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5 November 2013

德國電影節:漢娜顎蘭-真理無懼

屆德國電影節的焦點導演 Margarethe von Trotta 很多作品取材真實人物傳記,包括她最新的一齣《漢娜顎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看這齣戲之前,對 Hannah Arendt (1906-1975)、導演 Margarethe von Trotta 和跟她第五度合作的女主角 Barbara Sukowa 都不認識。看完戲,三者都想多認識。

電影講述 1961 年著名猶太政治理論家 Hannah Arendt 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雜誌邀請,去耶路撒冷報導納粹的大屠殺戰犯 Adolf Eichmann 的審訊。Hannah Arendt 採用了一個帶哲學思辨的角度,沒有將納粹妖魔化,而是所謂 banality of evil(邪惡的平庸)的新立論,認為屠殺的罪魁禍首是麻木的官僚制度,不止納粹,跟連戰爭時的猶太領袖也關係,她並提出該反思集權主義。這個「反常規」的角度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猶太人和在納粹虎口餘生的倖存者。不僅學術界孤立她,連朋友也要跟她絕交。此外,電影也交代了 Hannah Arendt 年輕時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的一段師生戀。

儘管據說 Hannah Arendt 本人不喜歡別人稱她為哲學家,毫無疑問,她的教育背景、思考方式,還有提出理論的內容和角度,都難以和哲學互相分割。從電影的描寫所見,Hannah Arendt 是個追求絕對智慧的人。她是大屠殺的倖存者,逃出了集中營,避過了最可怕的事,但經過理性思辨,她還是接受《紐約客》的邀請,主動去接觸血腥的歷史,為的是要對自己、其他倖存者和所有的其他人留下一個(她認為)最真實的(思考)紀錄。報導刊登之後,Hannah Arendt 進入了一個黑暗時期,狹隘的思想爭執,還有人情冷暖,對她帶來了很大的打擊。

Margarethe von Trotta 執導的這齣電影沒有很具體地去評價 Hannah Arendt 的為人,但編導很小心處理細節,對於女主角的心性着墨挺重。有些對白不容易消化,看戲時得非常留心,但劇本寫來總算深入淺出。

飾演 Hannah Arendt 的 Barbara Sukowa 演技真的好,在鏡頭前將一個堅強、有智慧、敏銳、善於孤獨思考的知性女人演得淋漓盡致,硬要選最精彩的一幕,就是她在大學講堂對大班聽眾解說自己是怎麼詮釋和報導 Adolf Eichmann 的審訊。Barbara Sukowa 雖以英語唸對白,但感情收放自如。

Hannah Arendt 在《紐約客》寫的那篇報道後來結集出版了,題為《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