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December 2013

2013 年第四季觀影小結

到 2013 年最後一季,看了 42 場電影,4 齣是老電影,有一齣是在飛機上看的。這一季有不少電影節,買票看過的包括同志電影節、東歐電影風雲、德國電影節、亞洲電影節、中國電影節、猶太電影節、法國電影節,把這些加起來該佔去全季觀影次數近一半了。上季做總結時說要重看的《字裏人間》,到最後還是沒有成行,正在等推出 DVD。

這一季看的電影不乏優異的新、老電影。正在做大後天的全年觀影總結,今季的十大竟然有八齣打進全年的前二十名,出乎意料。

本季自選十齣首輪電影(排名按先後):

1.《引力邊緣》(Gravity)
2.《爸媽不在家》
3.《萬箭穿心》
4.《情迷藍茱莉》(Blue Jasmine)
5.《接近無限溫暖的藍》(La vie d'Adèle)
6.《誰調換了我的父親》(そして父になる)
7.《漢娜顎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
8.《浪蕩美少年》(Oh Boy)
9.《華麗後樂園》(Behind the Candelabra)
10.《風起了》(風立ちぬ)

Saturday 28 December 2013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着今年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最佳電影)和影后(兩名女主角同時獲獎)的聲勢,加上不少評論重點介紹片中激烈的女同性戀性愛場面,片長達 179 分鐘的《接近無限溫暖的藍》(La vie d'Adèle) 確有其吸引觀眾購買進場的賣點。買票後,曾經有點後悔,害怕電影中的性愛場面太多。結果,電影中的性愛場面遠不如預期的多,而至少於我而言,也不覺得有關的戲分演繹得過分激烈。男導演拍女同性戀,難免讓人懷疑對某些枝節抱着一些獵奇的心態。片中最長的一段該至少有十分鐘的性愛場面,的確有少許「奇觀電影」的味道,也就是快到過火的邊緣。從好奇的角度看,通過這電影,倒是親眼看到一些只曾聽聞的女同性戀性愛場面。

兩個女主角真的演得好,劇本也有細膩之處,電影的篇幅是長,但不覺得有太大的負擔。

故事說高中女生 Adèle(Adèle Exarchopoulos 飾)喜歡文學,有一班要好的女同學,後來跟喜歡自己的英俊學長拍拖,同時遇上頭髮染成藍色的美術大學女生 Emma(Léa Seydoux 飾),漸漸發現自己(更)喜歡同性。Adèle 跟要好的同性戀男同學去泡「基吧」,巧遇 Emma。女同學不接受 Adèle 是同性戀,反而讓 Adèle 跟 Emma 走得更近。Emma 轉投 Adèle 懷抱。兩人一起生活多年,當幼稚園老師的 Adèle 覺得跟當畫家出入文化圈子的 Emma 有點格格不入,感到備受冷落,決定跟喜歡自己的男同事隨意拍拍拖,卻被 Emma 揭發。Emma 決絕地要跟 Adèle 分手。幾年又去過,兩人再碰面,Adèle 仍是單身,Emma 已有家庭……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講述兩個女同性戀者近十年的感情瓜葛,對 Adèle 的心理狀況着墨更深。電影最初描寫年輕人 (Adèle) 的性疑惑。Adèle 容貌娟好,稟性純良,不乏裙下之臣,但她對情愛之事還是有點懵懂。跟學長睡了,再遇見 Emma 後發綺夢,內容竟然比跟男友的真實性愛激烈和滿足,她才開始明白自己的性向。

Adèle 跟比自己年長幾歲的 Emma 交往,Emma 實在是 Adèle 肉身和靈魂的啟蒙。Adèle 本來是個挺有個人想法的女孩,她出身普通家庭,見識和薰陶比不上家中文化氣息濃厚得多的 Emma。Adèle 愛吃爸爸做的肉醬意大利麵,討厭海鮮和生蠔,但第一次上 Emma 的家,對方父母以白酒和上等生蠔奉客,拓寬了 Adèle 的眼界。我無意從食物的檔次去評價一個人的品味,只是想說明 Adèle 和 Emma 兩人來自不同的背景,也是最後無緣終老的原因之一。Emma 的家人對女兒的性取向十分開通,Adèle 是以女朋友的身份上 Emma 的家。輪到 Emma 到 Adèle 的家作客,她只能是 Adèle 的哲學補習老師,Adèle 的父母還要以不算高明的方式去打聽 Emma 的性取向。

成長背景是構成個性的重要因素,這在 Emma 和 Adèle 後來的愛情觀和生活態度都能體現出來。Emma 個性強烈,這也反映於她對知識、事業、感情的看法之上。Adèle 沒有 Emma 的那份堅執,當她進一步融入 Emma 的朋友和生活圈子的時候,便感到無所適從。別說那些藝廊老闆或藝術系博士生,連那個對 Adèle 有好感、去過美國當動作演員的中東小子,眼界和思想都比 Adèle 廣闊和成熟。Adèle 跟 Emma 相處越久,關係越深,反而越看見自己和愛人之間的距離。

套圈內人說法,Adèle 是個典型的 TBG,雖然她明顯享受跟同性談情和做愛,但她的外表和言行一樣吸引異性,從學生時代到投身社會,都有男人追求她。這一點,也許讓身為 TB 的 Emma 非常不安。Emma 認定 Adèle 背叛自己,堅決要跟 Adèle 分手,然而她跟 Adèle 在一起的時候,身邊又真的沒有第三者嗎?

電影後半部集中講述 Adèle 在跟 Emma 分開後的生活和心理狀況。Adèle 念念不忘舊愛,竟然很大的原因是她對性的渴望。說得更準確一點,是她從 Emma 身上得到的性滿足太大了。這一點挺有意思。以前看同性戀電影,很多人認為男人容易先性後愛,所以男同性戀者更容易以性先行。《接》片的這一段倒讓觀眾明白,對於性,不應該以偏蓋全。

另一點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女同性戀者對於愛情的觸覺和態度。看異性戀愛情電影,在一段愛情關係中,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性格)往往遭定型了。很多時候,女人給描繪成什麼都感覺先行,而所謂感覺,有時候可以是不可理喻的(或者是編劇想不出具體的原因)。《接近無限溫暖的藍》中兩個女主角忠於自己的感覺之餘,都能夠比較具體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例如 Emma 要跟 Adèle 分手那場戲,Emma 明言不能接受自己遭人背叛。Adèle 哭得一塌糊塗,心虛也心痛,卻仍能說明自己害怕寂寞。比較之下,女人對於情感的觸覺和智慧,真的比男人高。

演 Adèle 的 Adèle Exarchopoulos 年方十九,這是她的電影處女作,有新人的羞澀,演繹 Adèle 情緒跌宕把握精準,前途無限。演 Emma 的 Léa Seydoux 在好塢萊大片《職業特工隊:鬼影約章》演謎樣女殺手,戲份不多,卻十分搶鏡頭;前陣子在《姊有情永在》是不負責任、放浪形駭的姊姊;如今在《接近無限溫暖的藍》化身敢愛敢恨的女同性戀者。角色和造型變化多端,戲路甚廣。這戲矚目,很大程度是多得她們的演繹。

Friday 27 December 2013

救火英雄

年較早前有一齣《逃出生天》,明年一月初上映的《救火英雄》是另一齣跟消防員和火災有關的電影。難免會把這兩齣戲跟十幾年前杜琪峰的《十萬火急》比較。《救火英雄》比《逃出生天》緊張刺激一些,製作規模也大一些,但論整體成績,兩者都沒能超過《十萬火急》。

主線故事發生在 2013 年平安夜(碰巧的戲那天也是聖誕前夕),那也是個天氣反常的平安夜,氣溫達 34 度,有颱風可能在當天登陸香港。一隊消防員撲熄了一場酒醋工廠的火災後,死灰復燃,引致發電廠爆炸,繼而導致香港大停電……

謝霆鋒、余文樂、安志杰飾演三個同期出道的消防員,一宗火場事故令三人的事業起了變化。與此同時,來自大陸的前消防員(胡軍飾)去三人任職的消防局報到,跟本地的前輩高手(任達華飾)有些無傷大雅的小誤會。聖誕前夕,酒醋工廠的火災波及通往發電廠的天然氣管,電力公司高層(譯耀文飾)為免部份地區停電而硬要重開部份受火災影響的天然氣管,結果造成更大的破壞……

跟《逃出生天》比較,《救火英雄》幾個男主角的個人發揮較多,至少每人各有一些過去,但幾個角色連繫起來,又沒有太多深入的互動。2013 年的兩套火災電影都運用了不少特效,災難的規模也不小,但效果反而不如特效和規模比較小的《十萬火急》。始終,總有人迷信大即是好。

所有角色都由演員本人去配音,而且盡量讓演員以本身的母語來演繹,例如胡軍(和客串的劉洵)用普通話,安志杰粵語不靈光,有一半以上的對白是講英文的。雖然兩文三語滿場飛,倒不見太突兀。

很少看謝霆鋒的戲,在《救》片中他還是愛耍帥,但跟很多年前的記憶比較起來,確是成熟了。余文樂比較活潑,演他兒子的小演員也不錯,可惜兩父子互動的戲分不多。任達華的戲分也不多,但甚具成熟大將之風。胡軍的戲分僅次於謝、余兩個年輕主角,只是略為分散,雖然演來用心,卻沒法讓觀眾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Monday 23 December 2013

發夢王大歷險

年聖誕節令人特別期待的電影不多,於我而言,《發夢王大歷險》(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是最期待的一齣了。這是男主角 Ben Stiller 繼《不朽真情》(Reality Bites)、《衰鬼線人》(The Cable Guy)、《非常索凸務》(Zoolander) 和《雷霆喪星》(Tropic Thunder) 後第五齣自導自演的長片。

Walter Mitty 是 James Thurber 於 1939 年在《紐約客》雜誌 (The New Yorker) 發表的短篇小說《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男主角的名字。這作品廣為美國當代文學選集收錄,Walter Mitty(和它的派生詞 Mittyesque)也成為了英語詞彙,指幻想奇趣多彩生活的人。1947 年,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由 Danny Kaye 主演,男主角 Walter Mitty 是個為通俗小說當校對的無聊上班族,常常幻想自己化身英雄人物,經歷各種奇幻冒險。與其說改編,不如說是好萊塢編劇借 Walter Mitty 這個人物的特徵再創作,電影版的劇情跟原著小說相去甚遠。

據說,兩名金像導演 Ron Howard 和 Steven Spielberg 都想過把《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再次搬上銀幕,結果最後玉成此事的卻是 Ben Stiller。2013 年的版本選擇了在 2000 年後停止印行的《生活》雜誌 (Life) 為背景。主角 Walter Mitty(Ben Stiller 飾)在《生活》工作了十六年,是照片檔案庫主管。他對工作投入,本身常常發白日夢;暗戀新入職的女同事 Cheryl(Kristen Wiig 飾),但無膽示愛。與此同時,雜誌被財團收購,進行重組,改以網上形式發行,最後一期紙本雜誌的封面是著名攝影記者 Sean O'Connell(Sean Penn 飾)的作品──Sean 稱之為最能反映《生活》雜誌出版格言精髓的一張照片。可是,Walter 在 Sean 寄來的包裹中找不到底片。為了捍衛自己的專業和尊嚴,Walter 決定握着零碎的線索出發,去找 Sean 拿回底片。這將是一段超乎 Walter 想像的旅程……

《發夢王大歷險》的攝影、剪接、配樂都非常出色,但故事卻嫌老套。電影的主題是勇氣和夢想,主角在「危急」關頭脫胎換骨,踏上超凡的冒險之旅,畫面是動人的,但對 Walter Mitty 這個人物的刻畫卻流於樣板,Ben Stiller 的演繹也有點呆板。看完電影,就記得戲中漂亮的場景和優美的配樂,對於 Walter Mitty 的大歷險卻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片請來了兩位奧斯卡得獎演員助陣:金像影后 Shirley MacLaine 客串演出 Walter Mitty 的媽媽,沒有太多發揮;兩屆金像影帝 Sean Penn 飾演傳奇攝影記者,個人魅力大於一切。

在各個製作環節中,配樂值得一談。Jose Gonzalez 的幾首歌曲跟電影的故事和氣氛挺配合。選了 David Bowie 的舊作《Space Oddity》(1969) 可說是神來之筆。另一巧合是首名太空漫步的加拿大人 Chris Hadfield(前加拿大空軍機師)在國際太空站 (ISS) 上工作時,通過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網站發布了很多照片和訊息。在結束任務返回地球之前,他拍了一個(自己主唱的)《Space Oddity》的 MV,五月上載到 YouTube 後一度成為熱門影片。真實的 Chris Hadfield 和電影中虛構的 Walter Mitty 兩人的經歷在銀幕上下成了有趣的對照。Chris Hadfield 上載影片的時候,電影的劇本該已寫好(也就是已經決定使用《Space Oddity》這首歌了),而 Chris Hadfield 也不一定知道有《發夢王大歷險》這齣戲。

《發》片中另一吸引我的是主角工作的《生活》雜誌。家裏那本《讀者文摘》翻譯出版的《生活在戰爭中》是好書。《生活》雜誌以圖片說故事,一幀好的照片勝過千言萬語,永不過時。雖然《生活》雜誌已經停刊,但仍以其他方式繼續運作。它現在是 Time.com 的一個圖片庫,也不定期推出特刊,一般是在發生什麼大事或名人逝世時出版。電影中《生活》雜誌最後一期的封面,倒是全片最有意思最富戲劇性的一點。

Thursday 19 December 2013

風起了(風立ちぬ)

《風起了》(風立ちぬ)之前,並不曉得堀越二郎是誰,卻聽說過零式艦上戰鬥機,因為年初日本出產的微型積木玩具 nanoblock 便推出了這一款模型。看《風起了》是因為宮崎駿,更何況這是他很公開很正式地宣布他本人告別動畫界之作。

據說,最初有人向宮崎駿提議《風》片的題材時,他一口拒絕了,因為他想拍攝給小孩看的動畫片,而且他本人反戰,害怕有人指他拍《風》片是宣揚戰爭。本片當然有提及戰爭,但倒算是輕輕帶過,焦點放在主角堀越二郎成長的故事,並以他和妻子的愛情經歷來點綴。主角雖然為國家設計了上戰場的武器(戰鬥飛機),電影卻貫切宮崎駿反戰的立場。編導以堀越二郎半生事跡和相貌為藍本,說他從小喜歡飛機,大學畢業後,加入三菱重工當設計師,(間接)替日本政府工作,於戰爭時期設計了多款戰機,比較著名的一款叫零式艦上戰鬥機。

說起來,飛行是宮崎駿作品中一個很常見的元素,例如《風之谷》、《天空之城》,甚至《魔女宅急便》。古往今來,人類對於飛行的情懷總包含着現實的追求和浪漫的憧憬,而《風起了》中的堀越二郎偏向後者。此片劇本一個巧妙之處是把主角的精神和靈魂藏於夢境之中,讓他脫離戰雲密布的現實世界,才去探討和追求自己的夢想。如此一來,故事又回到宮崎駿拿手的「年輕人為夢想奔馳」的老主題。

然而,這也使《風》片變得非常抽離,主角沒有怎麼表達他對於現實世界狀況的感想,觀眾只見他一天到晚埋首飛機設計的工作,而工作本身就是主角的夢想,把工作做好便等於實現自己的夢想。在(片中的)真實世界發生的事情,對主角好像沒有太大的影響。連讓他和太太邂逅變得更難忘的關東大地震,觀眾看不見傷亡,沒聽到主角發表什麼感言,甚至連演繹地震的方式也不讓人感到恐懼,更有少許詩意。

片中提及公司派堀越二郎和同事去德國考察,回國後,堀越的工作有阻滯,一個人去度假,在避暑山莊裏,重遇當年邂逅的少女。與此同時,堀越碰上了一個神秘的德國人,從對方口中聽到一些事情。回到工作崗位,有特工來調查堀越。這一段有點語焉不詳。觀眾會好奇想知道那神秘人究竟是誰?他跟堀越說的話對堀越產生了什麼影響?後來神秘人不辭而別,下落不明。還是那神秘人根本是個杜撰的人物,純粹是編導藉以傳達反戰的信息?

