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April 2014

機上娛樂:浪魂 47

星期從北京回香港,乘港龍的班機,全體乘客被逼看同一個娛樂節目,就是去年聖誕節公映的《浪魂 47》(47 Ronin)。對這電影沒啥興趣,所以在公映時沒去看。這次也沒有認真看,反正是連耳機也沒有戴上,只遙遠盯着小屏幕上的畫面和中文字幕看,斷斷續續把整齣戲看完。

《浪魂47》以日本家傳戶曉的「元祿赤穗事件」為藍本。這故事在日本很著名,以多種不同的藝術形式重新演繹過,包括歌舞伎劇和電影《忠臣藏》,NHK 更曾四度將有關的題材拍成大河劇場的劇集。這次變身為好萊塢特效動作片,多了個混血孤兒。

原來的元祿赤穗事件是說赤穗藩藩主淺野長矩奉命接待朝廷敕使,覺得受到朝中要臣吉良義央刁難與侮辱,在將軍居城拔刀傷害吉良。將軍德川綱吉大怒,尚未深究事件,即令淺野切腹謝罪,並將赤穗廢藩,吉良義央卻沒有受任何處分。赤穗藩首席家老大石內藏助率領其他家臣向幕府請願但失敗,於是在一年後,率領赤穗家臣共 47 人夜襲吉良宅邸,斬殺吉良義央後將其首級供於淺野長矩墓前,為主君復仇。事後輿論皆謂大石等人為忠臣義士,但幕府仍命參與的赤穗家臣切腹自盡。

此最新的電影版大搞怪力亂神,加入了天狗(日本傳說中的一種生物,有怪力、曉神通)、狐妖和陰森神怪的地下擋台,47 個家臣竟包括了一個來歷不明、由天狗養大的混血孤兒魁(Keanu Reeves 飾)。吉良義央變成赤穗的敵對藩主(浅野忠信飾),他派狐妖(菊地凛子飾)蠱惑淺野(田中泯飾),設計陷對方於不義,不但趁機剷除敵人,還把對方女兒(柴咲コウ飾)弄到手。大石(真田広之飾)集合流亡家臣,加上魁和自己的兒子(赤西仁飾),一起踏上復仇之路……

《忠臣藏》歌頌忠心、仁義、尊嚴等崇高的精神,對日本後代影響深遠。《浪魂 47》由首次執導、之前屢獲殊榮的廣告導演 Carl Rinsch 執刀,但他只更着力渲染奇詭影像和妖異氣氛,所以便有菊地凜子扮演巫妖,Keanu Reeves 的混血孤兒向天狗拜師學武,後得藩主收留,並跟藩主女兒相愛,完全是典型好萊塢戲劇的元素。總的來說,《浪魂 47》實在搞得不倫不類,看鋼爪狼人在現代日本大展身手的《狼人:武士激戰》可能還過癮一點。說難聽點,這戲其實在惡搞原著。

Monday, 28 April 2014

小三大聯盟

個星期都要上一次電影院,彷彿成了一個習慣,但有時候真的沒什麼好片子好看(或者沒時間去找好片子看),可能連明知道不(太)好的也照看不誤,例如《小三大聯盟》(The Other Woman)。

這是一齣針對女性觀眾的通俗喜劇。有才有貌的女律師 Carly(Cameron Diaz 飾)遇上浪漫才俊 Mark(Nikolaj Coster-Waldau 飾),豈料對方是個已婚的風流騙子,自己無端當上小三。陰差陽錯之下,Carly 竟 Mark 的老婆 Kate(Leslie Mann 飾)由情敵變成好友,兩人更和 Mark 的新歡 Amber(Kate Upton 飾)連成一線對付欺騙感情(和金錢)的賤男。

劇情既可以說熟口熟面,也可以說是刻意經營。幾個女受害人化敵為友,甚至義結金蘭,最後復仇成功,更各得良緣。編劇還算搞出一些笑料,但電影的前半部拖曳,到後半部才開始爽快起來,拍成近兩個小時,實在太累贅。

基本上,電影以女主角 Cameron Diaz 為賣點。原來她已經出道二十年。翻查她的演出紀錄,在已經公映的三十四齣電影中(不計當配音演員),連《小三大聯盟》也算在內,我竟然看過十一齣。她不是演技派,但一般表現熟練,在本片也算風趣好玩。這些年來,她在成名作《真的想嫁你》(My Best Friend's Wedding; 1997) 最討好,讓她爆紅的《情迷索瑪莉》(There's Something About Mary; 1998) 也不錯。之後曾經一度晉身好萊塢最高片酬女星之列,拍《玩謝麥高維治》(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和《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 2002) 等嚴肅電影都無功而還,主演兩集《神探俏嬌娃》(Charlie's Angels) 又沒有太多新意。近年雖然仍算保住女主角之位,但聲勢已經大不如前。Cameron Diaz 有個既是優點也是缺點的特點,就是她外表顯老卻不特別掩飾,予人一份坦率自在的感覺。

全片最好看的是演「大婆」的 Leslie Mann,集傻、爽、妙於一身,搶去了 Cameron Diaz 的風頭。至於演小四的 Kate Upton,無甚演技,但青春逼人,身材勁爆。

演花心男主角的 Nikolaj Coster-Waldau 來自丹麥,外形不錯,演技也可。他的第二齣電影《看夜更》(Nattevagten; 1994) 當年在香港上映時,我趁沒課時去看了,是講連環殺手的驚慄片,氣氛不錯。從 2000 年左右開始到海外發展,真正成名是 2008 年主演電視劇《New Amsterdam》,演一個有不死身的兇殺案探員。近作《獵頭遊戲》(觀後感)和《攻‧元 2077》(觀後感)都在香港上映過。

另外,客串演出 Cameron Diaz 風流老爸的是當年憑電視劇《神探勇闖罪惡城》(Miami Vice) 紅極一時的 Don Johnson。他的白色西裝外套、夏威夷式花襯衫和不穿襪子的造型,那時候教很多不同種類的男人紛紛模仿。

Friday, 25 April 2014

紅 Van 裏的 Shine

概只有地道的香港人,視這個地方為家而帶點不理性的感情,加上向有注意香港社會政情民生的變化,才會理解《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觀後感)裏滿佈的文化符號,還有容讓電影鬆散和粗疏的地方。我認為,這是拍給香港人看的電影。

陳果找來了十幾年前他一手發掘的 Shine(徐天佑和黃又南)主演《那》片,又讓他們唱主題歌。那陣(竟還)帶着半點青澀 MK 草根味道的演繹只有他們才能炮製出來。

2002 年的處子專輯《電影男孩》,所有歌曲都以電影命名,包括主打的《祖與占》和《燕尾蝶》。之後兩張專輯的《伊莉莎伯太遲來》和《曼谷瑪利亞》試着要讓二十出頭的土製大男孩煉出男人魅,歌曲本身不壞,是主唱的交不出水準罷了。

十幾年後,唱又是黃偉文填詞的《街口有落》,歌詞比電影劇情更直接。剛到而立之年的小子終於跨過「半熟男孩」的階級,開始爆出火星。

香港的電影和香港的社會就是失去了本土的氣味,所以沒有個性,失去了吸引力。聽着紅 Van 上的 Shine 唱《街口有落》,竟然彷彿感到兩點躍動的活力要在吵鬧的音樂之中鑽進血脈裏去,那三分悸動顯得有些珍貴。

《街口有落》

Wednesday, 23 April 2014

緣份路線圖

早之前某個小型電影節放映過這齣《緣份路線圖》(Chinese Puzzle),唯一引起我注意的是近年拍片不少的 Romain Duris 和「愛美麗」Audrey Tautou。他們去年才合演了一齣奇片《戀愛幻遊》(觀後感)。後來得友人「提點」,才知道《緣份路線圖》是續篇。身兼編劇和導演的 Cédric Klapisch 在 2002 年拍攝的《L'auberge espagnole》(The Spanish Apartment) 和 2005 年拍攝的《Les poupées russes》(Russian Dolls) 是《緣》片的前傳。故在《緣份路線圖》中,有些情節似乎建基於一些觀眾該知道的舊情節之上。

