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December 2012

2012 第四季觀影小結

了一般首輪電影外,買票看過 Fritz Lang 電影展、西班牙電影節、亞洲電影節、法國電影節和剛開始的茂瑙電影展。也看了四五齣優先放映或特別放映的電影。總的來說,片類還挺豐富的,有三四齣(首輪電影)水準不錯。

昨天和今天看的茂瑙電影《最後一笑》(Der letzte Mann) 和《浮士德》(Faust) 將歸進 2013 年度。

本季自選十齣首輪電影,排名按先後:

1《》(Amour)
2《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 3D)
3《生命的軌跡》(Halt auf freier Strecke)
4《ARGO-救參任務》(Argo)
5《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 IMAX 3D)
6《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7《追擊枕邊謎》(Kahaani)
8《母親愛的手札》(わが母の記)
9《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
10《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Skyfall)

Saturday 29 December 2012

我的機械人老友

電影計劃下月底在香港公映,最近電影公司將它和另外三齣將於近期公映的小品電影在某戲院優先放映幾場。挑《我的機械人老友》(Robot & Frank) 是因為它的演員陣容最大。主演的 Frank Langella 是著名舞台劇演員,近年也參演了多齣較受注目的電影,提名過奧斯卡影帝。其他演員還包括金像影后 Susan Sarandon,以及 Liv Tyler 和 James Marsden。

《我的機械人老友》是 Jake Schreier 執導的第一齣劇情片。篇幅很短,僅 89 分鐘,劇本出自他藝術學校同學的手筆。描述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生活面貌跟現在還沒有太明顯的改變,但不少文化或起居開始全面電腦化。患腦退化症的 Frank(Frank Langella 飾)自理能力逐漸降低,女兒 Madison(Liv Tyler 飾)因工作長時期在國外,兒子 Hunter(James Marsden 飾)家有妻兒,無法常常長途跋涉探望老父,更何況 Frank 年輕是大盜,不止一次入獄,Hunter 跟 Frank 的關係不算親厚。一天,Hunter 送了一個機械人給 Frank,照顧老爸的起居和健康。Frank 除了喜歡圖書館管理員 Jennifer(Susan Sarandon 飾)外,也想到利用機械人,重拾盜竊故業,並盯上了目標……

簡單來說,《我》片談親情和記憶。談親情的不必多說。談記憶的可以分為兩部份:因為記憶而產生感情,還有記憶對一個(老年)人的意義。

Frank 有腦退化症,記憶不好。他老來獨居,惦記子女。跟機械人相處下來,雖然機器沒有真感情,但通過程序和日常交往,Frank 開始習慣機械人作伴,甚至跟機械人成了一對活寶似的。Frank 的勾當東窗事發,在預告片中也看到了,機械人說,擔心自己的記憶會對 Frank 不利。這話觸動了 Frank(還有觀眾)的神經。Frank 確實通過和機械人的交往產生出一份感情,即使機械人的行動和反應根本不出於任何的感情。就是習慣形成記憶,記憶培養感情。

Frank 在「危急」關頭接到機械人的溫馨提示,必須作出選擇。在一個記憶力正在衰退的老人面前,一邊是殘碎或不堪回首的記憶(偷盜、被補、妻離子散),一邊是不真實卻存留溫度的記憶。劇本讓 Frank 得體地選了,銀幕下的觀眾可又一樣?

高大的 Frank Langella 演技爐火純青,戲份最多。Susan Sarandon 卻沒有多少發揮空間。演子女的 Liv Tyler 和 James Marsden 則勉強稱職。

回說導演 Jake Schreier,玩過音樂,在 indie 樂團 Francis and the Lights 當鍵琴手。這戲的配樂很簡單而低沉,甚有氣氛,大概跟導演的背景不無關係。

Friday 28 December 2012

茂瑙電影展:吸血殭屍

Fritz Lang 同期的德國導演 F. W. Murnau(港譯「茂瑙」)是表現主義電影的大師。《吸血殭屍》(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 既是茂瑙的成名作,也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

《吸血殭屍》拍成於 1922 年,是茂瑙第十齣長片,劇本改編自愛爾蘭作家 Bram Stoker 在 1897 年發表的歌德式恐怖小說《Dracula》。1992 年,看罷 Francis Ford Coppola 執導、Gary Oldman、Winona Ryder、Anthony Hopkins 和 Keanu Reeves 合演的《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 後,除了立刻迷上 Annie Lennox 演唱的片尾曲《Love Song for a Vampire》外,也湊興買了原著小說。二十年來,Lennox 的歌聽過上百遍,Stoker 的小說一直放在床頭(千真萬確,百無禁忌!),卻翻不到十頁。這次看茂瑙的版本,竟是憑對 1992 年電影版的記憶來幫助理解。

當年茂瑙拍攝《吸》片,並沒有徵得 Bram Stoker 遺孀的同意,為免引起版權紛爭,劇組對故事內容做了多處修改,包括把殭屍主角 Count Dracula 易名為 Count Orlok,吸血殭屍「出征」目的地由英國改成德國,去羅馬尼亞山區的小夥子(除改了名外)由在律師行打工變成在房產代理公司上班等等。

這是一齣默片,放映時由鋼琴師在旁伴奏。論製作規模,包括美工置景、服飾道具,茂瑙這齣電影顯然不如 Fritz Lang 很多的作品。但茂瑙電影有意思,在於他的表現手法,除了注重演員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外,還有變化更多的拍攝方式,旨在更深入地描繪角色的心理狀態。看茂瑙的電影不是為了看偉大場面或先進概念,而是看他怎麼將複雜的內心戲或較抽象的事物通過鏡頭表現出來。我認識茂瑙,是因為超過十年前 AFI 挑選 20 世紀 100 齣美國經典電影,茂瑙電影生涯後期到好萊塢發展時拍下的《日出》(Sunrise) 榜上有名。看到他在《日》片中採用叠影等技巧的片段,留下挺深刻的印象,也從此記住了「茂瑙」這個名字。

電影情節在此不贅了,但不得不談飾演吸血殭屍 Count Orlok 的 Max Schreck。他的造型和演出實在不同凡響,圓禿頭、蝙蝠耳、黑眼圈、長而內曲的手指和指甲,加上尖牙,實在十分嚇人。Max Schreck 在德國是默片時代其中一名很有天分的演員。他獲得 Count Orlok 這個角色,或者說茂瑙能找上 Max Schreck 來演吸血殭屍,都得感謝另一名導演(兼演員)Max Reinhardt,是 Reinhardt 聽到茂瑙拍《吸》片的計劃後,然後向茂瑙推薦 Max Schreck。Max Reinhardt 也甚有來頭,是 20 世紀初德國舞台表演藝術的重要人物。

這次康文署搞茂瑙電影展,想看很多戲,但礙於時間,只挑了五齣,其他已經購票的包括《最後一笑》(Der letzte Mann; 1924)、《浮士德》(Faust; 1926)、《日出》(Sunrise; 1927) 和《禁忌》(Tabu; 1931)。

Thursday 27 December 2012

偷戀隔籬媽

查有點殘缺的資料,2002 年 10 月百老匯電影中心搞了個電影展,介紹當年尚算新晉、香港觀眾不大熟悉的法國導演奧桑 (François Ozon) 的作品。依稀記得,主辦單位還替他起了一個外號「O 先生」。一口氣看了《1001 火熱男女》(Gouttes d'eau sur pierres brûlantes/Water Drops on Burning Rocks)、《挑逗性謀殺》(Les amants criminels/Criminal Lovers)、《枕邊謎》(Sous le sable/Under the Sand) 和《八美千嬌》(8 femmes/8 Women)。不是 Ozon 的影迷,但原來連同這齣《偷戀隔籬媽》(Dans La Maison/In the House),他拍過的十三齣劇情長片,我看過七齣,絕不算少。

奧桑的電影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是的他愛寫人性的陰暗面,性幻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題材。他也比較喜歡使用色彩豐富的道具和場景來製造意象。我不是他的影迷,因為奧桑講故事愛賣弄,常常變得故弄玄虛,《偷戀隔籬媽》也是這樣。故事本來挺有趣,但後段拖曳,越看越累人,只有最後一幕的超現實手法才讓觀眾重新振作,可惜電影也拉上帷幕了。

電影跟寫作有關係。法語老師 Germain(Fabrice Luchini 飾)發現男學生 Claude(Ernst Umhauer 飾)有寫作天分,但閱讀他每次交上的作文,發現是紀錄 Claude 愛上同學母親 Esther(Emmanuelle Seigner 飾)的連載小說,描寫他如何設計取得男同學一家的信任,再藉以親近同學的媽媽。Germain 一方面覺得事情不尋常,也給老婆 Jeanne(Kristin Scott Thomas 飾)讀 Claude 的作文,另一方面卻不能自拔,通過 Claude 的作文去偷窺,在工作和道德都走上鋼線……

到底 Claude 是不是真的戀母狂,去偷窺、偷戀同學母親?Claude 的手段彷彿在教導觀眾如何犯罪,他憑優秀的文筆引起老師的注意,老師再被他的戀母經歷吸引過去。《偷》片的劇本改編自西班牙作家的劇作《The Boy in the Last Row》。Claude 作風低調,外表帶點書卷味,不是典型的美少年,但他會間中閃出陰沉的眼神,滿腦子的想像力會教人大吃一驚。例如他有本事一步一步取得同學和對方家長的信任,進入同學的家,去達成他偷窺、親近同學母親的目的,滿足自己的性幻想。

《偷》片確屬偏鋒之作,但對於男學生潛在的陰暗面,編導似乎留了手,所作所為純粹出於性慾望與幻想,而沒有什麼具破壞力的行為。

網上有評論把這電影跟奧桑的舊作《泳池情殺案》互相比較,認為兩者是姊妹作。我沒看過《泳》片,難作比較。

在片中飾演老師和學生的 Fabrice Luchini 和 Ernst Umhauer 都表現不錯,尤其是後者,精神飽滿,亦見層次。在國際間名氣最響的 Kristin Scott Thomas 演來中規中矩,角色發揮空間不多。

看到最後,有觀眾會問,男學生是否從一開始就在玩弄老師?只能說,兩人都是愛好小說,文學和寫作把他們接通了。然而,他們沒有採取尋常的交流方式,不是通過閱讀或分享,而是因為一個挑戰道德的故事(或者說是戲中戲)而認定了彼此。他們望着面對的公寓樓,每個單元各有故事,Germain 和 Claude 彷彿在努力為大廈內不同的單元繼續編寫不同的故事。這跟電影挺見心思的開場戲算是一個呼應吧。

Wednesday 26 December 2012

孤星淚

管沒讀過原著小說,沒看過音樂劇,1998 年的電影版也只看過十分鐘,早認定由《The King's Speech》金像導演 Tom Hooper 執導的新版《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是今年聖誕節必看的電影。這電影大概不會成為經典,但台前幕後誠意可嘉。《孤》片在聖誕節和新年上映,不必看成是為佳節蒙上悲傷氣氛,片中一些角色的經歷值得思考(是否有教化意義則因人而異),故事的時代背景跟今天的世局不乏對照之處。

前年憑《The King's Speech》拿下奧斯卡最佳電影和導演獎的 Tom Hooper 重讀法國大文豪雨果 (Victor Hugo) 的原著小說後,本想找出在音樂劇歌曲之間值得填補或加上連結的地方,令故事更動人,甚至跟編劇寫好了一個「對白本」劇本,最終還是選擇以歌曲取代對白,拍成現在「95% 唱歌、5% 唸白」的版本,並為電影創作了全新歌曲《Suddenly》。電影改編的音樂劇源於 1980 年 Claude-Michel Schönberg 作曲的法國音樂劇,後來在 1985 年改編成英語版,同年 10 月在倫敦公演,最初受到不少學者批評,但演出賣個滿堂紅,評價才逐漸轉佳。《孤星淚》音樂劇從 1985 年 10 月起一直在倫敦 West End 演出,在當地僅次於(快將在香港演出)Agatha Christie 編劇的《The Mousetrap》,是連續演出時間第二最長的音樂劇。

翻查了一下資料,2012 年電影版幾乎把音樂劇的歌曲都搬上銀幕了。有別於大部份音樂劇電影,導演沒有讓演員先錄唱歌曲再進行拍攝,而是在拍攝時採用現場收音,由琴師在旁彈奏音樂,演員即場演唱,做後期製作時再配上錄製好的伴奏音樂。Tom Hooper 這麼做,大概是希望捕捉演員真情流露的時刻。先錄音再拍攝,中間可以相隔三四個月,什麼熱情都冷卻了。電影的主要演員大部份算是擅演能歌。演過百老匯音樂劇的 Hugh Jackman 飾演主角冉阿讓 (Jean Valjean) 乃不錯之選。