《風起了》是動畫電影,卻絕對不是給孩子看的動畫片。父母計劃在聖誕假期帶孩子看電影,看迪斯尼的那些(還要是粵語配音版)就好,《風起了》是讓成年人看的,至少這一次,宮崎駿大方地讓均已成年的男女主角在片中親吻了四遍。另一方面,男主角和同僚不管聊天還是思考,總是煙不離手。那些時刻擔心什麼都會教壞子女的家長,真的不要帶孩子去看《風》片。

總的來說,《風起了》是着重製作多於爭取市場口碑,藝術感覺較強,人物性格刻劃、情節發展、場面構成、主題表達等都手法簡約而不失層次,感覺先行多於計算執行,這又予人多一分大師的力量。

Monday 16 December 2013

哈比人:荒谷魔龍(高幀率 HFR 版)

年看完《哈比人:不思議之旅》(The Hobbit: An Unexpected Journey) 後,已經確認《哈比人》系列電影沒有什麼新意,甚至會有些悶。從戲味而言,第二集《哈比人:荒谷魔龍》(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 比上一集更差,但特效和其他製作內容繼續保持超高水平。然而,要在映室看 161 分鐘劇情推演緩慢的電影,再美的畫面還是會令人有審美疲勞的。

故事接上一集,決心復國的矮人族在灰袍巫師 Gandalf(Ian McKellen 飾)帶領下續上征途,遭黑暗勢力派遣的半獸人兵團去追殺。矮人族誤闖精靈族領地,精靈領袖(Lee Pace 飾)的兒子 Legolas(Orlando Bloom 飾)跟木精靈(Evangeline Lilly 飾)和矮人族的 Kili(Aidan Turner 飾)爆出三角戀。然後通過水鄉,矮人族到達目的地孤山,肩負「飛賊」身份的 Bilbo(Martin Freedom 飾)隻身「智鬥」拜金魔龍 Smaug(Benedict Cumberbatch 聲演),後來矮人族領袖 Thorin(Richard Armitage 飾)設計要擊殺 Smaug……

電影改編自《哈比人歷險記》,篇幅不及《魔戒》三部曲的六分之一,Peter Jackson 卻要拍成幾乎跟電影版一樣長度的三部曲,結果可想而知。話雖如此,包括我在內邊罵邊付鈔捧場的仍大有人在。電影製作實在優異,求感官娛樂而不為追求藝術享受的話,還是值得捧場的。

為了「補充」時間,今集加入了精靈和矮人的三角愛情。十年後再演神箭手的 Orlando Bloom 身材沒怎麼走樣,但在厚厚的撲粉下,長相仍難免比他在戲中六十年後(小說中,《魔戒》三部曲的故事發生在《哈比人》系列至少六十年之後)的樣子老成了一點。也許,重召 Orlando Bloom 是希望為電影加強一點聲勢(甚至救亡),但從那段毫無神采的三角戀看來,這回精靈是被矮人 (Aidan Turner) 打敗了。

Martin Freeman 今集的戲分大減,只集中在最後三分之一。他在英國電視劇《新福爾摩斯》中的拍檔 Benedict Cumberbatch 聲演惡龍,但這一段沒有太多火花,因為實在「口水多過浪花」,而魔龍史茅格 (Smaug) 的造型也有點肥鈍。

另一令人感到失望的是飾演矮人族領袖的 Richard Armitage 在本集無精打采,一來跟劇本對他的角色沒有太多深刻到位的描寫,二來其演出也有點拘謹,沒能散發領袖的力量和光芒。反而另一名英國演員 Luke Evans 飾演的隱世箭手更有氣勢。

故事結束的方式既合理也突兀,充分體現為什麼下一集「大結局」的片名會叫《There And Back Again》(中文譯名為「汗血回歸」)。

特地到重新開業、搬到時代廣場 13/F 的 Cine Times 看這戲。電影院的裝潢花過心思,但設計不盡完善,內有很多窄長的通道,(男)洗手間也很窄小。我相信這跟商場的位置和面積有關係,設計師該已費煞心思盡用每一分的空間了。然而,跟前兩代的時代廣場戲院一樣,這也不會是我常光顧的電影院。

至於「高幀率」版,感覺就像通過超大型的熒屏看解像度極高的 DVD,有時候顏色過分鮮艷(特別是白天的戶外場景),畫面轉換的節奏予人較一般電影播放版本略快的感覺。整體而言,高幀率版的畫面清晰,尤其是黑暗的場景,但略嫌對比過於鮮明,有少許不自然。下次有機會,會去體驗一下全景聲版。

Thursday 12 December 2013

法國電影節:玩謝大導演

了十二月,已經沒什麼力氣去趕電影節了(也證明我並不是那麼愛電影),加上法國電影節很多電影都在比較晚的時間放映,所以看得不多。《玩謝大導演》(La Vénus à la fourrure) 於我最大的看點是導演 Roman Polanski。只怪自己事前沒做看清楚故事大綱,結果 96 分鐘的電影,中途睡了至少 15 分鐘,也有少許給「玩謝」的感覺。

電影故事的靈感和大綱源自奧地利作家 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在 1870 年出版、其最著名的(德語)小說《Venus im Pelz》(穿皮裘的維納斯)。在原著小說中,有個無名氏將一個夢境告訴朋友 Severin,Severin 就把一份手稿交給了無名氏。手稿講述一個叫 Severin von Kusiemski 的男人對一個叫 Wanda von Dunajew 的女人十分著迷,自願成為她的奴隸。兩人之後到意大利旅行,Wanda 進一步支配 Severin 的生活。據說,這小說的主題和人物的靈感主要源於作者 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本人的生活。Wanda 一角的原型是女作家 Fanny Pistor。Pistor 以假名和 Masoch 聯繫,談論她寫作和出版的題材。Pistor 為自己起的假名,在 Masoch 眼中,結合了殘暴和迷人兩種元素。

Masoch所著《穿皮裘的維納斯》這部小說提到女性支配和性施虐和受虐 (sadomasochism)。小說多次改編為電影和舞台劇,Polanski 自編自導的這電影是最新的版本,劇本改編自美國劇作家 David Ives 受 Masoch 小說所啟發而編寫的舞台劇劇本《Venus in Fur》,全片只有兩個角色。故事說舞台劇編劇兼導演 Thomas(Mathieu Amalric 飾)在巴黎一所有點破落的劇院為他改編自 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小說《穿皮裘的維納斯》的新戲女主角 Wanda von Dunayev 做試演。整天無所收獲,打電話跟人訴苦,正欲離開劇院時,一個衣冠不整叫 Vanda(Emmanuelle Seigner 飾)的女演員匆匆趕到要試演。Vanda 努力遊說 Thomas 讓她讀一段對白。怎料事情一發不可收拾,Vanda 不只深刻體會角色的神髓,更逐漸散發出神秘的力量,反過來控制着 Thomas……

《玩謝大導演》就靠兩名演員支撐大局。我不熟悉跟它有關的小說、舞台劇和歷史背景,看《玩》片時確實有點一頭霧水,尤其角色之間互相牽制的力量逐漸變化,有些對白若有所指,看戲時便苦思到底是什麼回事。結果,越看越分心,更累極小睡,到完場時真的有點不明所以。

兩名演員 Mathieu Amalric 和 Emmanuelle Seigner 都演得非常投入。男的對角色的心理變化掌握到位,女的則於造型和演繹方面變化較多。然而,《玩》片的題材和風格帶點偏鋒,加上整個故事的上下文有點模糊,並不容易討好大部份的觀眾。

Monday 9 December 2013

一首搖滾上月球

拍攝和製作手法而言,《一首搖滾上月球》這齣紀錄片實在是很平庸,跟平日看的電視新聞特攝節目沒有太大的分別。它吸引觀眾的是六個主人公真實的經歷和他們沒有過份修飾的表現(或表演)。

片中的六個爸爸,他們都有孩子患了罕見且基本上無法靠醫藥根治的疾病。有的跟太太一同努力照顧病兒,有的妻子因為長期受壓而得了情緒病,也有的老婆選擇逃避,拋夫棄子。這六個爸爸在偶然的機會下認識,更組成了一個搖滾樂團「睏熊霸」,通過學習音樂和表演來紓緩工作和照顧孩子和家庭的壓力。

這電影像擲骰子,在六個老爸之間跳來跳去,不見什麼特別的手法,偶然會有讓人難過、感動或反思的片段,也偶然會有幽默的小笑話,這都是點綴六個加起來年齡超過三百歲的老爸怎麼替自己苦澀的生活打氣,把自己從失落甚至絕望之中扶起來。

《一首搖滾上月球》較為特別之處,是它以男人為重點。以往講照顧病童含辛茹苦,大都是歌頌母愛的偉大。特別是在中國人的社會或傳統觀念之中,父親多是嚴肅、或較不善於表現關愛和珍視家庭倫理的角色,《一》片算是有一點替男人「平反」的味道。六個老爸之中,以孩子得了小胖威利症的蔡爸爸最能反映這個,因為他是個開「小黃」的單親爸爸。其他的爸爸妻子都在身邊,跟他們一起照顧孩子,他們的老婆其實也承受相同的壓力,但在《一》片中,這似乎都給(刻意)沖淡。舉例說,一對子女同得尼曼匹克症的巫爸爸,他老婆就在鏡頭前輕輕地抱怨說,自己承受的痛苦不比丈夫或孩子少,她要住院動手術也是自己一個人入院,所以她希望(台灣)男人對老婆能多一點柔軟,好像每天給個擁抱之類。

當然,六個老爸的生活確有其真實的痛,觀眾都能夠從他們的個案之中體會出來。

電影在今屆金馬獎得到最佳原創歌曲獎。幾個老爸組成的睏熊霸音樂造詣和歌聲並不出眾,但他們的毅力和意志都散發出不同的正能量。昨天看罷電影,其中三名老爸親臨放映室跟觀眾見面。他們說,樂團沒有因為落選當初打算參加的音樂祭而解散。就希望睏熊霸能繼續練唱,甚至能夠推出一張屬於他們的專輯。

Monday 2 December 2013

末世列車

陣子抽不出時間在亞洲電影節看《末世列車》(Snowpiercer),幸好台前幕後陣容夠強,足以正式公映。這是韓國導演奉俊昊執導的第一齣英語電影(全片九成以上的對白是英語),源於 2004 年他為電影《韓流怪嚇》搜集資料時,某天在首爾一家書店發現法國的插畫小說《Le Transperceneige》。奉俊昊深受吸引,站在書店一口氣讀完了書,再介紹予另一導演朴贊郁。朴也很喜歡這故事,後來出面買下版權,在奉俊昊籌備《末》片時,他也給了不少意見和幫助。全片在布拉格的片廠拍攝,花了三個月。後期製作都在韓國做。

韓語片名叫《雪國列車》,故事發生在末來。人類為了減輕溫室效應,數十個國家在大氣層散播化學品,初步效果理想,怎料後來情況失控,世界冰封。某企業鉅子建造了一列自給自足的列車在地球上不斷行走,車上的人按階級分別置於不同的車廂之中。在最後一列的 Curtis(Chris Evans 飾)伺機反抗,Edgar(Jamie Bell 飾)甘於追隨,年長的 Gilliam(John Hurt 飾)則彷如導師。後來 Curtis 找到最初設計列車安全系統的南宮民秀(宋康昊飾)和他的女兒(高雅星飾),並帶着 Edgar、Tanya(Octavia Spencer 飾)等,挾持貪生怕死的女魔頭 Mason(Tilda Swinton 飾)逐步攻下前列車廂,但在這期間,Curtis 的盟友一個個倒下。Curtis 終於到達最前的一列,見到列車的主人 Wilford(Ed Harris 飾),卻發現原來整件事背後藏着很多政治算計……

《末世列車》充滿了對社會的諷喻,封閉的列車內貧富階級嚴重分隔,「賤民」車廂跟地獄無異,暴力起義過程驚險慘烈,最後卻發現原來群眾革命也是出於陰謀。劇情雖然有挺深刻的批判,手法卻流於誇張奇情。Wilford 提及所謂「維繫生態平衡」,原則清晰,但跟故事的背景和設定一起考慮,不免有點一相情願,末段的「人肉機件」也失實兒戲。至於以蝗蟲蚱蜢等鮮製蛋白質糕磚,則令人聯想起現代經常發生的食物安全事故。細心再看,此片的當權暴君和他的打手大都是白人(有一兩個是日本人),似乎有所隱喻。經過連場廝殺,延續人類命脈的重任落在了有色人種的身上。

男主角 Chris Evans 從造型到戲路都有明顯的改變,硬朗而沉鬱,末段的一場告白戲演得很好,比他演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 的樣板演繹出色得多。其他有頭有臉的如 Ed Harris、John Hurt、Tilda Swinton、Jamie Bell 和上屆奧斯卡金像女配角 Octavia Spencer 都盡本份演好角色,但嚴格來說,他們都沒有太多的發揮空間。兩名韓星宋康昊和高雅星也差不多。

此片的美工、攝影挺出色的,特效也有不錯的水平。但看過韓片中的血腥暴力場面,便覺得《末》片的大戰戲不夠震撼,特別是那場夜視鏡廝殺,設計有點教人失望。

Tuesday 26 November 2013

法國電影節:雷諾亞(雷諾亞的繆斯)

年的法國電影節只象徵式買了兩場戲的票,第一場是講述印象派畫發展領導人物之一法國畫家 Pierre-Auguste Renoir 的《雷諾亞》(Renoir)。論故事和拍攝手法,《雷諾亞》平平無奇,但美工、攝影、配樂都有上乘的水準,就是在感官上彌補了電影的一點不足。

故事背景在 1915 年夏天,少女 Andrée(Christa Theret 飾)來到法國東南部瀕臨地中海蔚藍海岸 (French Riviera) 著名畫家 Renoir(Michel Bouquet 飾)的別墅應徵當(裸體)模特兒。不久,Renoir 從軍的次子 Jean(Vincent Rottiers 飾)受傷回家養病。Andrée 成了兩父子的繆思。老父更加勤勉作畫,Jean 則受到啟發,想去追尋電影夢想……

翻看真實的歷史,雷諾亞有三名兒子,全部都在本片的故事中登場了。長子 Pierre Renoir (1885-1952) 是演員,次子 Jean Renoir (1894-1979) 後來成了知名的導演和電影製作人,老么 Claude Renoir (1901–69) 則搞陶瓷工藝。

片中的老雷諾亞儘管健康日差,早年得肺炎後一直沒有完全康復,晚年又受類風濕關節炎折騰,但仍堅持作畫,且希望在技巧和創作上更加進步。他善畫女體,有些模特兒後來留下成為他的家傭。Andrée 有點心高氣傲,不甘當裸體模特兒。她邂逅血氣方剛的 Jean,除了年輕肉體的吸引外,也彼此牽引去追尋不同的人生目標。Andrée 想出人頭地,她喜歡 Jean,知道 Jean 喜歡電影,他老頭子又有錢,就希望 Jean 拍電影,讓她主演。結果,一次大戰結束,Jean 回到老家,真的跟 Andrée 結婚了。Andrée 既是名畫家雷諾亞最後一個模特兒,也是 Jean Renoir 首任妻子兼最初期作品的女主角。她之後改名 Catherine Hessling。1931 年,二人分手,Andrée 從此淡出,晚年潦倒,甚至很多人都遺忘了她。

看完《雷諾亞》,反而對 Andrée 的興趣最大,這可證明了本片的失敗?

