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February 2009

課室風雲

《換命謊言》的同一天也看了這齣《課室風雲》(Entre les murs) ──去年康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Palme d'Or, 即最佳電影)得主,是 21 年來首齣奪得大獎的本土電影,今年代表法國角逐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順理成章。《課》在賽前是熱門之一,結果敗了給日本電影《おくりびと》(禮儀師之奏鳴曲)。我未看《おくりびと》(卻剛開始聽它的原聲帶,那大提琴很不錯),無法以《課》片與之比較。然而,《課室風雲》不怎麼教我感動,也就一廂情願以為它在金像獎落敗有理。

故事說在某個學年裏,滿懷抱負的法語老師 Marin 任教的班級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非洲中國阿拉伯、法國本土等。學生大都並非善類,像叛逆的 punk 男學生,桀敖不馴、老愛頂嘴的刻薄女學生等。這樣的一個課室就像現代法國的縮影。不同的文化、種族,加上青春期的敏感,不時爆發衝突。還有難纏的家長、立場迥異的同事、僵硬的教育制度,都使薪水微薄的教師心灰意冷。

Marin 仍然堅持在課室中帶動勤奮學習且互相尊重的氣氛,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然而,他最後卻因此而一時沉不住氣,惹上了麻煩。
演 Marin 的男主角 François Bégaudeau 是原著小說的作者,也是本片的編劇之一。我不諳法語,但覺得他算演得自然,至少比 N 年前在香港電台的單元劇中粉墨登場的馬家輝出色 N 倍。

電影有點像紀錄片,很多場戲都是一大段上課的過程,也有教師會見家長、課餘時教員休息室的閒聊和怨氣、教職員開會討論校務、學生問題等。整齣電影沒有高潮,最常看到老師苦口婆心,希望學生能在課堂上自發參與、互相分享、刺激思考,卻幾乎每一次都換來「頂心頂肺」的反唇相稽。最教觀眾着緊的,也許是其中一個黑人學生在一場風波後擅離教室並誤傷了同學。老師後來跟其他學生談到此事,一時氣結說了一句教女學生反感的話,結果又發生了一場「出言侮辱」的風波。學期完結,一切看似又回復平靜。其實大家都曉得,學校跟社會差不多,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在學校有一個暑假,魔幻似的按下 pause 鍵,所有麻煩會暫時「消失」。

影片大概也反映了一些法國社會的現狀,像班上的華裔男生和家人的非法居留問題,來自非洲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的文化、種族的分歧、對峙等。

飾演學生的那一班年輕演員都是公開招募的,他們的角色都用回自己的名字。據說他們接受了一些訓練,在拍攝時也不是完全根據劇本去演,好能更真實地表現出在教室上課的氣氛和狀態。事實上,拍攝完畢,電影公司也從中發掘了幾個特別有潛質的年輕人。說不定將來在別的法語片會看到他們的演出。

有一段時間,我很沉迷看歐洲電影,最初大概是因為做外發的字幕翻譯工。當時以法語片(也有德語、波蘭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亞洲地區有日語、韓語、印度語)最多。翻譯時,會收到原聲錄影帶和英文對白本,有些寫得非常簡陋,隨時漏譯了一大段。我一邊看畫面,一邊憑英文對白本去瞭解故事內容,按演員唸對白的節奏、畫面上的情況,按感覺去斷句,寫翻譯筆記(像說話快慢、語調、演員的小動作、背景的特點等),最後才翻譯。翻譯法語電影的感覺是極端的:有些電影 90 分鐘內只有 300 多句對白,故事以動作或感覺先行,一般都是優差(奇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ślowski) 的例外);有些電影從開場到完場喋喋不休,像《課室風雲》這一類,不算特別好看(造作難看的也不少),在看片、斷句的時候,未到 1/3,已經恨不得把演員都毒啞。看《課》,Marin 跟學生討論法語語法那一幕,不管背後有何深意,說話太快、太密,加上大部份香港觀眾不懂法語,翻譯成中文(字幕)是吃力不討好的。這場戲我看得興味索然。假如我是譯者,可能得搞兩三天才行,至少得學習一下提及的法語語法。由此又要老調重彈,別怪電影的字幕水準低下,因為譯者的工作條件實在差,而且片商都以為這是容易不過的功夫。

Wednesday 25 February 2009

換命謊言

年康城影展的競賽電影,今年獲得最佳女主角、攝影、美術指導 3 項金像獎提名,上星期五去看《換命謊言》(Changeling) 時其實沒有任何期望,離開電影院時卻有不少驚喜。

電影由憑《豪情蓋天》(Unforgiven) 和《擊情》(Million Dollar Baby) 兩奪金像獎最佳導演、年近 80的 Clint Eastwood 執導,1999 年已經憑《我有冇問題》(Girl, Interrputed) 揚名國際兼奪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 Angelina Jolie 主演。至於其他演員,真正認識的只有曾經兩次提名金像獎的 John Malkovich,別的有些之前看過其演出,卻又想不起名字。

故事始於 1928 年 3 月在羅省(美國 洛杉磯),女主角是任職電話公司接線生組長的單親媽媽 Christine Collins(維基百科見 Wineville Chicken Coop Murders 條下)。某個星期六,Christine 臨時要加班,把兒子 Walter 留在家中。下班回家,卻發現愛兒失蹤了。數月後,LAPD(洛杉磯警務處)找到自稱是其子的男童,她卻發現那不是她兒子,成為了一宗疑案。Christine 要澄清事實,並找回自己的兒子,警方卻不承認搞錯,並設法抹黑她,企圖打擊她的誠信,甚至強行把她關進精神病院。幸好有好心正義的牧師(John Malkovich 飾)幫助她,身心都得到支授。與此同時,有探員無意中查出變態兇殘的罪行,並揭發警方的官僚醜態……

劇本按真人真事改編而成,頗為漫長複雜,加上不斷在電台與警方「作對」的教會牧師、專橫的警官、貪污的警察局長和市長,還有沒有同流合污的忠義警探,案件可謂峰迴路轉。後來因為揭發了驚人血案,並找到疑兇,警方才再難自圓其說。不過,根據文獻,Christine Collins 的愛兒一直生死未卜。