故事背景在 19 世紀初的法國,可謂天生神力的貧農 Valjean(Hugh Jackman 飾)為捱餓親戚偷麵包而被判苦工監,十九年後獲得假釋,欲重過新生卻到處碰壁,得主教(Colm Wilkinson 飾)寬恕和感化,再潛逃二十年,期間發達並當上巴黎市長,警員 Javert(Russell Crowe 飾)則鍥而不捨追捕 Valjean。Valjean 遇上苦命女工 Fantine(Anne Hathaway 飾),在 Fantine 死後獨自撫養對方遺下的幼女 Cosette(Isabelle Allen/Amanda Seyfried 飾)。多年後 Cosette 長大成人,跟革命少年 Marius(Eddie Redmayne 飾)一見鍾情。另一方面,父母是竊賊的 Éponine(Samantha Barks 飾)則暗戀 Marius。這時候,一場將改變 Valjean、Javert、Cosette、Marius 等人和法國人民命運的重大革命正在醞釀……

電影片長 158 分鐘,適合細心、有耐性,或者本來就喜歡原著小說或音樂劇的觀眾。演員陣容挺強,製作夠大,是用心之作。片中的巴黎舊觀多用電腦特效和佈景重現,不算華麗,對亂世中民不聊生的慘況倒是更寫實。至於巴黎學生起義的重頭戲,規模不大,但情景悲壯,尤其是 Gavroche(Daniel Huttlestone 飾)捨生取義一幕。片中的歌曲愈聽愈感動。除了 Susan Boyle 參加才藝競賽一鳴驚人的《I Dreamed a Dream》和如泣如訴的失戀悲歌《On My Own》(林憶蓮曾翻唱成國語的《屬於我》)外,《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也挺感人。

演員方面,Hugh Jackman 最出色,《What Have I Done?》一場特別好。Anne Hathaway 在鏡頭前邊唱邊演邊落髮,十分淒涼,她唱出《I Dreamed a Dream》,也許歌藝不如專業歌舞劇演員,但感情澎湃,是全片第一個賺人熱淚的場面。Anne Hathaway 已獲得多項影評人協會頒發的女配獎,大有機會角逐奧斯卡。

演 Cosette 小時候的 Isabelle Allen 很可愛,演唱《Castle on a Cloud》形象奇佳,長大後由 Amanda Seyfried 飾演,演唱嫻熟,感情卻有點呆板。演革命青年的英國演員 Eddie Redmayne 表現紮實,演義氣街童的 Daniel Huttlestone 有舞台經驗,表現不遜於大明星。至於演賊夫婦的「波叔」Sacha Baron Cohen 和在《The King's Speech》時已跟導演 Tom Hooper 合作過的 Helena Bonham Carter 尚算諧趣,Helena 比 Sacha 的表現優異。

演賊夫妻失戀女兒的 Samantha Barks 不漂亮,但演技和歌藝都很不錯,雨中悲歌尤其動人。在《孤星淚》歌劇於倫敦西城和紐約百老匯的首演版本裏演男主角 Valjean 的 Colm Wilkinson 也粉墨登場,扮演主教一角。

最惹人談論的當然是金像影帝 Russell Crowe。他歌藝真的不行,演出水準也有點飄忽。他唱歌沒有《媽媽咪呀》中 Pierce Brosnan 那麼嚇人,一首歌二十句,倒有三四句唱得不錯,但其餘的猶如走鋼線。也許受制於歌唱,演出未算流暢。但不能否認的是 Russell Crowe 雖然已成胖漢一名,擺出嚴肅架式時,還是有點「台型」的。

看《孤星淚》,Fantine 命途多舛,其實表面堅強的 Valjean 也飽受命運播弄而盡吃苦頭。得到主教的點化後,他窮餘生努力去贖罪,對從善的堅持和執着令人動容,也讓人反省,面對善惡,一念之間,如何取捨?對 Valjean 窮追不捨的鐵面警官 Javert 立場不同,難說對錯,他跟 Valjean 走在一對平行線上,永遠在(彷彿是)對立的點上。作者為 Javert 作的最後選擇是個寫得很好的結局。但在現實中,恐怕沒有多少人具備 Javert 的「勇氣」。當然,所謂勇氣,是帶文學浪漫的成分,並不是說要像 Javert 做得那麼極端。

也許,這戲有拍得太給力的地方。然而,給力的才是(主流)電影吧。

Monday 24 December 2012

烈探狙擊

年聖誕節,仍稱得上影壇巨星的 Tom Cruise 主演的《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觀後感)有驚喜,連帶 Tom Cruise 的人氣也反彈了一點。今年聖誕節「老湯」又來了,主演 Christoper McQuarrie 導演兼改編英國作家 Lee Child 在 2005 年出版的小說《One Shot》為劇本的《烈探狙擊》(Jack Reacher)。《烈》片有點老套,但整體娛樂性還行。電影不乏血腥場面,但總算在最關頭留手,不過有一兩場戲在意識上還是挺殘忍的。

身兼編和導的 Christopher McQuarrie 有份寫《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 和《機密邂逅》(The Tourist) 的劇本。據說,他也有份寫《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的劇本,只是最後他的名字給美國編劇協會除名了。這次執導《烈探狙擊》,不覺得如專業影評人所言很沉悶,不刻意花腦汁去看,其實還算刺激和緊湊。《烈》片之後,有幾齣娛樂大片的劇本都由 Christopher McQuarrie 編寫,包括《The Wolverine》《Top Gun 2》和《Mission: Impossible 5》,似乎 Tom Cruise 挺看重此君。

Lee Child 的探案小說都以 Jack Reacher 為主角。最初公布由 Tom Cruise 扮演 Jack Reacher,不少書迷大喝倒采,主要是大明星的五短身材不配合。小說中的 Jack Reacher 身高 1.96 米,胸圍 50 吋,體重 210 至 250 磅,藍眼睛,身上幾乎沒有多餘的脂肪。如此外型,我想起顛峰時期的 Dolph Lundgren(原籍瑞典,在《洛奇第四集:龍拳虎威》中扮演前蘇聯拳王 Drago 而成名),他看來幾乎是 Jack Reacher 的現實版。不計市場價值或名氣,這位前歐洲空手道冠軍的演技爛透,恐怕無法勝任。隨着電影公映,Lee Child 最近受訪時說,他認為 Tom Cruise 的氣質最適合演 Jack Reacher 一角。我沒讀過小說,難說 Lee Child 這番話客觀不客觀。

電影受歡迎的話,還是有機會拍續集。本片花了一點篇幅介紹 Jack Reacher 的背景和特徵,通過主角調查案件的故事,挺有效率地在 130 分鐘裏塑造出一個造型平實但跟超人無異的悍探。但探案故事有一種原罪,就是很難拍好,總有漏洞,總有細節被忽略或過份簡化,《烈》片也不例外。只是在電影劇情快速推進之下,觀眾或許一時不易都察覺出來。

故事由一宗冷血的開槍殺人案揭開序幕。警探 Emerson(David Oyelowo 飾)很快結案,認為兇手是 Jimmy(Joseph Sikora 飾)並將之逮捕。面對確鑿的證據,在 Emerson 和檢察官 Robin(Richard Jenkins 飾)威迫利誘之下,Jimmy 始終不肯認罪,只在白紙寫下一句話:「找 Jack Reacher。」結果,居無定所,到處流浪的傳奇人物 Jack Reacher(Tom Cruise 飾)真的現身,卻自稱是為證明 Jimmy 有罪而來。Jimmy 的辯護律師 Helen(Rosamund Pike 飾)找上 Jack Reacher,說服對方幫忙。調查下去,Jack 發現有人針對自己,逼他放棄調查。Jack 漸漸懷疑有人跟歹徒串通,令他的調查工作頻遇麻煩。同時,他開始洞悉兇徒殺人的動機,案情有突破性發展。另一方面,身份不明的歹徒 Charlie(Jai Courtney 飾)在背景同樣成謎的 Zec(Werner Herzog 飾)指使下,不斷殺人滅口,更把 Helen 抓起來,逼 Jack 就範……

《烈探狙擊》的故事大致完整,大部份情節交代得很快,可惜格局老舊,到結局仍留下幾個大問號。

上幾代的萬人迷 Tom Cruise 已經五十歲,身材還保持得很好,他也擺脫不了自戀的風格。他的演技不算差,只是他根本放不下偶像的身段,從角色的選擇到演繹的方式都無法「進步」,倒是令人為他感到婉惜。

其他演員有幾個值得一談。英國女演員 Rosamund Pike 樣子比較成熟,她本身演技不錯,只是拍 Tom Cruise 電影,配角都是陪襯,她這次的演出也有點爛,「平面」到不行。演他爸爸兼法庭上對手的 Richard Jenkins 提名過金像影帝,表現沒問題,但他的角色寫得支離破碎,編導浪費了好演員。金像影帝 Robert Duvall 也客串一角,拍了三場戲,薑是老的辣,他跟其他老牌演員一樣,是電影的秘密調味料,加入一點點,帶出幾分鮮香,讓觀眾提提神。可惜編導太吝惜,他出場太晚。大概接拍 Tom Cruise 的電影,合演者都要明白,他們做好份內事,拿足片酬就行,別期望有什麼發揮了。

兩個主要的歹徒也值得一提。看來是幕後老闆的 Zec 深沉古怪,由德國名導荷索 (Werner Herzog) 飾演。這是他第一次在好萊塢 A 級娛樂片中亮相,造型好,但無發揮。飾演年輕槍客的 Jai Courtney 戲份不少,外型不錯,演出還行。這澳洲小子有機會在國際影壇冒起,他下一齣電影是在新一集《虎膽龍威》(Die Hard) 系列電影中飾演 Bruce Willis 的兒子,兩人合力擊殺壞蛋。

儘管《烈探狙擊》的規模和整體娛樂性不如 Tom Cruise 上一齣娛樂大片《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但成績仍屬中上。

Wednesday 19 December 2012

犀利人妻電影完結篇

人說,不是《犀利人妻》電視劇的粉絲,不要看《犀利人妻電影完結篇》。這話大致說對了。

去年在大陸出差時,晚上沒事,在優酷視頻網站打發時間,看了幾集 2010 至 2011 年在台灣收視率很高的電視劇《犀利人妻》。「小三」一詞因為此劇而成為流行語,「回不去了」也有很多人引用。A 之前事忙,避世已久,說起想看這戲,就當聯誼活動,跟 A 去看了。願意陪 A 去,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對女主角隋棠的印象還不錯。

基本上,這電影的拍攝手法跟電視劇很接近,故事在電視劇結局的基礎上寫下去,看到最後,總算提供了一個「結局」。

電視劇的故事說,謝安真(隋棠飾)的遠房表妹黎薇恩(朱芯儀飾)介入了安真和溫瑞凡(溫昇豪飾)的婚姻。最後安真和瑞凡離婚,而薇恩的前男友、較安真年輕的藍天蔚(宥勝飾)愛上了安真。帶着女兒的安真曾經滄海,不接受浪子回頭的瑞凡,也不敢接受天蔚的愛。天蔚出國流浪,成了受歡迎的旅遊作家,通過文章跟安真越走越近。瑞凡感情、事業失意,到南部重新開始。薇恩回美國去,但她離開前證實懷孕了。

電影版一開始,安真已經離婚四年,住在瑞凡留給她和女兒的房子,改到酒店工作,事業小有成就。瑞凡的事業谷底反彈,回到台北,打算重新追求安真。天蔚跟安真算是一對,卻一直得不到安真親口認可。另一方面,薇恩帶着兒子 Oliver 回到台灣……

基本上,這戲是隋棠的個人表演,她演出戮力,也很稱職。兩個男角中,宥勝的戲份明顯比溫昇豪多,但論演技,數度提名金鐘獎最佳男主角的溫昇豪明顯較勝一籌。跟香港很多電視男演員比較,溫的演技紮實得多,片中幾場內心掙扎的戲份,演出簡約到位。

儘管台灣的(偶像)電視劇劇情比較拖拉,故事內容常有重複,但製作和演員明顯比香港的電視劇認真,還是有其觀賞的價值。同部門不少(年輕)女同事最大的娛樂就是看台劇、韓劇,還有大陸的古裝連續劇。

記得速看《犀》電視劇時,就覺得謝安真那句「回不去了」說得好。當然溫瑞凡最後的「好」不免有太多粉飾了。從電視劇到電影,還是覺得藍天蔚對謝安真的情深意切來得有點模糊。安排一位年輕俊男,可能更多的是強調「向前看」的好。作為觀眾,一旦投入,管不了什麼客觀理性,連續劇或電影也沒有那麼多篇幅去告訴你發生過的旁枝末節,對於人物和劇情,只能有簡單的思考。換成是自己,恐怕那句「回不去了」便不會說得那麼瀟灑了。

Tuesday 18 December 2012

愛 (Amour)

已經揭曉的影評人年度十大電影名單之中,Michael Haneke 今年揚威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和歐洲電影大獎(最佳電影、導演、男主角、女主角)的《愛》(Amour) 大都名列前茅,也包攬今年洛杉磯和紐約兩大美國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外語片獎。較早前香港舉行的法國電影節選映了這戲,把握機會看了。劇本、導演和領銜主演的 Jean-Louis TrintignantEmmanuelle Riva 都出色,但 Michael Haneke 就是 Michael Haneke,一齣看來靜態講老年夫妻生活的電影,還是藏不住教人吃驚的暴力元素。

