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7 July 2012

香港的「影評」不老實 (?)

大編輯同事討了個便宜。他要替近年國內其中一個挺會耍點小聰明的年輕女作家出一本集子,收錄對方一些跟電影有關的文章。大編輯事忙,已經雇人通讀校對一遍,但仍擔心文中很多內地譯名(或直譯)會讓香港讀者一頭霧水,想我替他再通讀一遍。近三百頁的小開本,包含舊好萊塢、歐洲、日本、香港、大陸的電影。花了兩個多小時,勾出兩百多個必須改(例如已故的杉村春子全變成「村杉春子」)或可以考慮修改(《肖恩的救贖》倒不一定要換成《月黑高飛》;資深一點的影迷大概也知道「韓弗理鮑嘉」是「堪富利保加」)的譯名,再加上二三十處剛好發現的錯別字(多是簡繁轉換的常見錯誤)或誤植,盡點棉力就是。

交稿時,跟同事聊起,他說女作家的電影文字有趣,跟香港寫影評的比較起來,值得讀多了。他說,香港的影評太「老實」,整篇文章只會說跟電影有關的事。「老實」這個詞有趣,當然不是照表面的意思去解讀。在媒體寫影評討稿費的,除非有什麼特殊的原因或背景,否則不能離題萬丈。那本集子中所收錄的文章,從長度到角度,大都不是為媒體專欄而寫的,不能相題並論。但大編輯那句戲言,到底在我腦海縈繞了兩天。

在這裏寫文章,很大程度是一個生活紀錄,所以要盡量老實。通過電影,借題發揮,也嘗試過,但現在「生活逼人」,想寫,甚至多寫,能寫的時間和精力卻無疑少了,還是老老實實,看了什麼便寫什麼。然而,遇上一些感覺比內容強的電影,像昨晚看的《晚秋》,「不老實」去寫,也許更合適。在選題再難有新意的時候,換一個角度,也算是一種(有點自欺欺人的)進步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