Angelina Jolie 和每個角色都演得不錯。她演的 Christine Collins 是一等良民,卻有冤無路訴,幸好她倔強,引起了公眾的同情,而且得到主持正義的牧師、律師、牙醫、教師支持,才能夠展示出民主制度的優點。
Angelina 的演出甚有層次,感情自然流露,內心戲掌握得不錯。事實上,我一直覺得她是聰明和有點演技的,卻對她的樣貌、身材沒有太大感覺。然而,也許她「武功高強」的形象太深入民心,甚至可能連導演都這麼想,末段讓她 Lara Croft 附體,演了一場不算起眼的動作戲。事實上,劇本也將 Christine 一角塑造得自主、硬朗,例如她教兒子別向其他孩子動手,若要打架,就得打贏。也真的挺 Clint Eastwood 的。

其他主要演員都不錯:Jeffrey Donovan 的貪污瀆職警官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一貫保持自信,典型的「我沒有做錯」反派;Jason Butler Harner 演變態兇徒,神態、動作挺細膩,教人不寒而慄。看他的一些宣傳照,樣子有少許 Hugh Jackman 的味道。還有那個被逼做幫兇的男童,表現、感情都令人感動。他對警探說出兇案經過和親手發掘骸骨,兩場戲都演得好。

總的來說,《換命謊言》有細緻的文藝寫實,也有曲折的偵查、審訊,是出色的奇案片。可惜沒有交代清楚冒充男童的來歷,誠為不足。影片的節奏、氣氛都是 Eastwood 作品的典型風格──緩慢、沉靜,激情逐點在觀眾心中厚厚沉積起來,到完場時畫面、音樂讓人回味、反嚼,這就是所謂的「劇力」、「戲味」。然而,從商業角度看,《換命謊言》沒有殘暴或其他什麼噱頭,自然欠缺聲勢,變得冷門。



後記
片名 Changeling 解作「調換兒」,源於西歐民俗傳說和信仰。傳說 changeling 為妖精、食人魔、精靈或其他傳說生物的後代,秘密地跟人類嬰孩交換身份而留在人間。調換兒也可能變成一塊樹幹或一段具有魔力的木頭,但很快便會衰弱至死。據說,把人類嬰孩帶走是要將讓他們當僕人,也可能出於對人類嬰孩的喜愛,或是純粹的惡意。

Tuesday 24 February 2009

夏菲米克的時代

最佳電影、導演等 8 項提名的《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最終讓辛潘 (Sean Penn) 繼《懸河殺機》(Mystic River) 後再膺金像影帝,本身是同性戀者的編劇兼監製 Dustin Lance Black 獲得最佳原著劇本獎。還沒有機會看《拚命戰羊》(The Wrestler),不曉得看來整容失敗了的 Mickey Rourke 演得有多好。而其他入圍角逐這兩項金像獎的電影也沒看過多少,但憑鄙人有限的觀影經驗、能力,就認為《夏》片的男主角和劇本都具備很高水平,值得表揚。

奧斯卡的評審委員一向對傳記片主角青睞有加,辛潘飾演美國歷史上首名公開同志身份的民選議員夏菲米克 (Harvey Milk),角色本身富爭議性的背景和獨特的歷史意義,也為他在第 5 次角逐金像影帝時掙取了不少分數。

現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已經不再令人大驚小怪,只是屬小圈子發行作業仍佔多數。《夏》能打入主流市場,更獲得多項影展提名和獎項,大概是它富於實感,對政治鬥法採取了平易近人、適可宜止的處理手法,不會教觀眾感到沉重,也避免流入異色電影的類別中。近 130 分鐘的片子,一氣呵成,沒有讓我這「淚盈觀眾」感動得淚流不止的場面,但劇中人的堅毅精神,還有主角 Harvey Milk 永遠抱存希望的積極性格,確實教人欣賞、敬佩、難忘。

故事以 Harvey Milk 人生最後 8 年為主軸。1970 年,Milk 已到不惑,跟男友 Scott (James Franco) 從紐約搬到三藩市一處同性戀者聚居的社區 Castro 生活。後來,Milk 從為左鄰右舍爭取公平利益開始,進而要對抗仇視同性戀者的社會風氣。他逐漸得到區內居民支持、擁護,決定從政,經過 3 次競選失敗,第 4 次參選他終於當選。可惜,在競選連任的時候,他跟市長 George Moscone 一同遭在當時辭職後復職不逐的議會前議員 Dan White (Josh Brolin) 殺害,終年 48 歲。

《夏菲米克的時代》挺詳細、逼真地刻劃弱勢少數族群在 1970 年代的這場爭取運動中屢敗屢戰、終於贏得民眾支持的過程。就是不愛看同志片的人,關心民選政治的話,也會覺得此片有趣,看後有所得着。

Sean Penn 年輕時是好萊塢有名的壞孩子,也是樂壇天后 Madonna 的第一任丈夫。20 多年前他跟 Madonna 東來拍攝電影《上海驚奇》(Shanghai Surprise),曾經向記者動粗。當然,那在 Sean Penn 厚厚的「不得體行為」紀錄中,只屬冰山一角。這樣的一個「性格小生」,從前誰會想到他願意在電影中跟男對手(連場)親吻。在《夏》,甚至有一個男朋友還為他自殺。然而,電影的主線但並非談情說愛,Havrey Milk 晉身議事堂後,表現出他擅搞政治,對政敵圓滑且幽默的多面個性。Sean Penn 演來可謂順手拈來。不過,在一些小動作、表情上,還是覺得他有點「我就會演」的味道。

Sean Penn 戲份自然最多,還有另外幾個戲份頗重的角色,都很豐富生動。例如 Emile Hirsch 演的同志小子,挺有吸引力。他演的 Cleve Jones 因為加入了 Milk 的陣營而受到啟蒙。在 Milk 遇刺身亡後,Cleve Jones 繼續從事有關同志權益活動至今,包括在 1980 年代初於三藩市率先設立了關注愛滋病的團體。

Josh Brolin 演的 Dan White,是刺殺 Milk 的政敵,性格最複雜。Josh 演得有層次,可惜劇本對此角色的着墨稍輕。

James Franco 飾演 Milk 的前度男友 Scott,有情有義。兩人相愛卻未能一起走到最後,有點可惜。整齣電影中,對 Scott 一角最有感覺。他對 Milk 的支持,他對 Milk 的感情最後下的決定,我有太多切身的體會。

