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1 March 2014

KANO

難不把《KANO》和親日甚至媚日的觀點拉到一起。這是討論這齣片長達 185 分鐘的棒球電影的一個角度,卻不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角度。從影片的選題和調子來看,要把《KANO》打成「製作人想再當天皇子民」的電影,不免有點太抬舉了這部戲。

作為一名電影消費者,《KANO》是好看的,也替台灣高興,片子不僅娛樂性高,奮鬥、掙扎、痛苦、喜樂等情緒都拍得非常到位,場景、道具、服裝、聲效、電腦特效都有不錯的水平,不管是素人演員(完全沒有演戲經驗的新人)還是資深/專業的演員都表現出色,可見選角花了很大的心思。就是電影毫不避嫌,或正面或側面去(用心)緬懷台灣在日治時代的美好生活,在今天看來,卻有點歪打正着,遇上了最合適的時間,讓很多或心理或行動上排斥中國大陸的華人觀眾看完,都會自動對號入座,各自想起本身社會不同的殖民歷史,而去對比今日種種的危險和「機會」,衍生出複雜的政經情結和生活思考。

魏德聖監製編劇、馬志翔導演的《KANO》在台灣賣個滿堂紅,片名是「嘉農」(嘉義農林棒球隊的簡稱)的日語發音,描寫 1931 年日治時代台灣嘉義農林中學棒球隊代表台灣到大阪的甲子園參加日本全國中學棒球大賽的真人真事。嘉農隊由中國人、日本人、原住民組成。最初沒人看好,是一支從沒贏過球的弱旅,籌募經費困難重重。到贏得全台冠軍去日本參賽時,又受當地記者嘲諷。嘉農隊在日本人教練遠藤兵太郎(永瀨正敏飾)的訓練下,贏得台灣全島冠軍進軍甲子園,一直挺進決賽,奪得亞軍。嘉農的球技和拚鬥精神在甲子園征服了全日本的棒球迷,儘管沒有拿下冠軍,大會還是向嘉農隊頒發特別獎「朝日牌」,表揚球隊的表現。

此片拍得像日本片,絕對大部份時間講日語對白,台前幕後有不少日本人參與,可這並不是它遭炮轟媚日的主要原因。《KANO》最令人「看不順眼」的,大概是它只說在日治時期台灣人生活的好,對真實發生的反日、抗日,以及後來日本侵略鄰國的歷史都隻字未提(或者故意淡化)。有名的烏頭山水庫和嘉南大圳工程無疑惠及不少台灣農民,但為了製造更佳的戲劇效果,編導在時間和地點上故意調整了一下,將嘉農和嘉南大圳拉到一起了。

這電影的主旨是要真誠對待人生的夢想,不是吹捧台灣由日本人管治有多好,架上政治眼鏡去審視《KANO》並不公平,只是電影在這個時候上映,剛好碰上社會氣候和民眾思潮改變,很多人都「不想當中國人」,於是有些人由此變得認同殖民地時期的統治者。

如果說《KANO》是魏德聖「台日三部曲」的最終章,前兩部《海角七號》(觀後感)和《賽德克‧巴萊》說台灣人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懷舊和抵抗,《KANO》則把焦點放在台灣的人怎麼看待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

《KANO》是拍得不錯的,尤其是聲效和剪接,最明顯的是多場棒球比賽,打擊、上壘、奔跑等聲聲入耳,加上採用不同的剪接方式,讓觀眾更加瞭解比賽的過程和規則,增加了觀影的趣味,看得更投入。首次當導演的馬志翔表現不錯,調度恰如其分。

演員也是重要的一環。從前對於男主角永瀨正敏,只知道他拍電影不拘一格,跟淺野忠信或近年冒起的小田切讓一樣,也會演一些古怪的角色。還有,他就是演員兼歌手小泉今日子的前夫,兩人離婚後仍合作拍過電影。他是魏德聖心目中演遠藤教練的首選,但最初沒有答應。在《KANO》,永瀨正敏表現老練,很有大將之風。飾演嘉農棒球隊隊員的都是沒有演戲經驗的新演員,卻人人都率真自然,不僅因為本來是打棒球所以打得似模似樣,連文戲也演得不錯,像演吳明捷的曹佑寧,氣質好,演出也討好。

這幾年,台灣本土電影復興,賣座佳,也多談歷史和身份。香港也有本土電影,但整體的質量不穩定,希望能多加把勁。


Saturday, 29 March 2014

挪亞:滅世啟示

過幾年教會學校,早聽過《聖經》挪亞方舟的故事,但細節不多。要將之拍成電影,還要片長超過兩個小時(138 分鐘),買票前真有點擔心。

對我來說,Darren Aronofsky 是個有名氣的導演,但談不上名導演。《挪亞:滅世啟示》(Noah) 是他執導的第七齣劇情長片,其舊作之中,最多人認識的該是上一齣,即讓 Natalie Portman 拿下金像影后的《黑天鵝》(觀後感),然而可觀性更高的,該數《迷上癮》(Requiem of a Dream; 2000) 和《拚命戰羊》(The Wrestler; 2008)。《挪》片的影像(遠)比故事吸引,直可以教部份觀眾暫時忘卻非常犯駁的劇情。

洪水滅世,挪亞方舟,在《聖經‧創世記》的記載不多,也大概因此給編導留下無限的聯想和創作空間。編劇用電影來填補經典遺留的空白,但我不覺得這段神話和聖人挪亞的形象變得更立體,因為描寫的角度和劇情的細節大都是「老生常談」。

在《聖經》上,於洪水過後,挪亞詛咒兒子 Ham 的後代要世代為奴,《挪》片的創作團隊或許以此為基去「重塑」挪亞的生平和滅世的來龍去脈,結果 Ham(Logan Lerman 飾)成了罪人。

故事回到遠古時期,造物主創造人類,亞當和夏娃受魔鬼誘惑,人類從此墮落,幾個世代之後,人類造孽,惡貫滿盈,造物主將以無盡豪雨清洗一切罪惡,挪亞(Russell Crowe 飾)受命於天,帶領家人和生靈萬物逃出浩劫,挽留地球不同物種的最後血脈。挪亞打造方舟求生之際,兒子 Shem(Douglas Booth 飾)戀上挪亞的養女 Ila(Emma Waston 飾)。Ham 先是妒忌,後來不滿老父對他所喜歡的女孩見死不救,慌亂之下,竟勾結挪亞家族的世仇 Tubal-cain(Ray Winstone 飾)……