十一年前第一次看 Haneke 的電影,《鋼琴教師》(La pianiste) 改編自作品同樣有爭議性的奧地利諾貝爾文學獎 (2004) 得主女作家 Elfriede Jelinek 在 1983 年發表的同名作品。Isabelle Huppert 飾演那個渴望一嘗痛苦性快感的鋼琴女教師,明白的人會感受那些深層次的情慾壓抑,覺得女主角的演出十分精準。不明白的人就覺得《鋼》片是齣十級病態的電影。前年看全黑白拍攝的《白色恐懼》(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觀後感),看似平靜的村莊一直流露出令人不安的氣氛,不友善的目光、殘殺鳥兒都不及那幫看來很可疑的童黨,這些小孩和種種仇恨的種子彷彿跟在故事結束後爆發的二次世界大戰有着微妙的關係。

大概 Michael Haneke 感興趣的便是人性或內心的陰暗面、壓抑的情緒和慾念。

電影一開始是一組長鏡頭,警員破門入屋,探員趕緊打開窗戶讓房子透氣,之後警員打開了睡房貼了封條上了鎖的門,看見床上躺着穿戴整齊已死去的老婦 Anne(Emmanuelle Riva 飾)。鏡頭一轉,看見老夫婦 Georges(Jean-Louis Trintignant 飾)和 Anne 去音樂會,乘公車回家,有說有笑,再回到兩人在巴黎那套挺大的公寓。第二天早上,兩人吃早餐,Anne 替 Georges 煮好雞蛋,Georges 跟 Anne 說話,老妻卻沒有反應,過了一好會兒才「回魂」。不久,Anne 中風癱瘓。兩老女兒 Eva(Isabelle Huppert 飾)婚後移居倫敦,特別回家探望父母,勸爸爸不要勉強獨力照顧媽媽。Georges 聘兼職看護幫忙,卻不是人人都稱職或溝通得來。Anne 的健康每下愈況,Georges 的壓力越來越大……

《愛》說年老夫婦鰜鰈情深幸福生活的篇幅不到十五分鐘,然後是老夫對老伴不離不棄,最後老妻飽受病魔煎熬,丈夫壓力日重,忍不住對老伴爆發了。Michael Haneke 不同許鞍華,沒有太多寫實主義,搬出很多護養老病的細節,但當然也沒有統統忽視。他更多的是對老人的心理描寫,尤其是照顧病妻的男主角。身為大師級導演,表達手法更富層次,例如那隻兩番闖進公寓裏的鴿子,還有利用音樂去側寫女主角的背景、性格和心理變化。

男女主角 Jean-Louis Trintignant 和 Emmanuelle Riva 都是年過八十的資深演員。Jean-Louis Trintignant 出身富家,初出道時被評沒有演藝天分,後來跟「性感野貓」Brigitte Bardot(碧姬芭鐸)的名字扯上關係而成名。至 1960 年代中憑《男歡女愛》(Un homme et une femme) 走紅,得過柏林影展和康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獎,近年在國際間較為人熟悉是演出是《藍白紅三部曲:紅》。他在《愛》中除了護妻情深,也將 Georges 在承受壓力時隱藏的黑暗情緒演繹得很好。

女主角 Emmanuelle Riva 比 Jean 還年長三歲,在 1960 年代得過威尼斯影展最佳女主角,但數她最知名的作品,該是《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Emmanuelle 在《愛》的角色比 Jean 的起伏大,中風前挺具風韻,中風後在病榻上的演出不比男角付出的力氣少。Emmanuelle 演來十分投入。在老前輩面前,多料影后 Isabelle Huppert 就當配角,扮演那個善良而心事重重的女兒。

Georges 對 Anne 的愛不容置疑,但他最後對 Anne 所做的到底算不算是「愛」,便言人人殊。這也是身兼編劇和導演的 Michael Haneke 的一個簽名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後記

看《愛》那天晚上,還在吃藥,提早進場,在映室外吃麵包吃藥,坐長椅上休息。不久,一對男女走過來。女的先行,乍看似曾相識,再看原來是超過二十年沒作幕前演出的繆騫人,跟在後面也算長得高大的導演老公王穎頭頂光光的。

兩人似有默契地走到走廊最遠處,很快繆小姐就戴上面罩。

很難說繆騫人沒在拍《網中人》時「消失」,沒有在美國讀書時結婚,而是一直拍片,到今天她和差不多時間出道的鄭裕玲誰高誰低?唯有當年看過她,記得她的觀眾,都是局外人,會覺得這位跟前佳藝電視大股東之一林秀峰交往過,說過「男朋友如自助餐」這般「前衛」見解的時尚又神經質的女人是一個香港電視圈的花樣傳奇,每隔一段時間要溯源懷舊,便會端她出來擺一擺。

作為欣賞她的「年輕」觀眾,沒有跟她打招呼,也沒有掏出手機來偷拍她,而是遠遠的看望着,繼續在相安無事的空間裏各自吸呼着,相信就是對她最大的敬意吧。

Monday 17 December 2012

哈比人-不思議之旅

一年前,《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三部曲小說的電影版開始分三年連續公映,三齣電影共拿下十七座奧斯卡金像獎。導演兼總舵手 Peter Jackson 在《魔戒》以後拍過幾齣其他的電影,但聲勢和成績始終比不上中土世界的魔幻故事那麼凌厲。將《魔戒》前傳《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 搬上銀幕的消息公佈後,很多觀眾翹首以待。但知道要把原作篇幅比《魔戒》任何一部曲原著小說都短的《哈》拍成三部曲的時候,已經擔心再盡力忠於原著,每一集的電影也可能篇幅過長,不夠爽快。看完第一集《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果然應驗了這個擔心。

故事發生在《魔戒》首部曲開始之前六十年。哈比人 Bilbo(Martin Freeman 飾)受召於巫師甘道夫(Ian McKellan 飾),參加矮人族的復國長征,沿途遇上奇景怪物,包括半獸人追殺,到精靈國避難,遇上山神大戰,誤墮地下世界,偷走妖精「咕嚕」的魔戒……

《哈》片的美工和特效都水準上乘,保持《魔戒》三部曲的奇幻特色。問題是看過《魔戒》,《哈》片顯得沒有驚奇,雖然歷險章回一個接一個,但 169 分鐘的篇幅依然教人感到有點太長,節奏不夠明快。回想十一年前看《魔戒首部曲之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那個中土世界使觀眾大開眼界,從角色造型到場景設計,都自成一格,教人耳目一新,加上高水準的特效,可謂立下一個里程碑。個人認為,拿了四個小金人的《魔戒首部曲之魔戒現身》,其實比兩年後一口氣奪得全部十一個提名奧斯卡獎項的《魔戒三部曲之王者再臨》(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更出色。只是如果讓首部曲拿下包括最佳電影等多個大獎(當年共獲十三項提名),之後兩集角逐奧斯卡時,評審該怎麼投票?自然使出政治安排,首兩部曲拿些技術獎,到大結局時才一次過獎勵。

不能說《哈比人-不思議之旅》令人失望,只是什麼都在預期之中,包括壯闊的新西蘭山水美景,完全沒有意外收穫。Frodo 早已長大,看 Bilbo 的故事就覺得欠趣味。另外,觀眾看完《魔戒》,已經知道 Bilbo 的歷險故事再驚險都好,總能全身而退。看《哈》片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緊張或投入了。

搞不懂我看的 IMAX 3D 版本是不是高幀版,但可以肯定地說,看完沒有暈頭轉向。

除了客串的 Cate Blanchett 外,這電影就是全男班。飾演 Bilbo 的 Martin Freeman 樣子有點老成(他確實已過不惑),不及《魔戒》中四個年輕哈比人那麼富活力。最值得注意的是矮人族王子,也是出征隊伍的領袖 Thorin。飾演此角的英國演員 Richard Armitage 從角色的造型到性格,還有他的演繹方式,都教人聯想到《魔戒》系列中的人王 Aragorn 和飾演該角的 Viggo Mortensen。Richard Armitage 比較年輕,不如 Viggo Mortensen 粗獷。礙於劇本,暫時 Thorin 一角發揮不及 Aragorn,但在《The Hobbit》的故事中,他算是靈魂人物。就首集的表現看來,Richard Armitage 的表現還算紮實。

可以預期,雖然《哈比人》電影系列難有什麼新奇火花,等到之後兩集公映,還是會乖乖付鈔進場,求官能刺激罷了。

Monday 10 December 2012

搵鬼打官司(鬼壓床了沒)

谷幸喜這名字對我真有一份吸引力。把這齣戲也算進來,他自編自導的五齣電影,我看過四齣,有一半是買 DVD 看的。《搵鬼打官司》(ステキな金縛り;台譯:鬼壓床了沒)前陣子在香港的亞洲電影節放映過。後來補購了台版 DVD,天曉得在聖誕節前的混戰檔期,香港也有幾家電影院放映。既然買了影碟,成本又比一張戲票高,當然留在家看了。

四年前看完三谷幸喜上一齣電影《黑幫有個荷李活》,寫過一篇網誌(按此),關於三谷的點滴在此不贅。這齣《搵鬼打官司》繼續有大卡司,兼有大量「串星」,喜歡或多看日劇的觀眾該感到特別興奮。但在故事情節上,《搵》片不是三谷常用的多線同步推進模式,而是簡單直接的單線發展,甚至連兇手是誰也開門見山。

故事由一宗情殺案開始,疑犯是死者前夫,他自稱有不在場證據,因為當晚在荒郊旅館準備自殺,卻「被鬼壓」,動不了手。為疑犯辯護的九流女律師宝生エミ(深津絵里飾)為了破解謎團,親到深山旅館,果然碰上戰國時代含冤斬首的武士幽靈更科六兵衛(西田敏行飾)。宝生說服幽靈出庭作證,然而將如此天馬行空的想法搬上法庭,自然掀起連場笑鬧……

電影從頭到尾調子都輕輕鬆鬆,構思挺有妙趣,女律師找武士幽靈做證人,然後如何在法庭上作供,最後來一個溫情洋溢的結局,142 分鐘的電影一面推進,一面爆出笑料,不見突兀,甚至還見笑中有淚。

女主角深津絵里前年憑《悪人》榮登日本影后,這次扮演冒失而欠自信的女律師,仍有少女味。她和西田敏行都以比較誇張的方法演出。比較之下,其他大部份演員的演繹偏向冷面笑匠的風格,例如宝生那個異常饞嘴的老板阿部寬,身為地獄使者卻最愛看荷李活老片的小日向文世,還有在法庭上跟宝生對決的檢察官中井貴一,表面拘謹,原來非常疼愛意外死去的愛犬。

「串星」方面,竹內結子一人分飾姊妹兩角,佔戲較重,扮演猥褻奸夫的是差不多二十年在經典日劇《同一屋簷下》中演不良於行腼腆少年的山本耕史。浅野忠信、唐沢寿明、深田恭子、篠原涼子、佐藤浩市等都有份客串,當中有些在造型上刻意低調,幾乎錯過了呢。

Tuesday 4 December 2012

追擊枕邊謎

個月前,本來有機會去看《追擊枕邊謎》(Kahaani,意為「故事」)的優先放映,但一來公務繁忙,二來電影譯名看來平平無奇,便放棄了。沒料到電影公映,口碑甚佳。上星期到北京出差,在飛機上看了。可惜的是,在電影還差七八分鐘完場的時候,機長通知乘客還有大半個小時班機「便」降落在首都國際機場,機艙服務員連忙終止播放電影,真是大煞風景。暫沒找到配上英文字幕的結局,就靠 Youtube 裏畫面粗糙只有印度語對白的片段和維基百科的解釋,算是看完電影的結局。

去年印度喜劇《作死不離 3 兄弟》(或譯《三傻大鬧寶萊塢》)在香港叫好叫座後,之後公映的印度片都沒能再創票房佳蹟。《追擊枕邊謎》並非一般印度寶萊塢載歌載舞的主流大片,而是成本一百多萬美元的奇情推理尋兇片。然而本小利大,兼在國際得到很不錯的評價。假如未看,此片值得推薦。這電影讓我想起前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阿根廷奇案片《謎情追兇》。相比之下,《謎》佈局較嚴謹,《追》片則較有情趣,順便拍出印度眾生相。

電影從加爾各答發生的一場地鐵毒氣殺人案開始。兩年後,一個懷孕的印度美少婦(Vidya Balan 飾)從倫敦回國,追查失蹤丈夫的下落,越查下去,牽連越廣,甚至觸發滅口暗殺,還有高官包庇恐怖活動等。

說《追擊枕邊謎》有情趣,是因為它不止於炮製驚險,還有現實生活的感覺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編導將印度的宗教文化元素加入其中,做到從本土化推向全球化,吸引更多海外的眼球。

本片最觸目的當然是女主角 Vidya Balan。她飾演的大肚苦主俏麗而聰明,在尋夫的過程中險象環生,同時贏得不同的好心人幫助,尤其是那個純情的年輕警員。這個帶點戇氣的護花使者很討好。另一方面,那個外表「騎呢」的殺手也別具一格。

劇情到最後「當然」筆鋒一轉,決戰一幕的確出人意表。但在我看來,不算為奇情而奇情,還算說得過去。看完《追擊枕邊謎》,再次感到印度的編劇很會寫故事,拍攝手法也充滿電影感,節奏明快而沒有壓迫感。另一個不自覺加分的地方是電影沒有塞入幾場印度電影慣見的歌舞,一切的拍攝元素都為了電影而服務,而不是電影為了符合類型而設法遷就。