James Franco 在 1997 年開始拍戲,我在 2000 年開始看他的電視劇/電影,第一齣是以 1970 年代為背景的青春校園電視劇《高校歲月》(Freaks and Geeks)。James 要再上一層樓,就需要一個感情奔放的、可以讓他盡情發揮的角色。

《夏》的編劇看過紀錄片《The Times of Harvey Milk》深感震撼,花了 4 年時間寫劇本,讓「同道中人」Gus Van Sant 執導,戲劇情節跟紀錄片、新聞片交替出現,讓影片甚有寫實味道。正是這種劇戲與寫實交錯的手法,加上精彩到位的選曲,讓觀眾彷彿置身 1970 年代瞬息變幻的三藩市。

看罷本片,突然有點想到三藩市一遊;看罷本片,由衷佩服 Havrey Milk 的勇氣和魄力。




後記
電影的中文字幕由曾於三藩市居住的邁克翻譯。他之前在《蘋果日報》的專欄中寫過翻譯此片的點滴。其中在 1 月 25 日《墨寶》一文中提到,當年跟 Harvey Milk 一同晉身議會的還有一名華裔議員 Gordon Lau。為了找出這位 Lau 先生的中文名字,林先生通過轉折的關係才尋得「劉貴明」這三個字,故特別在專欄為文紀念。的確,當一個有責任心、稱職的翻譯員,文字功底外,很多時候功夫在詩外,那是行外人毫不理解、習慣忽略的辛勞。譯者的「原罪」大概包括這項。

Monday 23 February 2009

一百萬零一夜

屆奧斯卡金像獎的頂頭大熱門,還看這一齣《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電影在這個星期四才正式公映。大概因為奧斯卡在今天舉行,剛過去的週末在部份戲院上映了一些公開的優先場。上星期六連忙去看了。在去年底各大影評人協會和影展陸續公佈得獎或提名名單的時候,《一》是其中一齣故事題材聽來比較有趣的候選電影。

故事三線發展:主角參加印度《百萬富翁》電影遊戲、主角遭警察審問到底有沒有作弊、主角懂得回答每一道題目的原因。三組故事發展的時空有別,卻不紊亂,導演逐步幫助觀眾完成一幅以「印度風情畫」為題的拼圖。

說此片最有機會奪得金像獎最佳電影,是因為製作具水準以外,也配合天時──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這一齣以夢想、抱負為主題的電影,大講「情比金堅」「人窮志不短」等傳統價值,完全配合目下的社會環境,是一個勵志的寓言。上一齣感人勵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大概是 2001 年度的《有你終生美麗》(A Beautiful Mind)。當然《一》的製作水準也不賴,例如以菲林和數碼攝錄機混合拍攝、充滿 Bollywood 的艷俗色彩。有點粗糙的畫面加上如《無主之城》(City Of God) 的快鏡、搖鏡,質感豐富,有一種暴烈的風味。

電影的主線是出身於孟買貧民窟的男主角澤牟 (Jamal) 參加《百萬富翁》電視遊戲。Jamal 只是一個沒怎麼受過教育、在電信公司端茶的小子,然而在比賽中卻如有神助,表現更勝博士、教授。Jamal 只差一個問題就拿到令全國觀眾瘋狂的 2000 萬盧布(約 320 萬港元)獎金時,卻遭心有不甘的節目主持人認定他作弊,通知警察將他逮捕。為了證明自己清白,已經孑然一身的 Jamal 向警長講述了自己苦難曲折的成長故事,當中波譎雲詭,種種不幸竟為遊戲的每一條問題提供答案,天意弄人,小子諷刺地踩着自己的傷口拾級而上。Jamal 解釋他知道每一個答案的時候,彷彿無意間揭露了印度一些異色的風土人情。然而,Jamal 參加《百萬富翁》,其實因為他對失散了的兩小無猜愛人念念不忘。他就知道她會看《百》。

有趣的是,在比賽過程中,主持人刻薄的言辭挺有當年《百萬富翁》風行全球後推出的《一筆 Out 銷》(The Weakest Link) 的風格。正是這個勢利、自大(英語卻又講得不錯)的節目主持人,讓 Jamal 上了人心險惡的寶貴一課。

換了我是 Jamal,一生不斷遭現實掌摑,假如有權選擇,寧可消除之前遇上的不幸,也不要這樣當上富翁。結局時,重複提到了「命中注定」,箇中細節不好再說下去。從 Jamal 的故事看,宿命可以殘忍,也可以甜美。然而,就算一切都是上天注定,Jamal 沒有一直堅持、忍耐的話,他最終未必能夠按命書所載,攫取所有收成。我漸漸感覺到再篤信命運,認定人生起落早有定數,但人本身的意志和力量也許能夠為自己的命盤加上新的變數,甚至「改寫」命運。

電影主要演員都是印度人,在講述主角童年經歷的戲份,對白都講印度語/方言。飾演主角 Jamal 和他哥哥沙林 (Salim),以及 Jamal 的「小女朋友」麗緹卡 (Latika) 的童年和青春時期的小演員都表現得不錯,尤其是演童年的那三位,天真活潑、表情豐富、毫不怯場,戲份也較青春期的三個小演員為多。

至於演青少年的演員,演 Jamal 、戲份最多的 Dev Patel倫敦土生土長,為演出本片而學習帶印度口音的英語發音。整體而言,表現稱職。只嫌他的確有西方味道,沒有片中的小演員那種頑黠、那份微微的滄桑。Dev 不是英俊小生,許是角色討好,看到最後,就是顯得「順眼」非常。

本片有幾個場面,我印象特別深刻:

1. 小 Jamal 為了取得影壇巨星的親筆簽名而作了「驚世」之舉(本人早有準備,感到快將有事發生,馬上停止當時正在進行的活動);

2. 小孩子遇上壞人,小 Jamal 幾乎自己也要唱出了一闋驚心動魄的悲歌(場面並不可怕,但劇中人的動機教人髮指,使觀眾感到害怕又悲哀);

3. Jamal 正在參加《百萬富翁》的關鍵時刻,他的哥哥 Salim 也同時踏進了生命的一大關口(Salim 的這個抉擇,我想了很多、很久);

4. 導演 Danny Boyle 說在印度拍了一年戲,很自然受到當地人熱愛舞蹈所感染,想過在故事中段加插 Bollywood 的歌舞,但覺得格格不入,結果安排到電影最後才上演,來一個「同歡暢」的結局。因為,看《一百萬零一夜》,一定不要一完場就走,因為有富印度風情的片末字幕和一場歌舞。