電影的前半段比較緊湊,洪水來襲一段反而拍得出奇的簡潔(原以來要大搞二三十分鐘),倒是之後在方舟之上和洪水退卻回到陸地時爆發的家族情族有點拖曳。

對《挪亞:滅世啟示》有點期待,多少因為男主角 Russell Crowe。這位在千禧年前後走紅的影帝最近一兩年彷彿「洗心革面」。儘管歌喉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但論外型和氣質,他在《孤星淚》(觀後感)的演出還是可以的,所以挺想知道挪亞這角色是否能夠把他帶回出軌,重新綻放星光。結果,他非常稱職地完成工作,但不至於顯現星味。跟他合演過《有你終身美麗》(A Beautiful Mind;Russell Crowe 最好的一齣戲,在奧斯卡敗於 Denzel Washington 可說是冤案;同樣,Russell Crowe 以星味盡蓋演技的《帝國驕雄》拿獎也教人搖頭)的 Jennifer Connelly 發揮機會不多,但似乎駐顏有術。老牌影帝 Anthony Hopkins 繼續發揮超級「甘草」的力量。事實上,他一開口唸對白,就有一股令人投入劇情的力量。

年輕演員方面,就是 Emma Watson 和 Logan Lerman 戲份較多、較有發揮。Douglas Booth 的造型不夠粗獷,演技也顯幼嫩。全片最搶鏡頭的,是演大反角的英國演員 Ray Winstone。

Friday, 28 March 2014

HKIFF 2014 之 2:十二夜

着必掉眼淚的心情看《十二夜》,結果竟然幸保不失。並不是說九把刀當製作人的這齣紀錄片沒法打動我,而是雖然片子表面看似靜態,其實拍得挺緊湊,一直抓着觀眾的視線。淚腺分泌快出之際,下一波小高潮又來,只能使勁盯緊銀幕,追逐後事發展。

在台灣,流浪狗被捕捉進收容所後,法律只保障牠們有十二天的時間等待原主人找回牠們,或者有新主人領養。過了十二天的限期,便會執行安樂死。收容所的環境惡劣,九成以上的狗都難逃一死。《十二夜》在其中一家收容所拍攝,也是唯一願意讓攝製隊去拍攝的收容所。影片記述了收容所前後連續大約三星期的情況,展現狗兒在那裏的狀況。在拍攝時關進收容所的幾百頭狗中,只有不到六十條捱得過犬瘟、血腸炎等病患,而且幸運地得到新主人領養。

《十二夜》沒有什麼明星演員加持,只得出品人之一的隋棠唸了十句旁白左右,更值得慶幸的是沒有讓什麼名人去替狗兒配音。這片子的主角是狗,牠們在鏡頭前流露真實的情緒和反應,也許沒有一個演技精湛的人類演員可以比擬。什麼叫「嚇得屁滾尿流」,再也沒有那麼真實慘烈的展示了。電影的攝影很捧,善於捕捉光線,有無數精彩的特寫和難忘的畫面。

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一頭叫達摩的狗在同伴死去後的表現。牠的悲鳴和掙扎可能是因為同伴的死而傷心,也可能是因為牠着實熬不住收容所內極度磨折、可怕的環境。那一刻,甚至連之前看到的震撼場面,例如狗兒為反抗而咬斷牙齒滿嘴是血,懷孕母狗在惡劣的環境下產仔復又見到幼犬夭折,不懂事又餓壞的幼犬噬食死去同伴的屍體等等,都相對顯得「平淡」。

影片裏的畫面和經歷教人要多心碎有多心碎。越看下去,越發覺得心寒。狗兒的悲慘命運不是自招的,而是人類導致的。那麼,捕捉狗兒和把牠們安樂死的獸醫和收容所人員是壞蛋嗎?電影沒有批判他們。觀眾也不應該批判他們。放映完畢,九把刀再次站台回答觀眾的問題,他說,大家該欣賞那一家在彰化縣的收容所願意讓劇組去拍攝。他們在那裏工作,但不認同體制,希望影片能夠喚起各界的關注,改變令人痛心的狀況。

那收容所確實只是一個縮影,反映人類怎麼對待動物之餘,也可能從中看出受絕對強權支配的弱勢群族是多麼的可憐。

看完《十二夜》,想起某個養狗的朋友。他的兩個寶貝都是棄犬,其中一條領回來時,狀態跟《十二夜》中的黑珍珠差不多,骨瘦嶙峋,有嚴重的皮膚病。後來花了差不多一年才康復過來。捱過鹹苦,從性格和行為都能反映出來。現在有個疼牠的主人,是牠抽到一張(重生)機會的牌。飼養寵物是一個承諾,不要棄養。想養寵物的,請考慮領養。

Wednesday, 26 March 2014

HKIFF 2014 之 1:聖羅蘭

曉得嚷着說想看《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 的人有幾個真的認識這位已故法國時裝大師,或者是買過或穿過 YSL 這個品牌的衣服,但這電影的宣傳海報一出,身邊會看電影的大都說有想看。這戲兩星期後在香港公映,在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率先放映兩場。因為快達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場次)的手續費高,就買了在文化中心大劇院那一場的票。後來,友人拿到昨晚在會展的票(電影公司不搞優先場,改為跟 HKIFF 協商預留部份門票給媒體),就把自己買的票轉讓給向隅的朋友。是的,HKIFF 兩場放映都滿座了(昨晚所見,入座率大約九約左右)。

說回電影,今年秋天還有另一齣有關聖羅蘭 (Yves Saint Laurent) 生平的電影,但就是率先推出的這一部得到跟大師一生關係密切的 Pierre Bergé 支持,包括借出數十套古董服裝,並指劇本忠於聖羅蘭的傳記和他本人的著作。事實上,看完此片,至少我這麼認為,電影易名為「聖羅蘭(和他)一生最重要的男人」或更貼切,因為講 Pierre Bergé 的篇幅不少,影片以他的回憶旁白貫串,扮演 Pierre Bergé 的 Guillaume Gallienne 演得比造型和聖羅蘭驚人地相似的男主角 Pierre Niney 更好。

電影長 106 分鐘,沒有說盡大師一生的事跡,主要記述從 195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初他的一些經歷。在片中,看到聖羅蘭纖細、敏銳、憂鬱的性格特質。入伍後精神崩潰,做完精神治療出院後,開始遊離於幻影當中,從此擺脫不了酒精、毒品的啃蝕,甚至顯出自殺傾向。片中所見,Pierre Bergé 對聖羅蘭不離不棄,但回憶的故事就在兩人和平分手之前結束。如此安排,更是說不出 Pierre Bergé 會討厭這戲的理由了。

《聖羅蘭》最賞心悅目的還是那幾場時裝秀。在 2014 年回看遠至近六十年前的設計,仍是一樣的耐看、優雅,顯出一流的質感,這便是天才和經典。主演的 Pierre Niney 氣質對,也很賣力,但敗在劇本。電影的前半部拍得比較緊湊、流麗,後半部卻顯得零碎、緩慢。人物的關係和描寫也一樣。作為電影的核心人物,聖羅蘭這個角色越看下去,越有點模糊。IMDb 給它打 6.5 分是有點低,卻也不無原因。

Tuesday, 25 March 2014

舌尖上的武士道

過去的週末有幾家電影院放映了這齣《舌尖上的武士道》(武士の献立),導演朝原雄三可說是日本老牌名導山田洋次的門生之一。這戲驟看是一齣輕鬆喜劇,但內容還包含歷史、政治、倫理、愛情和個人理想等元素。

