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March 2015

HKIFF 2015 之 4:猶太式離婚

許,看戲比讀書少需要一點想像力,戲劇在更多元的空間提供不同的信息。儘管《猶太式離婚》(Gett) 全片沒有多少個場景,導演通過不同的拍攝角度和角色造型,在密集且緊湊的對白之上,更精準地表達出人物的心理狀況。

在以色列,女人提出離婚,要通過猶太宗教法庭審理,還要得到丈夫的同意,才能成事。《猶太式離婚》的主角 Viviane(Ronit Elkabetz 飾)通過律師 Carmel(Menashe Noy 飾)向法庭入稟,跟當猶太經師的丈夫 Elisha(Simon Abkarian 飾)離婚。然而,Elisha 一直不合作,不是不出席聆訊(或是答應出席又臨陣缺席),就是在法庭上講反話。後來,Elisha 讓他同是當經師的哥哥 Shimon(Sasson Gabai 飾)當自己的辯護律師,情況變得更複雜。Viviane 的離婚提呈一鬧就是三年,主審的拉比都吃不消。後來開始傳召雙方的家人、鄰居、朋友等出庭作證,開始逐步揭開 Viviane 非要 Elisha 還她自由的原因,還有 Elisha 不願放手的真相……

《猶太式離婚》有濃厚的劇場味道,幾個主要演員大部份時間在同一個場景內唇槍舌劍。參演者都演技出眾。導演通過鏡頭調度帶領觀眾以不同角色的視點去解讀各個角色的心理和想法。

Viviane 出身望族,嫁給 Elisha 二十幾年,生了四個孩子,本身是髮型師,婚後繼續工作。在入稟離婚之後,Viviane 仍然把薪水存進她和 Elisha 的聯名賬戶,供養子女和還房貸,甚至一直為孩子做飯。最初在法庭上,Viviane 一臉不屑,也說話不多。Elisha 偶然難得出庭,總表現出願意跟妻子和好,拉比也着 Viviane 回家,嘗試跟丈夫和解。就這樣,申訴又無端拖延了一段時間。

Viviane 繼續施壓。到了電影中段,雙方開始傳召證人,這一部份最富娛樂性,觀眾同時更深入地瞭解 Viviane 和 Elisha 的為人,還有到底他們的婚姻在哪裏出了 Viviane 一直說的不能彌補的問題。其中 Viviane 的火爆妹妹和住隔壁的傳統婦人兩段最長,也最有意思。前者從胞姊的遭遇力數在猶太制度下女人所飽受的不公平對待,後者終於證明 Viviane 和 Elisha 婚姻不睦,同時側寫猶太婦女不擺脫傳統的觀念。然而,這一切都沒有令到 Viviane 的離婚提呈有太多進展。

到了電影末尾,Viviane 終於爆發,提到在當時已經糾纏了快五年的審訊最根本的荒謬之處:宗教法庭沒有實際權力,一切以丈夫的意願為依歸。到最後,雖然 Elisha 答應還 Viviane 自由,卻要 Viviane 答應一個不可言喻的離譜條件。

直到電影結束,觀眾算是看清楚 Elisha 的為人,但編導對 Viviane 卻似乎有一筆留白。兩夫婦不和,最大的原因是性格不合,也跟宗教和家人有關,更可能因為 Viviane「錯生」在以色列。她的個性跟那片土地本來是一個錯配。

這齣戲令人想起《伊朗式分居》(觀後感)。《猶太式離婚》的故事和人物比《伊》片簡單一些,但在背後牽涉到的文化、倫理、人事一樣複雜。

不必把這電影看作認識猶太人離婚和生活文化的範本,但可以視之為探討那些在今日仍然重男輕女的宗教文化下女人生活的一個文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