Monday 3 December 2012

奪命無聲

《奪命無聲》(Killing Them Softly) 之前,讀過一篇評論文字,說這是一齣「黑幫藝術片」,影片的風格好像當代流行的簡約主義藝術風格,從海報的設計到劇情的推演,都希望做到手工精巧,務求讓觀眾感受到電影充滿細節 (details) 云云。帶着這樣的印象進電影院,看不到期望的簡約氣息,反而是兩個手忙腳亂蓬頭垢面的小混混和那個喋喋不休荒淫過氣的殺手在晃來晃去,令我感到一陣陣臭味從銀幕噴出來。完場之後,齷齪揮之不去。

導演 Andrew Dominik 來自新西蘭,之前比較知名的作品《斬出個未來》(Chopper,Eric Bana 主演)和《叛逆暗殺》(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都離不開暴力元素。相對而言,《奪命無聲》的暴力場面還是我這膽小鬼可以接受的水平。

故事發生在上次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當地經濟飽受金融海嘯時期。黑幫經營地下賭場,有點小聰明的老混混瞄準機會,招來兩個不成氣候的嘍囉去打劫賭場,雖然「雞手鴨腳」,卻仍然得手。黑幫要維持生計,恢復賭場生意,決定幹掉打劫的人,趁機重振威望。

電影的某些場面的確拍得精巧,尤其是那些雨夜追逐、槍殺。可惜此片並不爽快,偶然的幽默對白抵不住大部份時間拖泥帶水。聽角色人物說完一堆又一堆,真的開始懷疑到底最後還有沒有「奪命」的場面。

這幾乎是純男人的電影。掛頭牌的 Brad Pitt 戲份並不是最多,看來仍有一點明星感,但總算自然,表現當然比那個不知所謂的香水廣告好得多。比較突出的是兩個小混混 Scoot McNairy 和 Ben Mendelsohn,前者戲份最多,有幾幕倒能表現出角色的膽小窩囊,後者從造型到演出挺入型入格,每次看到 Ben Mendelsohn 出場,似乎就聞到一陣臭味湧出來。演過氣殺手的 James Gandolfini 其實挺有妙趣。

說《奪命無聲》是黑幫片,也許編導志不在此。電影從開場到結局多處插入 2008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奧巴馬、上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等人的講話,明顯意有所指。到最後一幕 Brad Pitt 跟黑幫掌櫃(Richard Jenkins 飾)追討少收的殺人費用時,敢情是曉以大義,把政治和現實拉進來,告訴大家不管以什麼形式去包裝,所謂的「美國夢」不過是一盤生意而已。其實,國家大事也好,人生起落也罷,冷眼旁觀,實在也真的可以看成是一盤盤的生意。只是如此活着,有何生趣?

Tuesday 27 November 2012

五星大聯盟

大部份動畫電影都不過電,去看《五星大聯盟》(Rise of the Guardians) 是因為電影公司說,戲院配備了最新的 11.1 音響系統。臨場才發現,放映的是粵語配音版,雖然映室黑漆漆,眼前也沒有鏡子,也彷彿清楚看見自己「藐嘴」的樣子。然而,聽到電影男主角 Snow Frost 唸了幾句(粵語)對白後,發現配音員的嗓子非常耳熟。再多聽幾句,原來是認識的。他不是專業配音員,而是本地一個新晉舞台劇演員。

《五星大聯盟》本身挺有感恩節和聖誕節的氣氛。香港人不過感恩節,這戲又不在聖誕節公映,大概是年末檔期的競爭太激烈。純粹求通俗娛樂的話,《五星大聯盟》是有水準的。3D 效果不錯,電腦動畫的影像也美,動作場面設計出色。但從動畫片的角度來看,這談不上完全通俗。

電影以五個守護孩子的精靈為主角:積雪 (Snow Frost)、北佬 (Santa Claus)、復活兔 (Easter Bunny)、牙仙女 (Tooth Fairy) 和沙翁 (The Sandman)。他們各有法術,聯合對抗夜魔。精靈通過他們的法術讓孩子相信他們,並從而存有夢想和童真。夜魔則要摧毀希望,讓孩子活在恐懼之中,令世界從此掉進黑暗。

說《五》片不通俗,是因為主角積雪最初並不是什麼精靈,而是死於結冰湖中的現代少年,直至發現活人見不到他亦碰不到他,才知道自已是幽靈,這根本就是個鬼故事。故事中段夜魔逐一對付積雪以外的其餘四個精靈,有部份精靈的「下場」也挺慘的。當然,《五》片始終主打兒童市場,最後當然大團圓結局了。

至於那個 11.1 音響系統,聲音的層次還不錯,人聲比較突出,只是一開始播放系統故障,人聲的音軌沒能播出,搞了十幾分鐘,嘗試了幾回才一切就位。

Monday 26 November 2012

母親愛的手札

材自日本昭和時代文豪井上靖以母親晚年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拍成的《母親愛的手札》(わが母の記)今年四月在日本公映,以日本片來說,等了半年,算快了。導演兼編劇原田眞人要講日本人的倫理世界,有愛也有恨,是典型東方文化的抒情風格,人倫之外,也嘗試結合自然,加上生離死別,人物角色的不同心結,有感人之處。

電影的主角伊萬洪作(役所広司飾)就是作家井上靖本人,影片也多次通過洪作最叛逆卻也最得洪作歡心的么女琴子(宮﨑あおい飾)去告訴觀眾,這作家很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和家人寫進作品之中。個性獨立的琴子最初自然不是味兒。作家愛抒發個人情緒,願意披露個人生活,是作家本人的選擇。牽涉到別人的隱私,還是有點兒過火,尤其是故事的背景在 1950、60 年代。洪作這個靠寫作「發跡」養活全家和雇員上下十幾口的文豪,骨子裏倒真是以「主人」的心態自居。

故事從洪作由東京回老家探望病重的爸爸(三國連太郎客串演出)開始,他跟老媽八重(樹木希林飾)關係疏離,因為洪作覺得母親在他小時候曾經遺棄他。老父去世,母親開始有腦退化症,作為家中長男,經濟能力又最強,洪作負起照顧母親和家族的責任。在八重人生的最後幾年,病情反覆,洪作面對老母總是心情複雜。然而,八重面對洪作也有心結。洪作喜歡攝影的小女琴子漸漸成了中間人,把一對因誤會而疏離的母子慢慢重新拉緊在一起……

作為一齣倫理電影,《母親愛的手札》唯一複雜之處是洪作有點「顛沛流離」的童年。因為家族上一代的感情瓜葛,洪作曾經和母親短暫分離,加上從小學開始經常換學校,讓早就顯出文學天分的洪作那顆敏感的心靈掀起了不少騷動。而在《母》片中,客串演出年輕時八重的就是樹木希林的女兒內田也哉子(兩人在《東京鐵塔-我的母親父親》也曾合演一角)。

近年關於作家的電影不少,這齣對於作家的心事描寫比較多,但集中於個人和家族,而不在於文人的寫作生涯。役所広司演得很好,跟近年成為日本電影「老媽」角色經典之選的樹木希林也產生了很不錯的化學作用。夾在二人之間的宮﨑あおい,仍能保持少女情態,在早段加上一點反叛,表現也挺恰當,只是故事的重點始終在洪作和八重的身上,縱使戲分不少,琴子一角沒有太多獨立發揮的機會,主動向本來是洪作的司機兼助手的瀬川(三浦貴大飾)表白一場,幾乎是她在本片的代表作了。

這戲最不好掌握的是到底為什麼洪作大半生跟母親八重不親近。兩人之間有個從沒出場的老奶奶繒,是導致兩人關係疏離的原因之一,中間是什麼的一個故事?劇本就通過對白去交代,看得不留神,可能就搞糊塗了。

除了三個主角外,另一個吸引我注意的是演洪作二妹桑子的南果歩。在本片中,她真的顯出老態了,表現普普通通。南果歩是韓國人,前夫是剛有新片在香港公映的中山美穗的作家老公辻仁成,後來再婚,現任丈夫是渡辺謙。

跟其他很多的日本電影一樣,《母》片的攝影、音樂和美工都有水準,尤其電影中角色的衣服,洋裝也好,和服也好,全部都非常漂亮,也看見講究生活的日本人一點起居態度,像洪作從外面回家,在玄關脫了鞋,換上拖鞋,進屋裏,再脫襪子換上足袋 (tabi)。又例如八重和洪作穿和服,款式、面料和穿法都一絲不苟。至於洪作和家人穿的洋服,那些毛衣、大衣,全是精品。儘管是 1960 至 70 年代的故事,但看着看着那些傳統或常青的日用品和衣飾,又想去日本泡店了。

Friday 23 November 2012

文字慾

到男主角是 Bradley Cooper,隱約覺得《文字慾》(The Words) 可能只拍得普普通通。去年 Bradley Cooper 跟 Robert De Niro 合演《逆天潛能》(Limitless;觀後感),飾演一個才華有限的作家,後來以不道德的手段成了大作家,再去搞投資炒賣,攀附權貴。今年在《文》片裏演一個醉心寫作卻成不了大器的作者,結果又是因為一個「機會」而逆轉人生。連續兩年演出兩個頗為類同的角色,Cooper 先生接戲也有點兒那個。

《文字慾》由 Brian Klugman 和 Lee Sternthal 一起編劇和執導,Brian Klugman 在戲中也客串演出一個不大起眼的角色。這電影野心太大,眼高手低,演員的表現還行,金像影帝 Jeremy Irons 是最搶鏡頭的一員。但劇本搞得過於複雜,情節也太戲劇化,看完一點教人感動或印象深刻的地方也沒有。

電影從作家 Clay(Dennis Quaid 飾)出席新作的朗讀會開始,他遇上設法混進來結識他的博士生 Daniella(Olivia Wilde 飾),兩人談起 Clay 的新作《The Words》。Clay 新書的故事說一個夢想當作家的年輕人 Rory(Bradley Cooper 飾)跟大學戀人 Dora(Zoe Saldana 飾)結婚後到巴黎度蜜月,Dora 送了 Rory 一個古董皮包。一天,Rory 發現包裏藏着一份手稿,是個十分精彩動人的故事,決定「據為己有」,並得到出版社賞識,一紙風行,還得了文學獎。此時,原作者兼故事主人翁(Jeremy Irons 飾)突然現身……

故事結構彷彿是模仿《追憶逝水年華》,三個作家「筆下」的故事一個包含着另一個。老人的經歷成了 Rory 的成名跳板,Rory 的盜稿故事又成了 Clay 大受歡迎的作品。構思是不錯的,但影片缺乏神采,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三個作家的故事都沒有新意,而三人的結局都有點語焉不詳。老人找上 Rory,是一心要對方承受良心的責備嗎?劇本沒有具體說出老人最在乎什麼。Rory 最後沒有公開真相,他之後對於寫作還抱着熱情嗎?Clay 和 Daniella 交手,沒法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Clay 背後藏着什麼秘密嗎?編導對故事注入了懸疑的元素,要觀眾推敲,卻手法平庸,變成故弄玄虛。

電影沒說到底 Clay 的小說《The Words》是不是真人真事,但 Daniella 對《The Words》結局的想法無疑已經公開真相了。

Thursday 22 November 2012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安改編同名得獎小說的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對大部份觀眾來說,在入場前需要一個導讀,看戲的時候才會更明白、更投入。

最難搞的電影塑材──小孩(新演員)、動物、海洋、3D──給李安一網打盡了。《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難拍,清楚可見,還要把小說中很多符號或象徵納入其中,將這一切化成影像,更不容易。從本質上看,《少》片是悲慘的海難事故,後來逐漸變成了壯麗的漂流歷程。完場時,觀眾會發現這電影是正能量和信念的見證。

Pi 並不是主角的本名,而是因為他父親給他起了一個有滑稽聯想意義的名字,主角後來替自己起了這麼一個名字/外號。Pi 在小時候開始對宗教着迷,最初在印度生活時,認識了印度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這個背景跟電影各處佈置的符號大有關聯。觀眾就是對(這些)宗教毫無認識或不感興趣,在電影最初的三十分鐘也要集中精神,因為那是 Pi 這個角色的成長和整齣電影將要帶出信息的重要基礎。

Pi 的父親在印度經營動物園,後來決定舉家移居加拿大,打算在那裏賣掉部份動物後開展新生活。他們一家乘搭的渡輪在途中不幸遇上風暴,全船人只有 Pi 一人生還。他最初跟四隻動物坐在同一艘救生艇上,後來動物之間弱肉強食,剩下孟加拉虎 Richard Parker 跟 Pi 在大海漂流 270 天,共度了一次奇幻歷程,同時發現海洋神秘又美麗的一面。

故事主角從悲傷、恐懼、絕望轉變成有堅強的求生意志。也可以說,《少》片的宗教意識主導了人物角色的方向。從海難事故到怒海求生,Pi 既體會到大自然的力量不可對抗,也因為他的信仰而撿回了一命。可以說,他把生命交託神,讓神指引他的路。承前前述,電影最初三十分鐘就是要交代這個背景。然而,看到最後,觀眾又會發現,跟宗教有關的背景和知識其實不是電影最終的題旨,它們只是負責築起一個切入點,讓觀眾隨着劇情推展,慢慢體會 Pi 的奇幻漂流到底有什麼奇幻和動人之處,並學會兩點:學會欣賞身邊的事物,還有願意跟危險的東西共存。