故事說,加賀藩主御廚舟木伝内(西田敏行飾)有兩個兒子,長子廚藝好,次子安信(高良健吾飾)喜歡劍道。可惜長子病故,舟木遂要安信繼承家業。安信不擅廚藝,舟木發現藩主側室(後稱「真如院」;夏川結衣飾)的侍女阿春(上戸彩飾)廚藝了得,便使盡辦法讓阿春嫁入舟木家,好對安信展開特訓。與此同時,藩內主張財政改革的大槻伝蔵(緒形直人飾)得藩主信任,到處招納門生,包括安信的好朋友定之進(柄本佑飾),聲勢日益壯大,惹來保守派兼重臣前田土佐守直躬(鹿賀丈史飾)不滿。藩內鬥爭白熱化,似要颳起一場腥風血雨……

《舌尖上的武士道》的故事幾線並行,主線是安信棄劍從廚變身料理高手,另外有兩條不算起眼愛情線,再來是政治鬥爭,最後是理想和家庭責任之間的掙扎。

安信從小就喜歡劍道,但因為老父的期望,老媽的心意(余貴美子飾),才老大不情願當起廚師來。要不是得到阿春的關懷和訓練,安信實在不可能在廚藝上取得什麼成就。這純粹是典型封建思想的戲碼,沒有多少驚喜。真正讓觀眾覺得安信陷於困難處境的是他感受到政治的變化,以及面對盲婚的妻子和青梅竹馬但已成好友老婆的佐代(成海璃子飾)。

片中的改革派希望把傳統陋規糾正過來,得到年輕人和少壯派支持,更難得的是藩主也願意配合。安信因為家庭責任,無法練好劍道,更因此一併放棄了青梅竹馬的佐代,他從好友那裏聽社會有望進步,更有份參與,心中嚮往,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老父既逼安信學廚,又要他娶沒有感情的阿春,內心自然反叛。

剛憑《那年遇上世之介》(觀後感)半爆冷贏得藍絲帶獎影帝的新晉小生高良健吾飾演安信,許是他太瘦削,穿上和服沒半點壓陣的份量,就覺得他演來心有餘而力不足。女主演上戶彩顯得活潑多變一點。

這戲有很多「老牌」演員助陣,西田敏行、余貴美子的角色雖然沒有多少發揮的機會,但他們可是當了非常稱職的綠葉。藩主側室「真如院」跟力主改革的大槻原來有緣無分。夏川結衣端莊,但發福不少。十多年前常擔演日劇男主角、其貌不揚的緒形直人(老牌影帝緒形拳之子)佔戲不多,但跟同是客串演出的鹿賀丈史(料理競賽節目《料理の鉄人》)最有戲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電影當旁白的那副帶點魅力的男嗓子,是曾經紅極一時的演員兼歌手中村雅俊。

Monday, 24 March 2014

戰俘

不是覺得主演的有看頭,大概早已放棄《戰俘》(The Railway Man) 了。那麼這戲值得看嗎?喜歡主演的那些演員的話,一看無妨,但不必大費周折。

這是英國、澳洲的合拍片,講述二次大戰時新加坡失守,大批盟軍戰俘被拉到泰國興建從曼谷通往仰光的泰緬鐵路(建築時有大量的戰俘和工人死亡,也有「死亡鐵路」之稱),包括男主角英軍通訊兵(也是鐵路迷的)Eric Lomax。多年以後,Eric(Colin Firth 飾)已經退休,某天搭火車時,遇上護士 Patricia(Nicole Kidman 飾),二人一見鍾情,更共諧連理。但在婚後 Patricia 發現 Eric 間中精神有異,更每下愈況,便向 Eric 的戰友 Finlay(Stellan Skarsgård 飾)查問,才知道 Eric 當年在戰俘營曾遭日軍凌虐,化成夢魘,數十年來侵襲 Eric 不停。與此同時,Finlay 發現當年虐待 Eric 的日軍憲兵隊翻譯員永瀬隆(真田広之飾)仍然在生,還回到泰國,在戰俘公墓北碧市有關「死亡鐵路」的展覽設施當導賞員,經 Patricia 遊說,Finlay 把消息轉告 Eric,希望可以幫助 Eric「除掉心魔」……

電影或正面或側面提及了已故英國名導 David Lean 兩齣名作:《相見恨晚》(觀後感)和《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前者是 Eric 和 Patricia 在火車上邂逅時擦出火花的關鍵,後者則是泰緬鐵路一個場景(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嫌馬六甲海峽不安全,為了補給物資,拉伕數十萬人去建泰緬鐵路,包括數萬名來自英國、澳洲、荷蘭、美國等的戰俘)。David Lean 拍《桂河橋》,讓他第一次獲頒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戰俘》講泰緬鐵路的故事和日軍的殘酷戰爭罪行,也講戰爭傷痛(心理創傷)和愛。影片算是誠意之作,題旨不錯,但導演手法拘謹,無精打采,難怪電影雖有奧斯卡影帝和影后在陣,卻淪為冷門之作。

不管有沒有看這齣戲,都不特別關心究竟有多少日本人像片中的前日軍那樣真心為戰爭罪行認錯,因為這麼多年的歷史擺在眼前,一直有很多日本人不承認、不面對或不知道自己(或前人)當年在國外犯下了多麼嚴重的戰爭罪行。讓《戰俘》顯得有點與別不同的是它以更多的篇幅去談戰爭創傷和人類的愛,呈現出比較深刻的人文主義色彩。

片中 Patricia 一角佔戲不多,但有着重要的作用。她讓本來孤獨的 Eric 重見陽光,為丈夫帶來愛情。也因為這份愛,令她明白必須幫助丈夫紓解夢魘,才能夠拯救他們的婚姻甚至他們的人生。Eric 也因為對太太的愛而重踏惡夢的場景,最後成全了大愛。可惜的是,這齣戲大概沒有充分的感染力去讓那些通過恐怖襲撃來打擊「敵人」的人放下武器。

兩個主角 Colin Firth 和 Nicole Kidman 演出到位,但談不上是他們演藝生涯的佳作。反而是幾個扮演角色年輕時代的演員較有看頭,特別是飾演年輕 Eric 的 Jeremy Irvine 和年輕永瀬隆的石田淡朗。Jeremy Irvine 上一齣廣泛引起觀眾注意的電影該是 Steven Speilberg 導演的《雷霆戰駒》(觀後感)。他在《戰》片中造型和神態跟 Colin Firth 真的有點像,演技也比之前進步了。至於石田淡朗,從某些角度看上去,像是瘦臉的王祖藍。他是留英發展的日本藝人,十年前到倫敦 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 讀書,之後以倫敦為基地尋找演出機會。其父是位能樂師。石田淡朗英語說得不錯,演技也紮實,在本片的發揮挺大的。《戰俘》不是他第一齣電影,包括之前在 Colin Firth 主演的《離奇偽術家》(觀後感)擔演過一個小角色。

