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覺得主演的有看頭,大概早已放棄《戰俘》(The Railway Man) 了。那麼這戲值得看嗎?喜歡主演的那些演員的話,一看無妨,但不必大費周折。
這是英國、澳洲的合拍片,講述二次大戰時新加坡失守,大批盟軍戰俘被拉到泰國興建從曼谷通往仰光的泰緬鐵路(建築時有大量的戰俘和工人死亡,也有「死亡鐵路」之稱),包括男主角英軍通訊兵(也是鐵路迷的)Eric Lomax。多年以後,Eric(Colin Firth 飾)已經退休,某天搭火車時,遇上護士 Patricia(Nicole Kidman 飾),二人一見鍾情,更共諧連理。但在婚後 Patricia 發現 Eric 間中精神有異,更每下愈況,便向 Eric 的戰友 Finlay(Stellan Skarsgård 飾)查問,才知道 Eric 當年在戰俘營曾遭日軍凌虐,化成夢魘,數十年來侵襲 Eric 不停。與此同時,Finlay 發現當年虐待 Eric 的日軍憲兵隊翻譯員永瀬隆(真田広之飾)仍然在生,還回到泰國,在戰俘公墓北碧市有關「死亡鐵路」的展覽設施當導賞員,經 Patricia 遊說,Finlay 把消息轉告 Eric,希望可以幫助 Eric「除掉心魔」……
電影或正面或側面提及了已故英國名導 David Lean 兩齣名作:《相見恨晚》(觀後感)和《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前者是 Eric 和 Patricia 在火車上邂逅時擦出火花的關鍵,後者則是泰緬鐵路一個場景(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嫌馬六甲海峽不安全,為了補給物資,拉伕數十萬人去建泰緬鐵路,包括數萬名來自英國、澳洲、荷蘭、美國等的戰俘)。David Lean 拍《桂河橋》,讓他第一次獲頒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戰俘》講泰緬鐵路的故事和日軍的殘酷戰爭罪行,也講戰爭傷痛(心理創傷)和愛。影片算是誠意之作,題旨不錯,但導演手法拘謹,無精打采,難怪電影雖有奧斯卡影帝和影后在陣,卻淪為冷門之作。
不管有沒有看這齣戲,都不特別關心究竟有多少日本人像片中的前日軍那樣真心為戰爭罪行認錯,因為這麼多年的歷史擺在眼前,一直有很多日本人不承認、不面對或不知道自己(或前人)當年在國外犯下了多麼嚴重的戰爭罪行。讓《戰俘》顯得有點與別不同的是它以更多的篇幅去談戰爭創傷和人類的愛,呈現出比較深刻的人文主義色彩。
片中 Patricia 一角佔戲不多,但有着重要的作用。她讓本來孤獨的 Eric 重見陽光,為丈夫帶來愛情。也因為這份愛,令她明白必須幫助丈夫紓解夢魘,才能夠拯救他們的婚姻甚至他們的人生。Eric 也因為對太太的愛而重踏惡夢的場景,最後成全了大愛。可惜的是,這齣戲大概沒有充分的感染力去讓那些通過恐怖襲撃來打擊「敵人」的人放下武器。
兩個主角 Colin Firth 和 Nicole Kidman 演出到位,但談不上是他們演藝生涯的佳作。反而是幾個扮演角色年輕時代的演員較有看頭,特別是飾演年輕 Eric 的 Jeremy Irvine 和年輕永瀬隆的石田淡朗。Jeremy Irvine 上一齣廣泛引起觀眾注意的電影該是 Steven Speilberg 導演的《雷霆戰駒》(觀後感)。他在《戰》片中造型和神態跟 Colin Firth 真的有點像,演技也比之前進步了。至於石田淡朗,從某些角度看上去,像是瘦臉的王祖藍。他是留英發展的日本藝人,十年前到倫敦 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 讀書,之後以倫敦為基地尋找演出機會。其父是位能樂師。石田淡朗英語說得不錯,演技也紮實,在本片的發揮挺大的。《戰俘》不是他第一齣電影,包括之前在 Colin Firth 主演的《離奇偽術家》(觀後感)擔演過一個小角色。
話說回來,Patricia 一角本來屬意曾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英國女星 Rachel Weisz 來演出,但她要為另一齣電影補拍戲分而辭演了。假如由她來演 Patricia,我就覺得效果會比 Nicole Kidman 好。並不是說找 Nicole Kidman 是大材小用,而是論氣質和出身,Rachel Weisz 該更適合。
Monday, 24 March 2014
戰俘
Labels:
星光遊樂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