想看《雷諾亞》,一切源於印象派繪畫。很多年前在電視台翻譯過一個英國 Channel 5 在 1998 年製作的系列紀錄片《The Impressionists》,裏面介紹了七八位印象派(包括後印象派)的中堅分子,包括 Manet(馬奈)、Monet(莫奈)、Degas(德加)、Renoir(雷諾亞)、Cezanne(塞尚)、Gauguin(高更)和 Van Gogh(梵谷)等。主持人 Tim Marlow 在節目中介紹每位畫家重要的作品,講解精煉。為了翻譯得更準備,讓行文看來更像一個行內人,跑了去旺角某家樓上書店搜購了一批台灣出版全彩精美印刷的畫集,讀用中文寫的藝評,參考專家的措辭和用語。

電影對於雷諾亞的描寫較為深入一點,但只停留在從歷史可以翻查我到的事實,沒有太深入到大師的內心世界。至於兒子 Jean Renoir,寫得更少。到底 Jean 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電影?對電影的熱愛有多深?他如何正式進入電影事業?在本片都沒有提供答案。Jean Renoir 其中兩齣電影《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 1937) 和《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 1939) 是電影歷史上重要的經典。

Monday 25 November 2013

猶太電影節:The World is Funny

概是周末的關係,這一場猶太電影節的放映竟然在映室裏有個小型雞尾酒會,供應六七種不同的酒水,另備幾款小吃,可惜我什麼都不能吃。再次說明,這真是一個富貴(而且幾乎只招待老外)的電影節。

雖然電影名為《The World is Funny》(Haolam Mats'hik),其實裏面的人物絕大部分一點也不有趣。這是一個關於三姊弟的故事,儘管各有前因,他們都可以說是偏執狂,就是程度或類型略有不同罷了。影片是去年在以色列賣個滿堂紅,並在以色列的電影大獎提名十五項大獎,但最後只奪得最佳選角一項。

故事從一個晚上在圖書館關門後舉行由 Roni 主持的寫作坊開始。少女 Zafi 創作的故事總是有頭無尾。她白天上門替人清潔家居賺錢,其實她出身富家,父母也疼她。通過替人家打掃,Zafi 收集了幾個故事,不巧主人翁原來是三姊弟:Yardena 在 Zafi 爸爸經營的旅行社工作,她從軍的女兒殉職,跟丈夫離婚多年再沒碰過男人,但一天她卻發現自己離奇懷孕了,在考慮要不要墮胎時,她突然懷疑經手人是鄰居 Roni;Meron 生活條件不錯,有兩個兒子,Hilick 有少許反叛,Nesi 則因一次意外而昏睡多年,等到 Nesi 醒來,Meron 就擔心兒子會問起媽媽;Golan 在電台主持人氣節目,女朋友 Natasha 得了腦癌,情緒飄忽,為了讓愛人改變心意重新接受化療,他努力遊說昔日全國知名喜劇團體的主將 Shaike Levi(由本人飾演)去為 Natasha 演出,卻不得要領……

儘管原因不同,三姊弟都過着壓力爆炸、精神緊張的日子。承受壓力時,很多人都不懂應對,但有些人卻懂得疏導情緒,慢慢放下。很明顯,Yardena、Meron 和 Golan 一開始都是被壓力打敗的人。他們最後戰勝壓力,其實都是靠自己。也許,《The World is Funny》該起一個副題:Let It Be。

以色列電影看得不算多,但每多看一齣,便覺得那裏的人有才氣,有智慧,很多個性強且果斷的人。這多少跟民族性和國家歷史有關係。

全片長 122 分鐘,前半部有點鬆散,到最後三分之一方漸入佳境,將幾線支線拉回一起,劇情才明白、緊湊起來。

Sunday 24 November 2013

爸媽不在家

為第一齣在康城影展得獎的新加坡電影(獲頒不限於競賽部份的金攝影機獎,即導演處女作獎),陳哲藝編劇和導演的《爸媽不在家》也在第 50 屆金馬獎中入圍了六項大獎,最後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新導演和女配角四項大獎。電影以簡單的線條畫出了豐富的肌理,彷彿是一齣甜酸苦辣更分明的《桃姐》。

這齣 99 分鐘的電影不濃不淡,內容卻很豐富,很好看。香港觀眾對外籍家庭傭工並不陌生,就是自己家裏沒有雇,這些年來,準也聽說過很多有關的故事,看《爸媽不回家》的時候能夠容易投入其中。

電影的背景大約在 1997 年金融風暴之後,經濟開始明顯下滑。在新加坡,一個住在組屋的三口家庭,在工貿企業上班的媽媽(楊雁雁飾)懷孕了,當推銷員的爸爸(陳天文飾)工作不甚如意。大人為口奔馳,對兒子家樂(許家樂飾)疏於管教。家樂聰明但極愛搗蛋。有點好強和愛面子的媽媽決定雇用菲律賓女傭泰莉(Angeli Bayani 飾)幫忙料理家務和照顧家樂。最初家樂常欺負泰莉。爸媽因為各自的煩惱繼續無暇關注家樂,漸漸家樂和泰莉兩人培養出挺深厚的感情。媽媽看在眼裏不是味兒,爸爸在工作和投資都遇上很大的挫折,家樂只有在泰莉身上找到像親人一樣的溫暖。這時候,家庭問題日趨嚴重,爸媽都不得不面對……

本片的英文片名 Ilo Ilo 是菲律賓的伊洛伊洛市,該是指泰莉來自的地方。除了家樂和爸媽各有不同的問題外,離鄉背井打工的泰莉也不例外。她只能在晚上到公眾電話亭打電話回家。觀眾從此知道她有個剛滿周歲的兒子,老公酗酒不照顧家庭,妹妹不願意幫忙,除非泰莉多寄錢回去。泰莉休假時去髮廊兼職,遭刻薄的髮廊老闆扣薪,又因為違規打工而擔驚。某天泰莉晾衣服時不小心把東西丟樓下了,去收拾時目擊鄰居跳樓自殺,她若有所思,摸了摸自己蓋着疤痕的手腕。

女傭剛上班,媽媽就以絕對的主人姿勢對待泰莉,沒收她的護照,給她穿自己的舊衣服,不許她在家打私人電話。說是女人天性敏感,還是媽媽本來就精明,她確實一早把很多變化都看在眼裏,當中不乏偏見和嫉妒。給兒子辦生日會,兒子要跟泰莉拍合照;外婆生日宴,把泰莉帶去本想向親戚示威,卻陰差陽錯,造就兒子跟女傭走得更近;家樂在學校打傷同學,媽媽因為公事而遲了趕到學校,卻看見泰莉已經在「肉緊」地替家樂求情,身上正穿着自己的舊衣服。但讓她感到真正受挫的,還是看見泰莉替乖乖聽話的家樂剪頭髮,還有老公的車子開不動,自己幫不上忙,但女傭竟然會開車,幫了重要的一把。

家常事以外,電影也談及金融風暴對社會的影響,到處瀰漫一片灰色,媽媽在公司替老闆打解雇信,後來更成了老闆裁員時的助手。爸爸保不住工作,找新工作處處碰壁,買股票又輸了一大半身家,最後連時薪工作都保不住。也許,快三十歲的陳哲藝寫這個劇本時,把不少自己小時候的記憶或經歷都加進去,所以故事才顯得生活化又信手拈來。

四個主要演員都表現不錯,特別是飾演「一家三口」的陳天文、楊雁雁和許家樂。

好的電影不一定要藝術水平高,手法獨到,做到所謂「一刻永恆」。能夠喚起觀眾的記憶,讓觀眾感動,引起共鳴或觸發有意義的討論也是好的電影。《爸媽不在家》在藝術手法上並不新穎突出,但它絕對有力量打動觀眾。

Saturday 23 November 2013

飢餓遊戲 2:星火燎原

影《飢餓遊戲》三部曲的第二集《飢餓遊戲 2: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 在外國初步的評論非常正面。去年公映的第一集票房收入超好,第二集換了導演,大大提高拍攝投資,場面和特效確實比上一集優勝,但整體而言,卻不比第一集好看。

女主角 Jennifer Lawrence 接拍上一集時,還未正式上位(但已經憑《凍死骨》(Winter's Bone) 提名了一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續集上映時,她已經憑《失戀自作業》(Silver Linings Playbook) 登上金像影后寶座。先別討論她是否值得這尊小金人,但她在好萊塢當時得令,乃不爭事實。今集編導給了她非常多發揮的機會。

故事說 Katniss(Jennifer Lawrence 飾)和 Peeta(Josh Hutcherson 飾)勝出第 74 屆飢餓遊戲後,按照傳統到都城和各施惠國做勝利巡遊。這時候,大總統(Donald Sutherland 飾)突然秘密造訪 Katniss。他把 Katniss 參賽時的表現和這在她勝出後於各施惠國引起的大小騷動看到眼裏,擔心人民會把 Katniss 視為他們反抗現政權的象徵,起了消滅 Katniss 以除後患之心。他藉着第 75 屆飢餓遊戲舉行之際,以辦每二十五年一度的大旬祭,讓看來深謀遠慮的 Plutarch(Philip Seymour Hoffman 飾)擔任遊戲設計師。新一屆比賽讓各施惠國從過去勝出飢餓遊戲的貢品中挑選一男一女再次參賽。第 12 區歷史上只有 Katniss 一個女選手贏出過,男的除了 Peeta 外,還有 Katniss 和 Peeta 的導師 Haymitch(Woody Harrelson 飾)。結果 Peeta 再次跟 Katniss 一起參賽。另一方面,Peeta 繼續愛着 Katniss,但 Katniss 還是惦記着 Gale(Liam Hemsworth 飾)。新一屆飢餓遊戲開始,比賽場地的陷阱好像比上一屆更兇險,而 Katniss 和 Peeta 的對手比之前的更難對付……

《飢餓遊戲 2:星火燎原》沒有太多的血腥的場面,加起來比上一集的還少。也許有些觀眾看完會感到「意猶未盡」,但對我而言,絕對是好事。電影全長 146 分鐘,基本上拍得挺流暢,可惜卻沒有炮製出什麼高潮,無法讓觀眾席上的氣氛沸騰起來。雖然影片中確實有些算是刺激的場面,但每次剛開始讓觀眾的腎上腺素上升,激烈的或懸疑的元素便戛然而止,沒有多加發揮。

較諸上一集,今集 Jennifer Lawrence 的戲分更重,完全是電影的焦點。但跟上集比較起來,其他配角的戲分增加了,人物個性看來也沒上一集那麼鮮明了。

據知,三部曲的結局篇又分上下兩集於明年和後年的聖誕節公映,相信到時候影片中的戰況要比目前看到慘烈得多。

Friday 22 November 2013

猶太電影節:In the Shadow

太電影節選映的戲不一定都是以色列電影,也有其他國家的電影,但題材或背景跟猶太人有關。第二場看的《In The Shadow》(Ve Stinu) 是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和波蘭合作的電影,於今年的捷克電影金獅獎獲得十一項提名,贏得了其中九個獎,包括最佳電影、導演、劇本、男主角等。

故事背景在 1950 年代,Hakl 探長(Ivan Trojan 飾)調查一宗珠寶店被盜案,上級突然讓來自東德的同類案件專家 Zenke 少校(Sebastian Koch 飾)接手。Zenkl 認為案件跟猶太人有關,他們偷了珍寶去支援在巴勒斯坦的錫安主義(支持猶太人復國)恐怖份子。然而,Hakl 憑着經驗和直覺,認為 Zenkl 抓的當地猶太領袖都是無辜的。Hakl 暗中繼續調查,發現事有蹊蹺,竟然跟捷克共黨政府的國家安全部隊有關──當權者要推行影響民生的重大政策,為了分散公眾的注意力而趁機(跟其他共黨集團的國家合作)自導自演一場鬧至滿城風雨的大案。然而,一個追求真相和公義的警探 (Hakl) 成了「搞事者」的攔路虎……

電影片長 106 分鐘,對白精煉,該說才說,製作很認真,美工、佈景、配音、音響等都有挺高的水平。

《In The Shadow》的節奏不徐不疾,劇情滲出一點懸疑氣氛,足以吸引觀眾追看下去,但這戲並不是那種高潮跌宕精於計算的商業片,觀眾得把自己代入影片的時代氛圍才能好好感受主角的掙扎和心情。Hakl 做事專業,為人正義,是那種願意默默承受、忍辱負重的人。可這份可貴的品格卻往往不容易獲得身邊人的體諒。Zenkl 跟 Hakl 也算同類人,只是前因不同,但他比 Zenkl「熱情」,還是比較容易流露個人的情感甚至慾念。

演員的表現很好,最搶鏡頭的自然是戲份最多的飾演 Hakl 的捷克演員 Ivan Trojan 和 Zenke 的德國演員 Sebastian Koch。長得跟美國演員 Billy Bob Thornton 有幾分相像的 Ivan Trojan 可說是捷克影帝,近十年在捷克的電影大獎勝出三次最佳男主角(包括本片)和兩次最佳男配角。在《In The Shadow》裏,其角色和演出較為內斂、沉鬱,戲味從眼神中傳播出來。至於 Sebastian Koch,初看覺得面熟,再翻查 IMDb,原來是《虎膽龍威:擇日開戰》(A Good Day to Die Hard) 中的那個大反派。他演技遠沒有 Ivan 那麼嫻熟多變,但還能夠把內心戲演繹到位。

此片今年代表捷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未能打進前五名(候選名單),並不教人意外,最大的原因是電影沒能非常有力地反映題旨,到最後的悲劇結局也是淡淡然的,未必能讓(原則上)要看一百幾十齣初選電影的評審記得住。

Thursday 21 November 2013

猶太電影節:Out In the Dark(走光了的愛)

年香港舉辦大小電影節少說有二三十個,已經悄悄地舉行到第十四屆的猶太電影節大概是最高貴的一個。到最近三四年我才發現這個電影節。它一般只在香港島某家位於高貴地段的戲院放映,場次不多,很多電影只放映一場,這幾年選映的電影數量有所增加。說它高貴,還因為去看戲的不少都是打扮醒目或穿戴高級的(同聲同氣的猶太裔)老外。持續支持這個電影節,是因為絕大部份電影的放映時間比較好(夜場一般是七點半至八點,周末日場放映就在下午三四點),這或許跟主辦單位有財有勢有關(連放映後的問券都印刷得比其他很多活動精美)。另一方面,也確實想多看不同地方的電影。

今年選了三場,第一場是之前在美國 Yahoo! 網站介紹過、在上月結束的香港同志電影節也放映過的《Out In The Dark》(當時譯作「走光了的愛」)。故事說,巴勒斯坦學生 Nimr(Nicholas Jacob 飾)某天晚上又偷往(以色列境內的)特拉維夫的同志夜店,一方面跟朋友見面,另一方面邂逅了以色列律師 Roy(Michael Aloni 飾),二人一見鍾情。然而,Nimr 的家人不可能接受他的性取向,以色列為了國家安全也不會歡迎 Nimr。後來 Nimr 無辜捲入以國國家安全組織的行動,讓他陷於絕境。Roy 想盡辦法幫助 Nimr,卻因為 Nimr 的處境越來越複雜而感到沮喪。在巴勒斯坦的老家 Nimr 回不去了,Roy 卻也似乎不理解 Nimr 的心情。這時候,以國國家安全組織的人開始追捕 Nimr……

《Out In The Dark》的故事欠新意,以、巴之間的種族對立,還有同性戀受歧視,角色和劇情如何,可想而知。編導嘗試去拍一齣結集溫柔、緊湊、懸疑等元素的電影,可惜並沒有擦出太多的火花,最大的原因是劇本有不少平庸的設計。生活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管對於兩個民族之間的恩怨有何立場或看法,當地人往往承受比很多其他國家的人更沉重的生活壓力,包括人身安全、政治氣氛等方面,理應對很多生活的細節抱持非常敏感的態度。然而,片中兩個主角不論言語或行動,都犯了一些低級錯誤,勉強解說是他們無法面對壓力吧。例如 Nimr 從電視看到以軍從他家的地庫搜出一批軍火,便馬上不停地打電話給家人。這不是自投羅網,讓可能對自己不利的人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嗎?

全片沒有太多暴力鏡頭,教人鬆一口氣。片中的以國國家安全人員為了套取巴勒斯坦反對派的情報,以及打擊針對以國的恐怖襲擊,利用巴人的弱點威逼對方做線人。俟行動結束或失敗,非要斬草除根不可,無疑在舊恨之上再撒新仇,加上當地人對宗教、家國等議題的一些看法,便產生更多糾纏不清的鬥爭和怨恨。Nimr 遇上 Roy 是巧合,也可能是注定。但因為複雜的現實環境,既有陰錯陽差,也有從中作梗,本來美麗的邂逅,種出了花卻未必結得了果。

電影的製作水平不錯,沒花大錢,配樂、美工等見心思。兩個男主角用心演繹,(有限度的)親熱戲毫不忸怩,但演技一般,沒法將角色的內心掙扎詮釋到位。演 Nimr 的 Nicholas Jacob 演技好一些,但感情表達不夠流暢一致。演 Roy 的 Michael Aloni 演技平平,但就是長得帥,男女觀眾都會原諒他。

Wednesday 20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

聞木下惠介大名,到今年才第一次看他的電影(田中絹代和三船敏郎主演的《婚約指環》)。這齣《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はじまりのみち)對於喜歡木下惠介作品或是不大認識木下惠介的觀眾而言,都是一齣不錯的戲。

木下惠介本名木下正吉,家裏經營食品店,從小喜歡電影,曾經為了進片場工作而一度離家出走,最後打動父母,並加入了松竹蒲田攝影所,在有「庶民映畫大師」之稱的島津保次郎的《隣の八重ちゃん》當攝影助理。後來進了導演部,在島津的《浅草の灯》《淺草之燈》當助理導演。1940年,木下惠介被召入伍到中國參軍,翌年因患病返國復員。1943 年,獲晉升為導演,拍攝首作《花咲く港》(熱鬧的港口),擊敗了同年拍攝處女作《姿三四郎》的黑澤明,奪得導演新人獎「山中貞雄賞」。電影以外,木下惠介也拍過電視,在 1960、70 年代他製作了「木下惠介劇場」。另一齣連續劇《二人的世界》曾經在香港配上粵語播出。

然而,好景不常,二戰持續,日本政府下令電影界全力提高國民的戰意。1944 年木下惠介也拍攝了戰爭宣傳片《陸軍》,但在片末母親(田中絹代飾)含淚送別兒子從軍,政府卻認為缺乏男子氣概,木下惠介隨後的新片計畫被迫中止。本片就是以此為背景,講述木下惠介(加瀨亮飾)一氣之下辭職不幹,回家照顧重病的母親阿玉(田中裕子飾)。戰火逼近,他決定推木頭車載着母親翻山越嶺投靠遠親。就在這趟旅途上,幫忙搬運家當的雜工(濱田岳飾)給了木下啟悟,母親又給予充滿慈愛的勸勉,木下找到了當導演的真正意義,更堅決走他的電影路。

導演原惠一本來是動畫導演,得過不少獎項,拍電影不算多。《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是去年為木惠介誕生 100 年而拍攝的。故事本身沒有什麼特別好說,最值得注意的大概是片中加入了不少木下惠介作品的片段。例如《陸軍》中母親送別兒子的一幕,就很完整地插進電影裏,片末又加入了十五齣木下惠介比較經典或別具特色的作品的片段,包括日本第一齣彩色電影《卡門還鄉》、將歌舞伎融入電影的《楢山節考》(1980 年代另一名導演今村昌平也把這個故事搬上銀幕),還有在黑白膠卷上製造水彩效果的《笛吹川》等。