男主角 Xavier(Romain Duris 飾)最初是個唸經濟的大學生,去西班牙交流時認識了一班來自不同地方的年輕人。當時他跟 Martine(Audrey Tautou 飾)談過戀愛,跟女同性戀者 Isabelle(Cécile de France 飾)成了好朋友,認識了英國女生 Wendy(Kelly Reilly 飾)。畢業後,Xavier 寫通俗愛情小說和當冒名作家,跟 Martine 分了手,最後和 Wendy 結了婚,生了一子一女。來到系列的第三集(緣份路線圖),Xavier 在巴黎成了個薄有名氣的作家,但跟 Wendy 婚姻觸礁。Wendy 帶着子女到美國,準備再婚。為了多跟孩子在一起,Xavier 決定搬到紐約,起初投靠 Isabelle,但 Isabelle 要跟同居女友 Ju 生孩子。Xavier 搬到 Ju 在唐人街的舊房子居住,為了留在美國而跟人假結婚。與此同時,離了婚的 Martine 先到紐約公幹,再帶着子女去紐約旅行,跟 Xavier 舊情復熾。另一方面,不覊的 Isabelle 產後跟照顧自己孩子的保母搞上了,而 Xavier 假結婚,被移民局盯上了……

電影的英文名叫 Chinese Puzzle。顧名思義,片中有不少中國元素。例如 Isabelle 的同居女友是華人,Xavier 住在唐人街的舊房子,跟華人女子假結婚,Martine 為工作學起普通話,跟中國商團開會時大唸唐詩。整體而言,電影富情趣,也算拍得生動豐富,對於法國、美國和中國的文化差異,都拍出一點錯摸的喜劇性。當然,要認真起來的話,其實從劇情到拍攝手法,美其名曰滲出法式浪漫,實際上很多地方不配合現實。

Romain Duris 和 Audrey Tautou 數度合作,挺有默契,連床戲也顯得可愛銷魂。然而,最討好的還是片中一大群小演員,不管是演誰的孩子,也莫論長得是否可愛,都一律討喜。要說誰演得最好,除了擔大旗的男主角外,就是演 Isabelle 的 Cécile de France,角色和演繹都見突出。

Cédric Klapisch 對於刻劃人情算有一手,也愛搞些小情小趣,例如忽然請出黑格爾(哲學家)客串,加上動聽的配樂,以及一些驚險的搞笑場面和老套的大團圓結局,算是教人看得如沐春風。

Tuesday, 22 April 2014

真的有天堂

活節假期想看電影,沒什麼好選擇,最後挑了這齣基督教福音電影《真的有天堂》(Heaven is for Real)。

故事改編自 2010 出版的同名書籍,講述 2003 年內布拉斯加州某小鎮的牧師 Todd Burpo(Greg Kinnear 飾)四歲的小兒子 Colton(Connor Corum 飾)在一次手術時瀕臨死亡。Colton 康復後,開始告訴 Todd 和媽媽 Sonja(Kelly Reilly 飾)一些他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暗示他曾經到天堂,還有他在那裏的見聞。Todd 返回教會談了一下 Colton 的經歷,加上媒體報導,引起部份教友和不少人的質疑和批評。但對於從小就想知道到底有沒有天堂的 Todd 來說,Colton 的「故事」既是個啟發,也是對於他和其他不少人信仰的一大考驗……

我沒有宗教信仰,看完《真的有天堂》,也沒有覺得自己受到了什麼感召。純粹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戲像電視劇,劇情鋪演流暢,但戲劇性不強,主要靠演員的表演來支撐全片。儘管《真》片把「真的有天堂」這個概念說得異常直白,但編劇對小主角的天堂經歷並沒有太多確實的描寫,既沒能進一步說服普羅觀眾真的有天堂,也似乎無法通過此片而加深教友的信仰。

本片導演 Randall Wallace 拍片不多,反而是當電影編劇名氣大一點,不過產量也不算多。他憑《驚世末了緣》(Braveheart) 提名過奧斯卡(獲頒當年美國編劇工會最佳電影原著劇本獎),其他劇本還包括《鐵面王子》(The Man in the Iron Mask) 和《珍珠港》(Pearl Harbour)。《真的有天堂》沒有大明星,屬小本經營,拍攝手法平實,欠缺教人難忘的場面。

男主角 Greg Kinnear 入行超過二十五年,第一齣看他的戲是 1995 年重拍的《新龍鳳配》(Sabrina)。兩年後的《貓屎先生》(As Good As It Gets) 讓他廣泛為觀眾所認識,兼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星運卻沒有從此大振,至今沒有太多教人留下很深刻印象的演出。看來總是有一雙 smoky eyes 的英國女演員 Kelly Reilly 近年演出機會不少,但大多是演配角。她是個表演認真的演員,但暫時還沒有什麼代表作。

扮演去過天堂的小演員 Connor Corum 挺可愛,談不上演技,但表現自然,討人喜歡,某程度上,替電影加了一點分數。

Thursday, 17 April 2014

怒海求生 (All Is Lost)

個星期看《美國隊長 2》(觀後感),見到老牌影星 Robert Redford。想起去年他主演《怒海求生》(All is Lost) ,奪得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主角獎,但最後奧斯卡提名落空,看來本地片商不打算公映此片。沒想到在往上海的航班上有得看。

《怒海求生》全長 106 分鐘,只得 Robert Redford 一人演獨角戲,故事說一無名男子獨自開着小帆船航海,某天在印度洋上醒來,發現船被一個掉到海裏的貨櫃撞出了破洞,便忙於修補善後。然而,禍不單行,男人和船繼續遇上不同的打擊。八天之後,男人出盡法寶一次又一次努力自救,終於卻連棲身的充氣救生筏也給燒掉了,無奈選擇放棄……

Robert Redford 全片只有十多句簡單的對白,但不代表這角色很好演。對於一個拍攝時已經 76 歲的長者來說,《怒海求生》是一齣考驗演技、體能和銀幕魅力的動作片。編劇兼導演 J. C. Chandor 寫出了一個敘事風格簡練但內容細密的劇本。男主角從頭到尾不斷為求生而使出不同的技能,包括修補破船和電子儀器,憑星像和風向辨測航道,以匱乏零碎的資源在茫茫大海上創造維生的條件。這些場面很多都講求演員的體能。另一方面,導演要演員在(幾乎)沒有對白的情況下表達人在絕境求生的微妙心態,例如男主角察覺到自己快要(考慮)棄船,除了一切技術上的準備功夫外,在暴風大浪中無助漂流的船艙裏,他還特別把鬍子刮好,帶着讓自己乾乾淨淨地死去的殉道精神。Robert Redford 的演繹和氣度都表現得恰到好處,足證他的表現力量依然旺盛。

然而,到底編導要通過這戲表達什麼?是人的力量對於大自然實在微不足道,勝利只靠運氣或造物主的眷顧?還是純粹是一齣海上版的《人在野》(Man vs. Wild)?整體來說,《怒海求生》拍得還算緊湊,但談不上刺激。部份場面讓人想起《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觀後感)。

電影大部份場面在墨西哥的片廠拍攝,該片廠當年是為了拍攝《鐵達尼號》(觀後感)而建的。除了男主角的演出外,電影的特效、音效和配樂水準也很高。

最後,當然得說說男主角 Robert Redford。較諸《美國隊長 2》的蠟像臉化妝,他在《怒海求生》中看來自然得多。他在 1960 年代中開始走紅,直到 1980 年代初,都是他事業的高峰期。他在 1965 年得了金球獎新人獎,1967 年和 Jane Fonder 合演《鬥氣夫妻》(Barefoot in the Park; 1967),1969 年跟 Paul Newman 合演《神槍手與智多星》(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獲頒英國演藝學院最佳男主角,1973 年再跟 Paul Newman 合演《老千計狀元才》(The Sting),成為 Robert Redford 至今唯一角逐奧斯卡影帝的作品。在 1970 年代,Robert Redford 的經典電影還有跟 Barbra Streisand 合演的《俏郎君》(The Way We Were; 1973)、跟 Mia Farrow 和 Bruce Dern 合演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1974),跟 Dustin Hoffman 一同演記者的《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還有群星雲集的《英雄塚》(A Bridge Too Far; 1977)。然而,我第一齣看 Robert Redford 的電影,卻是在電視上看他 1985 年跟 Meryl Streep 合演的《非洲之旅》(Out of Africa)。有趣的是,當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 Robert Redford 替 Meryl Streep 在河邊洗頭髮。

