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6 February 2009

課室風雲

《換命謊言》的同一天也看了這齣《課室風雲》(Entre les murs) ──去年康城影展的金棕櫚大獎(Palme d'Or, 即最佳電影)得主,是 21 年來首齣奪得大獎的本土電影,今年代表法國角逐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順理成章。《課》在賽前是熱門之一,結果敗了給日本電影《おくりびと》(禮儀師之奏鳴曲)。我未看《おくりびと》(卻剛開始聽它的原聲帶,那大提琴很不錯),無法以《課》片與之比較。然而,《課室風雲》不怎麼教我感動,也就一廂情願以為它在金像獎落敗有理。

故事說在某個學年裏,滿懷抱負的法語老師 Marin 任教的班級學生來自五湖四海:非洲中國阿拉伯、法國本土等。學生大都並非善類,像叛逆的 punk 男學生,桀敖不馴、老愛頂嘴的刻薄女學生等。這樣的一個課室就像現代法國的縮影。不同的文化、種族,加上青春期的敏感,不時爆發衝突。還有難纏的家長、立場迥異的同事、僵硬的教育制度,都使薪水微薄的教師心灰意冷。

Marin 仍然堅持在課室中帶動勤奮學習且互相尊重的氣氛,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然而,他最後卻因此而一時沉不住氣,惹上了麻煩。
演 Marin 的男主角 François Bégaudeau 是原著小說的作者,也是本片的編劇之一。我不諳法語,但覺得他算演得自然,至少比 N 年前在香港電台的單元劇中粉墨登場的馬家輝出色 N 倍。

電影有點像紀錄片,很多場戲都是一大段上課的過程,也有教師會見家長、課餘時教員休息室的閒聊和怨氣、教職員開會討論校務、學生問題等。整齣電影沒有高潮,最常看到老師苦口婆心,希望學生能在課堂上自發參與、互相分享、刺激思考,卻幾乎每一次都換來「頂心頂肺」的反唇相稽。最教觀眾着緊的,也許是其中一個黑人學生在一場風波後擅離教室並誤傷了同學。老師後來跟其他學生談到此事,一時氣結說了一句教女學生反感的話,結果又發生了一場「出言侮辱」的風波。學期完結,一切看似又回復平靜。其實大家都曉得,學校跟社會差不多,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在學校有一個暑假,魔幻似的按下 pause 鍵,所有麻煩會暫時「消失」。

影片大概也反映了一些法國社會的現狀,像班上的華裔男生和家人的非法居留問題,來自非洲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的文化、種族的分歧、對峙等。

飾演學生的那一班年輕演員都是公開招募的,他們的角色都用回自己的名字。據說他們接受了一些訓練,在拍攝時也不是完全根據劇本去演,好能更真實地表現出在教室上課的氣氛和狀態。事實上,拍攝完畢,電影公司也從中發掘了幾個特別有潛質的年輕人。說不定將來在別的法語片會看到他們的演出。

有一段時間,我很沉迷看歐洲電影,最初大概是因為做外發的字幕翻譯工。當時以法語片(也有德語、波蘭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亞洲地區有日語、韓語、印度語)最多。翻譯時,會收到原聲錄影帶和英文對白本,有些寫得非常簡陋,隨時漏譯了一大段。我一邊看畫面,一邊憑英文對白本去瞭解故事內容,按演員唸對白的節奏、畫面上的情況,按感覺去斷句,寫翻譯筆記(像說話快慢、語調、演員的小動作、背景的特點等),最後才翻譯。翻譯法語電影的感覺是極端的:有些電影 90 分鐘內只有 300 多句對白,故事以動作或感覺先行,一般都是優差(奇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ślowski) 的例外);有些電影從開場到完場喋喋不休,像《課室風雲》這一類,不算特別好看(造作難看的也不少),在看片、斷句的時候,未到 1/3,已經恨不得把演員都毒啞。看《課》,Marin 跟學生討論法語語法那一幕,不管背後有何深意,說話太快、太密,加上大部份香港觀眾不懂法語,翻譯成中文(字幕)是吃力不討好的。這場戲我看得興味索然。假如我是譯者,可能得搞兩三天才行,至少得學習一下提及的法語語法。由此又要老調重彈,別怪電影的字幕水準低下,因為譯者的工作條件實在差,而且片商都以為這是容易不過的功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