男主角送母親到遠親家避難的旅程相當艱辛,但這同時是一趟心靈啟迪之旅。有些場面或片段跟木下惠介後來拍攝的一些電影頗有呼應之處,例如在本片客串演出鄉村學校老師的宮﨑あおい,她帶着十二個天真可愛的小學生在河邊走過,便教人聯想起《二十四の瞳》(二十四隻眼睛)。雜工愛吃咖哩飯,令人聯想到《破れ太鼓》(破鼓)中男主角邊吃飯邊淚流漣漣的一幕。這些片段見於片末木下惠介電影選段之中,配合悠揚的配樂,教人回味。

木下惠介一生跟不少日本影壇巨星合作,女的如田中絹代和高峰秀子,男的有上原謙、佐田啟二、加藤剛等。本片完全沒有提及這些人物,好讓觀眾集中看主人公一個。

男主角加瀨亮外表看來比木下惠介瘦削,對於角色的內心反應演繹得很到位。飾演雜工的濱田岳童星出身,表現活潑有趣,跟嚴肅的男主角相映成趣。

這戲是寫給電影的情書,也是代表觀眾寫給木下惠介的情書。

Tuesday 19 November 2013

東歐電影風雲:沒有天空的都市

云云買了沒看的影碟之中,包括了一套《沒有天空的都市》(Underground) 的 VCD。這戲挾着康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最佳電影)之名,當年在香港曾經正式公映,但只在很少的電影院放映。記憶中,來自巴爾幹半島的電影,這一齣以外,還買了同一導演 Emir Kusturica 另一齣康城最佳電影《爸爸離家上班去》(Otac na sluzbenom putu),以及在威尼斯影展拿下金獅獎(最佳電影)的馬其頓電影《山雨欲來》(Before the Rain)。

此片有個副題 SeBila jednom jedna zemlja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Country),正是導演替塞爾維亞的 RTS 電視台拍成全長 300 多分鐘的短篇連續劇的劇名,後來為了參展和在電影院放映,才刪剪成目前大約是原作一半長度的版本,並以 Underground 為片名。電影是「變天」後東、西歐合拍(資金來自前南斯拉夫共和國、法國、德國、捷克共和國和匈牙利)的大片,算得上魔幻寫實的鉅製,既採用了特效,也有驚險和搞笑。故事通過兩個稱兄道弟的男子半個世紀以來的遭遇,側寫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攻打前南斯拉夫,到前南斯拉夫軍事強人鐵托 (Josip Broz Tito) 倒下,再到前蘇聯解體後巴爾幹半島上的漫天烽火。

Marko(Miki Manojlović 飾)聰明、好色,當電線工人的 Blacky(Lazar Ristovski 飾)則是一個粗人,兩人同時鍾情劇院女演員 Natalija(Mirjana Joković 飾)。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Marko 把一大班人送到軍火商大宅的地下室,Blacky 老婆在那裏誕下兒子後難產死了。Natalija 被德軍將領盯上,Blacky 強搶 Natalija 要跟她結婚,Marko 則在老友的新婚夜和 Natalija 偷歡。德軍將領追到拿下了 Blacky,Marko 乘亂逃走。後來 Marko 雖然使計救出 Blacky,但混亂中發生了意外,Marko 索性把 Blacky 也送到地下室。大戰結束,會搞政治的 Marko 成了鐵托親信,在共產黨扶搖直上。他一方面得到了 Natalija,另一方面繼續欺騙地下室內所有人戰爭仍未結束,要他們繼續趕製武器以供軍隊義士對抗納粹,自己卻幹起軍火買賣賺大錢。後來鐵托倒下,Marko 的謊言無意中為 Natalija 揭發,他決定引爆地下室,拿了錢跟 Natalija 逃走。多年以後,前南斯拉夫爆發內戰,Marko 仍然賣軍火,當年曾經為幫 Marko 圓謊而受良心責備的 Natalija 繼續幫助 Marko,而 Blacky 則當上了游擊隊領袖,三人狹路相逢,終於來了個了斷……

電影中有很多超現實的場面,但稍加觀察,便明白這些誇張的描寫放諸現實世界到底有何指涉意義。瘋狂和搞笑之下,實際上藏着當地幾代人承受的創痛,包括戰爭、冷戰、共產主義、專制管治等。

Marko、Blacky 和 Natalija 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Marko 狡猾詭詐,見風轉舵。Blacky 單純衝動,善惡分明。Natalija 貪圖享受,依附權貴。

雖然全片長達 173 分鐘,大部份情節拍得挺流暢,加上接近瘋狂喜劇的表達手法,整體而言,未覺冗贅。然而,有些地方表現造作,例如 Blacky 兒子在地下室辦的婚禮,還有最後一幕所有的角色在彼岸重聚歡慶泯恩仇,都看得出導演駕馭所謂魔幻現實的題材仍有不足。

Monday 18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寂寞夫人

度名導 Satyajit Ray 一生獲獎無數,包括連續兩年奪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其中第二次得獎的作品便是這齣拍成於 1964 年,他在日後訪問中提到是自己最滿意作品的《寂寞夫人》(Charulata)。除了導演外,Satyajit Ray 也負責音樂和編劇(改編自印度文豪泰戈爾的短篇小說《Nastanirh》)。Satyajit Ray 去世超過二十年了,但《寂寞夫人》的男女主角 Soumitra Chatterjee 和 Madhabi Mukherjee 依然健在。

故事發生在 19 世紀末的加爾各答,Bhupati(Sailen Mukherjee 飾)關注政經,忙於辦英文報紙,冷落嬌妻 Charu(Madhabi Mukherjee 飾)。Bhupati 也注意到問題,他見 Charu 喜歡閱讀,便請熱愛寫作的堂弟 Amal(Soumitra Chatterjee 飾)來陪伴 Charu,順便讓 Amal 給 Charu 一點文學和寫作的指引。Charu 和 Amal 日夕相對,兩人都喜歡文藝,對彼此的感覺很快便超越了叔嫂的關係,Charu 甚至對 Amal 產生了性的遐思。Charu 的哥哥替 Bhupati 打工,暗中騙走 Bhupati 大筆錢後捲逃,Bhupati 有感而發,對 Amal 說他討厭任何背叛的行為。Charu 對 Amal 的感覺越來越強烈,而 Amal 不願意背叛堂兄,決定離開。Charu 為此痛哭,Bhupati 目睹一切。雖然兩人和好,卻無法抹去各自內心的傷痛。

在今天看來,《寂寞夫人》確實節奏很慢,但仍然是一齣可觀的電影。拍攝手法、佈景、道具、服裝等都十分認真和考究。例如女主角在庭園盪鞦韆,鏡頭緊緊捕捉她邊盪鞦韆邊唱歌和偷望正在專心寫作的堂叔,拍得很有意思。Charu 所住的大宅都是搭景拍攝的,裏面所有的陳設,以及燈光的運用,都非常出色。

女主角 Madhabi Mukherjee 演得很好,眉宇之間盡顯寂寞少婦的心情。飾演 Amal 的 Soumitra Chatterjee 不算英俊,但演出風流自若。兩人都是孟加拉語電影史上名字響噹噹的演員。在現實中,Soumitra Chatterjee 的確挺有文學修養,擁有碩士學位,因為辦文學雜誌而跟導演 Satyajit Ray 結緣。Satyajit Ray 拍電影以外,也有出版人、書法家等多重身份。Soumitra Chatterjee 跟 Satyajit Ray 歷年合作了十多齣電影。至於 Madhabi Mukherjee,Satyajit Ray 兩齣在柏林影展奪得最佳導演的電影都由她主演。翻查 Madhabi Mukherjee 的資料時,讀到一則趣聞,就是在拍《寂寞夫人》時,因為 Madhabi Mukherjee 很喜歡吃包葉檳榔(這小吃在本片中也出現過幾次),弄得牙齒黑黑黃黃,Satyajit Ray 得從燈光和拍攝角度着手,設法隱去 Madhabi Mukherjee 這個敏點。

在 21 世紀看《寂寞夫人》,難覺得故事有什麼吸引之處,但從電影技法、演員表現和拍攝細節上看,它還是有很多精巧之處。

Thursday 14 November 2013

黑權大狀

友人關照,有機會優先看《黑權大狀》(The Counselor)。一口答應,除了因為貪小便宜外,也由於這戲台前幕後星光熠熠。劇本出自得過包括普立茲獎、年屆八十仍然筆耕不輟的美國作家 Cormac McCarthy(前作《No Country for Old Men》改編成電影《二百萬離奇命案》得了四項金像獎),由提名過三次金像獎(偏偏是最平平無奇的《帝國驕雄》(Gladiator)得到最佳電影)的英國導演 Ridley Scott 執導,主演的有 Brad Pitt、Javier Bardem、Michael Fassbender、Cameron Diaz、Penélope Cruz,還有主演《柏林蒼穹中》(Wings of Desire) 和憑《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Downfall) 拿下歐洲影帝的 Bruno Ganz。儘管陣容鼎盛,電影卻教人失望。

故事說人人都稱呼為 Counselor 的「大狀」(Michael Fassbender 飾)生活優渥,跟女朋友 Laura(Penélope Cruz 飾)愛得痴纏,跑去歐洲向商人(Bruno Ganz 客串演出)買鑽石訂造求婚介指。大狀出席生意包括販毒的 Reiner(Javier Bardem 飾)的派對,Reiner 說大狀未有充分利用他的專業優勢去賺錢。之後跟生意拍檔 Westray(Brad Pitt 飾)見面,大狀萌生參與利潤超豐厚的販毒生意。Westray 勸大狀不要,但大狀自信心強,不以為然。與此同時,大狀一個客戶是名有背景的女犯人,她外號 Green Hornet 的兒子因超速駕駛被扣查,大狀替她兒子辦了保釋。原來 Green Hornet 是墨西哥毒梟的手下,負責運毒。Reiner 那邪惡冷血的女朋友 Malkina(Cameron Diaz 飾)計劃搶走 Green Hornet 老闆的一大批毒品,設計把 Green Hornet 幹掉了。多方巧合加上不予求證,墨西哥毒梟見大狀「適時」將 Green Hornet 保釋外出,認定大狀有份搶走他們的毒品,誓要報復,而且手段非常殘忍……

在香港《黑權大狀》列為第三級電影,全因為片中有兩三幕異常血腥恐怖的殘殺場面,受害者中包括參演的其中兩個大明星。頭兩幕我還勉強「應付」過去,第三幕實在受不了,光聽不看,相信論震撼程度,比《127 小時》(127 Hours) 中 James Franco「壯士斷臂」一幕不遑多讓。此片教人失望並不是因為異常血腥的畫面,而是劇本頗為鬆散,對白連篇累贅,細節又顯得語焉不詳,加上導演沒法炮製出任何懸疑或驚慄的氣氛,徒浪費了一班有名氣且整體實力很好的演員。

電影大概想探討貪婪、慾念和死亡。但很多對白顯得造作,更沒有緊扣劇情,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影響了劇情的推演。

回看 Ridley Scott 三十多年來擔任電影導演的生涯,他的作品水準有點飄忽。出色的有《異形》(Alien; 1977)、《2020》(Blade Runner; 1982)、《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 1991)、《黑鷹 15 小時》(Black Hawk Down; 2001) 和上一齣作品《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2012) 等,難看的或負評多的也有《伴我雄心》(G.I. Jane; 1997)、《沉默的羔羊續集》(Hannibal; 2001) 等。拍攝《黑權大狀》時,他弟弟 Tony Scott 自殺身亡,為此劇組曾經停工一個星期。

演員方面,Michael Fassbender 戲份沒有預期的多,他演得很投入,但礙於劇本,大狀這個角色的悲劇性沒有發揮得淋漓盡致。Javier Bardem 和 Penélope Cruz 夫婦在本片沒有同場,卻同樣予人打醬油的感覺。Brad Pitt 的角色最多意思模糊的對白,造型也不算特別好看,最後也沒有好下場,彷彿是要徹底砸破自己的明星光環。Cameron Diaz 演鐵石心腸、貪念無窮的壞女人,角色本有發揮,奈何劇本寫得支離破碎,她本身也演技不足。

影片最後試圖製造一個冰冷而有格調的結局,可惜鋪排突兀,演員也有點力不從心。

Wednesday 13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真愛潛行

票的時候,主要是想看導演黑沢清,沒想過《真愛潛行》(リアル〜完全なる首長竜の日〜)於香港有機會在電影節以外公映。電影改編自乾綠郎的科幻推理小說《完美的蛇頸龍之日》(完全なる首長竜の日)。

電影一開始,浩市(佐藤健飾)和淳美(綾瀬はるか飾)一起生活,像一對恩愛的小夫妻。鏡頭一轉,浩市到醫院接受醫生相原栄子(中谷美紀飾)的指導,利用先進的器材跟自殺後昏迷的淳美做精神感應,試圖讓浩市進入淳美的潛意識,找出淳美突然無故自殺的真相。進入淳美的潛意識後,只見當漫畫家的淳美在創作血腥暴力的作品,並叫浩市務必找回那幅她認為是自己畫得最好的蛇頸龍的畫。可是,浩市對此卻茫無頭緒。浩市繼續和淳美做精神感應,漸漸產生一些恐怖的幻象。再調查下去,發現蛇頸龍畫的線索在他們童年時一起生活過的小島上,而且浩市看到所謂的真相竟然不是真的……

《真愛潛行》有份陰森的感覺,這不僅是淳美筆下的暴力漫畫中死狀恐怖的屍體會突然變成現實,還有是整個故事的氣氛很深沉,主角以外的角色常常掛着一副居心叵測的表情。故事的謎團分兩個階段揭曉。第一層有關昏迷的真相不難猜到,第二層有關蛇頸龍的源由則解說得有點拖泥帶水。但總的來說,此片不落俗套,有其獨到之處。

原著中淳美和浩市是姊弟關係,電影版改為情侶關係,增加了角色描寫的層次。

通過浩市和淳美多輪的精神感應,除了揭開肉體昏迷的真相外,也揭開了潛藏兩人心底多年的痛苦回憶。《真愛潛行》既有描寫浩市和淳美之間深厚的感情,也側寫了個人的罪疚和人類對環境保育的責任。由此可見,這戲有挺豐富的肌理。

兩個主角中,以佐藤健的表現較佳,除了中谷美紀外,小泉今日子、 オダギリジョー(小田切讓)、染谷将太、松重豊都有份參演,演出都不錯。

這篇匆匆收筆是因為不忍劇透。但不劇透,也就沒太多好說了。

Monday 11 November 2013

圖書館戰爭

本女作家有川浩同名小說《図書館戦争》(圖書館戰爭)之前改編成漫畫和卡通片,現在輪到電影。

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擬的世代,在昭和時期末尾,「純正主義」得勢,連年號也改為「正化」。國家嚴禁不良書刊,良化隊到處查收「禁書」,出版業和書店生意大受打擊。更有地下武裝份子以極暴力手法襲擊圖書館,政府卻彷彿置若罔聞。後來立法成立維護書刊自由的圖書隊,後者在圖書館裏藏着大批「禁書」。笠原郁(榮倉奈々飾)在學生時代曾獲圖書隊的堂上篤(岡田准一飾)幫助買到一冊心愛的小說,更為對方的帥氣和正義形象深深吸引,畢業後立志加入圖書隊。笠原郁身手敏捷,但做事大意,後來還是成為了圖書衛隊唯一的女隊員,卻自覺被堂上篤(笠原本人卻一直認不出堂上就是教自己魂牽夢縈的白馬王子)針對。她跟在隊中做文職工作的柴崎麻子(栗山千明飾)是好朋友,表現出色的新晉男隊長手塚光(福士蒼汰飾)後來對笠原表白。與此同時,義助圖書隊收藏良化隊不法行動證據的富商病逝,按照遺囑,資料全部轉交圖書隊。良化隊決定趁運送期間(公然)搶奪資料,甚至勾結支持審查言論自由的地下武裝份子,流血戰鬥一觸即發……

坦白說,這故事有太多的不足、犯駁甚至離譜的地方。國家容許以武力進行書刊道德審查,卻又賦予圖書隊武裝起來的權利,分明自相矛盾。試問有哪個政府這麼白痴立法容許本國有合法的武鬥而坐視不理?「純正主義」抬頭,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什麼人會加入良化隊?乖張的地下武裝分子有啥居心?他們手持大量武品,背後支持的是誰?既然政府嚴厲打擊書刊的言論自由,那為什麼會放過其他的媒體?還有,女主角加入圖書隊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因為她的白馬王子,《圖書館戰爭》的本質跟少女漫畫無異。