為此片配樂的是印度的音樂教父 A.R.Rahman,自 1990 年代起為大量 Bollywood 電影作配樂,也曾為姜文趙薇主演的《天地英雄》和《傳奇女王伊莉莎白:黃金盛世》(Elizabeth: Golden Age) 等電影配樂。除了最佳原創音樂獎外,他的兩首作品《O Saya》《Jai Ho》同時提名最佳原創歌曲獎。他包攬這兩個獎項的機會極濃。加上影片、導演、剪接、改編劇本、攝影都有優異成績,我估計《一百萬零一夜》能夠得到 5 至 7 項金像獎。


且看電影的台前幕後夠否一直笑到最後。

附送片末的歌舞,配上的歌曲是越聽越有勁的《Jai Ho》:

Tuesday 17 February 2009

熒幕新潮:許鞍華 + 嚴浩的電視影片 (1)

家沒有「經典台」,看舊電視片集的機會少,總不成看見喜歡或有興趣重看的舊劇集的影碟都買,沒錢、也沒存放空間。看了網友報道香港電影資料館搞的《熒幕新潮:許鞍華 + 嚴浩的電視影片》影展,有點動心。說時遲那時快,另一位網友說要看,便替這個春天的「電影馬拉松」多加了 4 場戲(共 8 齣電視單元劇)。

數年前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該是 2002 年)選了許鞍華作焦點導演,搞了一個回顧展,看了電影《瘋劫》和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獅子山下:橋》。同是那一年,我第一次到電影資料館看電影,是葛蘭張揚合演的《野玫瑰之戀》。葛蘭會唱又會演,艷得吃人,好厲害。

前天再臨資料館,看的《ICAC:牛扒費》和《ICAC:黑白》同由許鞍華執導,1978 年播出,是她離開 TVB 後首份工作。劇集監製的是後來曾官拜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長的許仕仁,製片之一是後來的廣告界女強人、(傳說中)周星馳的女朋友紀文鳳,編劇分別是名作家倪匡和香港電視奇才甘國亮,還有大名鼎鼎的金庸擔任劇本審閱。如此陣容,一時無兩。


《ICAC:牛扒費》

事講數名工務局高職人員收受建築公司賄款,讓偷工減料樓宇蒙混過關。廉政公署調查員(劉松仁關聰飾)力查 60 萬元「牛扒費」黑錢的來龍去脈。數番波折,終於找到破綻,把貪污者一網成擒。

倪匡的劇本節奏明快,戲劇元素豐富,貪污份子狡兔三窟,讓調查員辦案屢遇挫折,又因工作太忙而被女朋友埋怨,面對公、私壓力,只能夠咬緊牙關忍耐着。導演許鞍華把一些情節拍出了人性趣味,例如一開場劉松仁和女朋友韓瑪莉在吃牛排,許以跳躍鏡頭交代劉、韓兩人吃飯時截然不同的節奏、態度。關聰來叫劉松仁回去工作時,又故意尋兩人開心,末了讓戴着大墨鏡的韓獨自留在餐廳,狀甚沒趣。整場戲輕鬆幽默。

既是政府的宣傳工具,總有擺姿態的段落,像以一幅幅照片交代偷工減料最終的受害者是升斗市民,手法利落、深刻,是舊式政府宣傳片「靠嚇」的典型風格。

兩名男主角,劉松仁冷靜沉着,不慍不火;關聰比較火爆,是個行動派,跟我記得他後來演的大量反派角色很不一樣。一幫貪污份子中,演建築公司老闆的鮑漢琳老謀深算,很突出。馬劍棠演交收黑錢的中間人,神態、聲線很生動、突出。劉天賜演工務局高官,木無表情。他下屬之一盧大偉就不錯。TVB 創作部前要員鄧偉雄(填過很多經典電視劇主題曲歌詞,如《萬水千山總是情》《春雨彎刀》《鐵血丹心》等。盧海鵬在臉上貼一顆大痣扮他最神似)也客串了一角,演舊最高法院停車場內一名司機。舞蹈藝員出身的韓瑪莉不忘表演拉腿筋。

舊電視劇集另一樣教人懷緬的是對白寫得流暢自然,儘管間中有明顯的斧鑿痕跡,卻總不如現在那些「你唔好再控制我既思想」等怪誕、彆扭的句子。

這筆長 49 分鐘的「牛扒費」,緊湊而利落。


《ICAC:黑白》

理工學院香港理工大學前身)畢業的鄭裕玲(片中角色也用回演員本名;五官跟現在有很明顯的差別)加入了廉政公署。當年外界還是冷看廉署工作的成效、機構的前景。甘國亮寫劇本,通過鄭裕玲參與審問嫌犯、跟朋友幾次吃午飯的對話,還有甘國亮自己演出帶荒誕味道的推銷員一角,以戲劇化手法側寫於當時社會裏,調查員在工作上、生活上、感情上面對的矛盾、衝擊、體驗。

甘國亮的劇本不脫其對話刁鑽、對人事世情別開生面的闡釋。然而,如臨場免費索取的本事所言:「許鞍華的穩實熟練平衡了甘國亮的誇張跳脫,使得影片不致脫軌,卻成就了 ICAC 片集中一次特異又時有神采的表演。」也就是說,導演讓戲謔的對白、帶荒謬感的場面走向平實,演員沒有太誇張、高調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例如繆騫人演女警,幾段惹笑或冷寞刻薄的對白就不見在眉梢眼角猛下功夫。

甘國亮寫女人戲多,連給廉政公署創作宣傳片集都不忘讓鄭裕玲、繆騫人、張淑儀鄭麗芳 4 人來了三場午餐戲,逐漸讓角色之間的「較勁」從內心湧到門面。這一齣《黑白》,也有幕後人客串──紀文鳳演一個有兩三句對白的小職員。另外,小時候看《聽歌學英文》,跟蕭芳芳一起任主持的詹德隆,演雄辯滔滔的律師,表現過得去。

這一集鄭裕玲的戲份較劉松仁、關聰還多,她表現稱職,在出道之初已顯出自己終非池中物。她在最後一場午餐戲末段以感性加理性的一段說教去回應繆騫人、回應社會大眾,演得落落大方。

