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不多的瑞典導演 Roy Andersson 去年憑《鴿子在樹上反思存在意義》(En duva satt på en gren och funderade på tillvaron) 在威尼斯電影節贏得大獎,今年 HKIFF 除了放映得獎作外,還替他搞了一個小型回顧展。新鮮得獎電影的名字翻譯得太莫測高深,節目介紹又寫得有點不明所以,故棄之。本來對《二樓傳來的歌聲》(Du levande) 感興趣,但時間不配合。最後選了故事有如《兩小無猜》(Melody) 的劇情片處子作《瑞典愛情故事》(En kärlekshistoria)。但原來《瑞典愛情故事》比《兩小無猜》還早一年拍成。
這不是一個純粹甜膩的初戀故事,身兼編劇和導演的 Roy Andersson 也描寫男女兩方的父母和家庭長輩,特別是成年人怎麼看待人生和夢想。此片 1970 年夏天在斯德哥爾摩用了不到一個半月拍完。當時 Roy Andersson 剛於電影學院畢業,之前拍過兩齣短片和一個 48 分鐘的畢業習作電影。
影片主角 Annika(Ann-Sofie Kylin 飾)和 Pär(Rolf Sohlman 飾)一見鍾情,深深喜歡上對方,看來很純真,有着少男少女想愛不敢愛的矜持和可愛。例如兩人明明喜歡對方,卻不敢表白,甚至故意迴避。某個週末,兩人隨各自的家人到療養院探望住院的家人-Pär 的祖父跌傷住院,Annika 的姨母看來情緒不穩。孩子在替家人買點心時邂逅。
年輕初戀以外,導演以一個比較荒謬的角度拍攝成年人的世界,篇幅甚至比兩個孩子的愛情更多一些。有時候是通過少年主角的眼光,有時候是以局外人身份冷眼旁觀。那些有時候教人不明所以的鏡頭和情節,就是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人人都對自己的生活習以為常,一踏入別人的空間便馬上感到彆扭,好像 Annika 在 Pär 家過夜的第一個晚上,覺得小男友的媽媽喋喋不休,男友爸爸還是沒好氣地逐一回應,Annika 也許覺得這跟她父母疏離卻有時候充滿張力的關係對比強烈。我們成長都深受家庭影響,但那都是到我們開始長大並多了接觸其他人後才能體會出來的。編導沒有刻意解說一些奇怪的處境,反正那就是一些成長的回憶。
《瑞典愛情故事》花了不少篇幅批判成年人的虛偽和階級意識。所謂階級,不是工人階級和上流社會之間對立,而是人嚮往上流的心態,最明顯的莫如 Annika 的媽媽和姨母。Annika 的媽媽不滿意生活的地方,但原因不明,只見她夜裏靠在床邊無聲流淚,白天起來坐在餐桌前又破口大罵「能搬到其他公寓會開心一點」。但當她穿戴體面,陪老公出去應酬,便又顯得泰然自若。Annika 的姨母出院後,仍有一點抑鬱。她告訴 Annika,從前想當空中小姐,但陰差陽錯,數次失去機會。在 1970 年代,航空業可是光鮮體面的工作。此外,姨母的感情生活看來也不很如意,老是遇人不淑似的。這些情節並沒有什麼關聯,看來就像是兩個少年主角一些隨意的回憶片段。
電影的最後一段充滿荒謬,也許還是因為編導以孩子的眼光去看成人世界。Annika 的父母去 Pär 的家跟 Pär 的親朋慶祝什麼節日(瑞典孩子拍拖,才十三四歲便「見家長」?!),Annika 的爸爸喝醉了,後來在大霧的清晨,邊走向湖畔邊發酒瘋。他在社會上是不少人眼中的模範,有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也注重打扮,其實內心有反社會的一面,也不善於處理家庭關係。
Roy Andersson 的故事講污染的成年人,還有社會經濟掛帥帶來的危機。但在他鏡頭之下的瑞典很漂亮,安寧而古舊,一幅幅畫面流出生活的氣味。北歐的冷冽給暖和的夏天包圍着。
Friday, 27 March 2015
HKIFF 2015 之 2:瑞典愛情故事
Labels:
HKIFF 2015,
星光遊樂園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