別以為《圖書館戰爭》是另一齣《字裏人間》,《圖》是槍戰動作片,《字裏人間》是愛慕文字的言情片。

《圖書館戰爭》的構思跟 1966 年杜魯福 (François Truffaut) 的電影《烈火》(Fahrenheit 451) 有類同之處。大學時,有一堂課老師把 Aldous Huxley 的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George Orwell 的《一九八四》(1984) 和杜魯福這齣改編自 Ray Bradbury 所著同名小說的電影拿來一起討論,從文藝作品看當代西方社會的言論自由。《烈火》中的社會把所有書本印列為禁品,政府通過互動電視節目等手段控制大眾思想,「消防員」的職責竟是把所有檢獲的書本燒光。主角 Montag(《祖與占》男主角之一 Oskar Werner 飾)是燒書員,某天任教師的年輕鄰居(《秋月春花未了情》金像影后 Julie Christie 飾)問 Montag 到底有沒讀過書,Montag 出於好奇,開始悄悄藏書,晚上讀諸如狄更斯的《塊肉餘生記》(David Copperfield) 等經典作品。後來東窗事發,老婆和上司都對 Montag 大為不滿。故事發展下去,有一個略帶奇情的結局。

看完《圖書館戰爭》,更想重溫《烈火》。

儘管以電影來說,此片不優異,它倒是跟現實世界有契合之處。片中的政府以維穩為由禁書,根本是拒絕思考。放眼四海,「不思考」的當權者可不少。

Sunday 10 November 2013

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遊戲

初讀報章雜誌的介紹文章,以為《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遊戲》(Ender's game) 是一齣狀似日本卡通片《超時空要塞》的兒童電玩式電影,這麼想也多少拜香港這個又長又爛的中文譯名所賜,怎料看下去才發現原來是需要思考道德問題的。

電影劇本改編自 1985 年美國作家 Orson Scott Card 的同名小說,由憑《真心無戾》(Tsotsi) 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 Gavin Hood 身兼導演和編劇。Gavin Hood 本身也是演員,在本片中主角 Ender 在太空軍事訓練學校裏所玩的感通遊戲中的那個 CG 巨人便是 Gavin Hood 自己客串演出的。

故事說外星蟲族侵略地球,在最後關頭勇敢的天才戰鬥員 Mazer 擊潰敵軍母艦打敗蟲族。此後五十年,地球雖然得享太平,但時刻關注蟲族的動向,擔心敵人再次入侵,佈設先進的軍事防禦工事和訓練學院,更著重培養有天分的孩子當戰鬥員。Graff 上校(Harrison Ford 飾)看中 Ender(Asa Butterfield 飾),利誘威逼他到太空軍事學院接受更高級的訓練。雖然 Ender 在那裏結識了女孩 Petra(Hailee Steinfeld 飾),但因為無法跟感情要好的姊姊 Valentine(Abigail Breslin 飾)聯繫,以及訓練和同學關係等壓力而鬱鬱不歡。女少校(Viola Davis 飾)不忿 Graff 上校對 Ender 的訓練方針。與此同時,情報說蟲族正準備再次侵略地球,Graff 安排當年擊退蟲族的傳奇人物 Mazer(Ben Kingsley 飾)親自訓練 Ender,直到 Ender 參加訓練最後一次的考驗……

原著的 Ender 是只有六歲的天才兒童,電影在年齡上作了調整。人類培養孩子當戰鬥員甚至指揮官,是因為作戰策略已經被看穿。Ender 當上總指揮官,還因為他擁有天才的調兵遣將能力。在片中 Ender 不斷承受超乎尋常的壓力,主要是因為 Graff 上校一直在挑戰 Ender 的極限。電影的結局可謂出人意表。但一直留心劇情的話,其實不難猜到真相。說到結局,《安》片也教人想起宮崎駿經典的動畫電影《風之谷》。

這電影實在讓人越看越悲哀。Graff 上校看來是為全人類安危苦心籌謀的志士,但這只是最表面的形象。他先是封鎖了 Ender 的電郵(令人想起對網管樂此不疲的國家),對孩子無情的訓練也跟逼害無異(嘴巴就說為人類福祉著想之類遠大目標)。再看下去,Graff 上校壓根兒是個軍國主義者,還利用小孩來打仗,甚至欺騙他們。這些設計足讓《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遊戲》超越一般的科幻電影,讓人思考一些道德哲學上的問題,例如高壓的軍訓是否合乎人情?任何偉大的目標都足以犧牲一個人的童年?Ender 在片末所下的決定,到底是他自願的還是被害的?蟲族和人類是不是就站在對立的兩點之上?蟲族和地球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是不是可以避免?以一齣娛樂片來說,《宇宙生還戰:安達的戰爭遊戲》對白太多,節奏也有點慢,但故事對於人性、戰爭、和平,甚至人類和其他動物的生存意義都有反省。

此片的小演員很搶鏡頭。三個「昔日」童星 Asa Butterfield、Hailee Steinfeld 和 Abigail Breslin 都有優異的演出,其他參加軍訓的「童子軍」的演出也很不錯。Harrison Ford 的戲份不少,但他的表情就是有點僵硬。也許,他最好的演出都在 1990 年代以前,好歹他曾經提名過奧斯卡影帝一次(《滅口大追殺》Witness, 1985 年度)。Viola Davis 戲份很少,但角色比較討好。跟 Asa Butterfield 合演過《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的金像影帝 Ben Kingsley 畫了個大花臉,發揮空間不多。

Thursday 7 November 2013

中國電影展:萬箭穿心

年的中國電影展買了票看呂麗萍拿金馬影后的《玩酷青春》,卻臨時出狀況把票送人了。今年只買了開幕電影《萬箭穿心》的票。宣傳稿說,這是「2012 年最好的華語電影」。雖然沒有也不可能盡看 2012 年的華語電影,也曉得這說法是有點誇張了,但總的來說,《萬箭穿心》還是一齣很好看的華語片。

故事改編自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說。在武漢一個三口家庭,丈夫馬學武(焦剛飾)在國營汽車廠當主任,老婆李寶莉(顏丙燕飾)在商集小鋪打工,兒子小寶在上小學。一家三口剛搬進大廈獨立單元的新居,馬學武就跟寶莉說要離婚。寶莉後來發現丈夫和汽車廠女工幽會。馬學武因為給工作單位辭退等問題,跳長江自盡。寶莉的好友小景(趙倩飾)認為厄運是出於李家房子風水不好,多條馬路穿過樓下,是為「萬箭穿心」。寶莉不相信命運,挑扁擔撐起這個家。十幾年後,小寶(李現飾)考完高考,暗中調查父親自殺的真相,發現寶莉和出獄流氓建建(陳剛飾)交好,更得知了爸爸的死跟寶莉有關……

此片的英文名字叫 Fung Shui,但故事跟風水、迷信沒有直接的關係。我說好看,是它的故事性和戲劇性豐富,劇本紮實,主演的表現很好,尤其是以全武漢話演出的女主角顏丙燕。她在戲中演出悲喜交集的辣妹子,五味紛呈。

光看外表,李寶莉稱得上天生麗質,但個性剛烈,狠狠把丈夫壓住。一方面是她自視高,覺得丈夫是鄉下人,娶她為妻是高攀。另一方面,是寶莉自己的個性使然。她發現丈夫對自己不忠,設計報復,間接造成了日後種種的不幸。丈夫死後,好友跟她說可能是房子的風水誤事,她烈性子又起,挑起擔杆做搬運勞工,又跟過氣幫會小頭目發生情緣。等到兒子金榜題名,考上大學,多年前寶莉自己種下的孽,終於因為兒子對她的怨恨而報卻自己身上……

《萬箭穿心》拍於 2012 年,同名原著是幾年前的得獎小說。有趣的是,李寶莉這個角色跟剛上映不久 Woody Allen 的新作《情迷藍茱莉》(Blue Jasmine) 女主角的遭遇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包括婚外情、報復丈夫、母子恩怨等。而最明顯的是兩個女主角都對她們自己堅持的那一套深信不疑,旁人怎麼誘導規勸,或引起的狀況怎樣打擊自己,她們都不為所動,先衝動發泄再算。

這戲讓顏丙燕拿了幾個影后獎,本來代表中國參加東京國際電影節的競賽,但由於當時中日關係緊張,片主臨時決定讓《萬》片退出,挺可惜的。後來電影在內地有公開放映,但票房成績並不理想。我看,在香港公映的機會也不大,但這電影倒是值得看的。

Wednesday 6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郊遊

年前慕名買了《愛情萬歲》的 DVD,但跟我其他很多 DVD 一樣,那片光碟仍然原封未動躺在盒子裏。想不到第一次看蔡明亮的電影,就是他所說自己最後的一齣劇情長片《郊遊》。我可是盡了力靜靜地看完了這 138 分鐘的片子。

對長鏡頭沒有什麼喜惡,覺得用得其所就成。據說,《郊遊》一如蔡明亮其他不少作品,運用了很多的長鏡頭。這戲的長鏡頭我並不完全享受,就是太多太累了。一方面跟故事的題材和氣氛有關,另一方面自問並不是一個可以很容易慢下來的人。

按我理解,《郊遊》是講一個失業的父親(李康生飾),老婆(楊貴媚客串)不願捱窮而離開了他和一對兒女。後來父親帶着孩子流浪,住過樹林、廢廈等地方。他白天在大馬路旁舉廣告牌,孩子就在附近遊蕩或逛商店。後來女兒在超市遇見晚上常到荒地廢宅餵食野狗的女店員(陸弈靜飾)。電影到最後是父親的回憶,交代他老婆(陳湘琪飾)離開的經過。

看《郊遊》最大的發現是李康生比我所想像會演戲很多。在本片裏,有三幕尤其突出:邊舉牌邊發呆然後唱《滿江紅》至淚流滿腮,深夜半醉半醒看到枕邊兒女用高麗菜替他做的「老婆」觸生傷情而猛地發作,還有最後跟老婆去廢墟餵食野狗時(跟老婆)盯着壁畫感情的醞釀、爆發到荼微。我就好奇,到底導演是怎麼跟演員合作拍出這些場面,或者是拍攝前到底排演了多少次?放映完畢,蔡明亮和李康生都出席了觀眾訪談,蔡導說,他和演員什麼彩排都沒有,就讓演員站在鏡頭前表演。假如這是真的,除了演員本身的功力外,也可見他和導演之間的默契。《郊遊》對白不多,大概可以預期劇本也只是大綱形式,由導演和演員溝通後便直接拍攝。

另一方面,蔡明亮反覆說,很感激欣賞他長鏡頭的人,願意跟他一同去體味人間很多漫長的等待。我就說了,用得其所的會接受甚至喜歡,不明所以或刻意製造的就很惱人了。

《郊遊》中很多場戲像裝置藝術多於劇戲表演。在我看來,很多場戲之間的連繫,還有運用的意象,其實有點(甚至相當)模糊,當中滲出的空洞和蒼涼不免有斧鑿的痕跡。

不完全享受《郊遊》,因為我重視電影的故事性和表達手法。對我而言,《郊遊》這兩方面帶點抽象,加上節奏慢,看一次,見識過就夠了。

Tuesday 5 November 2013

德國電影節:漢娜顎蘭-真理無懼

屆德國電影節的焦點導演 Margarethe von Trotta 很多作品取材真實人物傳記,包括她最新的一齣《漢娜顎蘭:真理無懼》(Hannah Arendt)。看這齣戲之前,對 Hannah Arendt (1906-1975)、導演 Margarethe von Trotta 和跟她第五度合作的女主角 Barbara Sukowa 都不認識。看完戲,三者都想多認識。

電影講述 1961 年著名猶太政治理論家 Hannah Arendt 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雜誌邀請,去耶路撒冷報導納粹的大屠殺戰犯 Adolf Eichmann 的審訊。Hannah Arendt 採用了一個帶哲學思辨的角度,沒有將納粹妖魔化,而是所謂 banality of evil(邪惡的平庸)的新立論,認為屠殺的罪魁禍首是麻木的官僚制度,不止納粹,跟連戰爭時的猶太領袖也關係,她並提出該反思集權主義。這個「反常規」的角度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猶太人和在納粹虎口餘生的倖存者。不僅學術界孤立她,連朋友也要跟她絕交。此外,電影也交代了 Hannah Arendt 年輕時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的一段師生戀。

儘管據說 Hannah Arendt 本人不喜歡別人稱她為哲學家,毫無疑問,她的教育背景、思考方式,還有提出理論的內容和角度,都難以和哲學互相分割。從電影的描寫所見,Hannah Arendt 是個追求絕對智慧的人。她是大屠殺的倖存者,逃出了集中營,避過了最可怕的事,但經過理性思辨,她還是接受《紐約客》的邀請,主動去接觸血腥的歷史,為的是要對自己、其他倖存者和所有的其他人留下一個(她認為)最真實的(思考)紀錄。報導刊登之後,Hannah Arendt 進入了一個黑暗時期,狹隘的思想爭執,還有人情冷暖,對她帶來了很大的打擊。

Margarethe von Trotta 執導的這齣電影沒有很具體地去評價 Hannah Arendt 的為人,但編導很小心處理細節,對於女主角的心性着墨挺重。有些對白不容易消化,看戲時得非常留心,但劇本寫來總算深入淺出。

飾演 Hannah Arendt 的 Barbara Sukowa 演技真的好,在鏡頭前將一個堅強、有智慧、敏銳、善於孤獨思考的知性女人演得淋漓盡致,硬要選最精彩的一幕,就是她在大學講堂對大班聽眾解說自己是怎麼詮釋和報導 Adolf Eichmann 的審訊。Barbara Sukowa 雖以英語唸對白,但感情收放自如。

Hannah Arendt 在《紐約客》寫的那篇報道後來結集出版了,題為《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Monday 4 November 2013

罪迷宮

天在電郵跟人聊起《罪迷宮》(Prisoners),我說很「喜歡」導演 Denis Villeneuve 上一齣作品《母親的告白》(Incendies;觀後感),寫罷也自覺不妥。畢竟,「喜歡《母親的告白》」是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說法。《罪迷宮》是加拿大法語系導演 Denis Villeneuve 第五齣劇情長片。《母》片在前年奧斯卡打進最佳外語片前五名後,產量不高的 Villeneuve 連續拍了《罪》片和另一齣由 Jake Gyllenhaal 主演的《Enemy》。但凡事總有代價:之前四齣作品都是 Villeneuve 自編自導,成名之後所拍的兩齣電影都是只導沒編。《罪迷宮》教我失望,因為我以《母親的告白》的水平來評判 Villeneuve 這齣明星不少的「爛衫」新作。

在賓夕凡尼亞州一個濕冷的感恩節,Dover 和 Birch 兩家八口一起慶祝。Keller(Hugh Jackson 飾)和 Franklin(Terrence Howard 飾)的么女 Erin 和 Zoe 出去玩後失蹤了。探員 Loki(Jake Gyllenhaal 飾)接手調查。Keller 認定是跟姑母 Holly(Melissa Leo 飾)生活輕度智障的 Alex(Paul Dano 飾)拐帶了兩個小女孩,但警方卻因為證據不足而釋放了 Alex。Keller 決定自己拷問 Alex,Franklin 和老婆 Nancy(Viola Davis 飾)知情卻沒有大力阻止。Loki 一路追查,在小區神父的地窖找到一具乾屍,然後在 Birch 家門外的燭光晚會中遇上可疑怪客,直覺相信對方跟失蹤案有關。最後,「分頭行動」的 Keller 和 Loki 不約而同終於找上了真正下手的人……

跟《母親的告白》相比,《罪迷宮》對主角性格的描寫不夠深刻,安排伏線的手法也沒那麼高明,電影拍成 153 分鐘實在是太長了。兩戲都跟宗教有關係,《罪》搬出了十字架和蛇,莽夫常靠唸經來「減壓」,在最後請出兇手交代兩句便了事,顯然不及《母親的告白》那麼深刻。《母》片的女主角因為宗教和種族的衝突而直接造成她的悲劇命運,宗教元素緊扣角色的遭遇和性格,寫得清脆、到位。假如劇本是出於 Denis Villeneuve 自己手筆的話,效果會不會好一些?