連看兩集,覺得連主題音樂也份外有味道。

還有,在《黑白》中鄭裕玲和甘國亮有一場在的士上的對手戲,我竟顧着看車窗外的舊時街景而一度走了神──看到了灣仔警署、舊六國飯店海外信託銀行大廈等。我小時候經常到灣仔,份外有親切感。

Monday 16 February 2009

浮生路

曉得是巧合還是有心經營,曾說希望今年多看點戲,從年初至今,真的每個星期都會跑電影院,星期一總有關於電影/電視的素材。昨天看了兩齣電視片(明天再談)和一部電影,先談晚上看的電影《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

故事講 1950 年代一對美國年輕男女邂逅、結婚,然後生兒育女,定居市郊花園洋房,在別人眼中是一對才子佳人。兩人都自命與別不同,一起生活後,卻逐漸為平淡(庸)的生活所淹沒:丈夫每天上班,穩定卻沒神采;妻子每天在家,成了尋常主婦。結果,妻子首先顯得沒有「知足常樂」,也不願意丈夫「埋沒」在大機構裏,提出移居巴黎找尋新生活。就這樣,幸福家庭情海翻波,走上了悲劇的結局。

看電影前讀過故事大綱,猜想片中的夫妻是身在福中不知足,還是已經困在感到窒息的規律生活之中。看了戲,故事無疑有點走極端,說不定有人認為悲劇結局不值得同情,但其實這種「故事」在中產階層可能並不罕見,因為條件越好越不容易滿足。

電影拍得很細緻,導演 Sam Mendes(本片女主角 Kate Winslet 現任丈夫)跟《美麗有罪》(American Beauty) 一樣,把病態家庭的生活和成員關係具體地呈現出來,對白簡煉,場景、服裝、造型、鏡頭都含蓄而有格調,儘管有些場面拍得比較花巧、類型化。

《浮生路》的原著是美國作家 Richard Yates 在1961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次年即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 (National Book Award) 小說類的決選名單,對手是(後來名氣更大的)《Catch-22》、《The Moviegoer》(該年度得獎作品),不少評論讚賞小說寫出了那一代人的感覺。

跟《聖訴》(Doubt) 一樣,本片的合演者都很好戲,其中 Michael Shannon 演令人啼笑皆非的高智瘋子,唯有他才看穿男女主角的心病。Leonardo DiCaprio 表現成熟,他較 Brad Pitt 在《奇幻逆緣》中的演出優異得多,卻沒有入圍大部份影展的男主角獎項。不過,影展提名這回事,就是常常就教人莫名其妙。

憑此片奪得金球獎影后的 Kate Winslet 把自感「懷才不遇」的複雜性格演得變化多端。說實在,Kate 在本片的演出絕不遜於《聖訴》的 Meryl Streep,甚至更出色。然而,Kate 提名奧斯卡影后的《讀愛》(The Reader) 戲份大概較其他候選人少,得獎與否存在微妙變數。我很喜歡 Kate Winslet,看過她的電影有 10 部左右,總覺得她踏實、低調、有風度。在《浮生路》中,她把敏感、脆弱、倔強、驕傲、自信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石琪在影評中好像說此片主旨是「不凡」之士難以適應現實世界,會因為自己和別人期望而容易感到失落、失望,甚至崩潰。看兩個主角為了生活的目標、期望,吵了一場又一場的架,看來就非常痛心──因為追求「理想」而慘淡收場,也因為溝通失敗而誤解愈深,結果愈走愈遠。

電影的調子是有點沉重的,散場後跟朋友在 IFC 逛了幾圈,談了一會兒才回家。儘管大家對某些情節的看法不盡相同,但我們都奇怪為什麼如此一齣文藝片會招來不少觀眾的笑聲。也許,香港人,不論華人老外,其實都較我們想像的開通、豁達吧。

Tuesday 10 February 2009

電影馬拉松(2009 春)

入了二月,已經開始全年最繁忙看電影的季節。先有一批奧斯卡金像獎的候選電影,再有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還有一些不同類型的影展。工作以外,要看電影,還寫網誌,還有新增的定期活動,也沒有時間去厚顏索取一兩封志在必得的利是了。要在這裏寫電影,一個星期可能不只一篇了。

下面是打算看、有興趣看或者已經買了票的電影。我看電影不一定要有伴兒,當然有也好,誰有興趣同行可以跟我聯絡。

以下電影內容簡介摘錄自本地幾家連鎖戲院商的網站(也不過抄錄自片商提供的宣傳稿和本事罷了),我改短了,修改了一些文字。


《幽靈奇俠》(The Spirit)
不幸殉職的勇猛幹探死而復生,變身「幽靈奇俠」,在黑暗中保護他最愛的中央市;其頭號敵人則一直想摧毀整個城市,建立自己的罪惡王國的「八爪魔王」。 追捕八爪魔王的劇鬥中,幽靈奇俠遇到一個又一個對他又愛且恨的美艷奇女子,而最糾纏不清的是珠寶女大盜……(預告片
朋友想看,時間配合會去。但有點教我卻步:導演拍過《戰狼 300》《罪惡城》,畫面是否一樣瑰麗地血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
1950 年代的美國,有一對年青夫婦自視與眾不同,不甘平凡,決定移居巴黎追求理想人生,只是追夢路上卻由相愛生起懷疑、妒忌,夢想未達,二人已經愈走愈遠……

我一直喜歡 Kate Winslet,DiCaprio 拍片表現得很專業、敬業,雖然導演 Sam Mendes 在《美麗有罪》後沒有一級佳作,我也大概知道電影結果,還是非常期待。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親密》(Claustrophobia)
湯少是珮的上司,是一間貿易公司市場推廣小組的主管。小組中還有貪玩風騷的珠珠、木訥的松仔、資歷最老的球叔。每星期五至六天,這個小組在狹小而封閉的工廠大廈寫字樓裡一起工作。每天下班後,小組各人又一起坐湯少的順風車回家。日復日地過去,狹窄的空間逐漸變得曖昧……

去年首映時看了,岸西自編自導,劇本的倒敘結構不是其首創,但她處理得低調討好,鄭伊健、林嘉欣都演得不錯。電影同時反映出這個城市一些無聲的窒息場面、空間,功夫在細節。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因為看過)