踏入 1990 年代,看來沒怎麼拉臉皮的 Robert Redford 連續演了多齣愛情片,包括《捨不得你》(Up Close & Personal; 1996) 和《情深說話未曾講》(The Horse Whisperer; 1998)。不過,最多人記得的可能是他跟 Demi Moore 和 Woody Harrelson 合演的《不道德的交易》(Indecent Proposal; 1993)。

演戲以外,Robert Redford 也當導演。1980 年他初執導筒,拍攝家庭倫理片《普通人》(Ordinary People),在包括奧斯卡在內的多個電影頒獎禮中,爆冷擊倒 Martin Scorsese 的經典作《狂牛》(Raging Bull),奪得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今天看來,不免讓人覺得當時大家對 Robert Redford 的導演處子作給了過高的評價。Robert Redford 至今執導了九齣電影,除《普通人》外,還有兩齣值得一提。1992 年的《大河之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 讓 Brad Pitt 綻放光茫。他們二人後來於 2001 年合演了《諜戰》(Spy Game),但該片不值一提。另一齣是 1994 年的《幕後玩家》(Quiz Show),由剛憑《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演冷血殺人狂揚名的 Ralph Fiennes 和《才子夢驚魂》(Barton Fink) 的康城影帝 John Turturro 主演。沒看過的,值得一看。

Wednesday, 16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13:荒漠情

年 HKIFF 看的最後一場戲,剛好也是整個活動於文化中心的最後一場放映,是 Terrence Malick 的第一齣電影《荒漠情》(Badlands;也譯作《窮山惡水》)的修復版。

要不是《生命樹》(觀後感)引起的廣泛討論,相信很多人不會注意甚至不認識常常「隱遁」的導演 Terrence Malick。去年 HKIFF 放映了 Malick 的新作《愛是神奇》(觀後感)。很多影評人認為,《荒漠情》和 1978 年他的第二部作品《情來自有方》(Days of Heaven) 都是經典之作。之後 Terrence Malick「離開」影壇 20 年,到 1998 年才見新作《狂林戰曲》(The Thin Red Line) 面世。連續推出《生命樹》和《愛是神奇》後,據說他正在拍攝和籌備三齣電影,包括有 Brad Pitt 和 Emma Thompson 擔任旁白的《Voyage of Time》,以及包括 Natalie Portman、Cate Blanchett、Christian Bale 等主演的《Knight of Cups》。

Terrence Malick 是高材生,哈佛大學哲學系畢業後,拿羅德獎學金 (Rhodes Scholarship) 到牛津大學深造,但因為跟導師意見不合,沒拿博士學位就離開了牛津。回到美國後,他翻譯出版了一些德語哲學著作,在麻省理工教過哲學,又當過兼職記者,替《新聞周刊》(The Newsweek)、《紐約客》(New Yorker) 和《生活》(Life) 寫過稿。

《荒漠情》本是獨立電影,在電影節放映後獲得很好的評價,電影公司便以相當於製作成本三倍的價錢買下發行權。這齣戲對於 Terrence Malick 和有份參與的演職員來說,別具意義。這是男主角 Martin Sheen 首齣擔當男一的電影,之後 Martin Sheen 和 Terrence Malick 成為了好朋友。女主角 Sissy Spacek 在片場結識了美術指導 John Fisk,兩人結為夫婦。John Fisk 是好萊塢著名的美工指導,從《荒》片開始參與了 Terrence Malick 所有的電影。至於 Terrence Malick 本人,除了身兼編劇、導演、監製三職外,更粉墨登場,在片中飾演被男主角挾持那個有錢人的男訪客,跟男主角 Martin Sheen 有一場有對白的對手戲。Terrence Malick 極度低調,一直抗拒在媒體曝光或受訪,這場拍於大師三十歲的戲實在珍貴。

儘管在電影公映時沒有說明,故事其實根據 1950 年代末一段真人真事改編而成。在 1957 年底至 1958 年初,20 歲的 Charles Starkweather 在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和懷俄明州連環謀殺 11 人,死者包括他 14 歲的女朋友 Caril Ann Fugate 的媽媽、繼父和同母異父的兩歲妹妹。落網後,Starkweather 判處電椅死刑。《荒漠情》把 Starkweather 和 Fugate 作案的大部份內容都拍出來了。《荒》片和真實個案最明顯不同的是電影把殺人的「任務」都交給了男主角 Kit(Martin Sheen 飾;即 Charles Starkweather),小女友 Holly(Sissy Spacek 飾;即 Caril Ann Fugate)一直在旁看着。在真實的個案中,Starkweather 受審時,承認自己殺死其中一些遇害者,但 Fugate 也有份殺人,然而 Fugate 一直堅稱自己被 Starkweather 挾持,並無殺人。

《荒漠情》看來美化了兩個主角的性格,特別是女的。Holly 沒有殺人,也沒有阻止過 Kit 殺人,每次在 Kit 下手後,她也沒有責備過 Kit 或設法逃走(甚至報警)。Holly 在片中看來很天真,經歷了那麼多不平凡的事情,外表看來卻始終有一份恬淡純情。最後 Holly 甚至有個美好的結局。Kit 殺得性起,但編導沒有把 Kit 描寫成一個性情乖張的人。最後 Kit 選擇束手就擒,沒有如 Starkweather 那般表現得膽小窩囊。劇本沒有說明電影《阿飛正傳》(觀後感)對 Kit(即 Charles Starkweather)的影響,卻提到 Kit 的髮型和一些神態、言行很有《阿飛》主角 James Dean 的影子。這是參考了 Charles Starkweather 的歷史資料,卻將之浪漫化。Kit 被捕之後,很多警員對 Kit 十分好奇,甚至待 Kit 如看明星一般,而 Kit 也不經意流露出一種 James Dean 式的明星風範。

Kit 和 Holly 的「逃亡」經歷也有點《雌雄大盜》(Bonnie and Clyde; 1967) 的味道。《荒漠情》是一齣奇片,有驚也有笑,卻都不是尋常的驚或笑。從劇情到 Kit 和 Holly 的對白,皆有引人發噱之處,但笑話都透着涼氣和諷刺。片中的暴力場面沒有子彈橫飛血肉模糊,卻仍有一份震撼力。Malick 的劇本自然不離哲學的思想或味道。《荒漠情》則以愛情故事去包裝。通過 Holly,Malick 也抒發了一些見解。例如 Holly 決定「追隨」Kit,其中一個原因是「跟喜歡的人相處幾天,勝過自己孤獨過活幾年」。

兩個主角都表現優秀,演繹融合到人物角色的血肉裏去。拍攝《荒漠情》時,Martin Sheen 和 Sissy Spacek 已經分別 32 歲和 24 歲,扮演比自己實際年齡要小幾乎十歲的角色,卻說服力十足,並不簡單。上面提到導演 Terrence Malick 客串演出了一個角色,Martin Sheen 的其中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成了紅星的 Charlie Sheen(時年八歲)也客串演出了,飾演街燈下其中一個小孩,亦是 Charlie Sheen 演藝生涯的處子演出。

Tuesday, 15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12:十分見習男

今屆 HKIFF 的個人選片清單之中,本月底才於南韓公映的《十分見習男》(10분)跟其他修復經典或名氣導演的話題作比較起來,真的不起眼。選它,是因為對跟辦公室有關的題材感興趣。看戲的前一天晚上,它贏得了今屆 HKIFF 的國際影評人聯盟獎。評審認為:「影片尖銳地剖析韓國年輕人的困局,包括家庭關係、學業和職場的劇烈競爭,入木三分。」放映後,導演李容承來了跟觀眾交流。