戲中兩個家庭本來過着幸福的生活,白人家庭的經濟條件比不上黑人家庭,Keller 經營小規模伐木生意,Franklin 的工作不詳,老婆 Nancy 當牙醫。案發後,Keller 的老婆大受打擊,Franklin 一家跟着程序走。粗獷火爆的 Keller「看不過眼」,便不擇手段甚至行私刑,看來較有學識的 Franklin 從絕不認同到後來默默在旁邊協助。Keller 有信仰,但在《罪迷宮》中宗教沒有給予弱者任何同情或力量,反而是案件的「元凶」。莽撞的 Keller 靠個人意志解決困難,有智有勇又鍥而不捨的探員 Loki 也一樣。

兩個男主角各有特色。Hugh Jackman 充滿強大的爆發力,火候分寸把握得剛好,再用力一點點恐怕就流於「萬梓良式演繹」了。增肥演出、衣著邋遢的 Jake Gyllenhaal 加入了一些小動作,表面低調,實在有勇有謀,表現也好。

《罪迷宮》演員表現好,導技也不錯,可惜故事為奇情而奇情,打了折扣。

Sunday 3 November 2013

雷神奇俠 2:黑暗世界

票時沒有好好分配時間,連續四天看不同電影節的戲。至於本週公映的電影,最初只打算在 Jackman 和 Portman 之間選一個,最後,《罪迷宮》(Prisoners;明天再談)看了,《雷神奇俠 2:黑暗世界》(Thor: The Dark World) 也看了。週末誰都不想寫太多或讀太多,故此先談《雷》片。

跟《鐵甲奇俠 3》一樣,故事也拉到《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上去。紐約一役後,Loki(Tom Hiddleston 飾)給拉回神界收監,Thor(Chris Hemsworth 飾)跟同伴忙於在人神和神界之外的其餘幾界平亂,Thor 的愛人 Jane(Natalie Portman 飾)留在地球。遠古時被 Thor 祖父打敗的魔靈界首領 Malekith(Christopher Eccleston 飾)感應到他製造的超強大能量而甦醒。陰差陽錯,這股給封印了的能量卻寄存在 Jane 身體之中。Malekith 打算趁五千年一遇的九界連線將強大的能量喚醒,繼而把宇宙變成屬於他的黑暗世間……

最近一兩年,超級英雄電影的打鬥戰面都差不多,連破壞的程度也似乎難以突破,總希望銀幕上的忠奸對決可以清脆利落一點。《雷神奇俠 2:黑暗世界》換上了電視導演 Alan Taylor,節奏比上一集快了(畢竟 Kenneth Branagh 是莎劇演員),也讓主角「插科打諢」,凡人犧牲色相,天神也得幫忙搞笑。

上集充當花瓶的金像影后 Natalie Portman 今集明顯增加了戲份,甚至要跟愛郎征戰沙場。Jane Foster 雖然是科學天才,但這角色的天職是男主角的愛情象徵,怎麼會有發揮的空間?當是她生產後不要馬上拍傷腦筋的戲,賺點快錢好了。

男主角 Chris Hemsworth 就像一塊優質牛排,喜歡的可以繼續大快朵頤,演技嘛,可以不提,但這更進一步顯出前陣子他在《一級雙雄》(Rush) 中能夠讓觀眾分辨到喜怒哀樂的演出有多可貴。演他弟弟的 Tom Hiddleston 在英國本土是性感象徵,但在《雷》片中的造型難看死了。話雖如此,Loki 是本片最有魅力的角色,Tom Hiddleston 的表現也很不錯。《雷》片要拍第 3 集,伏線都在 Loki 的身上。

要說驚喜嘛,復仇者聯盟其中一人客串了,還要是個笑點。另一方面,那個蓋上厚厚化妝的魔靈統領也算令人有點不寒而慄,翻看資料,原來是 Christopher Eccleston。當年在《同屋三分驚》(Shallow Grave) 他排名還在 Ewan McGregor 之上。之後跟 Kate Winslet 拍改編名著的《絕戀》(Jude)。可惜後來星運平平,這幾年參演最大型的電影竟然都是飾演用化妝搞得面目全非的壞蛋,包括本片和《義勇群英:毒蛇風暴》(G.I. Joe: The Rise of Corba)。

從 1990 年 Michael Keaton 主演的那齣《蝙蝠俠》(Batman) 開始,好萊塢英雄俠士電影的焦點便開始轉移到反角身上去。Thor 和 Chris Hemsworth 的個性都不(夠)突出,他的對手或同伴還比較有趣一點。相比之下,Robert Downey Jr. 演 Ironman,反過來將對手統統都壓下去,證明了個人的魅力,自然行情看漲。

Saturday 2 November 2013

亞洲電影節:無味壽喜燒

來《乒乓》已經是 11 年前的電影。當年銀幕上的組合窪塚洋介和井浦新(那時候用藝名 ARATA)在新晉作家前田司郎處子執導的《無味壽喜燒》(ジ、エクストリーム、スキヤキ)中重逢。這十多年來,真的沒怎麼看過或關注過這兩個男演員的演藝工作,只記得窪塚洋介是日本奧斯卡歷來最年輕的影帝。他們再度合作,卻有一份懷古的感覺。

有人說,這是日本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看完便知道那是個隨便到不行的比喻。電影中兩男兩女的主要角色,其中三人確實是大學同窗,沒見十幾年,關係粗淺得很。從他們的對話之中,隱約知道兩個男的有過誤會,其中一個男的好像暗戀(或明戀)過那個女的,但中間的細節都是空白的。而整齣電影,有不少段落也讓人有陣虛幻的不明所以的感覺。

大川(窪塚洋介飾)做兼職工作,跟女朋友楓(倉科カナ飾)同居,生活條件麻麻。對於生活,大川唯一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出國拍紀錄片,但拍什麼或怎麼拍,他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突然一天,十多年沒見的舊友、看似隱閉青年的洞口(井浦新飾)到訪大川家,兩人漫無目的逛了一會,決定要去海邊走一趟,還提議邀約另一個舊同學京子(市川実日子飾)同去。京子本身有奇怪的感情問題。儘管她覺得洞口的邀約莫名其妙,還是接受了。四人如期出發,還約定要吃一頓壽喜燒……

雖然從對白中知道大川有份兼職工作,似乎做得不錯,但他不要做全職工作,在電影中他就是躲在家裏悠閒地做點木工和吃東西。洞口更是沒有工作,言行還有點古怪。相比之下,兩個女的都很「真實」,有份工作,也有一些具體的煩惱,而不像大川和洞口那樣,看來總是(有點)不順心,卻又說不出他們的真正煩惱是什麼。

四人的海邊之旅並沒有預期那麼繽紛,走走停停聊聊,觀眾從中知道了大川、洞口和京子的一點往事,卻談不上是什麼美好回憶,什麼「青春的流逝、未來的盼望」,毫不深刻,最溫馨的竟然是回程時在車上聽的那首歌。終於四人吃了壽喜燒,各有不同的吃法,也沒所謂正宗不正宗,隔着銀幕看演員煮肉和淋醬油,就如看罷這齣電影時的感覺──中文片名已露端倪了:無味。

Friday 1 November 2013

德國電影節:路德維希二世

為新天鵝堡 (Neuschwanstein) 的魅力而買票看《路德維希二世》(Ludwig II)。然而,這位「童話國王」的故事雖然色彩豐富,卻談不上是什麼童話。

看本片之前,對路德維希二世本人和巴伐利亞王國都所知不多,看完這齣片長 140 分鐘的電影,總算對這些留下了一個基本的印象。翻查過一些有關二者的資料,對比一下電影的內容,本片編導顯然盡了很大的努力去嘗試把路德維希二世從成年前後到神秘死亡期間的重要章節都盡量收錄在電影之中。片中人物眾多,不熟主角或有關歷史的人,很可能感到有點難以消化。也因為塑材太多,一些情節拍得簡陋。全片在多處實景拍攝,風光如畫,算是勉強補償了因為故事寫得不夠完整而產生的失落感。

路德維希二世(Sabin Tambrea 飾)喜歡音樂和詩歌,在父王急病駕崩後便繼位。其時鄰國戰火有可能蔓延至巴伐利亞,天性敏感的路德維希二世卻寧願禮聘他極為欣賞的歌劇大師華格納到慕尼黑。不久,巴伐利亞戰敗,要作巨額賠償,路德維希二世則越來越沉醉於他的幻想之中。與此同時,身為國君,很多人都希望他早日成婚,生兒育女,日後繼承大統,但原來他(又)喜歡同性,跟 Richard Hornig(Friedrich Mücke 飾)有過一刻激情。戰爭過去,路德維希二世要興建靈感源於華格納歌劇的新天鵝堡。因為長期在宮外,建堡壘又動用了國庫大筆資金,朝中便有人密謀要罷黜路德維希二世……

本片把路德維希二世寫得有輕度精神問題似的。年輕時,他討厭戰爭和政治,很想逃避父王加諸他沉重的訓練。到他登基了,希望以藝術去教化世人,以和平的手法去排解普世紛爭,這當然無法如願,也令性格非常敏感的路德維希二世越來越神經質。

飾演男主角 Ludwig II 的 Sabin Tambrea 演得很投入,也跟路德維希二世一樣長得十分高大。但 Sabin Tambrea 在片中部份造型實在令人有點忍俊不禁。Sabin 高而瘦的身段令人聯想到日本卡通片中的歐洲美少年。不過,Sabin Tambrea 樣子帶邪氣,看來像邪惡版的 Ralph Finnes。現實中,路德維希二世(剛登基時)因為長得高大俊朗又帶點憂鬱,挺受人民歡迎。在本片中,演他同性愛人的 Friedrich Mücke 也許更好看一點。在現實中,據說路德希二世的同性愛人不只一個。看《路》片時,大概有些觀眾跟我一樣不曉得路德維希二世原來(可能是)好男色,上演第一幕男色場面時,都感到有點意外,我鄰座那個單獨來看戲的女觀眾就忍不住「呸」了一聲。

另一個較引起觀眾注意的角色是浪漫主義歌劇作家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影片沒有太詳細描寫華格納的生平,對於他(當時)惹人批評的事蹟(包括牽涉到風化案)也沒有提及太多,只是說他的政見令他成為一些政治圈中人的眼中釘。在現實中,路德維希二世是華格納的恩人,他給予華格納大量資金,讓對方真正「谷底翻身」,後來完成了鉅作《尼布龍根的指環》和另外幾齣歌劇。

總的來說,這戲拍得很美,佈景、燈光、光工、服裝等都非常優秀,但故事平鋪直敘,後半部越來越精神渙散,讓劇力大打折扣。

Thursday 31 October 2013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邊會看電影的女人幾乎都說要看《誰調換了我的父親》(そして父になる),這不一定是因為她們母愛氾濫,我看多是為了看福山雅治而已。這戲在香港的票房收入要過五百萬元,該不成問題。

這是是枝裕和執導的第十齣劇情長片,他同時兼編劇。連《誰》片在內,是枝裕和的戲看過五齣,比重不算低。但讓我選最喜歡的,還是首齣看的《下一站,天國!》(ワンダフルライフ)。後來看的《誰明赤子心》(誰も知らない)、《橫山家之味》(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和《奇跡》也不錯。鍾情《下》片是當年為了做字幕翻譯而看的,所以對劇情和畫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講述野々宮和斎木兩家同一天在同一家醫院生孩子,六年後,醫院通知野々宮良多(福山雅治飾)和斎木雄大(リリー・フランキー飾)當年他們把兩家的孩子調換了。一直受野々宮夫婦悉心管教和栽培的乖孩子慶多(二宮慶多飾)和受斎木夫婦寬鬆教養的琉晴(黄升炫飾)在本來不是他們所屬的家庭成長。接到電話後,兩對夫婦見面了,之後又安排孩子來一起聚會,最後更讓「兒子」到親生父母那邊小住。原本幸福過活的兩個家庭,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血緣和情緣,而引發出道德難題……

電影的故事和結局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設計,但觀眾仍不免會跟片中的兩對夫婦一同思考編劇設下的難題。

野々宮良多有學問有事業,工作忙碌,太太野々宮みどり(尾野真千子飾)是全職主婦,溫柔又疼愛兒子。野々宮一家住在東京市中心的高級住宅,孩子慶多要學習很多不同的東西,因為良多希望兒子從起跑線上便不落後於其他人。斎木雄大一家五口住在鄉下地方前鋪後居的電器店內,他擅長修理電器和機器人,常跟孩子玩作一團,太太斎木ゆかり(真木よう子飾)在便利店打工,擅長煎餃子,琉晴是家中的大哥,有時要照顧弟妹,愛玩,口頭襌是「噢賣吉」。兩家人後來讓孩子去跟親生父母小住,乖乖的慶多開始融入好玩的斎木家,有點皮的琉晴則害怕遵守「野々宮叔叔」的家規。

經濟能力較好的良多十分重視血緣,他不完全喜歡琉晴,但堅持要把他帶回自己的身邊。表面大大咧咧的雄大覺得血緣和感情一樣重要,無法因為慶多的血緣而漠視對琉晴的感情。

很明顯,雄大比良多更像一個好爸爸。但編導有為良多說項,提到他的成長背景。調換孩子的事正好讓良多這個成長有缺失的精英份子重新認識自己,讓自己真正成長。

飾演兩對夫婦的四名演員都表現平穩稱職,最搶鏡頭的也許是半路出家當演員的リリー・フランキー。福山雅治的戲份當然最重,但其角色不完全討好,性格和演繹都挺一貫的福山雅治的感覺。演良多父親、後母和岳母的夏八木勲(已故)、風吹ジュン和樹木希林都是資深演員。至於一班小演員,最可愛的其實是演琉晴弟弟的那個小演員。慶多和琉晴應該一樣大,但身高體型和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差距,有點不自然。二宮慶多看來乖巧可愛,但沒什麼演技可言,黃升炫表現的機會較多,角色也寫得比較有趣。

整體而言,電影拍得溫馨自然,對很多生活細節有簡單到位的描寫,節奏不徐不疾,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講家常事,卻沒有什麼悶場。

Wednesday 30 October 2013

亞洲電影節:暑假作業

近犯官非的張作驥在《當愛來的時候》(觀後感)和攝製《10+10》(觀後感)的其中一個單元後,剛發表新作品《暑假作業》。他之前所拍的六部劇情片,兩齣拿到金馬最佳電影(《黑暗之光》和《當愛來的時候》),所以在翻亞洲電影節的節目單時,很快就選了這一齣。這戲下月初才於台灣正式公映。

《暑假作業》是張作驥「家庭三部曲」的最終曲,2009 年的《爸,你好嗎?》和 2010 年的《當愛來的時候》分別寫父親和母親的故事。《暑假作業》則是描述孩子的故事。電影在新店的屈尺和台北市拍攝,製作期間遇上了三次颱風。故事說 10 的小寶(楊亮俞飾)有點自負,跟爸住在台北市。他父母打算離婚,妹妹苣蒻跟媽媽生活。祖母過世了,爸爸趁放暑假把小寶送去跟爺爺同住。在鄉郊小鎮屈尺,小寶進入了一所全校只有 27 個學生的小學,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包括了生活困苦但樂天的女孩「大熊」,還有跟小寶打籃球的原住民男孩。但在暑假快結束時,一宗事故令小寶對生命和成長有了新的體悟……

據說,這戲的劇本修改了二十多次。片長 109 分鐘,不算長,但部分劇情還是有點拖拉,焦點也有點散渙。小寶去屈尺過暑假是主軸,但他到了屈尺以後,劇情就有點夾東夾西,一時說困苦女同學的家庭生活(雙親在外面打工,三姊弟由年邁的奶奶照顧),一時說小寶跟幾個同學的關係,一時講祖父不滿意小寶父母要離婚又沒有管教好小寶的待人接物,一時又描述部分村民的有趣性格和生活點滴。這些支線就因為小寶來了屈尺而(勉強)聯繫起來,它們出現的次序和篇幅看來都有點隨意。

本片主角當然是演小寶的瘦瘦小帥哥楊亮俞,有時候一臉自信,有時候顯得抑鬱,演出偏向內歛,對白中略帶刻薄的笑話或冷幽默,猝不及防,挺過癮的,他也憑本片提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

電影拍攝鄉鎮生活,不忘展示張作驥本人偏愛的低下層生活,他在訪問中曾經表示,台灣社會低下層特別有能量。在《暑假作業》中,雖然鎮民的物質生活不豐富,但他們看來樂天知命,小社區裏人情味濃厚,長得兇巴巴的男人都樂於助人,說話劈里拍拉的女人都充滿愛心。看着銀幕上流動的人情,煩惱很少,歡笑很多,也許這是編導認為孩子眼中的成人生活。但給城市或歲月染整過的人眼中,《暑假作業》不免有點單純,比較接近兒童電影。

Tuesday 29 October 2013

東歐電影風雲:鐵人

泛在戲院公映的電影有時候跟 TVB 的電視節目一樣,創作誠意同觀賞價值都不高,遇上有什麼電影節,一定盡量參加。康民署搞的《東歐電影風雲》活動選映了從 1960 至 2010 年代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共十齣電影。計展人羅卡在節目小冊子中這樣寫道:「東歐電影內涵的豐富、表現方式的多姿實在不能簡單地解釋為對專制政權的反抗或個人表現自由的爭取……它的眾多佳作表現了對民族歷史文化的體認和反思,對人類生存處境的關懷和痛切體驗;特別是對戰亂、暴力、貧困、控壓、死亡的恐懼、逃避和抗拒,對人世間的不公不義、荒謬醜惡的諷刺描繪,對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的承擔;這都成為東歐電影能流傳不衰的普世價值。」

選了南斯拉夫的《沒有天空的都市》(Underground; 1995) 和波蘭的《鐵人》(Człowiek z żelaza; 1981),恰巧兩片都在康城影展中拿下了金棕櫚獎。看完《鐵人》,翻查了一些資料,這戲是導演 Andrzej Wajda 於 1977 年拍攝的《大理石人》(Człowiek z marmuru) 的續集,也因此讓它成為首齣在康城影展奪得大獎的續集電影。

