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4 April 2014

HKIFF 2014 之 6:伊朗式離婚

年前,Asghar Farhadi 自編自導的《伊朗式分居》(觀後感)在柏林影展連奪金熊獎(最佳電影)和最佳男、女主角獎。後來再於奧斯卡、金球獎、亞洲電影大獎中得到很多獎項。去年 Asghar Farhadi 再次自編自導《伊朗式離婚》(Le passé) 並角逐康城影展,結果算是佔主場之利的法國女星 Bérénice Bejo 獲頒影后。三年前同是在 HKIFF 看《伊朗式分居》,完場時覺得驚艷;這次看《伊朗式離婚》,沒有驚艷,中段還曾經覺得有點悶。不過,整體而言,電影的劇本和演員都有挺高的水準,只是導演對於某幾場戲實在不忍割愛,以致有些地方變得拖拖拉拉。

故事說,等了四年,Ahmad(Ali Mosaffa 飾)終於從伊朗到法國去跟前妻 Marie(Bérénice Bejo 飾)簽字離婚。Ahmad 趁機也想看望 Marie 和其前一任丈夫所生的女兒 Lucie(Pauline Burlet 飾)和 Léa(Jeanne Jestin 飾)。Marie 正跟一個阿拉伯裔的洗衣店老闆 Samir(Tahar Rahim 飾)拍拖。Samir 跟他的植物人妻子所生的兒子 Fouad(Elyes Aguis 飾)正跟 Marie 三母女住。Lucie 不同意 Marie 再嫁,讓事情變得很複雜。Lucie 告訴 Ahmad,她不接受 Samir 是因為覺得 Marie 當小三,直接導致 Samir 的老婆自殺……

劇本可以分成兩個部份:前半部集中講 Ahmad 和 Marie,後半部 Samir 漸次成為焦點。Lucie 是將兩個部份連接起來的扭帶。

《伊朗式離婚》裏的人物來自伊朗、法國、中東等,他們身處法國,人人都說流利的法語。編導沒有仔細交代各人的背景,儘管覺得有點彆扭,但沒有深究的必要。看來 Asghar Farhadi 擅長通過對白去描寫人物和故事。從《伊朗式分居》到《伊朗式離婚》,都有很多挺長篇的理論甚至對罵,藉此說出人物之間的關係、矛盾等。然而,《伊朗式離婚》在一些地方是過了點火位,人物角色一開口,便幾乎一發不可收拾,喋喋不休,好些觀點或想法也見重複。然而,還得說 Asghar Farhadi 所寫的劇本有水準,細節鋪排有條不紊。

除了劇本外,演員也有水準。Bérénice Bejo、Ali Mosaffa、Tahar Rahim 的演出各有可觀之處。演 Lucie 的比利時新星 Pauline Burlet 也出色。翻查一下資料,她的銀幕處子作是七年前在描寫法國經典歌后 Edith Piaf 生平的電影《粉紅色的一生》(La môme) 中飾演女主角十歲的童年。

這戲原名「過去」(英文名 The past),其實是指片中所有角色人物都走不出自己過去的陰霾,一直讓自己受傷,更別說邁步前進了。

說到戲名,還是忍不住要問,為什麼是「伊朗式」?上次《伊朗式分居》的故事都在伊朗發生,有些伊斯蘭教的風俗元素,所以將英文片名《A Separation》譯成《伊朗式分居》,還算勉強說得過去。這一次伊朗男子去法國辦離婚,前妻看來也該是當地人,「伊朗式」從何而來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