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 March 2008

再看《東京世運會》──悼市川崑

前陣子百老匯電影中心搞了個《東京世運會》的放映會。在放映會之前,該片的殿堂級導演市川崑於 2 月 13 日因肺炎病逝,享年 92 歲。

認識市川崑,源於經典紀錄片《東京世運會》。在市川先生離世後,本地傳媒只發過零星的悼念文章。畢竟,市川崑在香港甚至日本國外的名聲不算太響,難跟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甚至山田洋次比較。他的作品看得不多,只對三齣較具代表性的片子寫過一點觀後感:《東京世運會》(東京オリンピック)、《緬甸豎琴》(ビルマの竪琴)、《細雪》。市川崑其他主要作品還包括:《炎上》(又譯《火燒金閣寺》,改編自三島由紀夫小說《金閣寺》)、《野火》(改編自大岡昇平同名小說)、《雪之丞變化》(1930 年代三上於菟吉在《朝日新聞》上發表,市川崑讓歌舞伎名角林長二郎(原名長谷川一夫)28 年後重演村雪之丞闇太郎兩角)、《犬神家の一族》、《女王蜂》、《古都》(改編自川端康成同名小說)、《竹取物語》、《八つ墓村》(改編自推理作家横溝正史同名小說)等。

對市老認識不深,不好在網上抄幾段資料來交差,也不要再寫點什麼了。上面提到的放映會,主持人馮家明今天在《明報》對《東》片寫了一篇挺不錯的文章,在此轉載,聊表心意。


家明雜感:《東京世運會》影像啟示
〔原刊於 2008 年 3 月 2 日《明報》副刊〕

在油麻地的電影中心放映及討論市川崑的《東京世運會》(香港正式譯名),來的朋友剛好把閱讀角擠滿。這部 1965 年的 3 小時紀錄片,影像奪目不在話下;適逢今年的北京奧運,藉此讓我們預先為盛事的沸騰熱身。《東京世運會》的紀錄完整,從開幕到閉幕典禮,由奧運的由來故事說起,到各項比賽(田徑、體操、游泳、球類等)的精華片段,直至高潮項目馬拉松賽事完成,奧運閉幕,聖火傳給下一屆主辦國墨西哥為止。
《東京世運會》作為一部精彩的運動紀錄片,40 多年後重溫,依然令人感動,驚嘆大師的雄心與技藝。同時,影片也帶來幾點思考、啟示。

最出色奧運影像紀錄
一、電影作為媒體紀錄的時代意義。今年北京奧運,人造衛星直播、高清影像、環迴聲效將令人身歷其境。1964 年的東京奧運,遠遠沒有今天聲畫傳送的質素及便利(世界盃在 1974 年首次衛星直播)。1964 年夏天的奧運影像,要透過《東》片生動傳神輸送到觀眾眼前,其實已是 1965 年 3 月公映後的事。《東》片後來陸續在不同地方公映(包括香港)。今天「電影」的製作、發送已不能滿足國際盛事的逼切性。但《東京世運會》做了時代見證,成為歷屆奧運最出色的影像紀錄。電影歷史上只有萊芬斯坦 (Leni Riefenstahl) 1938 年的《奧林匹克》(Olympia) 能與《東》片媲美,但《奧》為納粹政權塗脂抹粉惡名昭彰,整體成就又不及《東》。

捨棄沉悶豐富人性
二、作為電影藝術的里程碑。日本 1950 年代電影成績斐然,市川崑 1956 年的《緬甸豎琴》在威尼斯影展上獲獎,奠定他在國內外的重要位置。由他負責的《東京世運會》,出來後受日本的奧委會批評,說影片的取向太藝術,有違新聞及歷史紀錄的原則,也有批評說日本國旗飄搖的鏡頭不夠。《東》片導演市川崑捨沉悶、呆板的純紀錄方式,以更「人本」及輕鬆的取向,兼收堂皇及滑稽影像,編製成這部藝術水平高又富人性的紀錄片。比方馬拉松比賽,除了走在最前頭的埃塞俄比亞健兒,鏡頭同時也捕捉了在賽道最後,筋疲力竭放棄完成賽事的選手。田徑場上,鏡頭特寫推沿球選手擲球前重複的小動作、跑道健兒隨身一個小護身符玩偶,都教人忍俊不禁。《東》片也許滿足不了主辦單位的「主旋律」要求,卻是 1965 年日本《電影旬報》十大佳片的第二位,在日本也非常賣座。

《東》片的影像變化多端,田徑賽道上以超遠攝鏡頭捕捉選手的臨場反應、觀眾的趣怪表情。體操場上則以慢鏡頭呈現運動員的優美體態。影片的配樂黛敏郎,也採納了不同的樂曲編排,由西樂到東洋味重的音樂,部分實驗味還很高。《東京世運會》所投放的資源是一時無兩的:28 名導演、1031 架攝影機、160 名攝影師及 500 名技師,拍成共 40 萬呎底片;市川崑竟能在巨額投資、龐大的素材中提煉出別具一格的電影藝術品。

重剪後不同版本流世
三、作為藝術家的個人情操。市川崑力排眾議,冒官方及皇室批評的風險,把《東京世運會》拍得充滿人味,也充分顯出藝術家高尚的情操。

市川崑在 1956 年及 1959 年的《緬甸豎琴》及《野火》,也是與別不同的戰爭電影,其人道主義的關懷,甚至《野火》涉軍人發狂及吃人肉的橋段,在日本國內也極受爭議。《東京世運會》推出後,因被要求重剪,故有不同的版本流世,較短的版本已較正路,但仍沒法完全除去市川崑的個人本色。

令人好奇的是,今年北京奧運舉世觸目,民族自尊、國力及領導威望通通往上面押。換作你是北京奧運紀錄片的總導演,你會像市川崑一樣,把和平鴿放生,在場內亂飛嚇怕運動員的諷刺場面(令人想起希治閣的《鳥》),剪入永垂青史的官方紀錄中嗎?

奧運會愈變愈商業
四、奧運會作為一場商品騷。今天重看《東京世運會》,令人深覺今非昔比。首先是開幕禮及閉幕禮的簡潔與壯嚴,今天舞龍飛鳳、特技紅星堆砌奇觀莊舉,不單作騷味濃,而且往往是壞品味的騷(上屆閉幕便是一例)。另奧運會這 40 多年間,也早變為更成功的品牌。任何與奧運有關的都是商業活動,比賽場內外、運動員身上,凡是觀眾的眼球觸及角落,都可變賣或出租,競爭勢成水火。

想深一層,1965 年的《東京世運會》來得較純正簡練,跟廣告商仍沒染指也有關係(意外是 1964 年奧運沒有 Nike 蹤影,運動鞋是 Adidas 的天下)。

今年北京奧運,品牌的滲透及贊助已無孔不入,眼花撩亂、俗不可耐——市川崑換了在 44 年後才操刀,面對廣告浩如煙海,還可不可以把影像「昇華」、製成恒久耐看的影史經典?

文:家明
編輯:葉旺文
策劃:家明

延伸閱讀:
搜狐娛樂:不一定驢驢《銀幕不老松──市川崑
不一定驢驢美之冥想(日本電影的小小王國)《市川崑祭
鄭樹森、舒明《悼市川崑──偉大小說電影人
湯禎兆《追悼市川崑之一
湯禎兆《追悼市川崑之二
維基百科──市川崑生平簡介:日文中文
藍藍的 movie blog《市川崑:東京世運會
藍藍的 movie blog《市川崑:緬甸的豎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