Pi 在美麗的海洋中漂流,他在那裏失去家人,也在那裏重拾生存意志。電影利用特效和 3D 技術呈現出奇幻的海洋世界,發光的魚兒,龐大的鯨,令主角和觀眾都目眩神迷。論特效層次,本片不輸給《阿凡達》(Avatar),但論特效數量,自然無法比較。畢竟,《少》片是一齣文藝片。

命運可以(通過禱告而)改變嗎?有信仰的 Pi 通過他的故事告訴大家,是可以的。但理性一點去看,命運是不是可以改變並不重要,關鍵是人如何去應對命運。跟一隻會游泳又總想把自己吞下肚子的孟加拉虎困在一起,Pi 明白老虎不是他的威脅或負擔,而是讓他保持警覺和維持求生鬥志的「使者」,於是設法馴服老虎,與老虎共處。但他再也沒有如小時候那樣,單純地希望以愛心去感化猛獸,最後在沙灘上那一幕,可堪玩味。

Pi 和老虎漂流到一個無名字的浮島,在那裏 Pi 和老虎都有充足的食物,島上的小動物毫無惡意。歇息過後,面對大海茫茫,甚至可以考慮在島上生活一段時間。然而,靠海上求生的經歷,Pi 比從前機警,看出了周圍微妙的變化。在現實中,人人都想過安逸的生活,但安逸的環境卻容易使人怠忽,嗅不出變化甚至危機。

年輕主角 Suraj Sharma 沒什麼演戲經驗,當然不能跟《劫後重生》(Cast Away) 的 Tom Hanks 相比,但李安就有拍新演員的本事,整體而言,尚算清新紮實。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演員的表現就欠缺了戲劇的力量,沒法牢牢抓緊觀眾的情緒。此外,在海上求生的後半段,靜態的場面比較多,對部份觀眾來說,也可能是悶場。

總的來說,《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水平很高,文藝和特效兼備,該能入圍我的年度十大電影。

Tuesday 20 November 2012

火線密殺令

後一齣看 Fritz Lang 回顧展的電影是這部 1953 年出品的《火線密殺令》(The Big Heat;又名《芝加哥殲匪戰》)。較諸 Fritz Lang 在德國拍的默片,《火》片明顯是小本經營,但亦有其可觀之處。

故事從一宗探員自殺案開始,兇殺組幹探 Dave(Glenn Ford 飾)調查下去,發現同僚的另外一面,有婚外情,也過着相當豪華的生活。原來一切跟不法商人有關。為了隱瞞非法勾當,商人雇了江湖人物 Vince(Lee Marvin 飾)解決「棘手」問題,包括殺人滅口,也通過 Vince 收賣警隊高層。Dave 的查調工作無疑是捋虎鬚,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妻子。Dave 認識了 Vince 年輕貌美的情婦 Debby(Gloria Grahame 飾),Debby 喜歡 Dave,間接令 Dave 的調查變複雜了……

這齣片長 90 分鐘的有聲電影全部廠景拍攝,在今天看來,權貴插手政經兩界,背後大搞非法勾當,收賣警察,尋仇報復,黑幫情婦周旋兇悍老大和硬朗幹探,這些都是同類電影經常出現的元素。在《火》片裏,統統說得乾脆利落,導演常以特寫鏡頭描繪角色的內心世界,間中也見幽默。有少量動作場面,整部電影尚算拍得緊張、有力。部份場面教人難忘,例如「醋罈子」Lee Marvin 一怒之下,隨手拿起剛煮開的咖啡潑到情婦的臉上,在今天看來,依然震撼。

論格局,《火線密殺令》無法跟 Fritz Lang 的默片鉅製《大都會》《尼布龍根的指環》《月亮上的女子》等相比,但這齣他在美國拍的有聲電影,公映時還是得到很不錯的評價。翻開主辦單位的節目冊子,說 Gloria Grahame 飾演的黑幫情婦是個精彩的蛇蠍美人角色。我倒覺得是 Glenn Ford 演的幹探更有趣,因為在片中所有跟他有關係的女人,包括他老婆、向他報信的歌女、自殺探員的妻子,以及 Debby,統統都沒有好下場,彷彿正直硬朗的警探由他身邊的女人替他消災擋劫了。

Glenn Ford 和 Gloria Grahame 次年 (1954) 再度合作,拍了 Fritz Lang 導演的另一齣黑色電影《慾望》(Human Desire)。在《火》片中,兩人沒有什麼肌膚之親,但《慾》片是兩碼事。

《火線密殺令》的焦點都落在男主角 Glenn Ford 身上。他在加拿大出生,演藝生涯從 1920 年代末直到 1990 年代初,演過很多不同類型的角色,但有評論說他最出色的是扮演「在非常狀況下的平凡人」。Glenn Ford 外型有點粗獷,同時不失溫柔,在《火》中他顯得挺有魅力。1940 至 60 年代是 Glenn Ford 銀色事業的顛峰時期,也可以說是 1950 年代最紅的電影明星之一。他得過金球影帝,但從沒提名過奧斯卡。在現實生活中,Glenn Ford 四次結婚,跟大部份前妻離婚後再見不是朋友。拍片以外,他也熱衷參軍,參加過二戰和越戰;最初支持民主黨,後來轉投共和黨,好友 Ronald Reagan 在 1980 和 84 角逐美國總統時,Glenn Ford 都落力助選。的確,看他的背景,不投共和黨才怪。

這次放映主辦單位加設了英文字幕,對大部份觀眾而言,都是德政,希望日後放映老片時都能這麼做。

Monday 19 November 2012

Argo 救參任務

國《People》雜誌剛選出這兩年一片接一片的 Channing Tatum 成為本年度的 Sexiest Man Alive。選舉從 1985 年創辦,檢視歷屆結果,十年前的得獎人正是本片的導演兼男主角 Ben Affleck。Affleck 先生也算高大英俊,但看完《Argo 救參任務》(Argo),可以再次肯定地說,寧願看他導演的戲多於看他主演的戲。假如這齣電影換上別人主演,效果會更佳。

《Argo 救參任務》拍得挺不錯,是不是有機會提名奧斯卡,言之尚早,但整體而言,戲劇、歷史,甚至驚慄元素俱備,是一齣計算和拍攝得滿精準又甚富娛樂性的電影。

此片拍攝美國政府曾經長期保密的真人真事,描述 1979 年 11 月,革命分子侵佔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使館人員被扣押。混亂中,六名職員逃到加拿大領使官邸匿藏。中央情報局擔心他們潛逃遲早被發現,決定盡快展開營救行動。營救專家 Tony Mendez(Ben Affleck 飾)靈機一觸,想到偽裝拍片計劃:訛稱六人是加拿大電影攝製隊伍,到德黑蘭為科幻片《Argo》考察場景,完成便離開伊朗。為了瞞天過海、掩人耳目,找來金像獎化妝師 John Chambers(John Goodman 飾)和知名製片人 Lester Siegel(Alan Arkin 飾)合作,劇本、分鏡表 (storyboard)、演員、服飾、記者會、電影公司辦公室、名片等樣樣齊全。然後,Tony 隻身飛到中東去……

當年的伊朗人質事件前後歷時超過 440 天,這六名逃出伊朗的美國人也是首批「獲釋」人質。Tony Mendez 這個看來荒謬至極的計劃實在千真萬確,但直至 1994 年,當時的總統 Bill Clinton 將事件解封,公眾才知道真相,而 Tony Mendez 再也不是無名英雄。事件中其他遭扣押的人質最後都安然獲釋。《Argo》片中描述的拯救行動,據說成了情報關機的研究課題和教材,在現實中也促進了美國和加拿大兩國之間的合作和外交關係。

這戲拍得很有真實感,沒有誇張炮製,精心重構事件發生時代的風貌,人物造型和場景非常逼真相似。影片節奏明快,廢話不多,甫開場幾筆就交代了故事的歷史背景,簡潔有力。對於牽涉歷史人物和原貌的情節,也盡力保持客觀忠實,例如開場不久就看見一個伊朗人在示威中燒毀美國國旗,便有歷史檔案照片作證。另一方面,承開場時交代的故事背景,觀眾就會明白,伊朗爆發回教革命跟美國人在當地幹了什麼好事大有關聯。

幽默、緊張、巧合、錯摸等娛樂元素,這電影都有,但拍攝手法沒有太多新意,只能說火候掌握得很不錯,卻無法在故事之上進一步反映導演和編劇對事件甚至現實在什麼具體的想法。但我看來,比較有意思的,是 Tony Mendez 去好萊塢找幫手,那些 1970、80 年代誇張繽紛的科幻片道具和戲服,讓好些影迷能夠順便懷懷舊。

演員方面,自導自演擔大旗的 Ben Affleck 有那個年代很多北美男人愛束的大鬍子,不修篇幅、沒精打采(電影說他正跟妻子分居,真實個案卻沒有這回事),寡言、落寞,造型很平凡,連加拿大領使第一次見到他也有些愕然。純以感觀角度來看,完全沒有明星感。但大概他就是要給 Tony Mendez 塑造這麼一個低調的形象。只怪 Ben Affleck 的演技真的不濟,什麼時候都同一副表情,每次看見他出場就想打瞌睡。搶鏡頭的是其他配角。那六名飾演人質的演員在造型上花了很多心思,演出都很紮實。但出位的該是 Alan Arkin 和 Johnny Goodman,尤其是前者,粗中有細,跟 Affleck 在石階上吃着午餐談為父感受,也有少許動人。事實上,《Argo》也幾次提到 Tony Mendez 和兒子的關係。也許,父子關係是此片的一個副題。

Friday 16 November 2012

春香傳

洲電影節看的另一齣電影是選自「北韓電影初探」單元的《春香傳》。電影節的節目手冊一矢中的:「春香之於韓國人,就如《梁山泊與祝英台》之於我們一樣。」《春香傳》在韓國是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歷年來南韓和北韓都多次將之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等。這次看的是 1980 年朝鮮藝術電影製片廠攝製的電影版本。

故事發生在全羅道南原府,出身寒微的春香詩畫歌織樣樣皆精,而且貌美傾成。其母是妓生。端陽節,春香巧遇南原使道的兒子李夢龍,二人一見鍾情。春香母親反對二人來往,原來春香生父是前任使道,但後來二人還是在春香母親的見證下結為夫婦。不久,夢龍父親調任漢陽(京城),命夢龍隨行並參加科舉。夢龍沒告訴父親他已與人私訂終身,只着春香留在南原,約定他日高中後回鄉接她。新任使道垂涎春香美色,想納為妾,春香拒絕,對方惱羞成怒,嚴刑拷打,更判春香死刑。原來夢龍已經高中,並接君主密令當上巡接御使。他得知春香蒙難,把使道撤職定罪,並跟春香團圓。

上網翻查資料,有說《春香傳》有另一結局,是李夢龍在京城與貴族之女成婚,春香含恨自殺。

差不多十年前,在香港看了南韓導演林權澤的《醉畫仙》,他憑該片得了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片中大量出現漢字詩文,但在現實當時南韓正捲起棄用漢字的風潮。繼續翻查林導的資料,知道他之前拍了一齣《春香傳》,同樣是大量引用漢字詩文的古裝電影,而且拍得很不錯,演李夢龍的是當年剛出道的曹承佑(後來主演了《假如愛有天意》《我的馬拉松》等)。一直找不到林權澤版本的《春香傳》(當年有媒體譯作《秦香傳》,韓文不用漢字,只能音譯,會產生很多問題)。

有個朋友說,跟中國、日本的古裝電影比較起來,韓國的最沒看頭,因為服飾不夠漂亮。說得也是,但看電影不止靠衣裝,劇情和演繹都很重要。這齣《春香傳》,看得出製作挺用心的,道具、佈景、服裝等都見規模。電影畫面的色彩、歌曲音樂、演員表演,則讓我聯想起中國經典風光音樂故事片《劉三姐》。今天的北韓電影到底是不是仍然停留在同樣的氛圍?不得而知。但從電視新聞中李春姬阿姨的片段所見,很可能北韓的影視製作仍然在差不多的模式。

全片長 147 分鐘,節奏不算太慢,卻也不能以我們看電影的習慣待之。男女主角都長了一個大包臉,搽了厚粉。因為影片是配音的,無法全面評判他們的演技。光看表情和肢體語言,飾演李夢龍侍從的那名男演員比較生動。

是好奇心吧,挺想去北韓看看的,但我從事的行業卻是申請北韓旅遊簽證的一大障礙。

Thursday 15 November 2012

移城別戀

是差不多一個月前看的電影(優先場)了。公映日期兩度延後,該是要避開《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觀後感)和《寒戰》吧。《移城別戀》(360) 製作用心,但整體而言,有佳句,卻未成佳篇。

