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6 April 2009

HKIFF 2009 之 11:赤色風暴

屆電影節看的第一齣三級片是「影迷嘉年華」中的這套片長 150 分鐘的德國電影《赤色風暴》(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德語: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 官網)。星期天下午的場次入座率較《東邪西毒終極版》《孔夫子》更高。外國人不少,在我附近那堆似乎是德裔的有點吵。

近年德國電影話題作甚多(年份為公映日期):
2002 年《非洲的天使》(Nowhere in Africa; Nirgendwo in Afrika) 摘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3 年《快樂的謊言》(Good Bye Lenin!) 笑中有淚,橫掃歐洲電影大獎(香港的譯名挺淺薄的);
2004 年《希特拉的最後 12 夜》(The Downfall; Der Untergang) 提名奧斯卡;
2005 年《蘇菲最後的五天》(Sophie Scholl - The Final Days;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提名奧斯卡;
2006 年《竊聽者》(The Lives Of Others; Das Leben der Anderen) 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2008 年《赤色風暴》提名奧斯卡,在本土的票房和引起的社會話題不下於《竊》。從這些電影,不難發現金像獎評委的口味,也可見德國人似乎對於本身的黑暗歷史不那麼忌諱。

《赤色風暴》由《希特拉的最後 12 夜》的監製 Bernd Eichinger 根據 Stefan Aust 的同名著作改編,背景是從 1960 年代末起西德十多年來的社會危機──左翼激進(恐怖)主義組織紅軍派(Red Army Faction;德語:Rote Armee Fraktion;簡稱 RAF)的建立經過,以及幾樁其成員策劃的暴力行動。


軍派是一班戰後激進新生代,感到美國帝國主義張牙舞爪,德國法西斯蠢動回朝,從宣洩對社會現狀和世局的不滿,逐漸發展成近乎狂亂造反。他們由縱火開始,繼後放炸彈傷及無辜、械劫銀行、殺警、佔領大使館挾持人質、騎劫民航機 (Lufthansa Flight 181)、綁架、撕票,引致西德出現大規模的社會動盪。在 1977 年,由於其猖獗的活動(主要由紅軍派第二代策劃),導致了西德發生重大社會危機,史稱「德意志之秋」(German Autumn; Deutscher Herbst)。





片故事主要講述紅軍派第一代三名頭領的出身、認識經過、策劃過的幾宗暴力/恐怖活動,部份對白根據他們當年的錄音寫成,按時序以寫實的新聞手法拍攝,在片中經常插播相關歷史的紀錄片段。整體製作嚴謹,成本 650 萬歐元,部份場面的效果予人不惜功本之感。片中一班紅軍派第一、二代成員,最常做三件事情:開槍、抽煙、爭吵。電影完了,人也感到眩暈、疲倦。有些活於平安年代的人渴望一嚐大時代的滋味,然而,假如置身其中,就算沒有捲進漩渦中央,例如片中的西德民眾,也壓根兒不是好玩、浪漫的事。

影片在德國本土的反應頗為極端,普遍評論盛讚電影揭開紅軍派的暴行,也有聲音指它渲染暴力、美化恐怖主義,甚至有違背史實之嫌。我不熟悉這段歷史,但把電影情節和網上資料對照一下,不難發現對一些內容採用了戲劇手法或是「野史」補遺。此片的中文字幕水平中上(至少十多處原片的英文字幕沒有翻譯),可能在電影節後公映(一兩星期),列為三級片,大概是多場毫不避嫌的(近距離)槍殺鏡頭。我不覺得電影美化恐怖主義,反而讓人思考恐怖活動壓之不竭的原因──神話?信仰?對權力的迷信、迷失?



電影中的紅軍派成員,一開始看似洞悉世情,一腔熱血要把時局不公暴露於世,希望藉激進手段喚起注意,企圖改變世界。然而,在武裝權力之下,入世未深的年輕人,甚至年長的媒體記者都開始迷失,逐漸失控,當初的原則、理想蕩然無存,採取的手段越來越激烈,甚至對意見相左的同伴動起殺機。


主要角色大都真有其人。甫出場時予人清醒睿智印象的女記者 Ulrike Meinhof 由演過多齣大片的德國影后 Martina Gedeck 演出。在前半段的冷靜、沉着、掙扎比較出色。演第一代紅軍派領軍人物 Andreas BaaderMoritz Bleibtreu 驟看挺像《捷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y; Diarios de motocicleta) 的 Gael Garcia Bernal。劇本所載,Baader 一角很不討好,在紅軍派要員避走意大利,後到約旦接受軍訓兩段,他似乎已經失去理智,入了魔道。


Baader 的情人 Gudrun EnsslinJohanna Wokalek 飾)一路的性格起伏不算很大,從她計劃到百貨店縱火,就可知她思想比較激進。Nadja Uhl 演的 Brigitte Mohnhaupt 刑滿出獄後,成了第二代紅軍派頭目,一半冷艷,一半冷血。瑞士老牌影星 Bruno Ganz 演警方智囊 Horst Herold,跟紅軍派鬥智鬥力,有見地,但欠活力。

看罷此片,我也動搖了。超級大國要反恐,背後(自私)動機多多。和平主義者認為:要根除恐怖主義,就得找到紛爭源頭對症下藥,光靠武力,冤冤相報何時了?主戰派則(也許是將心比心)認為,只有打壓才能維持和平,進而消滅恐怖主義。《赤》片沒有把我從和平主義拉到主戰一方,但對於殃及池魚的「抗爭活動」,確實是比從前更反感。

看了《赤色風暴》,今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候選電影只剩奧地利的《把哀傷留給復仇》(Revanche) 沒看──電影節還會放映一場,但題材不吸引,那天下午和晚上都有戲要看,決定放棄。看過的 4 齣候選電影讓我排名次,是《禮儀師の奏鳴曲》《與魔共舞》《赤色風暴》《課室風雲》──前三名得分很接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