故事以 1980 年代初波蘭團結工會 (Solidarity) 成為政治改革新勢力的一場抗爭運動為背景。但在此以前十多年,民間要求改革的聲音已經高漲。主角 Maciej(Jerzy Radziwiłowicz 飾)的父親 Birkut(同由 Jerzy Radziwiłowicz 飾)正是電影《大理石人》的主角(角色原型構建於真人真事),在 1970 年的抗爭運動中喪生,從此影響了 Maciej 的一生。Maciej 從大學輟學,由華沙轉到格旦斯克的列寧船廠打工,並加入了工會,積極搞抗爭運動。

《鐵人》表現故事的手法和《大理石人》差不多,都是通過一個要尋訪主角的過去和現在的報道人角色來拼貼出主角的經歷。《鐵人》裏牽線的是電視台記者 Winkel(Marian Opania 飾)。Winkel 在官方媒體工作,曾是正直的記者,吃過虧後變得「識時務」,上司派他去格旦斯克採訪,好製作一個配合官方立場的節目,同時警察又指派 Winkel 混進船廠去找黑材料。《鐵》片通過 Winkel 跟不同的人做訪談,逐步揭開已成工會骨幹的 Maciej 是如何一路走來,這些人包括 Maciej 的妻子 Agnieszka(Krystyna Janda 飾,正是《大理石人》中為了畢業習作而追查 Birkut 身世,卻因此受打壓的那個女學生,後來嫁給了 Birkut 的兒子 Maciej)、大學的同窗、船廠的老員工 Anna Walentynowicz(由本人飾演)等。最後,Winkel 選擇站在工會的一方,而這時候工運也走到尾聲……

不熟悉那一段歷史,又不知道《大理石人》和《鐵人》兩片的關係,看戲時確實間中有點不明所以。但讀過參考材料後,回憶電影的內容,便能體會到編導創作的熱情和對歷史和政治的視野是多麼的厲害。電影中登場的人物挺多,故事富戲劇性,在觸及具體歷史事件的地方加入了真實的紀錄片,除了 Anna Walentynowicz 外,當時團結工會的領袖、後來的波蘭總統華理沙 (Lech Wałęsa) 也參演了一角,戲份不算少,最有演技發揮的一幕是他替 Maciej 和 Agnieszka 證婚那場戲。上面提到的老員工 Anna Walentynowicz,她遭船廠解雇時,也惹起過一陣風波。

天主教在波蘭有很深刻的背景,已故名導奇斯洺夫斯基拍過以十誡為題材的電影,情誡和殺誡更拍成長片,《鐵人》也寫出了這一點。例如 Maciej 在革命成功之後,便把他在船廠裏造的鐵十字架樹立在(死後遭挖墳清算的)父親遇害的地方。Maciej 和 Agnieszka 結婚,又是在天主教教堂舉行。此片最好看的是人性,Maciej 沉默刻苦,Agnieszka 意志堅定,Winkel 轉變立場,Maciej 舊同窗見風駛舵等等,都寫得和演繹得自然而恰如其分。

男主角 Jerzy Radziwiłowicz 純真正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因為種種磨劫而熔煉成鐵。演他妻子的 Krystyna Janda 率性帥氣,演出細膩,在 1980 年代得過康城影后殊榮。翻查資料,Krystyna Janda 的首任丈夫 Andrzej Seweryn 原來也有參演本片,就是扮演威逼記者 Winkel 找工會成員黑材料的那個高大警官。2009 年,《鐵人》導演 Andrzej Wajda 跟她再度合作,拍攝《我懷念的》(tatarak),讓 Krystyna Janda 在鏡頭前訴說對亡夫(第二任丈夫)的思念之情。去年初香港的歐洲電影節放映過,她演得好,但電影我不特別喜歡。

Monday 28 October 2013

德國電影節:浪蕩美少年

年德國電影節計劃看四齣戲,焦點導演 Mararethe von Trotta 的《靈視人生》(Vision - Aus dem Leben der Hildegard von Bingen) 因為撞期無奈放棄。還好開幕電影《浪蕩美少年》(Oh Boy) 買到票。

帶着期望看《浪蕩美少年》,這是 Jan Ole Gerster 自編自導的處子作,在今年的德國電影大獎上一舉奪得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男主角、男配角、配樂六個獎。片長僅 88 分鐘,全片黑白拍攝,彷彿是柏林版的《尤利西斯》(愛爾蘭文豪 James Joyce 於 1922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主人公是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廣告推銷員,故事描寫他在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

《浪》片的主角 Niko(Tom Schilling 飾)是個沒有把法律學位唸完的輟學生,他生活無目標無理想。在一天之內,女朋友跟 Niko 分手,心理分析員說 Niko 情緒不穩不讓他重領駕照,地鐵售票機壞了而逼使 Niko 搭「霸王」車,老婆有情緒問題的寂寞鄰居送了 Niko 難吃的肉丸子,把最後的零錢都給乞丐後才發現老爸已經斷絕接濟自己,老爸知道 Niko 遊手好閒拒絕繼續每月給 Niko 匯款,跟朋友 Matze 去買毒品遇上寂寞的老奶奶,巧遇以前 Niko 有份欺負的女同學 Julika 復又輾轉兩人差點做愛了,在酒吧遇上一個神秘男人(Michael Gwisdek 飾),對方告訴 Niko 自己離去柏林六十年後回來,不久便在酒店門外暈倒街頭……

這一天,還有一個小不幸周而復始襲擊 Niko,從早到晚因為不同的原因他就是無法喝到一口咖啡。

這電影像一齣悲喜劇,通過在柏林街頭遊逛的 Niko 帶點荒謬的自身遭遇,試着看人如何希望融入生活/社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或角色。Niko 追求的那一口咖啡顯然是編導運用的象徵。才不過是一杯咖啡,在偌大的柏林,命運與巧合互相捉弄,就是買不到喝不了。很多時候,生活中的各種無奈亦若如此。

例如 Niko 陪 Matze 去片場看 Matze 的朋友拍電影,朋友說 Matze 天分高演技好,但 Matze 對於工作和演戲就有他自己的一套。結果,朋友出頭當主角了,Matze 繼續跑龍套。不過,Matze 好像自得其樂。雖然物質生活一樣不豐富,比較之下,Matze 就比 Niko 過得快樂,因為他知道自己有所求,有所不求。

又例如 Niko 看完 Julika 的表演,兩人在街上聊天,一班醉漢來騷擾 Julika,Julika 看穿對方的過去和心結,醉漢老羞成怒,結果挺身護花的 Niko 當殃。這班街頭碎漢,Matze 朋友家裏寂寞的老奶奶,還有 Niko 隔壁的那個苦男人,他們都代表了生活中不同種類的苦悶。Niko 的一天浪遊就是編導描畫的浮世繪。

香港的中文譯名叫《浪蕩美少年》,儘管男主角 Tom Shilling 長得不醜,但從外型到年紀,都跟「美少年」有段距離。不過,他倒是把角色的內心戲詮釋得不錯。客串演出一幕的柏林影帝 Michael Gwisdek 憑着幾分鐘的戲分拿下了德國電影大獎的最佳男配角,無疑他的演出自然瀟灑,但其角色不至於對故事起畫龍點晴的作用。去年歐洲電影節選映的《我還沒有生日》(Das Lied in mir) 中,Michael Gwisdek 演女主角養父,表現較為搶鏡。不少配角演員也見特色,又以演 Julika 的 Friederike Kempter 比較突出。

總的來說,《浪蕩美少年》雖然有少許造作,但手法簡約自然,不落俗套,值得一看。

Sunday 27 October 2013

2013 影視歌曲隨選

筆按:Alex 君請假幾周,《周日名采》不日恢復。

年看過的電影和電視劇中,下面這幾首歌曲比較有感覺。

《Favourite Song》Kaiser Cartel

美國的校園片或跟校園和青春有關題材的電影一向比較容易引起我注意。《校園心曲》(Liberal Arts) 不過不失,這齣戲最記得的包括這首歌。

《Littlest Things》Lily Allen

《分手再愛你》(Celeste & Jesse Forever) 部分別致,最吸引的(竟然)是甫開場用這首歌當配樂拍攝男女主角從相愛到結婚的一段。

《No Other Love》Jo Stafford

《大師》(The Master) 是齣野心之作,主演精彩,整體看來卻有點一頭霧水。不過,在預告片和電影中都用上的這首老歌就一聽傾心。

《I Wonder》Rodriguuez

目前看來,紀錄片《尋找隱世巨聲》(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很大機會是我的年度之選(不計老電影)。我真心覺得,Rodriguez 比 Bod Dylan 精彩多了。

《Young and Beautiful》Lana Del Ray

2013 年電影版《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無疑是齣喜劇片,幸而 Lana Del Ray 這首插曲還算有點味道。

《I'm So Excited》The Pointer Sister

《High 爆雲霄》(Los amantes pasajeros) 是今年另一個電影災難,但艾慕杜華找來了這首舞曲,總算讓我找到一個會記住有這麼一套電影的理由──那陣霉香的 1980 年代的味道。

《幸福不是情歌》劉若英

台劇《兩個爸爸》的片尾曲。追劇真的好幸苦,看了十七集便停止了。「奶茶」文藝和知性的感覺向得我心。的確,甜言、禮物、情歌並不就是幸福呢。

《The Luckiest》Ben Folds

也許,《回到最愛的一天》(About Time) 就是廉價的小品,善良的男主角加賢淑的女主角讓再殘酷的萬物周期也變得像一抹冬陽那麼溫柔。

《How Long Will I Love You》Jon Folds, Sam Sweeney & Ben Coleman

Ellie Goulding 的版本婉約優美,但電影中這個編曲澎湃一點的版本更教我感動。

Thursday 24 October 2013

盜海狙擊

長達 134 分鐘的《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平凡中有不平凡,但其不平凡不足以使它成為不朽。儘管如此,這戲還是拍得非常緊張刺激。

Paul Greengrass 在電影圈成名才不過這十年左右的事情。他和 Matt Damon 合作過幾部電影,將對方打造成以好萊塢的標準來說似模似樣的動作英雄。2006 年他憑《聯合 93》(United 93) 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看得出他擅拍節奏緊湊的動作片,影片常有軍事、情報、政治等元素。本片改編自 Richard Phillips 的著作《A Captain's Duty: Somali Pirates, Navy SEALS, and Dangerous Days at Sea》,講述 2009 年美國人 Richard Phillips(Tom Hanks 飾)任船長的貨輪在索馬里海域遭海盜搶劫,他為拯救船員,自願成為人質,被海盜首領 Muse( Barkhad Abdi 飾)等人挾持。之後海盜和 Phillips 船長困在救生船上五天,在海上與美軍對峙,最終海豹突擊隊出動拯救人質……

翻看一些資料,當時有美軍官員說,這足以拍出一部精彩的電影。結果,還由金像影帝 Tom Hanks 主演。文首說此片平凡中有不平凡,因為它並不是一齣純粹的好萊塢動作電影,而是一齣可以不同的角度閱讀的電影。

1990 年代,索馬里結束長期獨裁統治,卻隨即陷入無政府狀態,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民不聊生。與此同時,外國大型漁船到非洲國家沿岸海域捕魚,幾乎掏空附近一帶的海洋資源,嚴重影響本地漁民的生計,不少索馬里人被迫鋌而走險當上海盜,但他們背後有龐大的犯罪網絡,失手就擒的多是基層人員。把這些現實背景套進《盜》片的故事,便看到編導不是在拍一齣平凡的動作片。

海盜挾持船長逃亡,之前國際海上衞隊不是沒人搭理就是愛理不理,但最後還是派員到場營救,駛來幾艘軍艦包圍小小的救生艇。先進的軍械和幾把機關槍對壘,是個荒謬的對比,強大的軍事力量不見得就能提供足夠而所需的安全感。

劇情推演的節奏很快,人性和角色的心理描寫也有兼顧,例如 Phillips 船長看見其中一個年幼無知的海盜腳受傷了,主動提出幫對方包紮傷口,一時間救生艇上的人各有不同的反應。看到這一段,我突然有點同情那幾個海盜,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吧。也許 Muse 一夥人都是為勢所逼,但他們出海搶劫本來就不對。

說起為勢所逼,在電影一開始,Phillips 開車去飛機場的路上和送行的妻子閒話家常,不住表示擔心子女的生活艱難。即使影片沒有拍出來,觀眾也可以想像得到,Phillips 的子女生活再不容易,也該比 Muse 這些人優勝。

Tom Hanks 貴為影帝,把 Phillips 船長這個寫得有點平淡的角色演繹得肌理分明。演海盜首領 Muse 的 Barkhasd Abdi 有一份素人的無畏,在影帝面前毫無懼色。

以影片的題旨和格局看來,在明年的奧斯卡,《盜海狙擊》可能獲得一些提名。

Tuesday 22 October 2013

戴安娜

曉得看王室名人傳記片的人多抱着什麼期望看《戴安娜》(Diana)?電影在外國風評麻麻,本地的影評人也不怎麼唱好。以戲論戲,《戴安娜》的拍攝手法平庸,內容也很單薄,更是絕對無法滿足觀眾的窺秘或求真的欲望,加上飾演戴妃的 Naomi Watts 造型跟那逝去的傳奇有一段距離(不是說 Naomi Watts 不漂亮,而是她和 Lady D 的樣貌真有些分別),影片給打個低分數也無話可說。不過,在 IMDb 上《戴安娜》只得 4.8 分實在是太離譜。

故事並不是詳述戴安娜王妃(Naomi Watts 飾)的一生,而是「揭露」她一段秘密戀情。一切從戴安娜死前兩年(1995 年)開始,她在倫敦邂逅巴基斯坦籍心臟外科醫生 Hasnat Khan(Naveen Andrews 飾),兩人相愛,已跟查理斯王子分居多時的戴安娜更一心要跟 Hasnat 結婚,但 Hasnat 擔心家族不接受,更害怕假如跟戴安娜結婚要面對巨大的媒體壓力。為了引起 Hasnat 的注意,戴安娜故意跟埃及裔富豪公子 Dodi Fayed(Cas Anvar 飾)相好,甚至利用媒體力量來「宣傳」……

看《戴安娜》之前,並沒有聽過這段秘聞,到看完電影,自然要去「補課」。據戴安娜的管家 Paul Burrell 透露,戴妃和 Hasnat 的確交往過,在 1997 年 6 年由戴安娜提出分手。電影中說,戴安娜曾到巴基斯坦探訪 Hasnat 的家人,也真有其事。1997 年 8 月 31 日戴妃魂斷巴黎,Hasnat 有出席在西敏寺舉行的葬禮。2004 年,Hasnat 向警訪透露,他和戴安娜的戀情在 1995 年夏天開始。2008 年,他應法官要求為戴妃的死因研訊以書面作供時稱,傳說戴安娜遇上車禍前曾經懷孕,Hasnat 指該無此事,因為據他所知,戴安娜一直有服避孕藥。從這些蛛絲馬跡可見,二人的秘戀很可能真有其事,但是電影劇情有多真實,觀眾(甚至連編劇)自然不得而知。

演戴安娜的澳洲女演員 Naomi Watts 很努力,整體來說,演得不錯,有幾場戲尤見功力,包括戴安娜跟 Hasnat 提分手的那一場。公平一點地說,不要因為她長得不像戴安娜便一味批評她不好。演 Hasnat Khan 的印度裔演員 Naveen Andrews 表現不過不失。

電影既以戴安娜為主角,除了她兩個兒子威廉和哈里曾經曇花一現外,其他的王室成員竟然都沒有出現過,至於盛傳的王妃其他情人,當然也沒有提及了。

看《戴安娜》,就發現她是個極度脆弱的等愛的女人。電影沒有交代到底她是不是真心愛着/過前夫查理斯王子,但她表示因為丈夫有外遇而覺得被忽略,很受傷。跟 Hasnat 的關係變酸,她再次感到悲慟,哀訴真愛就是跟自己無緣,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還是抓不住。在我看來,在片中除了戴安娜可憐外,那個被她利用來施以激將法的 Dodi Fayed 也很無辜,最後甚至連命也賠了。

戴安娜很努力去走出她自己的路,然而,到最後就是沒有人在終點張開雙臂迎接她。美人聲聲慢,最終化成歷史裏的嘆息。

Monday 21 October 2013

情迷藍茉莉

管不是 Woody Allen 的粉絲,他近年大部份作品也看了。《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 可說是他其中一齣結局最悲慘的電影。

在上大學的 Jasmine(Cate Blanchett 飾)為了下嫁一見鍾情的 Hal(Alec Baldwin 飾)而輟學。老公靠財技投機倒把而名利雙收,Jasmine 過着逛街購物搞慈善活動的闊太生活。Hal 的非法勾當曝光,被補下獄後上吊自殺,政府充公 Jasmine 所有財產,她被迫從紐約飛到三藩市投靠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 Ginger(Sally Hawkins 飾)。落難的 Jasmine 勢利依然,同時有輕微的精神分裂,對 Ginger、Ginger 的男朋友 Chili(Boddy Cannavale 飾)以及三藩市的一切都百般挑剔。後來 Jasmine 痛定思痛,決定進修,重新上路,又受同學邀請、帶着 Ginger 出席派對。Jasmine 遇上富有鰥夫 Dwight(Peter Sarsgaard 飾),Ginger 則遇上 Al(Louis C.K. 飾),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情緣……