Feb 14 – Mar 8:熒幕新潮:許鞍華 + 嚴浩的電視影片
ICAC:牛扒費 + ICAC:黑白
ICAC:男子漢 + ICAC:歸去來兮
CID:殺女案 + 北斗星:阿詩
年青人:一九七七 + 北斗星(第三集)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買了票)


《夏菲米克的時代》(Milk)
電影描述了夏菲米克人生中最後的 8 年。為了爭取夢想,他和同性戀人搬到三藩市,在同性戀者聚居的低下層地區 Castro 開了相機店。漸漸夏菲米克竟變成社區代言人,力抗當時盲目仇視同性戀者的風氣。他的熱誠和正直使他贏得男女老幼、同性異性戀者的愛戴。後來,夏菲米克決定從政,亦指導年輕的街頭戰士,很快變得備受注目。不過,他的政治事業亦導致了他與情人分手……

Sean Penn 的扮相彷彿上了身,對他的演技也有信心,加上外地網友的影評、外地友人意外遇上他們在 Castro 拍外景,還有 California Proposition 8,很想看。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課室風雲》(The Class)
又是一個新的學年,在一個龍蛇混集的地區,法文老師設計了新學期的課程。課室中的學生五花八門,還有難纏的家長、立場迥異的同事,更有硬邦邦的教育制度,讓薪水微薄的老師心灰意冷。縱然如此,法文老師仍堅持自己的教學態度,他對學生的坦白及尊重往往在一些緊張關頭為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去年康城影展的大獎得主,加上特別的拍攝手法,儘管有時候不甚喜歡法語電影的喋喋不休(也有不少是沒什麼對白的),還是想瞭解一下那裏的教育制度和地方人情。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換命謊言》(Changeling)
根據 1928 年一宗轟動洛杉磯、動搖整個加州司法制度的兒童綁架謀殺案改編,單親媽媽與 9 歲大的兒子居於勞動階級聚居的村鎮,一個星期六,媽媽下班回家後發現兒子離奇失蹤。後來警方聲稱找到兒子,可是眼前人卻非她親兒。媽媽堅持當局要繼續追查兒子下落,卻要面對貪污惡警和保守群眾的壓力,後來得到牧師協助,揭發了失蹤案的駭人真相……

其實對 Angelina Jolie 印象麻麻,她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我相信她會演。加上老而彌堅的 Clint Eastwood,(導演)近作都充滿逼力,該有苗頭。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
一個 18 歲青年,是在印度孟買貧民窟長大的孤兒,只差一條問題就能拿到令全國觀眾瘋狂的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2000 萬盧布獎金,在這時卻因懷疑作弊而被捕了。為證清白,青年向警察講述了他奇妙又令人不可置信的成長故事,還有他深愛的女孩……

是因為影評和得獎紀錄教我趨之若鶩,還是我本身就趨炎附勢,一心認為這個三線共行的劇本會給我帶來不錯的觀影經驗?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禮儀師之奏鳴曲》(おくりびと)
失業的大提琴手與妻子回山形老家生活,他應徵「送行服務員」一職,原來是送別先人的禮儀師,負責清潔遺體和整理儀容等入棺儀式。大提琴手為生計接受了新工作,經歷一場場的儀式後,漸漸瞭解妝扮死者的重要意義,甚至尋回失落已久的親情……

本木雅弘轉型多年,走演技小生路線,媒體還是「眷戀」他當年拍下的露毛寫真集。同是當遺體化妝師,他該沒有西西筆下《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的女主角那麼慘冷。值得一看。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驚世真言》(Frost/Nixon)
尼克遜 1974 年因「水門事件」醜聞下台,成為美國史上唯一一位辭職的總統。3 年後,英國電視節目名嘴成功邀約尼克遜做專訪,美國全國人民拭目以待、洗耳恭聽。
名嘴孤注一擲,以巨額酬金力邀尼克遜接受訪問,是為了挽救走下坡的事業;一直保持緘默的尼克遜肯再度亮相為的是藉此訪問挽回形象。名嘴想揭露真相,一鳴驚人;尼克遜要隱瞞事實,重振聲威。成皇敗寇。二人傾盡籌碼,究竟誰勝誰敗?

沒怎麼唸過西方歷史,古代、當代都沒有。畢業後在電視台工作時卻經常遇上有關的題目,特別是關於美國的歷史、文化,翻譯 50 個英文字就先用兩個小時翻查資料。不是特別喜歡這個題材,卻因為那一段工作歷史而打上了一個解不開的情意結。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愛與痛的「嫁」期》(Rachel Getting Married)
離家已久的 Kym 與家人關係疏離,又染有毒癮,十年來不停進出療養院。Kym 為了參加姐姐 Rachel 的婚禮而回家一趟,但她的歸來有如一場風暴,掀起了一連串的衝突、矛盾與危機。

Anne Hathaway 放下身段,沒有(太)閃麗的造型,馬上拿了不少獎項。我好奇,所以想看。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保衛奇俠》(Watchmen)
故事發生於核戰時期,「末日鐘」只剩下 5 分鐘,效力政府的「保衛奇俠」之一的 Comedian 被神秘殺害,一眾已退下火線的超級英雄再度聯手查明真相,更要解決全球人類的末日危機。原來神秘敵人一直暗中監視,隨時發動攻擊……

不是看漫畫長大,也對這些超級英雄沒有太大迷戀,但朋友說非看不可,還說一定要去 IMAX,會當陪客的。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東京奏鳴曲 (Tokyo Sonata)
爸爸突然被裁,每日繼續假扮上班。讀大學的長子不想再受家庭牽制、賢妻良母希望重拾自我、小兒子只顧活在自己世界。一個尋常的日本家庭,危機一觸即發,電影反照日本經濟不景氣帶來的社會問題。

很喜歡看關於家庭問題的電影。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買了票)


《讀愛》(The Reader)
二次大戰後的德國,少男米高邂逅比他大 20 歲的女子漢娜,兩人每天幽會。漢娜愛聽米高為他朗讀名著。然而,漢娜某天突然離開了。多年後重逢,漢娜變成了犯人欄內的納粹罪犯。修讀法律的米高手握有利於漢娜的證據,但面對戀人過往種種在集中營的罪行,米高在愛與指責中進退兩難……