《十分見習男》的男主角看來是個好男生,弟弟還在讀書,爸爸受傷後退休在家,全家只靠媽媽做保險經紀來養家。男主角夢想成為電視節目製作人,努力應付有關的文憑考試之餘,找到一份政府部門見習生 (intern) 工作,幫補家計。上司見男主角工作賣力,知道部門將有空缺,就叫男主角申請,並明示非他不雇。然而,假如轉為全職公務員,就得放棄考試。在韓國,公務員是超級優差,工作穩定,收入好,醫療保險和退休金更比絕大部份私人企業優厚。為自己為家人,看來抉擇毫無難度。豈料「高層」出手,最後一刻才揭曉,職位落入一個工作低能但交際高能的漂亮女生手上。打回原形固然失落,前途、家庭、愛情都一併輸掉,還要目擊同事變臉。然而,柳暗花明,職位有機會失而復得,上司卻要小子在十分鐘內下決定……

導演說,拍攝整齣電影的資金只有港幣 37 萬元左右。能夠拍出現在的水準,確實出色。《十分見習男》走實況路線,沒錢搞佈景,全片就在幾個實際場景拍完。男主角是窮小子,面對辦公室政治,既憤怒,又無力,真的是「九分難堪一分不甘」。劇本寫得挺紮實,敘事流暢,細節豐富,對於男主角在學業、工作、家庭幾方面的個人理想和現實矛盾都描寫得挺具體的。結局時,男主角有十分鐘時間抉擇,到底要不要「吃回頭草」。

很多人看完《十分見習男》,大都會為男主角在片末面臨的抉擇而糾結。觀乎男主角的處境,他實在沒有什麼選擇。然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角失去了連其他同事都以為他唾手可得的工作,他一班同事的態度如何轉變。職場就是這麼回事。男主角入世未深,處理手法當有未盡圓熟的地方。失去了工作後,家庭和經濟壓力固然教他透不過氣,同事見風轉舵,落井下石,傷害更深。

男主角的上司該是受到高層壓力才臨門轉彎,並沒有故意耍男主角。但上司的操守,加上所有的同事速速變臉,也足以讓人心死。說起來,剛進社會工作不久,自己也經歷過類似的處境,但情況不比男主角的那麼戲劇化。

寫了幾百字,一直以「男主角」稱呼主演的백종환 (Baek Jong-hwan),因為實在找不到他的中文譯名。他和飾演上司的金鍾求演得特別好。

Monday, 14 April 2014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

港的網民大概都知道高登討論區。2012 年上半年,網絡作者 Mr. Pizza 開始在那裏上載創作小說《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最初大受歡迎,同年書展將上半部結集成書出版了。後來小說質素下滑,很多人批評為「爛尾」,但去年出版社還是把下半部結集出版了。我不去那個討論區,但湊興買了上半部,讀完大概三分之二,覺得有點悶便停下來了。第二部出版時還是買了,當然至今還沒有開動。導演陳果現在拍出的電影版只是上半部。我已經忘了小說的細節,便沒有把電影跟原著比較。純以電影角度去考量,《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是一齣有驚慄、(性)暴力和搞笑元素充滿髒話的 B 級電影。至於什麼黑色幽默、現實警喻,全看觀眾本人對香港文化和政情的感受和認知。都看出來的,可能會覺得《那》片是豐富佳作;看不出來的或不完全看懂的,多會覺得一頭霧水和認為很多場面表達得模稜兩可。

簡單來說,故事從一部由旺角開往大埔的非專線小型巴士(香港人慣俗稱呼作「紅 Van」)開始。司機連滿員的十六名乘客在駛過接連九龍和新界(沙田)的獅子山隧道後,發生了怪事。車上有人隱約發現,周圍出奇地平靜。到達大埔後,還在車上的乘客大概確定他們熟悉的街道忽然變為空城鬼域,而且無法與外界通訊。然後,在這班倖存者中,接連發生不測橫禍……

當年網絡小說推出時,其中一個受到讀者吹捧的原因是故事裏充滿香港本土特色,尤其是把大埔的社區環境和特色描寫得挺詳細。其實,說《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裏的社區描寫是精點,是很粗淺的估價。有興趣讀這類(本土)文學作品的話,可以找劉以鬯先生的《島與半島》來看看。在電影裏,社區特色沒有給特別放大,反而編劇對於車上那十七人的性格增加了筆墨。撇開不是人人都明白或認同的政治嘲謔,看電影版,光看人性諷剌就是。

縱觀全片,也只是演員一環較有看頭。這又不是說編劇將人物寫得十分繽紛多彩,而是演員憑本身的氣質和表演能力跟劇本產生出一點化學作用,尤以林雪和任達華最搶鏡頭。惠英紅和李燦琛也是個人演技凌駕了劇本。徐天佑、黃又南、文詠珊、卓韻芝等各有一兩段表現自己的場面。都談不上是精彩的演繹,但看得見演員的努力,表現也算恰如其分。

電影有兩幕可能讓特別是年輕觀眾摸不着頭腦的場面。一場是以比較卡通化的手法解釋摩斯密碼原來是 David Bowie 的名作《Space Oddity》。編劇顯然有心將歌詞中被困太空艙的宇航員目送正在遠離自己心愛又美麗的老家(地球)的淒美境況比作今天香港人看着政經民生每下愈況的凋零窘局。另一幕是影片末尾,在歪七扭八的破損車廂裏,人人都無力抗拒從天而下的「赤紅」暴雨。但我相信,教一般觀眾最記得的,該是其中一個阿飛姦殺另一名女乘客,然後被其他乘客以私刑「處分」的一段。

看來會拍下集。能否寫出令人信服的結局,是我會不會買票的關鍵。

Saturday, 12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11:阿飛正傳

不多三十年了,在電視上看過一點《阿飛正傳》(Rebel Without a Cause),當時年紀小,又不懂英語,完全不曉得電影在講什麼,劇情都忘了。這些年來,James Dean 的照片倒是看過很多,但會動會說話的 James Dean 卻沒有看過多少。今年 HKIFF 在文化中心大劇院放映這齣 1955 年經典作品的闊銀幕修復版,好不壯觀。據說,最初電影公司並沒有打算把《阿飛》拍成彩色片,只因為 James Dean 首齣主演的電影《蕩母痴兒》(East of Eden) 賣個滿堂紅,成了矚目新星,電影公司才不想他下一部電影變成次貨。假如《阿飛正傳》是黑白攝影,觀眾便看不到 James Dean 穿紅色夾克、白色 T 恤和藍牛仔褲的經典造型了。

1980 年代,《阿飛正傳》在香港的戲院重映,也在電視上播映過。當年《歡樂今宵》特別介紹和重溫這部戲,已經覺得 James Dean 酷斃了。上星期看完,覺得 James Dean 不僅酷,演繹方式還非常前衛,快 60 年了,仍然充滿力量,節奏和細節都恰到好處,從演技到個人風格都是獨一無二的。

青春叛逆這個主題幾乎不可能過時,只是同類型題材的電影有幾齣能像《阿飛正傳》那樣拍出豐富的層次?《阿飛》的故事大概前後不到兩天的時幅,說出了三個年輕人在家庭和學校面臨的困惑,更對社會和階級提出了尖銳的控訴。

《阿飛正傳》三個主角都來自中產家庭,不愁衣食,但他們都不快樂。Jim(James Dean 飾)的父親太弱勢,夾在強勢又爭風吃醋的老婆和老媽之間,教 Jim 異常困惱。Judy(Natalie Wood 飾)亭亭玉立,父親不敢跟她太親近,她卻因為爸爸的「冷淡」而極度失落。Plato(Sal Mineo 飾)缺乏家庭溫暖,性格怯懦,又帶點神經質。他媽媽遠在夏威夷,爸爸只定期寄支票來,女傭便是他的監護人。

從這幾個孩子的上一代看到中產社會偽善,常迴避問題,Jim 就因此而常常搬家,沒有深交的朋友。放諸社會,於是有年輕人喜歡聯群結黨,惹事生非,可能是因為家教不足,可能是因為朋輩壓力,也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滿意現狀。他們都愛逞強,希望藉此證明自己的能力或價值。Jim 不是壞孩子,遇上力量和智慧都讓他折服的警員時,他乖乖受教,到後來闖禍了,他也去了向警員求助。

戲中人物的衣著也藏玄機。一開場時 Jim 穿着整齊,襯衣、領帶、西褲、皮鞋,第二天上學時也一樣。戲中的長輩(父母、師長、警員)都打扮講究。轉折點就在 Jim 在跟 Buzz 打架受傷後,回家匆匆換衣服去懸崖飛車,他穿上了白色 T 恤和紅色夾克。那身衣着分明是跟社會常規對立,可見 Jim 不妥協的精神。