話說回來,Patricia 一角本來屬意曾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英國女星 Rachel Weisz 來演出,但她要為另一齣電影補拍戲分而辭演了。假如由她來演 Patricia,我就覺得效果會比 Nicole Kidman 好。並不是說找 Nicole Kidman 是大材小用,而是論氣質和出身,Rachel Weisz 該更適合。

Saturday, 22 March 2014

布達佩斯大酒店

管最初決定看《布達佩斯大酒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是為了那個星光熠熠的演員陣容,但到完場離開戲院時,還是有點失望。套友人的話,美術、佈景、攝影都得分極高,但故事的意義不大。

影片全長 99 分鐘,演員一大堆,說得出名字的便有十五六人。電影一開始,一個小女孩拿着某已故名作家的作品。鏡頭一轉,回到 1980 年代,名作家(Tom Wilkinson 飾)現身說法,講解他所著有關他自己(Jude Law 飾)於 1960 年代在歐洲某家老酒店的見聞,而那段見聞是關乎酒店老闆 Moustafa(F. Murray Abraham 飾)在 1940 年代以難民身份到達酒店時,認識傳奇的禮賓員 Gustave(Ralph Fiennes 飾)的一段經歷,包括 Gustave 收到富婆客人(Tilda Swinton 飾)死後所贈驚世名畫,而無辜捲入富婆親屬的爭產風波,包括富婆心狠手辣的兒子(Adrien Brody 飾)……

常覺得 Wes Anderson 的電影是影像蓋過劇情,以繽紛的光影聲畫去吸引觀眾,貌似卡通,偶然來幾段聽來饒富深意的對白,並多載着幾分黑色幽默。《布達佩斯大酒店》人物多,很多對白冗長又唸得快,看來特別緊湊,甚至可以說過分緊湊,看這戲的時候,感官常常有點忙亂,忙着聽好對白,忙着細看精緻的畫面,忙着思考劇情。然而,不管在戲院內還是戲院外,都覺得《布》片是個帶誇張、荒誕色彩的洗脫謀殺嫌疑的電影罷了。

再花點勁去思考,這戲講什麼呢?友情,就是 Gustave 和 Moustafa 的友情;處世,就是 Gustave 八面玲瓏的技巧和原因;愛情,就是 Moustafa 保住早已破落的大酒店的原因。還有,幸福並不長久,Gustave 和 Moustafa 都得到大部份世人認為值得快樂的東西,可是他們都沒法把「幸福」留在身邊太久。然而,這些主題都沒有像主菜般風風光光地端出奉客,而是要觀眾在看電影時敏銳地接收。

對我(或者不少觀眾)來說,片中最大的看點不是哪個演員,而是「布達佩斯大酒店」和其他特別的人物和場地的造型。邊看邊不禁問,怎麼有些人(導演)的腦袋能產生出這麼奇異妙麗的想像?

《布達佩斯大酒店》沒有大張旗鼓,點明要向觀眾教化什麼,看完電影,卻感受到一股濃濃的人情味,還有一個簡單又美麗的虛幻國度。

Monday, 17 March 2014

羅馬浮世繪

毫無懸念之下,Paolo Sorrentino 編劇和導演的意大利電影《羅馬浮世繪》(La grande bellezza) 順利摘下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從獎項的質和量來看,《羅馬浮世繪》該是一齣教人期待的電影,我也是帶着同樣的心情走進映室去。然而在最初的大半個小時,確實看得有點吃力,因為總是找不到焦點。跟年前的《巴黎聖騎士》(觀後感)比較,《羅》片的劇情似乎有「理」可循得多,但每當稍為用勁去思考一個又一個貌似意識流的段落之間有什麼關聯,腦筋便又彷彿中了化骨棉掌。幸好,再看下去便漸漸發現,看這戲不要純以理智分析,而是隨着男主角 Jep(Toni Servillo 飾)在羅馬的大街小巷走來盪去,便會明白它到底想說什麼。

《羅馬浮世繪》的主角 Jep 年輕時出版過一本小說,一舉成名,卻無以為繼。Jep 六十有五,仍然衣著講究;間中寫寫訪問稿,言談機智,也不免尖酸刻薄;繼續夜夜笙歌,出席浮華派對,穿梭上流社會和文藝圈子,相識滿羅馬。其實 Jep 偶然也想再寫作,但在羅馬這個美麗精緻的城市裏,接觸的人大都以假面迎人,Jep 早已覺得疲憊、麻木,難以掙扎爬起……

電影一開場,有艷陽下的途人,有女高音在歌唱,還有操日語的洋女導遊對一群日本遊客解說羅馬名勝的歷史。一個男遊客突然離群,替眼下美景拍了兩個,便倏地昏倒。鏡頭一轉,是一個五光十色的派對。過了十多分鐘,男主角才登場。《羅馬浮世繪》很多段落都一樣,跳躍跌宕,甚至互無關聯,顯得語焉不詳,雜亂無章。但越看下去,越會發現,它們有共通的主題:青春、死亡和時間的流逝。

編導本人思考死亡,也通過這齣電影讓觀眾跟他一起思考這人生中的哲學大題。戲中的男主角,不管是對自己還是身邊的人,終究因為老去而看透世情,學會對自己忠實,從尖刻變成謙卑。

選擇以羅馬作為場景,大概也有幾重意思。古羅馬雄霸歐洲,繁榮昌盛,但套戲中一個人物所言,今天的意大利「只剩下時裝和意大利薄餅」,不免教人感到悲哀。在另一幕,Jep 帶着老朋友當脫衣跳孃(跟 Jep 一樣也年華老去)的女兒參觀羅馬最美的房子。Jep 說,羅馬最美的都鎖在這裏面。多富詩意。其實,徒剩留戀昔日美好的哀怨罷了。再要找例子,就是男主角的家,正對着古羅馬鬥獸場,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全片近兩個半小時,要像男主角那樣慢慢放開懷抱,觀眾才可以融進故事的氛圍,體會編導的心思,不然就是泥牛入海。

影片沒有一條明確的主線,大概就是講主角的生活和見聞,很意識流,所以容易迷失。間中也有一些好玩的、超現實的片段、場景。例如那家像夢境般的整容診所,那個每天一張自拍照的展覽,那位邊抽泣邊潑漆、貌似可憐卻身價不凡的小女孩,還有整天價談飲論吃的「下任教宗熱門人選」和 104 歲的苦行修女等等。

隨着主角的腳步,看過幾抹浮世色彩,還有人性的真假,看到最後,其實此片並沒有初看時所想像的難懂。Jep 不時與人針鋒相對,吐出尖銳而幽默的對白,仍能令人會心微笑。

基本上,演男主角的 Toni Servillo 是「拯救」這齣電影的重要功臣。去年在意大利電影節看過他一人分飾兩角主演的《自由萬歲》(觀後感),對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羅馬浮世繪》中,他高傲、風趣、感性,動作和神情都精準、風流。

Tuesday, 11 March 2014

智取威士忌

去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跟英國獨立電影名導 Ken Loach 的《智取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 失諸交臂。儘管電影的 DVD 早已出版,但售價太高,始終沒有買下。一年後,此片竟以特別放映形式悄然重臨,自然把握機會去看。