因為 Kate Winslet。
想看指數:★★★★(如果她能拿下金像影后,更高)
入場指數:★★★★


《一生何求》(Eternity and a Day)
詩人苦於一生人未有代表作,展開創作之旅時遇上聰明小人蛇,從他身上投射出自己的影子……

畫面詩化,還有廣為人所認識的長鏡頭運用,優美的配樂,據說是意識流電影的極致。2006 年圓了在大銀幕上看《兩生花》的願望,今年在同一地點再看此片,也算美事。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買了票)


Mar 22 – Apr 13:香港國際電影節
三月初開始訂票,去年看了 10 場,今年未知。


這個春季一定要保持身體健康。

Monday 9 February 2009

聖訴

於《聖訴》(Doubt),坊間所見的影評盡是讚賞片中演員如何出色,故不花太多筆墨去重複跟別人差不多的意見了。

此片在今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 5 項提名,包括女主角 (Meryl Streep)、男配角 (Philip Seymour Hoffman)、女配角 (Amy Adams, Viola Davis)、改編劇本。再見之前多個電影獎項的提名名單,今年云云候選電影之中,《聖訴》在演技方面一枝獨秀。

故事說紐約市一家天主教學校發生了只有三個單位──嚴厲修女校長、純真修女教師、開明神父──參與的多重鬥爭:最明顯的是信念對疑問,然後有保守對開明、白人對黑人、修女對神父。換個角度,本片也可以看成為一場辦公室政治鬥爭。

學校第一次讓黑人(男)學生入讀,得到神父關照,更讓他跟另一白人男生當輔祭,後來卻因此惹來性侵犯和同性戀之嫌。純真修女教師對神父行為起疑,修女校長早看神父不順眼,窮追猛查。三人多番互相試探、問詢、對質、諒解。最終神父離開學校的教區。然而,那到底是否反映出事情的真相?修女校長對神父的指控是否成立?這都要觀眾在看完本片後思考一番。

今年第 15 次提名金像獎的 Meryl Streep 照例好戲。她本來就有一種偶然教觀眾抗拒或敬畏的氣質,今回演外冷內熱的修女校長不作他人選。她演的 Sister Aloysius Beauvier 保守而盡職,為「捍衛」心中的規範變得固執,甚至捕風捉影,自以為正確而不能容忍異己。她所捍衛的事情不見得都錯誤,像好好修剪指甲、戒糖(果),或許都顯得矯枉過正,教她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辛苦。在我成長的過程裏,也受過不少相同的教訓。未看本片,我也想過可能自己待人處事古板嚴肅,甚至孑然一身,也跟此有關。看到 Sister Aloysius Beauvier 的訓育守則,同時想起小時候的一些老師。然而,我體諒 Sister Aloysius Beauvier 的守舊觀念和那些觀念的價值。說不定,換了是我站在修女校長的立場,也會看神父「不順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演的 Father Brendan Flynn 吸煙、飲酒、開玩笑,跟律人律己皆嚴的修女校長南轅北轍,捲進是非之中,曾經嘗試跟懷疑他的修女解釋甚至對質,可是後來他明白到一切已無轉圜餘地,就選擇離開。似乎在保守價值佔上風的組織或民族裏,開明改革的力量總是難以出頭。這是人性的弱點。Hoffman 戲份多,也演得非常好,比提名金像影帝的 Brad Pitt 出色。

年輕修女教師 Sister James 最惹人好感,天真純良,又充滿疑惑,夾在神父和校長之間,立場搖搖擺擺,卻也最富人性。飾演 Sister James 的 Amy Adams 戲份幾乎跟演修女校長的 Streep 一樣重,而且表現優異。

然而,在三大主角之外,只有兩場戲(說一場也不為過,因為第二場只是對着鏡頭做表情)的 Viola Davis 更得我心。她演給懷疑與神父有曖昧行為的黑人男孩的媽媽 Mrs. Miller。修女校長召見她,欲打聽「事情」可有什麼內幕。Mrs. Miller 起初立場堅定、不卑不亢,可惜最終一不留神給校長找到了缺口,而說出了一些關鍵的事情。Mrs. Miller 的角色也表現出母親偉大的情操。

看罷電影,大家討論得最多的,該就是神父到底是清白的還是有做過。兩種看法各有支持者──神父和校長都是盡職的好人,電影沒有把他們拍成「忠奸分明」,而是通過角色之間的針鋒相對去鋪展劇情,刺激觀眾的思考。

不相信神父的人,大概認為他有水洗不清的往事,跟修女校長兩番對質又態度曖昧,到最後欲言又止,顯然是心虛。相信神父是清白的大概就是通過他教學的手法、講道的內容,還有 Mrs. Miller 說出的內幕,加以推測、聯想,然後像修女校長一樣,憑直覺相信神父的為人吧。

不說太多了,自己進場去思考一下吧。

Tuesday 3 February 2009

游龍戲鳳

個農曆新年突然很想看一齣中文電影。

《赤壁‧決戰天下》沒看上集,而且我對血肉橫飛的電影,一向敬謝不敏。

《家有囍事 2009》的演員陣容不吸引,對新一代「笑匠」和本地喜劇劇本也欠信心。

《游龍戲鳳》屬典型開心浪漫愛情片格局,各大相士說今年我紅鸞星高照(純粹藉口),多看些快樂的愛情電影,可以自我催眠,加上對主演者都不反感,就選這一齣。

電影在澳門取景,將濠江拍得安靜又漂亮,跟現實中的澳門主要景點都人山人海、喧囂震天比起來,是兩碼子的事。電影講述三對男女的情緣,拍得頗精緻,有些妙趣的對白和富情調的小節,儘管嚴格而論,故事非常牽強,人物的矛盾心理寫得很片面、類型化。

片名叫《游龍戲鳳》,大概是因為劉德華飾演億萬富豪微服入賭場,邂逅女荷官兼艷舞女郎舒淇。舒最初以為劉是窮小子,兩人很快就相戀起來。一路看下去,「游龍」戲不了「鳳」,更幾乎給「鳳」戲得暈頭轉向。

電影本來就是灰姑娘遇上白馬王子的童話故事,像《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 般甜美,富豪與窮女近乎一拍即合,情事水到渠成。可惜從中段開始一直到結局,影片試圖道出真實人生的困擾,就拖泥帶水,左支右絀,看得我呵欠連連。事實上,坐我旁邊的婆婆真的睡着了,還打鼾。同伴把她推醒,她還大聲地連說兩次:「我沒睡,我在看。」