電影公映時,James Dean 已經在車禍中喪生了。電影獲得三項奧斯卡提名:男配角 (Sal Mineo)、女配角 (Natalie Wood)、最佳劇本。James Dean 沒有提名影帝,但其實在同一屆和接着的一屆奧斯卡分別憑《蕩母痴兒》和《巨人》(Giant) 兩度提名最佳男主角,是唯一於死後兩次提名金像獎的演員。

每次說《阿飛正傳》,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 James Dean 身上。然而,能夠拍出經典,導演兼編劇 Nicholas Ray 的功勞一樣的高。另外兩名主要演員 Natalie Wood 和 Sal Mineo 的演出也精彩,又以 Sal Mineo 的角色較值得一談。儘管沒有對白明言,Plato 的同性戀傾向呼之欲出。礙於當時好萊塢的審查制度,同性戀必須忌諱,但從 Plato 儲物櫃中的男明星照片,到他對 Jim 那份集結朋友、兄長、爸爸甚至戀人的仰慕,都清楚不過。最後 Jim 替 Plato 穿上其紅色夾克,把一切推向了高潮。Sal Mineo 是同性戀者,據說拍攝《阿飛》時,Nicholas Ray 看出他對 James Dean 的傾慕,便將那份感情轉化到其角色之上。

說起來,《阿飛正傳》三個主角在現實生活都不得善終:James Dean 死於車禍,Natalie Wood 溺斃(最近有報告指她死因成疑),Sal Mineo 被人謀殺,一刀刺穿心臟而死。

最後,不得不說電影的譯名,香港的《阿飛正傳》別有神采,什麼《無原因的反叛》或《養子不教誰之過》都完全被比下去了。

Friday, 11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10:知音夢裏行

安兄弟 (Coen Brothers) 第十六齣執導的電影《知音夢裏行》(Inside Llewyn Davis) 去年在康城影展奪得評審團大獎(也就是最佳電影第二名)。因為題材跟民歌有關,一直注意它什麼時候在香港上映。翻閱今年 HKIFF 的節目表,這是其中一齣我認為非看不可的電影。看完這 105 分鐘的戲,沒有太多特別受感動的場面,但一回家就在聽電影的原聲專輯。假如高安兄弟希望通過這電影來懷民歌的舊,也算達到目的了吧。

故事發生在 1961 年 2 月紐約的格林威治村。Llewyn Davis(Oscar Issac 飾)是個苦苦掙扎的民歌歌手。他的音樂拍擋自殺了,灌錄的個人唱片無人問津,生活捉襟見肘,到處借宿。劇情講述他在大約一個星期的遭遇。

Llewyn Davis 看來個性隨便、不精明、欠責任感。跟區內一個女歌手 Jean(Carey Mulligan 飾)睡了,對方懷孕,懷疑經手人是 Llewyn,要他付錢讓她墮胎。那並不是 Llewyn 第一次意外讓女人懷孕。Llewyn 在朋友家裏借宿,之後弄丟了朋友的貓。他到姊姊家借宿,看也不看便叫姊姊把他的雜物丟掉。後來他打算重新當海員謀生,方發現自己的海員執照過了期,付清費用後,才知道執照已經隨其他雜物給姊姊丟了。

儘管對生活糊塗,Llewyn 對於民歌非常執着,對他自己的音樂才華還是挺自信的,為此他得罪過不少別人,捱過罵,捱過打,更失去了可能是他唯一的出頭機會。

Coen Brothers 寫劇本時,參考了在布魯克林出生的民歌手 Dave Van Ronk 的事蹟。例如片中 Llewyn Davis 那張賣不去的專輯的封面(甚至是電影片名)就是模仿 Dave Van Ronk 的專輯《Inside Dave Van Ronk》。讀過一些 Dave Van Ronk 的資料和 Coen Brothers 的訪問,相信《知音夢裏行》只是從 Dave Van Ronk 提取一些靈感,而不是在拍 Dave Van Ronk 的傳記電影。

《知音夢裏行》這個譯名大概說出了電影的其中一個主題:理想與現實不常結合:理想在夢中是美好而完整的;理想在現實常教人失望。Llewyn Davis 堅持追求他心目中的民歌,但在現實世界,他始終無法如願,這當然也跟他的性格和際遇有關係。這戲拍得晦暗、低迴,但以清新、率真的民歌貫穿全劇,倒產生了奇妙的中和作用。

片中不少歌曲由演員現場錄唱。男主角 Oscar Issac 歌藝不錯,演出也優異,憑此片提名金球獎喜劇或音樂劇類別的最佳男主角,實致名歸。其餘演員造型和演出都不錯。

這雖然是一齣有關民歌電影,講述追求藝術而帶來的失落,但它也同時讓我想起《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因為對白中有不少髒話。幸好,我的母語不是英語,聽完也沒什麼。

Thursday, 10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9:東京小屋

十有二的日本老牌導演山田洋次執導的第 84 部電影《東京小屋》(小さいおうち)今年初在柏林影展上奪得最佳女主角獎(黑木華)。他拍過近五十齣《男人之苦》系列電影 (1969-1995),但我到現在還沒有認真看完一齣。看過最舊的山田洋次作品是他橫掃 1977 年度日本電影獎項的《幸福的黃手絹》(幸福の黄色いハンカチ)。千禧年代初期,幾齣古裝片《黃昏青兵衛》(たそがれ清兵衛;2002)、《隱劍鬼爪》(隠し剣 鬼の爪;2004)和《武士的一分》(武士の一分;2006)讓他重踏國內甚至國外的電影頒獎台。那些年對日本古裝電影不感興趣,這幾齣戲都沒有看。直到 2008 年,看了《母親》(母べえ),從此山田洋次一推出新片都會看(而且多在 HKIFF 看),還包括《給弟弟的安眠曲》(おとうと)、《京都太秦物語》和《東京家族》。這幾部戲中,以《東京家族》和《東京小屋》的整體成績比較好。

《東京小屋》的故事說,健史(妻夫木聡飾)在收拾姨母多紀(倍賞千恵子飾)的遺物時,找到多紀在世時寫的自傳。昭和初年大戰前夕,多紀(黒木華飾)從山形縣老家到東京打工,先於小說家小中(橋爪功飾)家裏當家傭,再轉到時子(松たか子飾)家裏工作。時子一家住在一所紅頂的洋式小屋,過着中產的生活。新年到了,時子丈夫的同事來拜年,包括年輕的設計師板倉(吉岡秀隆飾),後來時子和板倉發展婚外戀。不久,日本向美國宣戰,體弱的板倉也被徵召入伍。年輕的多紀一直在旁目擊女主人和板倉的「禁戀」,同時也經歷自我成長……

健史鼓勵多紀寫自傳,從旁提供意見,常常質疑姨母在文中提及戰時的生活和史實並不正確。其實多紀沒有刻意掩飾或美化過去,只是活在烽火年代,有些人擁抱現實甚至狂熱追隨,有些人不知就裏便接受現實,有些人則被逼接受現實。細心觀看電影,大概也能察覺出多紀的內心變化。然而,說到多紀,年輕的多紀和老年的多紀在性格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電影裏的蛛絲馬跡卻沒能說服觀眾為什麼歲月會對多紀造成這麼樣的改變。

本片不少演員也有份演出山田洋次上一齣電影《東京家族》。全片最出色的是飾演時子的松たか子,演技再上層樓。必須說明,從前我十分討厭松たか子,就是不來電。演老年多紀的老牌影后(演過包括上面提及的《幸福的黃手絹》)倍賞千恵子也出色。演年輕多紀的黑木華不是演得差,但獲頒柏林影后?實在有點令人費解。男演員方面,吉岡秀隆的演出讓人想起他在《三丁目的黃昏》系列電影中扮演的那個潦倒的作家。努力轉走偶像實力派路線的妻夫木聡繼續當個乖巧的孩子,形象討好,但發揮空間不大。

《東京小屋》改編自中島京子在 2010 年出版的小說《小さいおうち》,不得不佩服老導動作之快。原作者中島京子出身文學世家,父母都是大學文學教授,經歷過二次大戰,中島京子和其散文家姊姊都是在戰後出生的。