Ken Loach 年過古稀,多年來保持草根寫實的風格,這齣《智取威士忌》表面是盜寶喜劇,內裏是個關懷低下階層和社會邊緣人物的勵志故事。最難得的是電影拍得輕鬆有趣,教人會心微笑,亦感人細膩,不落俗套。

故事說 Robbie(Paul Brannigan 飾)犯了嚴重傷人罪,躲過牢獄之災,要服三百小時社會服務令。女朋友 Leonie(Siobhan Reilly 飾)為 Robbie 誕下兒子,但準岳父和其他長輩嫌 Robbie 沒出息,要拆散鴛鴦。Robbie 得到導師 Harry(John Henshaw 飾)鼓勵,希望一家團圓,決心改過自新。某個週末,愛喝酒的 Harry 帶 Robbie 和另外幾個一起服社會服務令的邊青去參加一個品酒會,Robbie 意外發現自己嗅覺和味覺靈敏,有品酒的天分。同時,Robbie 結識了酒商 Thaddeus(Roger Allam 飾),他和邊青朋友又知道某酒廠即將拍賣一桶天價威士忌。Robbie 一伙人心生一計,決定去偷佳釀……

電影原名「Angels' Share」本指威士忌陳藏木桶,自然蒸發掉的酒水如給天使喝掉一樣,無聲湮消,真是個銷魂的說法。Robbie 等人去偷酒,本來是犯法,但編導好心腸,將之變成劫富濟貧。片中的蘇格蘭經濟不景,低下階層的市民生活條件尤其不好。然而,社會貧富懸殊,有人三餐不繼,有人卻能豪花一百多萬英鎊去買一桶酒。雖云千金難買心頭好,卻也凸顯社會的荒謬和不公。

《智取威士忌》的男主角決心改邪歸正,為自己和妻兒建立美好的家庭,但社會的大環境和身邊親友鄰里的小環境都不允許他這麼做,現實往往就是如此教人無奈。正因如此,《智》片這一場有驚有笑的烏龍奪寶就讓人看得格外「醒神」。即使主角一幫人偷了佳釀,觀眾都覺得無傷大雅。看着那個花了過百萬英鎊買酒的財主志得意滿,喝下天價「名酒」時毫不曉得箇中底蘊,也有夠諷刺。

Monday, 10 March 2014

美味情書

看過二三十齣的新老印度電影中,《美味情書》(Dabba) 是唯一沒有歌舞場面的。本片導演兼編劇 Ritesh Batra 曾到紐約供讀電影,在《美味情書》之前,拍攝過幾部短片,得過一些獎項。

孟買是印度的主要城市,那裏有個特別的行業,就是午飯送遞服務。這項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服務國際知名,因為絕大部分送遞員是文盲,然而服務異常精準,每 600 萬次送遞才出錯一次。送遞員全靠寫在餐盒上的標記去送飯。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也特別研究過這個非凡的管理系統。少婦 Ila(Nimrat Kaur 飾)因為丈夫待她冷淡,聽姨母的話,以美味午餐去挽回感情,不料餐盒卻錯送給行將退休的公務員 Saajan(Irrfan Khan 飾)手上。從此,Saajan 和 Ila 就互通字條,結成微妙的筆友情緣。與此同時,Saajan 要培訓難纏的新人 Shaikh(Nawazuddin Siddiqui 飾),感覺不是味兒,卻因為 Ila 烹調的午餐而逐漸改變性格,間接讓他和本來是孤兒的 Shaikh 結成如同父子的感情……

《美味情書》是有點平淡緩慢,但不乏細緻婉約,既有生活感,也帶文藝情調。導演手法純熟,三名主要演員都表現出色,但劇本不乏值得商榷之處,最明顯的莫如那個天天都錯送的餐盒,在真實的情況下,每個餐盒上都畫了標記,但戲中那個卻什麼都沒有寫。假如我是女主角,每天那麼用心做飯,就是為了挽回老公的心,一旦知道餐盒送錯了,怎麼還會那麼鎮定?甚至跟素不相識的人互通書信?只能說,這都是戲劇安排。

這戲篇幅較短,才 104 分鐘,較諸其他大部份印度電影動輒兩三個小時,又是另一個明顯不同之處。然而,電影的細節還滿豐富的。男、女主角各有不同的人生問題,女的擔心丈夫變心,男的喪偶後生活了無生機,一個錯摸讓兩人好像重拾了生活的希望。以美食為題材的電影不少,《美味情書》沒有花很多筆墨去形容餐盒裏的風光,算不上教人食指大動,但總算醞釀出少許情趣。

因為送錯餐盒而發生鏡花水月的感情,最後甚至發展到相約見面,甚至偷情出走,我不認為是孤男怨婦的癡心狂想,或只會在印度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換了在別的地方,通過手機或電腦,過程可能更快或更驚心動魄。如今以古老行業包裝,反而是一種美化。

片中有兩個好玩的角色,一個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阿姨,另一個是接任男主角工作的麻煩年輕人。他們的故事也許比兩個主角的更有趣。

Friday, 7 March 2014

激踢白血球

年歐洲電影節只看兩齣戲,《里斯本夜車》以外,就是這齣荷蘭片《激踢白血球》(Achtste Groepers Huilen Niet)。電影有一個英文片名,叫 Cool Kids Don't Cry。中國人也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時代不同,現在壓抑情感大概已屬過時,至少在電影和戲劇裏有這麼的一個趨勢。

《激踢白血球》是兒童絕症片,但以孩子主角的眼光為敘事角度,自然需要會演戲的小演員主角。《激》片的主角 Akkie(Hanna Obbeek 飾)是個喜歡踢足球、好動又自主的女孩。跟班上的小霸王 Joep(Nils Verkooijen 飾)針鋒相對。在升中前的一年,Akkie 既要應付考試,也準備參加足球大賽,怎料這個時刻厄運來臨,證實患上了白血病。小牛女樂觀面對,打動了家人和同學,可惜事與願違,病情反反覆覆。就醫之餘,Akkie 也情竇初開,既有愛畫漫畫的男同學向她示愛,昔日的死敵 Joep 也對她伸出友誼之手。考試和足球比賽越來越接近,但 Akkie 的病情卻每下愈況……

這是一齣挺好玩的電影,故事感人,拍攝手法簡潔,毫不煽情或扭捏。一班小演員都很出色,當然又以女主角 Hanna Obbeek 最精彩,演繹各種情緒層次分明,表現得很有自信,讓觀眾更投入到故事中去。

另一樣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戲中的學校和課堂教學的方式。老師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也會根據情況調節課程,沒有一味以死板的教學大綱為依歸。這當然可能是在創作戲劇時加以潤飾現實的情況,但不能否認的是,香港或者亞洲其他很多地區的教育跟歐美的大有分別。亞洲學生的基礎訓練做得好,但分析和思考能力卻不一定比得上人家。所謂創意和開發,能力高下,成就高低,也許就見於這些分別了。