電影的舞台包括維也納、巴黎、倫敦和科羅拉多。Anna(Gabriela Marcinkova 飾)陪一心掙錢開美容院的姊姊 Mirka(Lucia Siposova 飾)去維也納拍當應召女郎的檔案照。負責拍照兼接生意的 Rocco(Johannes Krisch 飾)並非善類。Mika 第一個客人是從英國來參加汽車展的 Michael(Jude Law 飾)。Michael 有妻有女,老婆 Rose(Rachel Weisz 飾)當雜誌編輯,二人有感情危機。Rose 搭上了來自巴西的攝影師 Rui(Juliano Cazarré 飾),而 Rui 另有跟他從巴西到倫敦來的青梅竹馬戀人 Laura(Maria Flor 飾)。Laura 受不了 Rui 劈腿,決定獨自回老家,在飛機遇上了多年來為被殺女兒尋冤而奔跑的 John(Anthony Hopkins 飾)。因大風雪航班延誤,Laura 和 John 滯留在人山人海的丹佛機場,感情失落的 Laura 碰見剛假釋出獄的性罪犯 Tyler(Ben Foster 飾),有點動心,誘使對方上床。後來 John 出席一個心理創傷者的分享會,席間俄羅斯女子 Valentina(Dinara Drukarova 飾)也分享了故事。Valentina 在巴黎當牙科護士,她丈夫 Sergei(Vladimir Vdovichenkov 飾)替黑道人物打工,Valentina 想跟 Sergei 離婚,Sergei 不答應。另一方面,Valentina 的穆斯林老板(Jamel Debbouze 飾)原來一直暗戀 Valentina。Sergei 到維也納替黑道老板工作,巧遇陪 Mika 去開工的 Anna,兩人產生了微妙的感覺……

故事從維也納開始,也在維也納結束。通過不同的人物,在地理上走了一圈。原來修讀建築的巴西導演 Fernando Meirelles 在畫面和場景的設計都見心思,但本片劇本不夠紮實,每個段落就見構思,刻劃不深,題旨一點即過。人物之間一些對話閃過智慧,但缺乏承接和轉合,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

簡單來說,《移城別戀》講的是分岔路和選擇。例如 Michael 想尋歡,「治療」精神和肉體的空虛,但害怕面對自己和妻子;Rachel 在 Rui 身上找到難忘的激情,但家裏有可愛女兒和愛她的丈夫。每個主要角色都面對選擇,在觀眾眼裏,有人選得好,有人選得壞,正是在那一念之間,建成了他們下一個階段的天堂或地獄。

看《移》片,很容易教人想起十多年前 Gwyneth Paltrow 主演的《緣分兩面睇》(Sliding Doors)。趕得上和趕不上同一班地車,女主角的命運差天共地。這大概跟蝴蝶效應有點異曲同工。《移》片裏的人物遭遇倒沒有《緣》片女主角的那麼極端,就是跟好機緣差了一步。

這戲沒有獨當一面的角色,但有比較搶鏡頭的演員。「食人醫生」Anthony Hopkins 輕易跑出。他在分享會上一段近五分鐘的獨白,唸對白的節奏和語氣是那麼圓熟、自然。這位爵士演員近年鮮有當男主角,都是接演客串性質的角色居多,卻往往反客為主,搶去主角(部份)的風頭。另外,演假釋性罪犯的 Ben Foster 也不錯,他在酒店房間面對引誘自己的昏醉少女,那一幕自我掙扎沒什麼對白,但表情和肢體語言都好。女演員方面,「占士邦太太」Rachel Weisz 有風韻,但發揮空間不多。還有一個演員值得注意,是扮演 Jude Law 那教人討厭的同行的德國演員 Moritz Bleibtreu。他年輕時可是演技偶像派,如今人到中年,轉當配角,轉型當實力派綠葉去了。

Tuesday 13 November 2012

搜索

陸導演陳凱歌的作品不少在香港公映過。早年以《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邊走邊唱》等成名,真正在香港和海外打響名堂的該數《霸王別姬》。後來的《風月》《和你在一起》《無極》《梅蘭芳》《趙氏孤兒》等外界風評不一。最新作品《搜索》是時裝片,是非常當下的題材,正是因此才買票去看的。

電影以大城市為背景,高級白領葉藍秋(高圓圓飾)做體檢時發現得了末期癌症,回公司上班時失魂落魄,在公交車上不讓座給老伯,給拍下視頻放在網上去,因而產生了連鎖效應。葉的上司沈流舒(王學圻飾)是上市公司老板,他因為葉秋藍而陷於不安;沈的老婆莫小渝(陳紅飾)以為葉是小三,卻因此而看清她跟沈的婚姻關係到底是什麼回事;拍下葉不讓座的實習記者楊佳琪(王珞丹飾)後來通過這事看穿了職場的冷酷,並借機上位;楊的上司資深記者陳若兮(姚晨飾)先借葉不讓座事件而紅極一時,後來卻事業愛情雙失;陳的男朋友楊守城(趙又廷飾)是楊佳琪的哥哥,後來獲得一筆意外之財,並得到一段意外的深刻愛情;沈的小秘書唐小華(陳燃飾)同時是楊佳琪的舊同學,因為葉的離去也成功上位了……

這齣 121 分鐘的電影改編自至今唯一入圍魯迅文學獎的網絡小說《請你原諒我》,劇本由唐大年、陳凱歌編寫。跟近年看過的大陸時裝片比較,《搜索》的節奏是慢了一點,但已經比導演的前作要快。電影間中有耍嘴皮或機關槍式唸對白,又在提醒觀眾大陸當代社會的「機智幽默」是怎麼回事。

片中女角的戲份無疑較男角重,也更搶鏡頭一點。導演在放映完畢後跟觀眾來了十五分鐘訪談,笑言自己是女權主義的支持者。從電影看到的,是編導借一般感情更敏銳的女人去點出他們對於某些社會現象和個人感情的一點看法。

高圓圓、姚晨、陳紅三人的戲份相差不遠。高圓圓像一個用盡個人力量去控訴變態現實的犧牲品,姚晨是為個人事業和感情努力「經營」卻不自覺迷失的「典型」都市人,陳紅表面像個「無知」闊太,最後她彷彿在精神生活中取得了最大勝利。另外兩個小女孩王珞丹和陳燃,她們最初活在前輩的陰影下,之後時來運轉,華麗轉身,可走的卻是兩種不同的方向。王珞丹的小記者任勞任怨,默默承受,努力之餘也抓住了(意外)掉給她的機會;陳燃可是會耍小聰明,也同時願意演戲,全力適應職場人際關係中的各種異象。

比較之下,王學圻和趙又廷就是三個女主角感情演化的催化劑。他們也因為從高圓圓而起的網路風雲受到不同的損傷,但到最後,有點諷刺的是,他們在物質上都贏了,可愛情都「賠」了一大筆。

《搜索》再次(悄悄)告訴大家網民的力量有多強大,他們引發的道德批判可以有多嚴重,這些道德標準對社會風氣和人民素質會造成什麼程度的影響。我不覺得編導通過影片對於這些現象有哪些明顯的批判,但觀眾看在眼裏,能夠體會到當中令人不安之處,就是捉摸到編導的思想了。

把《搜》片的社會氛圍拉到香港,很自然聯想到近年興起的「鬧爆文化」(要趕緊上網補看那一輯《新聞透視》)。在我那看來慵懶非常的臉書上,因為某些朋友的關係,常看到一些典型的「鬧爆」貼文和留言。都刻意保留着,不完全同意的不代表要抹煞。讓自己從不同角度看事情,才能有足夠的素材去反思,在這個又吵又亂的世界上搜索到一個可以讓自己站得住腳的點。人活着卻不知道如何活和該怎麼活,跟在網絡時代中隨波逐流的泡泡沒有分別,一點就破。

Monday 12 November 2012

黑猩猩的世界

《寒戰》不感興趣(之前電影院疲勞轟炸式的宣傳片和預告片是原因之一),也不覺得 Robert Pattinson 俊俏,幸好找到在某電影院作特別放映迪斯尼發行的動物紀錄片《黑猩猩的世界》(Chimpanzee)。

《黑》片僅長 78 分鐘,在電視上播放的話,分成三集半小時播出,就太鬆散了。現在於大銀幕放映,又覺得片長不足。

電影在非洲的熱帶叢林深處取景,主要圍繞一個黑猩猩族群。一頭雌猩猩誕下了寶寶 Oscar,母子生活愉快。後來另一族群入侵,Oscar 跟媽媽斷絕了連繫。Oscar 仍然年輕,族群中其他雌猩猩又不願意代為照顧,在小 Oscar 開始絕望之際,發生了教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大銀幕俯瞰廣闊蒼鬱的密林,挺有懾人之勢。攝製隊拍得很多近距離的鏡頭,顯示他們取得猩猩族群的信任,也是長期工作的成果。

小 Oscar 的成長故事算有高低起伏,然而最刺激的,卻是猩猩族群面對外敵的一段。敵對的族群勢力強大,但跟人類社會一樣,猩猩也爭權耍手段,不過只要團結,策略得宜,弱小的一方也有扳回敗局的機會。

沒有特效,也沒有花俏的製作,《黑猩猩的世界》比較實在地呈現一個猩猩族群生活的一些方面和片段,反而較很多人類演出的電影更顯情真意切。攝製人員在片末說,賺取生計有很多方法,絕對有比去非洲森林拍紀錄片舒服得多的工作,但他們不後悔。作為觀眾,該感謝他們通過鏡頭捕捉動物世界,見識其他物種的生活之餘,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類的文明。

Wednesday 7 November 2012

落選占士邦

不到一齣占士邦電影可以寫出三篇博文來。Daniel Craig 接演 James Bond 一角,首齣 007 電影在 2006 年公映。之前製作單位為了尋找合適人選,花了近兩年時間物色和做試鏡。最近有報道說,電影公司曾經考慮超過 200 名男演員,最後只讓五人參加試演。Daniel Craig 雀屏中選,今天一般都說他是理想人選。有說 James Bond 一角,是大部份男演員夢寐以求的。但塞翁失馬,當天落選,如今不少人也算各有所成。

澳洲男演員 Sam Worthington 參加試演時快三十歲,還默默無聞。雖然得不到角色,他後來憶述,試鏡經驗讓他獲益良多。幾年之後,連續主演《未來戰士 2018》(Terminator Salvation) 和《阿凡達》(Avatar),成了賣座男星,之後片約不斷。可惜,他的演技不夠他那粗獷分明的輪廓突出。就是在今天,Sam Worthington 的外型和演技都不足擔當 James Bond 一角。

「80 後」英國男星 Henry Cavill 參加試演時才 22 歲,那麼年輕,五官也比較精緻,落選似乎屬意料中事。後來憑古裝電視劇《都鐸王朝》(Tudors) 嶄露頭角,並終於取得第一個重要的角色,在明年夏天公映新的超人電影《Man of Steel》飾演 Superman。

生於克羅地亞的 Goran Visnjic 於 1980 年代末出道,在祖家拍了十年戲,這段期間的作品,香港公映過一齣叫《殺啦!熱鍋上的蟻民》(Welcome to Sarajevo)。後來主演了 Madonna《Ray of Light》專輯中單曲《The Power of Goodbye》的 MV,再登陸美國,1999 年開始演出電視劇《仁心仁術》(ER),飾風流醫生(也可以說是接替 George Clooney 的位子),一拍九季。在《仁》劇以外,參演過不少其他的影視作品,卻沒有幾套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Goran 不是英國人,甚至不是出身於英語國家,演技普普通通,落選並不教人感到意外。他跟 Daniel Craig 非正式合作過好萊塢版的《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但 Goran 是客串,兩人同片不同場。

澳洲男星 Alex O'Loughlin 其實外型不錯,但稍為年輕,看硬照有丁點花花公子味,演 James Bond 略有些輕浮。他拍電視劇為主,「電視味」重。試鏡落第,繼續拍電視劇為主,目前正主演有動作場面的連續劇《Hawaii Five-0》。

其餘沒有獲邀試演的男星,當年對以下兩個比較看好。

製作單位進行面試,流出部份考慮邀請試演的名單時,覺得英國男星 Clive Owen 挺不錯,很大原因是在之前幾年他替 BMW 拍了一系列的短片(由七八位知名導演分別執導),飾演無名車神,然後拍了《王者無敵》(King Arthur)、《誘心人》(Closer)、《罪惡城》(Sin City) 等不同風格的電影,演技紮實。但時也命也,失落 James Bond 一角後,雖然拍片機會不斷,也演過男主角,但來到今天,卻開始有時不我予之感。

蘇格蘭男星 Gerard Butler 出道之初已經演過占士邦電影,在《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 有個小角色。儘管角色越來越重,但直到面試階段,他最出位的就是在電影版《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中演出蒙着大半邊臉的 Phantom。失落 James Bond 一角的時候,剛好迎來可能是他演藝生涯的代表作:《戰狼 300》(300)。他沒有支天價片酬,演技不好也不爛,片約還挺多的。只是來到今天,大概受他主演不少 B 級愛情片的影響,覺得要是由他演 James Bond,只會是個「大滾友」(大色鬼)。

Tuesday 6 November 2012

哈比人搭飛機

飛機旅行,起飛前會有一段教導逃生的影片,留心看的恐怕沒有幾個。然而下面這一段,吸睛率應該會很高:


Peter Jackson 執導的《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今年十二月公映,最近電影公司跟新西蘭航空 (Air New Zealand) 合作,拍了一套宣傳搭飛機安全事項的短片,輕鬆而有創意。Peter Jackson 自己也客串了一個鏡頭,戴上他最珍而重之的魔戒。