電影跟原著最大的分別是略去了時子的第一段婚姻。原著小說中,時子在第一任丈夫死去後才改嫁年紀比自己大很多的平井。小時中形容時子相貌娟好,穿著有品味,連同性也覺得她有魅力,這個在電影中則略有提及。

以戲論戲,《東京小屋》確實有不盡完善的地方,但其可觀性還是很高的。畢竟,在山田洋次超過半世紀的導演生涯中,純愛故事並不多見。此外,環顧當今日本電影圈,大概只有山田洋次這般級數(或資歷)的導演才有膽量和識見去認真又相對誠實地拍攝二次大戰日本侵略亞洲鄰國的史實。

Wednesday, 9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8:彼岸花

津安二郎的電影就是輕輕鬆鬆、緩緩慢慢,談人情倫理、家常瑣事。拍於 1958 年的《彼岸花》是小津的第一齣彩色電影。回看超過半個世紀前的人物景物,色彩搭配,已是一番滋味。十一年前,小津誕晨百年,HKIFF 辦了一次捱全面的小津回顧展,還特別編印了一冊特刊。那時候看了他最後一齣也同樣是彩色的電影《秋刀魚之味》,又是談女兒婚嫁的問題。不同的是在《彼岸花》矛盾源於說一套做一套的老爸,別人的女兒自由戀愛是幸福,自己的女兒卻得依從父母的決定。

平山渉(佐分利信飾)是公司董事,跟妻子清子(田中絹代飾)算是盲婚,二人肓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節子(有馬稲子飾)已到適婚年齡,小女兒久子(桑野みゆき飾)仍然在學。平山在老同學婚宴上看見另一個老友三上(笠智衆飾)愁眉不展,原來對方女兒文子(久我美子飾)不理老爸反對,離家出走,跟隨自己喜歡的男人。平山答應代三上去勸久子。但在此之前,年輕人谷口(佐田啓二飾)突到公司拜會平山,自稱是節子的男朋友,希望平山答應他們的婚事。平山不允,對女兒大興問罪之外,更四出調查谷口,包括向認識谷口的下屬近藤(高橋貞二飾)打聽。儘管所有的人都對谷口讚賞有加,節子的好朋友幸子(山本富士子飾)也幫忙說項,平山還是不為所動……

電影改編自里見淳的小說,小津有份寫劇本,人情道理之外,也有一些淡淡的幽默笑料。然而,論故事和題材,在今天看來,這戲倒不見太多值得深入討論的地方。讓觀眾留下最印刻印象的,大概是片中美麗的鏡頭佈置和顏色搭配吧。

幾年前在 HKIFF 的島津保次朗作品展中看過佐分利信主演的《婚約三羽烏》(觀後感),他從此當上松竹的當家小生,最廣為人識的該是 1974 年演出山本薩夫執導的《華麗なる一族》。拍《彼岸花》時他已近半百,演技出色,自信沈穩,跟日本一代影后田中絹代演夫妻,毫不失色。小津的愛將笠智衆這次退居配角,刮掉鬍子,最初又是差點認不出來。演谷口的佐田啓二跟演近藤的高橋貞二,加上鶴田浩二,三人並稱松竹戰後的「三羽烏」(三大當家小生之意)。可惜天意弄人,佐田和高橋都因為交通意外英年早逝。佐田的兒子是現在日本著名的中生中井貴一。

女演員方面,既然是田中絹代,又怎麼可能是純粹的傳統日本婦女?她終於受不了丈夫的固執和雙重標準,起來反抗那一場,編劇的佈置和大女優的演出同樣妙趣而到位。演小女兒的桑野みゆき天真可愛,三四年後卻褪變成《青春殘酷物語》和《夜之片鱗》(觀後感)的年輕演技派。比較之下,女主角有馬稲子真的失色。至於「特別出演」的山本富士子,其角色真予人一點硬加進去的感覺。她長得漂亮,表現也活潑可愛,所謂的搶鏡頭,就是她有點聒噪(也看來兒戲)地說服了男主角的那一幕而已。

電影以「彼岸花」命名,這是一種帶點詭異色彩的植物,過去多在墓地附近繁盛生長,艷紅似血,花期接近日本的祭禮節日,而且它葉落花開,花落葉發,永不相見,帶孤獨意味,所以在日本傳說中,彼岸花便帶着死亡和分離的不祥色彩,較常用於喪禮。彼岸花另有一個很多人聽過的名字:曼珠沙華。

Tuesday, 8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7:永生情人

渣木殊 (Jim Jarmusch) 這個(香港翻譯的)名字聽過一段時間,他的戲卻沒有看過。去看《永生情人》(Only Lovers Left Alive),想不到會這麼幽默好笑。

故事的主角是兩個活了不知多少年的吸血鬼。他們眼神溫柔,遺世獨立,盡見人間墮落。男的叫 Adam(Tom Hiddleston 飾),玩得一手好音樂,在不同的時代都是出色樂手。女的叫 Eve(Tilda Swinton 飾),語言盡通,博覽群書,文藝星相無不一精。這對吸血鬼夫妻分隔兩地,比他們口中的「喪人」(即你我她和他此等壽元有限的凡人)進步聰明得多。他們不殺人,各以不同方式取得鮮血來續命。偏偏人間越來越烏煙瘴氣,Adam 心灰意懶,Eve 不遠千里來伴,齊呷無污染鮮血,一口極樂。然而,一天 Eve 那任性的吸血鬼妹妹 Ava(Mia Wasikowska 飾)闖進 Adam 和 Eve 浪漫的二人世界,犯下了大戒。然後,Adam 和 Eve 賴而以維生的純淨鮮血又賣少見少……

《永生情人》好玩之處在於對白既充滿文藝詩意,亦不忘月旦時弊。本身是個音樂人的導演 Jim Jarmusch 在美工、配樂、服飾等盡顯他的藝術品味。故事的結構簡單,劇情並不複雜,但有深意,也有幽默笑料。

Adam 和 Eve 活了至少幾百年,外表卻不全是走在潮流尖端。對於過去的好,他們還是好好保留着,例如穿了百幾年的袍子,這方面 Adam 相當堅持。然而,對於新的好產品,他們也不見得會嫌棄,至少 Eve 就用智能手機。

這不是愛情電影,而是一首對人類文明傷春悲秋的新詩。兩個吸血鬼慨嘆凡人不濟,可能是因為我們力不有逮,也可能是他們經歷千載百年,積累豐厚的知識和智慧。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才華和時間於苦短的人生中去發出耀目的光芒。Adam 看不慣人間沈淪,甚至考慮自盡。Eve 告訴 Adam 要看化,應該盡心欣賞周圍的美善。

Adam 和 Eve 不要噬人吸血,把更多人變成自己的同類,大概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和同類)都訂下很高的標準。正因如此,像他們這樣的「高人」只會越來越寂寞。傲氣的 Adam 遇見出色的女歌手,只嘆世界容不下真正有才華的人。

鮮活的慾念向來是墮落的本源。Ava 因為慾望而闖禍了。Adam 和 Eve 從曾經風光的底特律轉到北非的摩洛哥,卻好事多磨,他們為了活命,再善良也得向現實低頭,終究體會惟有墮落才得救贖。編導對我們的世界真的悲觀。只是,這怪得誰?世界太亂,吸血鬼也不能獨善其身。

Monday, 7 April 2014

美國隊長 2

Marvel Comics 系列電影的英雄人物之中,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 就以過人體能和強硬堅硬的護盾赤手空拳去對付壞人。這一集為了加強戰鬥力,主角 Chris Evans 在拍攝前接受了一輪格鬥訓練,編導一開場就安排他跟終極格鬥的高手來一場比試,出拳起腳似模似樣。《美國隊長 2》(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 當然不是純粹的拳腳動作片,官能刺激比上集更豐富,特效場面大,節奏明快,故事還算奇情曲折,整體成績不錯。