Thursday, 6 March 2014

里斯本夜車

影《里斯本夜車》(Night Train to Lisbon)改編自同名的小說。原著在 2004 年以德語出版 (Nachtzug nach Lissabon),後來翻譯成英語 (Night Train to Lisbon) 等多種語言。這小說聽聞過,但沒讀過。如今拍成電影,在今年的歐洲電影節放映,就「貪方便」去看了。

故事說在瑞士一家學校教文學的 Gregorius(Jeremy Irons 飾)在某天上班途中救了一個準備跳橋輕生的女子。Gregorius 在對方留下的紅色大衣口袋裏找到一本小書。他到書店查詢,知道是一個叫 Amadeu do Prado 的葡萄牙人所著的。這時候,一張赴里斯本的車票從書中掉出,發車時間就在十五分鐘之後。Gregorius 迷糊之間拿着紅色大衣和小書直奔車站,登上了那列開赴里斯本的夜車。Gregorius 隨着書中的作者介紹,找到 Amadeu 的住處,卻只見到對方脾氣古怪的姐姐 Adriana(Charlotte Rampling 飾)。然後 Gregorius 弄壞了眼鏡,去配新眼鏡時跟女視光師 Mariana(Martina Gedeck 飾)聊天,知道對方的叔叔 João(Tom Courtenay 飾)可能有新線索,再探訪了曾是 Amadeu 老師的老神父(Christopher Lee 飾)。就這樣,Gregorius 調查起本身是醫生的 Amadeu 的身世起來,揭開數十年前 João 跟 Amadeu(Jack Huston 飾)、Amadeu 的好朋友 Jorge(August Diehl 飾)和 Jorge 的女朋友 Estefânia(Mélanie Laurent 飾)一起反抗當時的獨裁政權,以及 Amadeu、Jorge 和 Estefânia 之間的愛恨情仇。最後,Gregorius 終於明白那個女孩打算輕生的原因,同時也藉着這趟旅程反思自己的人生,獲得了意外的收獲。

《里斯本的夜車》由丹麥導演 Bille August 執導,演員陣容挺強大的。雖然原著小說行銷多國,但電影沒有在國際間引起哄動。記得買票之後,跟愛看電影的網友談起,對方已經看了《里》片,並說很悶。我不覺得此片沉悶,大概是託原著小說的福,故事還有一點追看性。可惜,導演的手法很普通,沒有什麼驚人的安排,更別說營造什麼劇情的張力了。

雖然影片由金像影帝 Jeremy Irons 領銜主演,我反而認為真正的主角是有點面熟、飾演少年 Amadeu 的英國演員 Jack Huston。在《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中,Jack Huston 是那個搞上了 Jennifer Lawrence 的黑幫小子。Amadeu 的故事才是《里》片的主體。Jack Huston 扮相風度翩翩,表現恰到好處。演他愛人(少年 Estefânia)的 Mélanie Laurent 戲分不多,看來有點無精打采,不很討好。反而德國演員 August Diehl 飾演少年 Jorge,表現甚富層次。另外兩個老牌德國演員 Bruno Ganz 和 Lena Olin 只屬客串,但甚具特色。反觀 Jeremy Irons,不是不好,只是戲分有點零散,感覺像個熟練的「節目主持人」或「紀錄片旁白員」,流麗地完成個人的演出,卻沒能演繹出幾個深刻的場面,全因為劇本沒有太深入地描寫他的角色。

原著該是一本帶哲學味道的小說,因為 Amadeu 本身愛思考,他寫的小書是一部個人哲學思想的隨筆。Gregorius 讀了 Amadeu 的書,受 Amadeu 的思想吸引,才引發出好奇心,不顧一切去追查真相,並在過程中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

故事也提到昔日葡萄牙的獨裁政權,但在電影中,這些僅屬故事背景,沒有交代太多。

看罷《里斯本夜車》,突然很想去葡萄牙。

Tuesday, 4 March 2014

HKIFF 2014

到香港國際電影節舉行的時候了。跟過去幾屆不同,今年整個電影節舉行期間會在香港。本來可以多看幾齣,但體力真的有點應付不來,加上沒有什麼公眾假期,所以選片繼續克制。

最初圈了 50 齣比較感興趣的,然後核對放映時間,最終挑了 13 齣(下面藍色字),有幾齣真的是割愛了。

部份電影之後應該有機會正式公映,不是特想看的就先不看。今年票價再創新高,已經加到 75 塊錢。等到公映時看早場,「才」45 至 50 塊錢。

今屆主要在文化中心大劇院看戲(9 場)。這樣也好,不那麼容易忘記或混淆看戲的地點。

首映禮
《香港仔》-在網上訂票開始後三小時買票,這戲已經滿座,在公映時看吧
《推拿》-男主角郭曉冬有場非常血腥的戲,在最後關頭放棄了
《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該會正式公映,但就想先睹為快
《我的名字是…》(My Name is Hmmm...)-算是 b 姐的半個粉絲,但對這戲不特別感興趣

新秀電影競賽
《妖夜逆行》(Castanha)
《重遇我,妳慌嗎?》(Forma)

紀錄片競賽
《牛牛百科》(Meet and Milk)
《陸軍對警察:二次開波》(The Second Game)

影迷嘉年華
《白日焰火》-剛於柏林電影節獲頒金熊獎和最佳男主角。故事大綱讓我想起十幾年前沈銀河和韓石奎主演《愛的肢解》。時間不很配合,又怕血腥,暫不看
《迷幻了記憶》(Attila Marcel)
《愛在輻射邊緣》(Grand Central)-對男、女主角感興趣而已
《永生情人》(Only Lovers Left Alive)-男、女主角很吸引
《狄更斯的隱密情人》(The Invisible Woman)-在奧斯卡角逐一項技術獎

雨蓓來了
《女人韻事》(Story of Women)-我愛看女主角演戲,看不看到她本尊並不重要,挑最有興感看的那齣就行

大師級
《迷湖劫》(Top of the Lake)
《外長你想點》(Quai d'Orsay)
《東京小屋》(The Little House)-喜歡導演山田洋次
《直擊柏克萊》(At Berkeley)-時間不配合
《知音夢裏行》(Inside Llewyn)-光看劇情大綱和預告片,不明白為什麼奧斯卡要冷待它
《偽術之王拉姆斯菲爾德》(The Unknown Known)

奇才姜文
《陽光燦爛的日子》(In the Heat of the Sun)-想在大銀幕看,但其實有 VCD
《鬼子來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有血腥場面,儘管是黑白,一樣害怕

作者風
《愛知日記》(What Now? Remind Me)
《布加勒斯特夜未央》(When Evening Falls on Bucharest or Metabolism)

阿加斯法哈迪六個道德故事
《塵世中起舞》(Dancing in the Dust)-時間不配合
《伊朗式離婚》(The Past)-《伊朗式分居》(The Separation) 教人刮目相看,現在看「續集」

香港電影面面觀
《未夠秤》(Lessons in Dissent)

自主新潮
《愛無能集中營》(Those Gathered)
《十分見習男》(10 Minutes)-對辦公室題材有點感趣
《輕輕搖晃》(Lifting)