常說「創意工業」,香港不是沒有人才,是制度埋沒人才罷了。

這短片既讓觀眾重新注意機艙裏的安全設施,也再次提醒所有人新西蘭過去十年所作其中一項最驕人的經濟產業:2001 至 2003 年公映的三集《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電影,把製作技術和電影語言都開拓至一個新的層次。團隊拍攝前傳,至少就我這個準觀眾來說,很希望影片可以揮去那個帶點黑暗的基調。聽到短片中輕鬆愉快的音樂,大概可以鬆一口氣吧。

跟十年前相比,這個世界更吵鬧,開心愉悅的東西更容易觸動人心。

Monday 5 November 2012

生命的軌跡

年的 KINO 德國電影節只挑了這一齣《生命的軌跡》(Halt auf freier Strecke),純粹意思意思。電影節冊子說,《生》片是去年德國評價最高的電影之一。

電影一開始在醫院裏,Frank(Milan Peschel 飾)在太太 Simone(Steffi Kühnert 飾)陪同下去看醫生。在診療室裏的七八分鐘,大部份時間醫生只是畫外音,鏡頭對準 Frank 和 Simone,觀眾看着他們聽到 Frank 得了絕症,只剩下幾個月生命的噩耗,既是事實,卻冰冷絕情。

同是絕症電影,《生命的軌跡》跟今年較早前在香港公映的《陽光抗癌大作戰》(觀後感)感覺大不相同。比對之下,《陽》片顯得精巧、修飾,《生》片更貼近現實一些,這不僅是基於演員的外表和造型而言,還有編劇對於絕症這個命題所選取的觀察角度。

Frank 在速遞公司上班,Simone 是電車車長,二人育有一對子女,長女 Lilli(Talisa Lilly Lemke 飾)比較好動,開始步入反叛的年紀,幼子 Mika(Mika Seidel 飾)性情溫順,未諳世情。一家四口剛搬進新房子,老天卻送上「男主人命不久矣」作為入伙賀禮。110 分鐘的電影描述 Frank 最後的歲月,以及 Simone 和其他家人的生活和生命如何因為 Frank 的絕症而改變。

《生命的軌跡》以死亡為主題,希望觀眾可以像 Simone、Lilli 和 Mika 一樣,學習面對死亡。Frank 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初時他還希望努力讓自己保持狀態,但隨着行動和思維的能力越來越差,他也變得越來越害怕死亡。Frank 的病情和他的情緒讓家人越來越吃苦頭,例如常常無理取鬧,以為 Lilli 的房間是廁所跑了進去撒尿等。家人罹患重疾,臥病在家,不管日子長短,對雙方都可能是一個非常沈重的負擔。

相對於很多絕症電影,這戲算寫實,至少編劇沒有把 Simone 寫成因為愛情偉大的力量而像神奇女俠般默默承受所有的肉體和精神的煎熬。面對 Frank「不合理」的要求,她會反擊,也去尋求幫助。片中提到家居醫生,既幫助家人看護病人,也教導家人怎樣處理病人的情緒問題,以及如何面對死亡和死亡所帶來的變化。這一段不禁令人想到,所謂文明進步的社會,是指重視生命、體貼生命的社會。

故事發生在冬天,天色灰暗,窗外白茫茫一片,跟編導描繪這個絕症故事的觸覺一樣冷峻、凜冽。家居醫生曾對 Simone 說,不要讓病人害怕死亡,要設法讓 Frank 面對,最好能讓他在家中安詳離世。在 Frank 彌留之際,所有他生命中重要的人(包括親人、舊愛、要好的同事)逐一到他床前和他告別,除了他的媽媽,因為她崩潰了,不願來看兒子的最後一面。但 Frank 看來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反而逐漸放開懷抱,在每一個會面中盡情釋放情緒。

當然,電影也有美化現實的地方,但無損整體的風格。

男主角 Milan Peschel 演出十分精彩,幾場戲他的無聲眼淚都是那麼的震撼人心,他憑本片贏得了去年的德國影帝。飾對一對子女的年輕演員也很自然。這是一齣好電影,但覺得絕症很遙遠,或者無法以較深刻的目光去體味家庭、疾病和死亡三者關係觀眾來說,《生命的軌跡》不會是他們那杯茶。

Saturday 3 November 2012

十首 007 電影主題曲

完新一齣 007 電影,意猶未盡,從半個世紀來二十三齣 007 電影中選了十首印象最深刻的主題歌/音樂。

《James Bond Theme》(1962)


第一齣 007 電影《鐵金剛勇破神秘島》(Dr. No) 採用的這首主題音樂實在寫得好,把風流特務的歷險和情色都寫得栩栩如生,讓人聽到自以為是、趾高氣揚、危險黑暗、性感色迷,更有欲罷不能之感。

《Goldfinger》Shirley Bassey (1964)


第三齣 007 電影《鐵金剛大戰金手指》(Goldfinger) 的主題歌。Shirley Bassey 是主唱最多 007 電影主題歌的歌手。她充滿霸氣的唱腔和嗓子挺酷的。「金手指」這個直譯片名,在香港很快就有了別的指涉意義,更一直流傳至今。

《Diamonds are Forever》Shirley Bassey (1971)


第七齣 007 電影《鐵金剛勇破鑽石黨》(Diamonds are Forever) 的主題曲,戲劇色彩豐富。三年前,Kayne West 在這首歌之上再加創作,寫成《Diamonds From Sierra Leone》。

《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Lulu (1974)


第九齣 007 電影《鐵金剛大戰金槍客》(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最近一次看見主唱的 Lulu 是英國瘋狂處境喜劇《Absolutely Fabulous》。這齣戲大概是小二小三時在電視上看的,最記得的是在香港取景的部份,其中有句對白提到 New Territory(新界),剛好英文課教了這詞卻唸不好,老爸重播了那句對白六七次讓我跟着唸。

《For Your Eyes Only》Sheena Easton (1981)


第十二齣 007 電影《鐵金剛勇破海龍幫》(For Your Eyes Only) 的主題歌。當年 Sheena Easton 訪港,潛進游泳池底拍了個 TVB 版 MV 呢。這是歷年來 007 電影主題歌我的三甲之選。

《All Time High》Rita Coolidge (1983)


第十三齣 007 電影《鐵金剛勇破爆炸黨》(Octopussy) 的主題歌。就覺得一開始那段薩克斯風前奏有種 1970 年代軟性色情電影的風味。每套 007 電影都有個大堆(看似是)裸女剪影的片頭,就數這歌跟這設計最配合了。

《GoldenEye》Tina Turner (1995)


第十七齣 007 電影《新鐵金剛之金眼睛》(GoldenEye) 的主題歌。停拍數年,換上新占士邦重新上路,「搖滾祖母」Tina Turner 的歌聲把忠實觀眾帶回去占士邦電影的黃金時代去。

《Tomorrow Never Dies》Sheryl Crow (1997)


第十八齣 007 電影《新鐵金剛之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 的主題歌。因為楊紫瓊是 Bond girl,電影在香港挺受重視。最初覺得 Sheryl Crow 跟 007 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多聽幾次,除了嗓子仍有少許青澀外,還不錯的。

《Die Another Day》Madonna (2002)


第二十齣 007 電影《新鐵金剛之不日殺機》(Die Another Day) 的主題歌。就覺得 Madonna 加上占士邦是個有點滑稽的組合,但無疑她把一些新潮的音樂感覺注入了老牌系列電影中。她在片中客串那一幕也是個「笑位」。

《Skyfall》Adele (2012)


第二十三齣 007 電影《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Skyfall) 的主題歌。英國歌姬 Adele 的嗓子好,感情充沛,沒拿下流行榜冠軍不要緊,是一首好歌就行。

Friday 2 November 2012

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

父是占士邦迷,我很小的時候便開始看 007 的電影。在香港,James Bond 除了「占士邦」,其系列電影都以「鐵金剛」為題。最初看占士邦,是 Roger Moore,都是在電影院看的,包括了《鐵金剛勇破海龍幫》(For Your Eyes Only)、《鐵金剛勇破爆炸黨》(Octopussy) 和《鐵金剛勇戰大狂魔》(A View to a Kill)。到 Timothy Dalton 接捧時,覺得這個系列電影有點土氣,但他主演的兩齣 007 電影《鐵金剛大戰特務飛龍》(The Living Daylights) 和《鐵金剛勇戰殺人狂魔》(License to Kill) 仍然是在電影院看的。然後外型討好的 Pierce Brosnan 登場,007 電影在國際間的名氣所有回升,但他主演的四齣占士邦片都是看 DVD 的。算起來,之前 22 齣 007 電影,倒是看了 17 齣。

2006 年,Daniel Craig 接 Pierce Brosnan 的棒演 James Bond,確實失望了好一陣子,當時認為 Clive Owen 適合演 James Bond 多了。然而看完《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對首次飾演 007 的 Daniel Craig 可謂另眼相看。除了強悍、硬朗外,還有人性化的一面。從角色設計到演員表現,都教人耳目一新。

第一部占士邦電影在 1962 年上映,今年剛好是五十周年。《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Skyfall) 已經是整個系列的第 23 齣。電影能夠繼續拍下去,很大程度有賴於 007 電影製作的策略、推廣和企劃。

2012 年倫敦奧運開幕禮上,Daniel Craig 飾演的占士邦到白金漢宮覲見英女王,更陪同女王登上直升機飛抵奧運主場館上空,然後從天上跳傘到達場館。這一幕既見證 James Bond 經典的流行文化形象、英國國寶級的創作,同時也替這齣幾乎因為電影公司財困而胎死腹中的電影炮製了一次最佳的宣傳。

今集的故事集中於 James Bond(Daniel Craig 飾)與他在軍情六處 (MI6) 長期合作的上司 M(Judi Dench 飾)身上。Bond 在一次執行任務時,對 M 產生了信任危機。後來 MI6 陷入了極大危機,政府空降 Mallory(Ralph Fiennes 飾),安排 M「退休」。Bond 要查出並對付黑暗勢力,最後抽出了前 MI6 特工 Silva(Javier Bardem 飾)。一輪攻守,雙方去到蘇格蘭決一死戰……

電影提到信任和傳統。因為「信任」,Bond 和 M 是最佳戰友;「信任」也是這次危機的主要導火線。在本片中,M、James Bond 和 MI6 對於反恐的立場被批評為傳統、保守甚至過時,編導就通過故事情節來替「傳統」這個概念平反,壓軸的古宅大戰便圍繞着這個主題。

導演是《美麗有罪》(American Beauty) 的金獎導演 Sam Mendes,他在得獎後拍的《末路驕陽》(Road to Perdition),復出大銀幕的已故型男影帝 Paul Newman 那個小器而不成材的兒子便是 Daniel Craig。慣拍文戲的 Sam Mendes 這次整體的表現還成,動作場面篇幅不算多,但總算達到 007 電影的水平,他也沒有錯過表現文藝的機會,例如 M 在聽證會上就忽然詩興大發,唸了一段英國桂冠詩人丁尼生 (Alfred Tennyson) 的詩。要說本片的特色,就是把焦點更多投放於角色之間的關係上,較多人性的刻劃,並非一味炮製動作場面。上一集《新鐵金剛之量子殺機》(Quantum of Solace) 正是這方面拿捏不當而風評較差。

演員方面,跟電影公司簽了三齣 James Bond 片約的 Daniel Craig 來到今集已經完成合同。他演繹的 James Bond 又爽又酷,不像部份前輩有陣花花公子的氣味,更得我心。

今集 M 佔戲甚重,事出有因。Judi Dench 演出一貫的水準。「佛地魔」Ralph Fiennes 戲份不多,但電影公司能夠找他來演,固然又是事出有因。老牌影星 Albert Finney 也客串一角,但跟主要劇情沒有多大關係。新任的 Q 由年輕的 Ben Whishaw 接任,有點文藝宅男的味道。還有兩個小配角值得一提:一開場跟 James Bond 惡戰連場的那個沒對白酷男 Ola Rapace 是瑞典「龍紋身女孩」Noomi Rapace 的老公(但據說兩人已經提出離婚)。在聽證會上對 M 多番刁難的女大臣 Helen McCrory 是多年前 BBC 電視劇《Anna Karenina》中的安娜卡列尼娜。

當然要說說「邦女郎」。今集兩個 Bond girls 一個爽脆一個曖昧。Naomie Harris 演女特工,表現機會明顯較多。造型走「冶艷美人」路線的 Bérénice Marlohe 戲份甚少,其角色只有兩個作用──跟 James Bond 親熱,以及帶 James Bond 去找大壞蛋 Silva。

西班牙影帝 Javier Bardem 的演技一向有保障,編導對 Silva 這個角色的描寫也算有始有終,略顯突兀的是他對就擒的 James Bond 毛手毛腳那一幕,到底有什麼意思?編導在之後沒有再造文章,那場戲看來有點古怪。

總的來說,《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娛樂性豐富,也拍得有點格調,但片長達 143 分鐘,最好上完衛生間才進場。

Wednesday 31 October 2012

浮士德 (2011)