美國隊長(Chris Evans 飾)是二次大戰時通過高科技培養的超人英雄,Steve Rogers 從 5 呎 4 吋的瘦弱小子變成 6 呎 2 吋的壯碩英雄。冰封幾十年後,在廿一世紀「復活」,再度成為美國「神盾局」的猛將。今集故事說「神盾局」已遭納粹餘魔操控,局長 Nick Fury(Samuel L. Jackson 飾)慘被追殺,美國隊長和黑寡婦(Scarlett Johansson 飾)追查真相時遇上神秘高手,原來是 Steve Rogers 的昔日戰友 Bucky(Sebastian Stan 飾),幕後策動整個計劃的是 Nick Fury 的拍檔兼上司(Robert Redford 飾)……

今集的武打動作和科幻機關都很凌厲,兩個半小時沒有冷場,從地上打到天空,還有聰明汽車和機械飛翼。對於這類漫畫英雄電影,一直沒有什麼特別的期望,只要製作夠勁就可以了。除非主角人物教我討厭,否則多數會看,為的是看看電影科技又進步什麼樣的程度。然而,看這些漫畫英雄電影,現在一般都盡量不看 3D 版本,要是真的躲不過,就去看早場。一百多塊錢看一場電影,確實不便宜。

英文片名的 Winter Soldier 最終在中文譯名裏略去了(年初在各大戲院的網頁有「冬日戰士」這個副題)。儘管 Bucky Barnes 以 Winter Soldier 身份出現,片末的預告片也在暗示這角色在日後的 Captain America 或 Avengers 系列電影中有機會再度登場,但觀乎《美國隊長 2》的劇情,可見電影公司對於這新角色沒有抱着非常殷切的希望。

《美國隊長 2》的主要演員都有不錯的表現。去年看過 Chris Evans 演出韓國導演奉俊昊的首部英語電影《末世列車》(觀後感),演技不錯。第三次當「美國隊長」,人物角色多了人性化的描寫,Chris Evans 的演繹還算輪廓分明。事實上,這也是美國隊長一角可供發揮的地方。除了老友兼舊同袍 Bucky Barnes 外,今集也跟他那有緣無分的情人重聚了。Scarlett Johansson 和 Samuel L. Jackson 都出色。不過,演員中的亮點當然是大反角 Robert Redford。他演獨腳戲的《怒海求生》(All is Lost) 失落了今屆奧斯卡影帝提名,香港的片商似乎決定不公映該片。看完《美》片,倒有興趣找《怒》片來看。

Saturday, 5 April 2014

2014 年第一季觀影小結

一季看了 36 齣電影,舊片只佔兩齣。一般來說,第一季是全年看電影最多的時候,也是電影平均水準較高的時候。

第一季自選電影前十二名(有三齣分數非常接近):

1 《觸不到的她》(Her)
2 《華爾街狼人》(The Wolf of Wall Street)
3 《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
4 《傷失的情歌》(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
5 《智取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
6 《千里伴我尋》(Philomena)
7 《激踢白血球》(Achtste Groepers Huilen Niet)
8 《續命梟雄》(Dallas Buyers Club)
9 《騙海豪情》(American Hustle)
10《伊朗式離婚》(Le passé)
11《羅馬浮世繪》(La grande bellezza)
12《KANO》

另有四齣也不錯的,特別介紹一下:

《一個婚禮四個失禮》(August: Osage County)
《百萬獎金夢》(Nebraska)
《里斯本夜車》(Night Train to Lisbon)
《布達佩斯大酒店》(The Grand Budapeast)

Friday, 4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6:伊朗式離婚

年前,Asghar Farhadi 自編自導的《伊朗式分居》(觀後感)在柏林影展連奪金熊獎(最佳電影)和最佳男、女主角獎。後來再於奧斯卡、金球獎、亞洲電影大獎中得到很多獎項。去年 Asghar Farhadi 再次自編自導《伊朗式離婚》(Le passé) 並角逐康城影展,結果算是佔主場之利的法國女星 Bérénice Bejo 獲頒影后。三年前同是在 HKIFF 看《伊朗式分居》,完場時覺得驚艷;這次看《伊朗式離婚》,沒有驚艷,中段還曾經覺得有點悶。不過,整體而言,電影的劇本和演員都有挺高的水準,只是導演對於某幾場戲實在不忍割愛,以致有些地方變得拖拖拉拉。

故事說,等了四年,Ahmad(Ali Mosaffa 飾)終於從伊朗到法國去跟前妻 Marie(Bérénice Bejo 飾)簽字離婚。Ahmad 趁機也想看望 Marie 和其前一任丈夫所生的女兒 Lucie(Pauline Burlet 飾)和 Léa(Jeanne Jestin 飾)。Marie 正跟一個阿拉伯裔的洗衣店老闆 Samir(Tahar Rahim 飾)拍拖。Samir 跟他的植物人妻子所生的兒子 Fouad(Elyes Aguis 飾)正跟 Marie 三母女住。Lucie 不同意 Marie 再嫁,讓事情變得很複雜。Lucie 告訴 Ahmad,她不接受 Samir 是因為覺得 Marie 當小三,直接導致 Samir 的老婆自殺……

劇本可以分成兩個部份:前半部集中講 Ahmad 和 Marie,後半部 Samir 漸次成為焦點。Lucie 是將兩個部份連接起來的扭帶。

《伊朗式離婚》裏的人物來自伊朗、法國、中東等,他們身處法國,人人都說流利的法語。編導沒有仔細交代各人的背景,儘管覺得有點彆扭,但沒有深究的必要。看來 Asghar Farhadi 擅長通過對白去描寫人物和故事。從《伊朗式分居》到《伊朗式離婚》,都有很多挺長篇的理論甚至對罵,藉此說出人物之間的關係、矛盾等。然而,《伊朗式離婚》在一些地方是過了點火位,人物角色一開口,便幾乎一發不可收拾,喋喋不休,好些觀點或想法也見重複。然而,還得說 Asghar Farhadi 所寫的劇本有水準,細節鋪排有條不紊。

除了劇本外,演員也有水準。Bérénice Bejo、Ali Mosaffa、Tahar Rahim 的演出各有可觀之處。演 Lucie 的比利時新星 Pauline Burlet 也出色。翻查一下資料,她的銀幕處子作是七年前在描寫法國經典歌后 Edith Piaf 生平的電影《粉紅色的一生》(La môme) 中飾演女主角十歲的童年。

這戲原名「過去」(英文名 The past),其實是指片中所有角色人物都走不出自己過去的陰霾,一直讓自己受傷,更別說邁步前進了。

說到戲名,還是忍不住要問,為什麼是「伊朗式」?上次《伊朗式分居》的故事都在伊朗發生,有些伊斯蘭教的風俗元素,所以將英文片名《A Separation》譯成《伊朗式分居》,還算勉強說得過去。這一次伊朗男子去法國辦離婚,前妻看來也該是當地人,「伊朗式」從何而來呢?

Thursday, 3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5:夜之片鱗

年是已故日本導演中村登百年誕晨,《夜之片鱗》(夜の片鱗)洗出了一個全新的彩色拷貝。據電影節的節目表描述,中村登是跟木下惠介同期的知名導演,擅寫人物在歲月中飄搖,因為到較後期才建立風格,所以在海外較少曝光。

翻查資料,中村登東京大學畢業後,加入松竹電影公司,跟隨過島津保次郎和吉村公三郎兩位導演。他在 1963 年改編川端康成的《古都》和 1967 年改編高村光太郎的《智恵子抄》打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五強。《古都》敗於意大利名導 Federico Fellini 的《八部半》(同屆角逐的還有 Roman Polanski 的《水中刀》)。《夜之片鱗》拍成於 1964 年,在《古都》之後。

中村登很多電影都是改編劇本。《夜之片鱗》改編自太田經子的小說。女主角芳江(桑野みゆき飾)年方十九,白天在工廠打工,晚上去酒吧兼職,戀上了黑社會英次(平幹二朗飾),肉慾橫流,受英次影響和控制,不久淪為流鶯。六年後,一切都變得熟練,芳江卻遇上真心的恩客(園井啓介飾),對方要帶自己遠走高飛。芳江表面心如止水,實際內心翻起波瀾。六年來,芳江和英次的關係已經完全變質,沒有愛,卻剪不斷。恩客再次跟芳江約定,看來是芳江最後的機會……