世界視野
《東歐美少年》(Eastern Boys)
《單車少年之死》(Violet)
《暴力小姐》(Miss Violence)
《劫後家園》(Homeland)-三個主角松山研一、田中裕子、內野聖陽都喜歡,但放映時間不配合
《怪獸慈母心》(Child's Pose)-這一組最想看這齣,但兩場放映的時間都不配合

姹紫嫣紅菲律賓
《整容妖姬》(Quick Change)
《黐孖妹前傳終結篇》(Kimmy Dora: Ang Kiyemeng Prequel)-節目表形容女主角是菲律賓的「女版周星馳」,實在令我超好奇

捷克七十年自由路
《火荊棘》(Burning Bush)
《新婚快落》(Honeymoon)
《春風吹到布拉格》(Cosy Dens)

修復經典
《3D 電話情殺案》(Dial M for Murder 3D)
《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其實,我沒看過這戲……
《夜之片鱗》(The Shape of Night)-節目表的描述十分吸引
《荒漠情》(Badlands)-《生命樹》(Tree of Life) 之後,對導演的其他作品興趣大了
《韃靼沙漠》(The Dessert of the Tartars)

小津安二郎:四部修復經典
《彼岸花》(Equinox Flower)-台前幕後星光熠熠

真的假不了
《十二夜》(Twelve Nights)-可能是一齣讓人心碎的紀錄片
《岩士唐的謊言》(The Armstrong Lie)

影人影事
《神乎奇技漢尼卡》(Michael H. Profession: Director)
《兒童電影史話》(A story of Children and Film)

Monday, 3 March 2014

百萬獎金夢

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之初,已經對《百萬獎金夢》(Nebraska) 感興趣,因為在好萊塢電影講孝道的電影比較少。這戲去年參加康城電影節,男主角 Bruce Dern 贏得了最佳男主角獎。

故事的核心人物 Woody(Bruce Dern 飾)酗酒多年,常常半醉半醒,別人難以跟他溝通。老妻 Kate(June Squibb 飾)最受氣。Woody 拿到了雜誌社一張促銷宣傳單,醉眼昏花,以為自己贏得了一百萬美元彩金,硬要去一千多公里外的內布拉斯加州 (Nebraska) 領取獎金,家人再怎麼解釋都沒用。小兒子 David(Will Forte 飾)無計可施,索性放下工作,開車送老爸去「領獎」。途中 Woody 受了輕傷,逼着到故鄉親戚家裏小休。怎料一班鄉親以為 Woody 成了百萬富翁,既在慘淡的小鎮引來騷動,也暴露了很多的人性醜態。最後 Woody 當然拿不到彩金,但 David 卻想出了一個妙法,圓了老父的心願。而這一趟領獎之旅不僅讓 David 深入認識自己的父親,更好好地修補了二人的父子關係。

《百萬獎金夢》既是倫理親情片,也像一齣荒誕喜劇。現在以黑白片的格式公映,據說本來是以彩色拍攝的。配合劇情,如今影片看來有一份樸實、單純的味道。

此片最好看的是演員。Bruce Dern 的年齡和劇本中的 Woody 很接近,他扮演個性倔強、有點老年痴呆的酒鬼,精準又精彩。飾演 David 的 Will Forte 以往演喜劇為主,在本片從造型到演出都平凡紮實,越看下去,越表現出一股溫馨的力量,教人感動。June Squibb 扮演說話刻薄、怨氣甚重的老媽 Kate,可說是全片的笑料之源。其他的配角都有特色,特別是演 Woody 那想敲竹槓的昔日生意拍檔的 Stacy Keach 和演 Woody 舊情人(小鎮報館老闆娘)的 Angela McEwan。

這大概不是人人都一看傾心的電影。節奏比較慢,沒有俊男美女,欠缺宏偉的特效,更沒有崇高的主題。但它帶藝術風味,拍得乾淨利落,而且出奇地幽默,邊看邊啟發觀眾思考人生。通過 David 的眼光,觀眾看到 Woody 一副失敗者的姿態,原來是因為 Woody 人善被人欺。然後一班財迷心竅的親朋戚友「各出奇謀」伺機佔便宜,醜相畢現。

《百萬獎金夢》只是一場戲,但在現實生活中,更糟糕的情況也未可知。

Saturday, 1 March 2014

第 86 屆奧斯卡金像獎個人預測

86 屆奧斯卡金像獎於香港時間下星期一早上舉行。今年本地的電影公司和戲院商很配合,二十個劇情片獎項的提名單位中,只有五齣電影還沒公開放映過。自問談不上什麼電影都看,也沒有得到片商太多的招待,就是盡力而為吧。

(藍色字為已觀看電影)

最佳電影
《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續命梟雄》(Dallas Buyers Club)
《引力邊緣》(Gravity)
《觸不到的她》(Her)
《百萬獎金夢》(Nebraska)
《千里伴我尋》(Philomena)
《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

小評:候選電影都好看,卻未達經典的級別,比較讓人欣喜的是有題材較小眾的和小品類的電影。
個人選擇(依次):《觸不到的她》、《華爾街狼人》、《百萬獎金夢》、《千里伴我尋》、《引力邊緣》、《續命梟雄》、《被奪走的 12 年》、《騙海豪情》、《盜海狙擊》
個人預測:《被奪走的 12 年》

最佳導演
David O. Russel《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Alfonso Cuarón《引力邊緣》(Gravity)
Alexander Payne《百萬獎金夢》(Nebraska)
Steve McQueen《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Martin Scorsese《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

小評:沒有太多懸念的一個項目。
個人選擇(依次):Alfonso Cuarón《引力邊緣》、Martin Scorsese《華爾街狼人》、Steve McQueen《被奪走的 12 年》、David O. Russel《騙海豪情》、Alexander Payne《百萬獎金夢》
個人預測:Alfonso Cuarón《引力邊緣》

最佳男主角
Christian Bale《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Bruce Dern《百萬獎金夢》(Nebraska)
Leonardo DiCaprio《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
Chiwetel Ejiofor《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Matthew McConaughey《續命梟雄》(Dallas Buyers Club)

小評:三頭馬車,實力相當,但民意和媒體支持程度可辨,爆冷機會較低。
個人選擇:Matthew McConaughey《續命梟雄》、Leonardo DiCaprio《華爾街狼人》、Bruce Dern《百萬獎金夢》、Chiwetel Ejiofor《被奪走的 12 年》、Christian Bale《騙海豪情》
個人預測:Matthew McConaughey《續命梟雄》

最佳女主角
Amy Adams《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Cate Blanchett《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
Sandra Bullock《引力邊緣》(Gravity)
Judi Dench《千里伴我尋》(Philomena)
Meryl Streep《一個葬禮四個失禮》(August: Osage County)

小評:各有實力,但時勢造英雌,勝利者該屬民心所向。
個人選擇:Cate Blanchett《情迷藍茉莉》、Meryl Streep《一個葬禮四個失禮》、Judi Dench《千里伴我尋》、Amy Adams《騙海豪情》、Sandra Bullock《引力邊緣》
個人預測:Cate Blanchett《情迷藍茉莉》

