫人》(Evita)、《奪面雙雄》(Face/Off) 等。去大華更多,看過《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 等。

當年拍拖的那對男女同學,最終有情人沒成眷屬,如今各自成家了,跟女的仍保持聯繫。

剛看完電影,很喜歡《My Heart Will Go On》,甚至試譯歌詞。但隨着公映頭三四個月全世界鋪天蓋地式疲勞轟炸,此歌前奏一響起,就有想吐的感覺,到最近兩三年才稍為好轉。

多年以後,想回電影院重溫《鐵達尼號》,確是因為好奇想知道加上立體效果後,這齣當年耗費兩億美元的鉅製是否真的在視覺效果方面追上今天的水平。

儘管片長 195 分鐘,依然沒覺得很冗長。末段黑夜冰海船難的高潮戲,色調更富層次,沈船的立體效果也做得挺不錯,連很多電腦生成的畫面都重新潤色,花掉 1800 萬美元來「修復」,還算物有所值。

不去討論片中 Jack 和 Rose 的愛情是多麼媚俗或廉價,反正從當年到今日都不曾為男女主角的生死戀狠狠地感動過。也不會為《幕後嫌疑犯》(L.A. Confidential) 在奧斯卡中慘敗而忿忿不平。我喜歡《鐵達尼號》(願意花 100 塊錢和 195 分鐘去重溫,說「喜歡」也不為過)是因為它精良的製作。同是「災難片」,對比《變型金剛》(Transformers) 之類的槍炮戰,《鐵》片的龐大製作並不是純粹為了製造官能刺激。

兩個主角 Leonardo DiCaprioKate Winslet,都是十年人事幾番新。前者憑着《鐵》片登上第一線明星行列,這些年來拍過不少有質量的電影,演技也大有進步。雖然中年發福,但從 Jack 一角開始,籠罩 DiCaprio 的偶像光環似乎還捨不得離他而去。Kate Winslet 在《鐵》片後仍然角色先行,沒有藉着名氣轉型,當商業片明星去。也許就是她這份堅持,加上個人努力和實力,終於榮升影后。

說實話,當年 DiCaprio 和 Winslet 演出還行,只是《鐵達尼號》這塊「愛情災難鉅片」的招牌太大太沈重了,觀眾到後來才慢慢開始認識和接受他們。兩人在《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 中重逢,都演得好,但許是《鐵達尼號》的魔咒太強,終究還不能在頒獎台上來一個圓滿的結局。Kate Winslet 同年憑《讀愛》(The Reader) 得獎,從戲份或表現看來,我都覺得是次選。

前陣子看《三人華爾茲》(Take This Waltz;觀後感),覺得伴侶會燒菜、愛燒菜很棒;重看《鐵達尼號》,看到導演 James Cameron 代筆替女主角畫素描一幕,又覺得會畫畫的也具吸引力。只是這麼一想,又回憶起那一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主持人 Billy Crystal 玩移花接木,讓自己變成 DiCaprio 的模特兒,便忍俊不禁。

《鐵達尼號》在太多人的回憶裏都佔上一筆,重看不重看,想起它,還是會想起很多很多。

2 comments:

  1. 我心中永遠的經典,這個星期也要去看。
    Kate拍完浮生路和老公離婚,聞說因為她喜歡Dicaprio呢。

    ReplyDelete
  2. 呃,很有同感噃。
    當年也是在大華睇的。
    莫道聽首主題曲聽到嘔啦,唱嗰個十多年來唱上萬次,何嘗唔係唱到嘔哩。唔唱歌迷又唔收貨噃。
    同意Kate Winslet理應憑浮生路獲提名、奪獎,論演出層次、細膩及深度,俱非讀愛所能及。反觀Leonardo,自本片以後,多選擇陰沉角色,他演出又太在意証明自己有多行,每每咬牙切齒,不若年輕時演出的予人驚喜。
    反而,我覺得3D效果麻麻,先天不足是也。
    不過如你所言,情懷最重要。
    這就十五年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