電影以芳江 19 歲和 25 歲兩個平行時空互相交錯,展現和分析人物的關係和內在性格。導演愛以不同的色彩和視野深度來描寫人物的內心感受。女主角桑野みゆき演得好,方寸大亂還是煙視媚行,同樣出色。她 13 歲時參加井上梅次(邵氏曾經禮聘他來香港拍片,最出名的當數《香江花月夜》)電影的童星招募而入行,1960 年主演大島渚的名作《青春殘酷物語》(青春残酷物語)成名。拍攝《夜之片鱗》時,桑野才 22 歲,但表現圓熟。不過,桑野みゆき在 1967 年結婚後便息影,再沒有復出藝能界。

演黑道小混混的平幹二朗笑容有少許像唐沢寿明。他比女主角年長九歲,但二人看來還算匹配。在片中,英次的心理變化不如芳江那麼內斂複雜,但還是一個有跨度的角色。平幹二朗表現紮實,是塑造芳江一角複雜的悲劇命運有力的推手。平幹二朗一直活躍於演藝圈,最近參演的一齣電影便是(去年拍攝)稍後在香港公映的《永遠の0》。

Wednesday, 2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4:黐孖妹前傳終結篇

該是我第一次看菲律賓電影。電影節節目單形容女主角 Eugene Domingo 是「女版周星馳」,好奇心驅使之下,決定買票,後來才發現電影在星期天早上放映。結果,排隊等候時已經驗證了事前的擔憂,95% 的觀眾是菲律賓女士,既有震耳欲聾的歡聲笑語,也見閃個不停的鎂光燈。看電影時,不免要一起討論劇情了。

《黐孖妹前傳終結篇》(Kimmy Dora: Ang Kiyemeng Prequel) 是一齣又 cult 又 camp 的喜劇,一開場便「惡搞」James Bond 系列電影的經典片頭,由女主角化身女特務,以搞笑誇張的表情和動作去打倒大堆歉面的赤膊猛男敵人。Eugene Domingo 一人分飾兩角演攣生姊妹 Kimmy 和 Dora,姊姊 Kimmy 聰明又勢利,妹妹 Dora 笨拙又蠢鈍。這是本片的國際首映,也是 HKIFF「菲律賓日」的首場電影,女主角 Eugene Domingo 親來站台,來看她的女同胞都瘋狂了。要是男主角 Sam Milby 也來,恐怕要爆發暴動。

故事說 Kimmy 從英國大學畢業回國,妹妹 Dora 則老是渴望當女優。富可敵國的老爸要兩女繼承家業,安排她們到公司實習,從最基層的工作做起,包括在停車場收錢、在商場當電梯女郎,在百貨店當女售貨員,在熱線中心當服務員,在航班上當空姐等。老爸派來高大英偉的人事科高層 Robin(Sam Milby 飾)貼身評核 Kimmy 和 Dora 的表現,兩女頓成花癡,各出奇謀「爭仔」。與此同時,有神秘人接連搞破壞,勒索巨款。精明的 Kimmy 察覺事有蹺蹊,不旋踵卻跟 Dora 一起被神秘人的手下擄去……

電影拍得不馬虎,特效、佈景、服裝都下過心思,如節目簡介所說:「集怪雞科幻潮流與動漫於一身。」Eugene Domingo 兩個造型各有笑點:演姐姐時樣子像透朱咪咪,造型似足薛家燕;演妹妹時造型和氣質活脫是《92 黑玫瑰對黑玫瑰》中練功走火入魔的馮寶寶。最不簡單的是兩個角色 Eugene 都演得性格分明。

為了照顧女觀眾(或有心人),這戲也不忘灑點鹽花,安排了幾個菲律賓帥哥演員(或模特兒)客串演出舞台劇演員、電梯乘客、路人甲、賣西瓜的小販、新來的高層行政人員等角色。為什麼我知道那麼清楚?他們一亮相,現場所有菲律賓女觀眾自然齊心爆出心花怒放的歡呼聲,然後又是一陣交頭接耳。這就是最好的指示燈了。男主角 Sam Milby 是美國和菲律賓混血兒,以前當過花樣滑冰運動員,確實長得不錯,在片中既有徒手搏擊的動作場面,也有跟女主角的愛情動作場面,接拍本片不是容易的差事,可想而知。論演技,是平平無奇。作為男花瓶,則非常稱職。

一本正經去看,《黐孖妹前傳終結篇》是一齣無聊透頂的電影。但只求娛樂的話,足以教絕大部份的觀眾笑破肚皮。

Tuesday, 1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3:女人韻事

覺得《女人韻事》(Une affaire de femmes) 這個中文譯名載不了電影所要說的。電影真的包括了女主角的風流韻事,那卻談不上是故事的主題。

法國新浪潮導演查布洛 (Claude Chabrol) 跟演技派女星 Isabelle Huppert 合作過多部電影,最多人記得的除了是讓雨蓓首次在康城影展封后的《冷酷祭典》(La cérémonie) 外,還有這齣讓雨蓓第二次獲頒威尼斯影后的《女人韻事》(雨蓓首次贏得威尼斯影后的《Violette Nozière》也是 Chabrol 的作品)。此片改編自真人真事,在二次大戰納粹佔領法國時期,女主角 Marie-Louise Giraud 是法國最後被送上斷頭台的女人之一。

愛唱歌的少婦 Marie(Isabelle Huppert 飾)帶着兩個年幼的孩子,丈夫 Paul(在《閃亮人生》(The Intouchables) 中演癱瘓白人富商的 François Cluzet 飾)上了戰場。Marie 隔壁的女孩戀上軍人,珠胎暗結,男人要上戰場,不要負責任,女孩便找 Marie 幫她墮胎。事成之後,Marie 得到唱機和一些日用品作報酬。她有感戰爭讓很多女人的丈夫或愛人離開、戰死或作案而坐牢,替人墮胎有利可圖,便在家中廚房搞起來。丈夫受傷退役回家,Marie 早已不愛老公,拒絕行房。她在做頭髮時認識妓女 Lulu,替老公找了個工作後,便在老公不在家時把房間租給妓女做生意來賺錢。後來,Marie 迷戀上了 Lulu 滿有魅力的年輕客人 Lucien(Nils Tavernier 飾),常常跟對方偷歡。Paul 再也忍受不了 Marie,寫匿名信去告發 Marie……

這電影不講謀殺、偵查、緝兇,而是通過少婦 Marie 的故事,一方面講人性,一方面側寫一個時代片段。Marie 本來生活拮据、苦悶;通過替人墮胎和協助賣淫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到生活無憂,她追求更多的肉體享受、更大的精神滿足,於是她跟小伙子 Lucien 做愛,去學唱歌。Marie 是文盲,在她眼中,替人墮胎或租房予妓女做生意,都是幫助別人,也是配合時勢,壓根兒沒受到什麼良心的譴責。有個已經生了五個孩子的女人找 Marie 墮胎,手術後不久死了,她丈夫受不了打擊跳軌自殺。死者妹妹帶着其中兩個孩子去找 Marie。起初 Marie 還顯出一絲害怕,又嘗試推卻責任。到她知道對方無意告發她,只是來付她剩下的手術費時,Marie 馬上眉頭鬆了,匆匆收下錢,便趕去會情夫,才沒有功夫自責或悲歡。

到底 Marie 是不是一個滿手鮮血、惡滿貫盈的女魔頭?編導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批判。然而,通過 Marie 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出人性受到社會現實多方面的考驗之下,是可以多麼的扭曲,一切又可以是來得那麼的不動聲息。

《女人韻事》談不上高潮迭起,但整體而言,電影還是挺好看的,女主角 Isabelle Huppert 居功不少。她成名早,1970 年代末已經嶄露頭角,在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凱撒獎至今保持最多演技獎項提名的紀錄(14 次),可說是法國的 Meryl Streep。但 Huppert 在本土的運氣一定不如 Meryl Streep。她只憑《冷酷祭典》得過一次凱撒獎。數跟 Huppert 年紀或資歷差不多的法國女星,還有 Juliette Binoche 和 Isabelle Adjani。前者在歐洲三大影展(康城、柏林、威尼斯)、歐洲電影大獎、奧斯卡和英國的 BAFTA 都拿過影后(或女配角獎),後者則保持五次凱撒獎影后的紀錄。然而,在三人之中,始終覺得外型冷酷的 Isabelle Huppert 演技最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