最佳男配角
Barkhad Abdi《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Bradley Cooper《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Michael Fassbender《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Jonah Hill《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
Jared Leto《續命梟雄》(Dallas Buyers Club)

小評:在美國,Jared Leto 可謂「贏到開巷」。事實上,他也真的演得好。在我看來,這項目的前三名不容易選。
個人選擇:Jared Leto《續命梟雄》、Michael Fassbender《被奪走的 12 年》、Barkhad Abdi《盜海狙擊》、Jonah Hill《華爾街狼人》、Bradley Cooper《騙海豪情》
個人預測:Jared Leto《續命梟雄》

最佳女配角
Sally Hawkins《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
Jennifer Lawrence《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Lupita Nyong'o《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Julia Roberts《一個葬禮四個失禮》(August: Osage County)
June Squibb《百萬獎金夢》(Nebraska)

小評:論實力和表現,女配角比男配角更勢均力敵,至少我覺魏個個都好;但論民意,似乎是二人之爭。Jennifer Lawrence 去年拿了影后,評審也許願意鼓勵出色的新人多於馬上再頒明星影后一座小金人。
個人選擇:Lupita Nyong'o《被奪走的 12 年》、Jennifer Lawrence《騙海豪情》、June Squibb《百萬獎金夢》、Sally Hawkins《情迷藍茉莉》、Julia Roberts《一個葬禮四個失禮》
個人預測:Lupita Nyong'o《被奪走的 12 年》

最佳原著劇本
《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
《續命梟雄》(Dallas Buyers Club)
《觸不到的她》(Her)
《百萬獎金夢》(Nebraska)

小評:各有千秋,但內容到表達手法,《觸不到的她》都比其他候選作品略勝一籌。
個人選擇:《觸不到的她》、《情迷藍茉莉》、《百萬獎金夢》、《續命梟雄》、《騙海豪情》
個人預測:《觸不到的她》

最佳改編劇本
《情約半生》(Before Midnight)
《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千里伴我尋》(Philomena)
《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

小評:純以觀賞角度出發,《華爾街狼人》最精彩,但《被奪走的 12 年》較有「藝術性」。
個人選擇:《被奪走的 12 年》、《華爾街狼人》、《千里伴我尋》、《盜海狙擊》、《情約半生》
個人預測:《被奪走的 12 年》

最佳動畫電影
《古魯家族》(The Croods)
《壞蛋掌門人 2》(Despicable Me 2)
《花都友奇緣》(Ernest & Celestine)
《魔雪奇緣》(Frozen)
《風起了》(TheWind Rises)
小評:只看過兩齣,對《花都友奇緣》感興趣,外國評論多傾向《魔雪奇緣》,《風起了》似乎開始有點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最佳外語片
《傷失的情歌》(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比利時
《羅馬浮世繪》(The Great Beauty) 意大利
《誣網》(The Hunt) 丹麥
《被消失的影像》(The Missing Picture) 柬埔寨
《命運在翻牆》(Omar) 巴勒斯坦
小評:《羅馬浮世繪》看似大熱,看了《傷失的情歌》,其實挺不錯。

最佳攝影
《一代宗師》
《引力邊緣》(Gravity)
《知音夢裏行》(Inside Llewyn Davis)
《百萬獎金夢》(Nebraska)
《罪迷宮》(Prisoners)
小評:從已看的四齣電影中,《引力邊緣》無疑比其他候選電影的攝影出色。

最佳剪接
《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續命梟雄》(Dallas Buyers Club)
《引力邊緣》(Gravity)
《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小評:《盜海狙擊》個別段落緊湊;《引力邊緣》技術取勝,視野恢宏;《被奪走的 12 年》調度出色。
個人選擇:《引力邊緣》、《被奪走的 12 年》、《盜海狙擊》、《騙海豪情》、《續命梟雄》
個人預測:《引力邊緣》

最佳音樂
《偷書賊》(The Book Thief)
《引力邊緣》(Gravity)
《觸不到的她》(Her)
《千里伴我尋》(Philomena)
《大夢想家》(Saving Mr. Banks)

小評:論名氣,《偷書賊》出自 John Williams 手筆,動聽,但電影平庸。另一名牌 Thomas Newman 的《大夢想家》則個別段落出色。從已頒獎項尋找線索,《引力邊緣》有力問鼎。
個人選擇:《觸不到的她》、《引力邊緣》、《偷書賊》、《千里伴我尋》、《大夢想家》
個人預測:《引力邊緣》

最佳歌曲
Alone Yet Not Alone》- Alone Yet Not Alone
Happy》- 壞蛋掌門人 2 (Despicable Me 2)
Let It Go》- 魔雪奇緣 (Frozen)
The Moon Song》- 觸不到的她 (Her)
Ordinary Love》- 曼德拉-自由之路 (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
小評:《魔雪奇緣》的最流行,但《觸不到的她》的《The Moon Song》很細膩,配合劇情,意境甚佳。

最佳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一代宗師》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The Invisible Woman》
《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小評:賽事熱門是《大亨小傳》,但在所屬的工會獎項中爆冷敗於《被奪走的 12 年》。說實話,《一代宗師》也挺好的。

最佳化妝及髮型設計 (makeup and hairstyling)
《續命梟雄》(Dallas Buyers Club)
《Jackass Presents: Bad Grandpa》
《獨行俠》(The Lone Ranger)
小評:Jared Leto 的女裝扮相真的一絕,比得上張國榮演的虞姬。

最佳佈景設計 (production design)
《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引力邊緣》(Gravity)
《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觸不到的她》(Her)
《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小評:實力平均,但金堆玉嵌的(大亨小傳)不是我那杯茶。《被奪走的 12 年》和《騙海豪情》重塑舊時,水準甚高;《引力邊緣》的太空船和太空站實在精彩,《觸不到的她》的色彩富格調。
個人選擇:《引力邊緣》《大亨小傳》《騙海豪情》《被奪走的 12 年》《觸不到的她》
個人預測:《引力邊緣》

最佳音響剪接 (sound editing)
《怒海求生》(All is Lost)
《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引力邊緣》(Gravity)
《哈比人-荒谷魔龍》(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絕地孤軍》(Lone Survivor)
小評:《盜海狙擊》和《引力邊緣》都很出色。

最佳混音 (sound mixing)
《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引力邊緣》(Gravity)
《哈比人-荒谷魔龍》(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知音夢裏行》(Inside Llewyn Davis)
《絕地孤軍》(Lone Survivor)
小評:《盜海狙擊》和《引力邊緣》都很出色。

最佳視覺效果 (visual effect)
《引力邊緣》(Gravity)
《哈比人-荒谷魔龍》(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鐵甲奇俠 3》(Iron Man 3)
《獨行俠》(The Lone Ranger)
《星空奇遇記:黑域時空》(Star Trek Into Darkness)
小評:《引力邊緣》很大機會得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