票看這齣《浮士德》(Faust) 是因為 Alexander Sokurov 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剛好十年前公映的《俄國方舟》(Russian Ark) 畫面奪目,加上全片一個鏡頭從頭拍到尾,確實是話題作。然而對俄羅斯歷史沒有太多認識的觀眾,看《俄》片難免會有點吃力。多年以後,Sokurov 終於在世界主要影展上奪得大獎,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對新版的《浮士德》電影讚不絕口。等了一年,終於有機會在香港的銀幕上放映,當然慕名而去。但坦白說,看這戲並不享受,倒是有點捱過 134 分鐘的感覺,大概是我程度不夠。

浮士德的故事是西方世界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浮士德本身已經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但他並不滿足,為了追求更高更深的學問和更多現世的快樂,決定把靈魂賣給魔鬼。「浮士德」漸漸也成了有着相同性格的人的代名詞。

Sokurov 拍浮士德的故事,一如他不少前作,製作精良,服裝、佈景、道具等都十分優異,但人物對白喋喋不休,似有所指,卻欠缺連貫。人物的造型和肢體語言都經過精心設計,看來充滿不同的指涉意義,有些懂,有些似懂非懂,有些完全不懂。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邊看邊努力搜索記憶,設法把對浮士德故事僅有的印象和電影的情節比對,卻都找不着連繫,不曉得銀幕上的角色在講什麼,或編導想通過戲劇來表達什麼。因此,上半齣戲有接近一半的時間半夢半醒。

到了下半部,浮士德終於和魔鬼交易了,他內心的掙扎開始變得明朗化。上半部浮士德對知識有慾求,但未算深刻。對於靈魂是否存在,他曾提出詰問。浮士德穿戴尚算乾淨整齊,卻原來一貧如洗,老吃不飽。到了下半部,在浮士德的眼中大概只看到那個美麗的少女。他出賣靈魂,不像交易,反而像無心插柳。

也許,再看兩三次,向文化水平高的人請教,才有可能會看懂更多。

Tuesday 30 October 2012

電影馬拉松(11-12 月)

至昨晚看的改編版《浮士德》,今年在戲院看了 132 齣,差 4 齣可平卻前年的紀錄。踏入最後兩個月,中小型電影節一個接一個。沒暇細閱節目冊子,也沒心思搶時間買好座位的票子,所以年底好些影展都不會看了。

《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Skyfall)

上映日期:11 月 1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跟很多人一樣,一開始對 Daniel Craig 都沒啥好感(當時希望 Clive Owen 接棒演 007 的),但這個子不高卻強悍硬朗的第六任 James Bond 的確演得很不錯

《生命的軌跡》( Halt auf freier Strecke)

上映日期:11 月 3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今年的德國電影節只挑了這一齣,又來絕症電影


《黑猩猩的世界》(Chimpanzee)

上映日期:11 月 8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據說是九龍站上的電影院獨家放映


《搜索》

上映日期:11 月 1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今年的亞洲電影節只挑了兩齣戲,第一齣是陳凱歌拍追隨潮流脈搏的時裝片《搜索》


《春香傳》(춘향전)

上映日期:11 月 14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已購票

在韓國多次改編成戲劇,南韓導演林權澤也拍過,主演的包括曹承佑。但這是 1980 年北韓的版本──亞洲電影節挑的另一齣戲


《ARGO 救參任務》(Argo)

上映日期:11 月 15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看過預告片,相信 Ben Afflect 當導演比演員好


《火線密殺令》(芝加哥殲匪戰;The Big Heat)

上映日期:11 月 16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已購票

德國名導 Fritz Lang 到美國後拍的有聲電影


《母親愛的手札》(わが母の記)

上映日期:11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亞洲電影節買不到票,留待公映時才看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上映日期:11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評論界挺期待的一齣電影,李安、文藝片、3D,加起來會是什麼樣的風景?


《文字慾》(The Words)

上映日期:11 月 2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公映日期一改再改,覺得跟男主角 Bradley Cooper 的前作《逆天潛能》有點類似


《奪命無聲》(Killing Them Softly)

上映日期:11 月 29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Brad Pitt 最近拍的那個香水廣告實在教人慘不忍睹,也許拍戲會好一些


《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上映日期:12 月 1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Peter Jackson 會變成像 George Lucas 那樣用一個故事養活自己一世嗎?話雖如此,還是會買票的


《鬼靈精怪大酒店》(Hotel Transylvania)

上映日期:12 月 20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吸血殭屍爸爸開鬼怪度假酒店,並招呼鬼怪朋友來替殭屍女兒慶祝 200 歲生日,怎料人類背包客突然撞入,還跟殭屍女兒來電了……


《Jack Reacher》

上映日期:12 月 20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Tom Cruise 跟劉德華一樣,演得再好再用心,大家都覺得其表現或所主演的電影質量差一些


《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上映日期:12 月 25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稱得上是年度壓卷之作,但坦白說,我沒認真看過《孤星淚》的.小說和歌劇都沒有

Monday 29 October 2012

香橙成熟時

久沒試過看完一齣戲會如此沒有感覺。

最初以為《香橙成熟時》(The Oranges) 是一齣滿有意思的小品電影。演員是不錯的。但故事和導演的手法教人有點失望,加上同場有些「騎呢」觀眾,根本無法投入。幸好片長僅 90 分鐘,加上間中爆出一兩句不好也不壞的笑話,總算順利看到完場。

導演 Julian Farino 英國出生、畢業於劍橋大學,1990 年代初開始執導筒,一直以拍電視劇集為主。《香》片是他執導的第二齣電影。這電影也充滿電視劇的味道,主要演員不少是拍劇出身或以拍劇為主,像男主角 Hugh Laurie 和女主角 Leighton Meester 分別是《醫神》(House) 和《花邊教主》(Gossip Girls) 的主要演員。導演似乎將拍電視劇的手法也用於這電影中。演員的生活化演出無疑都具水準,卻同時使電影口水花四濺,沒有什麼空間讓角色的感情沈澱下來。看到最後,只覺得人人都彷彿有戲可演,但幾乎所有角色都焦點模糊。

電影名字中的「香橙」是指美國新澤西州附近一個叫 Orange 的小鎮。這個 Orange 鎮不同於加州的 Orange County。加州那個奧蘭治縣是大量電影和電視劇的舞台,人口超過 300 萬,新澤西州的 Orange 只住三萬人。

故事發生於兩個本來關係親密的家庭,David(Hugh Laurie 飾)和 Terry(Oliver Platt 飾)是好朋友,他們的老婆 Paige(Catherine Keener 飾)和 Carol(Allison Janney 飾)表面親和,內裏各有不同類別的強迫傾向。David 和 Paige 育有一子一女,兒子 Toby(Adam Brody 飾)英俊善良,女兒 Vanessa(Alia Shawkat 飾)才貌平平,跟 Terry 和 Carol 的漂亮而反叛的女兒 Nina(Leighton Meester 飾)曾是同窗好友。Nina 離家後更反叛,跟男朋友分手後回家過感恩節。Carol 想撮合 Nina 和 Toby,Nina 卻跟 David 過電了……

電影以 Vanessa 的旁白開始,也以 Vanessa 的旁白結束。就覺得編導對電影結局的安排有點兒戲。

全片焦點落在 Nina 和 David 的戀情上。Nina 青春美麗,與家人關係欠佳,卻不是壞女孩,先愛上不覊且不成熟的攝影師,後來愛上鄰家男孩的爸爸,大概也沒有什麼原因。男的愛上從小關顧的女孩,算不算一種幸福?表面上,David 擁有幸福家庭,原來他和 Paige 的關係早有裂痕。全片最有戲味的一幕是 Paige 與 David 分居後在餐廳重遇,妻子問丈夫過得快樂嗎?雖然無奈,他確實快樂。

或者《香橙成熟時》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只是我的確沒有用心看。同場的觀眾之中,有一個笑聲又大、又尖、又多的男人,他跟男同伴會間中用英語高談闊論一兩句。另一方面,有個在開場後十五分鐘才提着幾個大紙袋進場的長裙女子甫坐下便撕鞋子的魔術貼,大刺刺把腳擱在旁邊的空座位上,不久便隱約傳來一股酸臭味。那天晚上,在放映室裏,我沒看到香橙,卻聞到臭味,聽到教人毛髮直豎的「男人」笑聲。

Thursday 25 October 2012

海猿:東京灣空難

管不是《海猿》電影或電視劇的粉絲,2008 年早春去本州山陽地區旅行時,曾經認真計劃有沒時間去一趟在廣島市附近的吳,那是 2004 年第一齣《海猿》電影中主角受訓的場地。那時候,《海猿》已經拍了兩齣電影 (2004, 2006) 和一輯電視劇 (2005)。最終因為行程緊密,沒去得成。2010 年《海猿》再拍成電影,沒看。2012 年,來到系列的第四齣電影,才首次接觸。日本的災難片特效水平忽高忽低,這齣《海猿:東京灣空難》(BRAVE HEARTS 海猿)是不錯的。

《海猿》漫畫的故事由小森陽一創作,佐藤秀峰作畫。最初將故事搬上熒幕的是 NHK。2002 和 2003 年夏天分別拍了兩集單元劇,由国分太一演男主角仙崎大輔。從 2004 年首次拍成電影開始,仙崎大輔便由伊藤英明飾演。這也是貌似猴子的伊藤英明重拾人氣的重要角色。仙崎大輔本在食品公司當營業員,因為喜歡大海,決定加入日本海上保安廳。這系列的電影和電視劇很受歡迎,「海猿」已經成為日本人對任潛水員的海上保安官的暱稱。

故事說,仙崎大輔(伊藤英明飾)和吉岡(佐藤隆太飾)從一萬多名海上保安員中脫穎而出,入選只有 36 個名額、由全國精英組成的特別拯救隊,開始執行最前線、最高難度的海難救援工作。考驗來了,從悉尼飛往東京載着超過 340 名乘客的的珍寶民航客機在空中發生嚴重事故,決定緊急逼降東京灣深水區域,特別拯救隊負責執行當中最高難度的拯救任務。除了牽涉人數眾多,現場環境複雜外,吉岡的女朋友也是肇事客機上的空中服務員…

有關空難的日本電影,近年看過的就數渡辺謙主演的《不沉的太陽》(沈まぬ太陽;觀後感),但那不是講究特效的電影。這齣《海猿:東京灣空難》在言情或言志方面都沒有太深刻的着墨。人物之間最大的對立就落在仙崎大輔和他所屬小隊副隊長嶋一彦(伊原剛志飾)身上。仙崎認為,面對待救傷員,一個都不能少;而嶋則認為,拯救隊員不能有任何感情包袱,要冷靜考慮現場環境,必要時放棄救援。兩人的「分歧」最終在拯救遇事航機機長的時候打破了,結局也是觀眾樂於所見的。

電影的感情線落在佐藤隆太和演他女朋友的仲里依紗的身上,角色的設定老掉牙齒,毫不感動。仙崎大輔和老婆環菜(加藤あい飾)之間的談情戲更是可有可無。

總的來說,《海》片拍得很實際,集中於空難拯救,美術、道具、特效都甚有水準,但人物描寫像例行公事,僅僅足以支持或輔助故事的推演而已。

Tuesday 23 October 2012

少年自讀日記

什麼會去看《少年自讀日記》(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ower)?連我自己都不是太清楚。一個無法回憶青春,也很可能沒有度過青春的人,跑去看追憶一段晦暗青春往事的校園文藝故事片,實在有夠奇怪。

電影改編自導演 Stephen Chbosky 自己的小說,劇本也由他包辦。作為一齣處子執導的作品,人物的刻畫挺細膩,細節見心思,但手法一般,尤其到最後顯得扭捏,無法令人動容。

主角 Charlie(Logan Lerman 飾)性格非常內向,剛升上高中,交不到半個朋友。開學的第一天,唯一投緣的竟是英文老師(Paul Rudd 飾)。後來 Charlie 遇上一對挺酷的高年級同母異父兄妹 Patrick(Ezra Miller 飾)和 Sam(Emma Waston 飾),漸漸打開心扉。然而,在 Charlie 逐漸融入學校生活的時候,他的童年陰影又再浮現,令 Charlie 大受困擾……

說這電影細節處理不錯,是編導在故事裏加入了很多文化符號。Charlie 是個文藝少年,Patrick 和 Sam 兄妹倆都喜歡音樂,所以電影中出現了不少搖滾音樂、小說,加上開快車、吸大麻煙、美式足球、(學校)舞會之類,最後再來少男少女情竇初開,在美國生活過的人大概會看得津津有味。我沒去過美國(也從沒有很想去),(現在)連美國電視劇也看得不夠多,看《少》片就如隔着窗紗賞野花。

導演改編了自己的小說,但不清楚有多少自傳成份,末段描述兒童陰影,手法平庸,今天看來,感覺幾乎比電影的背景 1990 年代更遙遠似的。前半部過得去,到最後有點悶就是。

演員方面,「波西傑克森」Logan Lerman 基本上掌握到角色的敏感和脆弱,但未算生動自然。Emma Waston 演得用心,卻還是教人想起「哈利波特」中的妙麗。最出色的是在《我兒子是惡魔》(We Need to Talk About Kelvin) 演邪惡少年的 Ezra Miller,這一次奔放又瀟灑,輕鬆搶去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