另外兩段情緣是窮民工張涵予跟富豪的女秘書何韻詩互生好感,以及富豪的司機林嘉華愛上了失婚少婦張歆藝。兩段感情都情投意合,但就因為身世問題而構成障礙。三段情緣最後在電視愛情節目上攤牌。張達明演的節目主持人有幾段算妙語如珠,但實際上這段戲無聊又荒誕。

演員方面,劉德華一貫的熟練,挺自然,也顯得滿有活力。舒淇表情多多,非常活潑,只嫌角色性格滿佈斧鑿堆砌的痕跡。何韻詩穿裙叫人啞然,但其演出和普通話發音比預期出色。憑《集結號》得金馬影帝的內地演員張涵予冷靜沉着,可惜發揮機會不夠多,他的造型有幾分像留了鬍子的劉燁。林嘉華有戲味,演出不慍不火,在愛情節目上對單親媽媽愛人的表白很感人,是我整齣電影的「眼淚位」,教我狼狽非常。客串演員中,以肥媽姜大衛一對最討好。潘迪華演劉德華媽媽,戲份甚少卻氣度不凡。林子祥的演繹不甚了了,但他的出場予人驚喜。

《游龍戲鳳》不算優異之作,但相對《家有囍事 2009》和《赤壁‧決戰天下》,票房確實慘淡,又是始料未及。

Monday 2 February 2009

奇幻逆緣

為賀歲片,也大概是今年外語片的龍頭代表,《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可謂洋洋大觀,既富戲劇奇情,又有寫實文藝感,沒有讓絕大部份的觀眾失望,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也在意料之中。

教一些影迷失望或存疑的,倒是素以不走常規、總跟好萊塢主流價值唱反調的導演 David Fincher 這回改走溫情、悅目的路線,馬上有人指他妥協甚至「墮落」。儘管我也覺得 Fincher 把舊作的黑色、偏激統統抹去,看來跟羅拔湛米斯基(Robert Zemeckis,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導演)的溫情教化沒有分別,對人的嘲諷意味大大減弱,角色心理的描寫不如前作複雜,但是主角 Benjamin Button 的人生受命運播弄,性情單純,甘於平淡而不欲當英雄,片子拍得正派、細緻,儘管結局有點悲情,卻沒有使它作為賀歲片而顯得彆扭,反正較去年的《魔街理髮師》(Sweetl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符合「節日氣氛」得多。

電影取材自名作家 F. Scott Fitzgerald 的短篇故事,編導借題發揮,成品片長 166 分鐘。寫劇本的是《阿甘正傳》的 Eric Roth,對白甚有舊作影子,像「You never know what's coming for you.」、「We're meant to lose the people we love.」等多番出現,難免教人感到俗套。幸而 Benjamin Button 不同 Forrest Gump,雖然做過水手,也經歷過大戰,卻沒有後者那麼多奇遇,在歷史舞台上大出風頭。Benjamin 的人生貼近現實生活多一點,思考空間較大。

Benjamin Button 出生時是醜怪的老人精,母親難產。他「逃」得過溺斃之厄,卻避不過遺棄一劫;得好心黑人女看護收養,在老人院長大,反而早讓他看透生死,並遇上了一生所愛 Daisy。
Benjamin 年紀越大越青春,最後返老還童,晚年變為嬰孩。Daisy 則正常地由嬌美到中年到老病。兩人只在生命的中間,彼此年齡、外表、身體狀況大致接近的時候,一起生活過一段快樂的日子,並生下了一個正常的女兒。在之前和之後兩人分開的歲月,縱然也各自曾有「外遇」,但雙方還是一直思念對方,默默守護着一段其實算得上有緣無分的愛情。坦白說,我不覺得男、女主角的愛情浪漫淒怨。一對戀人遭命運分割,哪會好過?都是旁觀者殘忍的浪漫猜想罷了。儘管結局悲情,那卻是對 Benjamin 和 Daisy 最「圓滿」的安排了。事實上,Benjamin 在酒店中跟已婚婦人 Elizabeth 的邂逅,兩人短暫的關係寫得更深刻有力。

David Fincher 是一個作者導演,許是拍 MV 出身,在視覺方面屢見新意。他也鍾情舊年代,作品挺有懷舊味道,這在本片都體現出來。例如,那一個倒行的時鐘、士兵在戰場上被擊斃的倒鏡、Daisy 在巴黎街頭被計程車撞斷腳的源由幾幕。後兩場不是電影銀幕上首見,倒鏡特別多見於 MV,撞斷腳一幕根本就是《緣份兩面睇》(Sliding Doors) 的濃縮版本(只是我認為該拍得精簡一點),與電影的整體風格明顯不同,似乎不守成規的 David Fincher 好歹在片中客串了,縱然只是驚鴻一瞥。

那麼長的片子,遇上了我這個淚腺分泌特別旺盛的觀眾,總有濺起「水」花的時候:Benjamin 的生父 Thomas 第一次隱瞞身份找兒子喝酒;Benjamin 拋下水泡後看見在大海中忽然出現的蜂鳥;Benjamin 抱 Thomas 去看最後一次日出;Benjamin 在 20 多年後於熒光屏上看到 Elizabeth 終於達成目標;Benjamin 和 Daisy 的女兒 Caroline 捧着父親寫給母親的那叠明信片。

然而,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場戲卻是 Benjamin 捧着鮮花去紐約看風華正茂的 Daisy 的演出,本欲給 Daisy 驚喜,結果卻碰了一鼻子灰。

Brad Pit 演 Benjamin,老人頭小孩身的扮相最精彩,末了變成「美少年」則勉強過關,不能否認他真的老了。到他這個年紀,我還是喜歡他演帶點浪蕩不覊,又有點自嘲的半喜劇角色。Cate Blanchett 演 Daisy,從年輕到老年都演得貼切,扮相也好。不曉得她有沒有舞蹈底子,但她轉的那幾個圈確實漂亮,該下過苦功。Taraji P. Henson 演 Benjamin 的養母,真切爽朗。Tilda Swinton 演 Elizabeth,甚有懷舊味道。

看畢全片,有如游過一條沖着奇譚述異的歷史長河。然而,怎麼驚天動地、超乎想像的人和事,到了最後,還不如那面逆行的大鐘,給時間洪流無聲淹沒。


年初四看了《奇幻逆緣》,還看了另一齣賀歲片,明天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