《情迷藍茉莉》的故事比上述的主線要更豐富一些。例如 Chili 帶着他的藍領工友 Eddie 去見 Jasmine 和 Ginger,從此引出一段落難貴婦到牙醫診所打工的戲。劇本也常常倒敘 Jasmine 在紐約的風光生活,跟她在三藩市的淒慘遭遇形成了一對平行時空,既對比了 Jasmine 今昔的生活,也交代了這個麻煩女人如今潦倒的前因後果。

電影固然以 Jasmine 為主角,她妹妹 Ginger 戲份也不少。Ginger 跟前夫 Augie(Andrew Dice Clay 飾)離了婚,原來是 Hal 所害的。Ginger 和車房工人 Chili 交往,快要共賦同居,卻因為 Jasmine 到訪而打住。之後 Ginger 陪 Jasmine 去派對,無心插柳,跟 Al 打得火熱,逼得 Chili 發難,讓 Ginger 看清楚霧水情緣的真面目。從平行時空之中,觀眾也發現 Hal 有外遇,更不止一個,但 Jasmine 選擇忍氣吞聲,直到忍無可忍要爆發了,卻一手造成她自己後來的困境。

有趣的是,不管貧富,Jasmine 就是嫌棄沒她長得漂亮(或據她自己所說沒她那麼聰明)的 Ginger,但 Ginger 對於跟她一起受養父母養大的 Jasmine 非常包容,甚有愛心。事實上,包容、率真等優點在 Chili 和他的工友/朋友身上也看得見,也許編導就是要諷刺所謂上等名流的勢利和不知足。這跟美國東岸和西岸的文化差別有沒有關係?便不得而知。

Jasmine 跟 Hal 前妻所出的兒子 Danny(Alden Ehrenreich 飾)的關係是另一條小副線。風光的時候,Danny 十分崇拜爸爸,但老父鎯鐺入獄,Danny 接受不了,也把責任推到後母身上。Danny 再不想見到 Jasmine,固然教 Jasmine 很傷心,但 Danny 本身也自欺欺人。

《情》片最突出的主題是「謊言」。Hal 的人生,成也謊言,敗也謊言。Jasmine 的人生一樣謊話連篇。她認識了 Dwight,本來是個黃金機會,可惜她不肯面對自己和現實,為了顏面,胡態復萌,謊話連篇,到頭來反而給自己弄砸了一切。

Cate Blanchett 固然精彩,端莊雍容或失魂落魄,舉手投足都戲劇效果十足而火候剛好。演 Ginger 的 Sally Hawkins 也活潑風趣,甚為矚目。

Thursday 17 October 2013

華麗後樂園

於 Steven Soderbergh,這幾年是邊罵邊看。自 2000 年起,他的作品看過十一齣,包括最近這齣據說是他最後一部的劇情片(實際上是替 HBO 拍攝的電視電影)《華麗後樂園》(Behind the Candelabra)。較早前的同志電影節 (HKLGFF) 率先放映了。香港的中文譯名準是語帶相關,既指作風華麗的主人翁私底下活在「後樂園」,也指男同性戀肛交的「後樂園」。

故事以金光燦爛的已故美國鋼琴娛樂家 Liberace(Michael Douglas 飾)人生最後十年和他的「養子」Scott Thorson(Matt Damon 飾)的關係為主。一直跟寄養父母生活的 Scott 通過友人介紹結識了 Liberace。Liberace 覺得自己跟 Scott 一見如故,索性先聘 Scott 當私人助理,再找律師正式「領養」Scott。後來 Liberace 整容,還要把 Scott 整得跟自己一模一樣。Liberace 風流,Scott 為了留住「養父」的心而吃藥減肥,引起了副作用,嚴重影響兩人的關係……

跟 Soderbergh 最近幾齣作品比較起來,《華麗後樂園》算是拍得最完整的一齣。故事、演員、製作都比較紮實,但有些地方仍不免造作賣弄。

電影的焦點全落在兩名男主角 Michael Douglas 和 Matt Damon 身上。前者扮演終生未曾「出櫃」但性向昭然若揭的 Liberace,真有千年妖物的味道。Douglas 對角色拿捏準繩,表面誇張但內心戲演出層次分明。Matt Damon 演(看來)性格單純的鄉巴小子,因為化妝和燈光,初登場時的確教人眼前一亮。後來為了取悅「姥姥」而嗑藥,復又酗酒,放浪形駭,也演得很不錯。基於角色設定,Michael Douglas 注定比 Matt Damon 搶鏡頭。但看看 Matt Damon 這一年所拍的其他電影,其角色之類型和演繹的水準,他實在提升到影帝的水平了。

這些年來,Steven Soderbergh 的電影演員陣容挺強,在選角方面常有一點意外驚喜。《華麗後樂園》找來年逾八十的老牌女星 Debbie Reynolds 客串演出 Liberace 的媽媽,從良多年的「昔日壞孩子」Rob Lowe 扮演整容醫生,兩人戲分不多,但表現生猛,為影片注入了一點笑聲。

Liberace 去世多時,最後證實死於艾滋病。有趣的是,在他生前,雖然表演風格和舉手投足都顯示他該不喜女色,但他和經紀人一直製造各種假像,叫觀眾相信他是異性戀的,結果還真有不少女性觀眾對 Liberace「痴心一往」。故事的另一主角 Scott Thorson 最近又公開接受訪問,再次表明自己跟 Liberace 認識時年紀尚幼,搞不清楚自己愛男還是愛女,所以他跟 Liberace 還真的是「父子」關係。他自言,自己有個相交多年感情要好的女朋友。在 YouTube 上看了幾段 Scott Thorson 接受不同美國清談節目主持人的訪問,越看越覺得有《華》片中 Liberace 在大眾媒體中放煙幕彈的影子。在片中,兩人後來「因財失義」,倒跟感情生變有直接的關係。

雖然《華麗後樂園》牽涉到同性戀,但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齣同性戀題材甚至探討同性戀的電影。它就是借兩個大明星去拍一個跟同性戀有關係昔日名人的故事罷了。

Tuesday 15 October 2013

一級雙雄

很喜歡賽車運動,最初看到《一級雙雄》(Rush) 的電影海報時,實在興趣不大。每年十一月,澳門舉行三級方程式 (F3) 格蘭披治大賽。在二三十年前,本地電視台仍視之為年度體育盛事,做很多宣傳。隔着熒光幕聽到隆隆的汽車引擎聲便覺得很煩躁。誰要看,我一定躲回房中。《一級雙雄》講的賽車故事發生在更早以前,我當然不知道 James Hunt 和 Niki Lauda 的對決。話雖如此,從電視的體育新聞,還有後來讀體育雜誌,自 1980 年代中期開始,拿過一級方程式 (F1) 格蘭披治賽車冠軍的選手,大部分還是知道的。本片主角之一 Niki Lauda 最後一次(第三次)贏得世界冠軍時,香港的電視台把他譯作「路達」,之後的畢奇 (Belson Piquet)、普魯斯 (Alain Prost)、冼拿 (Ayrton Senna)、文素 (Nigel Mansell),都是我成長期的世界冠軍車手。

本片故事主要圍繞 1976 年一級方程式賽季英國車手 James Hunt(Chris Hemsworth 飾)和奧地利車手 Niki Lauda(Daniel Brühl 飾)的對決。兩人早年在三級方程式賽車中已經碰過頭,同樣家境不俗,但因為喜歡賽車而不為長輩喜歡。Lauda 除了駕駛技術高超,也精於車輛改造,他拿貸款買一級方程式的出賽資格,1975 年拿下第一個世界冠軍。James Hunt 有天分,成名早,為人風流,性格跟 Lauda 剛好相反。1976 年賽季開始,Lauda 一路領先,直至在賽道佈滿危機的德國分站,Lauda 遇上嚴重意外,Hunt 乘機大幅收復失地。Lauda 因為 Hunt 窮追而燃起鬥志,重傷後六星期便重返賽場,二人最終在富士山下的鈴鹿賽車場決一勝負……

導演 Ron Howard 童星出身,也算生於演藝世家,二十多歲開始當導演,最終憑《有你終身美麗》(A Beautiful Mind) 得到奧斯卡導演獎。他的作品挺多在香港上映過,我也看過八九齣,從 1985 年的《天繭》(Concoon) 到現在《一級雙雄》,不覺快三十年了。他拍片的題材算多樣化。這次執導賽車片(並非我喜愛的題材),計算準確,出乎意料,挺緊湊好看的。全片懷舊味濃,節奏感強,加上注重細節,兩個男主角各具丰采,是這幾個月來比較精彩的娛樂片。

編劇 Peter Morgan 是英國人,熟悉 James Hunt 的事蹟,他移居奧地利後,跟 Niki Lauda 見面,提到欲把 1976 年賽季的激鬥故事搬上銀幕,Lauda 大表贊成,還提供了不少資料和專業意見。在電影中,Lauda 和 Hunt 雖然在賽道上鬥個你死我活,到 Lauda 受傷後,情況卻慢慢改變,並非傳媒估計的冤家勁敵,而是漸漸暗中互相欣賞對方的天賦,通過競爭來克服自身的缺點。

向來「木口木面」的雷神 (Thor) 澳洲男星 Chris Hemsworth 演風流車手 James Hunt,意外地生動帥氣,挺討喜的。德西混血男星 Daniel Brühl 十年前憑《快樂的謊言》(Good Bye Lenin!) 拿下歐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之後星途順利,參演過一些好萊塢大片,包括在《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 飾演痴心的狙擊手小兵英雄。他演 Niki Lauda,戴上假牙,確實挺像真實的 Niki Lauda,但在外型上無疑不能跟 Chris Hemsworth 相比,不過仍甚有型格,加上內心戲多,發揮得不錯。演兩人另一半的女星也各有特色。演英國名模 Suzy Miller 的 Olivia Wilde 挺有艷光,演 Lauda 太太 Marlene 的 Alexandra Maria Lara 則像歐陸華麗貴婦。但若說演技發揮,礙於角色所限,實在不多。

邊看《一級雙雄》,邊會想到底假如自己身歷其境,在滂沱大雨下的鈴鹿賽車場,到底會如 James Hunt 般豁出去,還是像 Niki Lauda 通過計算而作出其他所有人難以明白的選擇?兩人的做法正好反映出他們性格上最突出的不同。瀟灑散漫的 James Hunt 為了夢想而力拚,將一切置之度外,但結局福禍難料。Niki Lauda 講求技術與準繩,著眼全局,不欲為了一刻的目標或快感而浪漫到底,當下肯定賠了。然而,論最終成就,James Hunt 可比不上 Niki Lauda。浪漫一點,說到生命的火花和人生的快意,Niki Lauda 當然比不上 James Hunt 了。誰比誰強?誰也說不上。

Monday 14 October 2013

末路車神

北京,可以的話,其中一程飛機會選國泰的,多數有自選娛樂節目,可以看一些快將或沒有機會在香港公映的電影。前陣子錯過了《末路車神》(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上星期剛好在飛機上看了。記得這齣戲,主要是因為喜歡導演 Derek Cianfrance 和他的前作《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此外,電影海報上佔最大篇幅的,是《有》片的男主角兼我挺欣賞的 Ryan Gosling。戲很長,140 分鐘,勉強看得完。看罷,有點出乎意料。

《末路車神》像一齣三幕劇,海報中的兩大主角 Ryan Gosling 和 Bradley Cooper 實際上只得一場對手戲,二人的交流更是千鈞一髮。

第一幕講滿是紋身的摩托車特技人 Luke(Ryan Gosling 飾)隨團賣藝,到達一個小鎮時,探望舊情人 Romina(Eva Mendes 飾)。原來 Romina 替 Luke 生了個孩子 Jason,如今帶着兒子和母親住進黑人男朋友的家。Luke 想照顧 Romina 母子,遇上搞非法勾當的 Robin(Ben Mendelsohn 飾)。Luke 用他的騎車技術,跟 Robin 合作不斷打劫銀行。Luke 越來越想跟 Romina 和 Jason 組織家庭,但 Robin 卻想收山。最後一次動手,悲劇收場。

第二幕講警員 Avery(Bradley Cooper 飾)「破」了 Luke 的搶劫案,受了傷,成了英雄,但事後懷有陰影。與此同時,警局裏有黑警把 Luke 的贓款中飽私囊,更搞其他非法勾當。Avery 不欲同流合污,卻害怕黑警 Deluca(Ray Liotta 飾)等人對自己的家人不利。

第三幕發生在頭兩幕後十多年,Avery 已跟老婆分居,生活顯然比從前優越得多,由警界轉為從政,積極參選。他兒子 AJ(Emory Cohen 飾)反叛,搬去跟父親住後,在學校裏遇上 Luke 的兒子 Jason(Dane DeHaan 飾)。兩人當然不知道他們父親之前的瓜葛。後來 Jason 終於揭發了 Avery 的身份,並從 Avery 那裏取回他和父母唯一的一張合照……

三幕劇順時序演出,分別講 Luke、Avery 和他們二人下一代(Jason 和 AJ),但看來也像三個獨立的故事。《末路車神》這個譯名讓人誤以為電影以 Luke 為主角,其實他只佔三分之一的篇幅。不過,由 Luke 引發的罪孽傳染到 Avery 身上。上一代的過錯延續至下一代。電影的故事和篇幅可見編導的野心,但影片節奏緩慢,加上沉重的配樂,並不是一齣讓人看得愜意的戲。

兩個男主角 Ryan Gosling 和 Bradley Cooper 都演得不錯,片中兩人的兒子 Emory Cohen 和 Dane DeHaan 在造型和演繹方面均見編導的心思,反映出二人不同的成長背景。女角方面,Eva Mendes 戲份最多,但沒有讓觀眾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反而(常)演黑警的 Ray Liotta 再來一次入型入格的演出。

Thursday 10 October 2013

2013 第三季觀影小結

三季(七至十月)共看了 34 齣電影,包括三齣舊片子。

這一季度看的電影質量很平均,沒有幾齣較其他的明顯優秀,要選十齣較喜歡的並不容易。口碑甚佳的《字裏人間》沒有入圍,因為在第一季時已經看了。隨着時間發酵、沉澱(找個時間會去看第二遍),到做年結的時候,很大機會將趕過不少之前我認為比它優勝的電影

本季自選十齣首輪電影(排名按先後):

1.《致褒曼的情書》(Liv & Ingmar)
2.《自由萬歲》(Viva la libertà)
3.《回到最愛的一天》(About Time)
4.《非常教慾》(După dealuri)
5.《狂舞派》
6.《五體不滿足老師》(だいじょうぶ3組)
7.《嫌命長生店》(Le Magasin des suicides)
8.《爛泥》(Mud)
9.《性人君子》(Don Jon)
10.《對不起飛錯你》(Amour & turbulences)

有三齣電影也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那年遇上世之介》(横道世之介)、《悍戰太平洋》(Pacific Rim)、《戀愛幻遊》(L'Écume des jours)。

Wednesday 9 October 2013

德國零年(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張《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 的 DVD,但不知道塞哪裏去了。因為這張 DVD,在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之中,知道 Roberto Rossellini(羅塞里尼)。當然,他和 Ingrid Bergman(英格烈褒曼)轟烈的一段也要記一功。這次電影節選映了他整系列「戰爭三部曲」,但只能看到最後一部《德國零年》(Germania, anno zero)。

電影拍於 1947 年,Rossellini 在柏林街頭找演員,拍攝外景,之後再回到羅馬拍廠景。當時二次大戰剛結束,柏林仍待重建,市民生活狀況不佳。片中大部份演員都沒有演出經驗,而他們在柏林拍外景時,人人都挺瘦弱的,足見當時的生活條件並不好。後來移師羅馬,因為佈景沒有準時建好,耽誤了一段時間才續拍,那班瘦弱的演員在意大利吃得好,都長胖了,在繼續拍攝之前,Rossellini 要他們減肥。拍完戲,很多演員都不願意回德國,有些甚至馬上逃走或躲起來了。

《德國零年》的故事主要圍繞一個家庭:父親(Ernst Pittschau 飾)病弱,無法工作;長子 Karl-Heinz(Franz-Otto Krüger 飾)在戰時當兵,和平後害怕給警察抓去坐牢,躲在家不敢外出;女兒 Eva(Ingetraud Hinze 飾)白天料理家務,晚上去夜總會陪外國人跳舞,想取得一點物資幫補家計;么兒 Edmund(Edmund Moeschke 飾)沒上學,白天在城裏到處找工作和食物。一天 Edmund 重遇以前的老師,替對方做點黑市賣買,認識了兩個年紀比他大一點的孩子。這時候,父親生病,得好心醫生幫助住院了,反而減輕家庭負擔。Edmund 從那個其實追隨納粹的老師聽到一些說話,一知半解,回家做了不能彌補的錯事,後來 Edmund 也因此而步上不歸之路。

Rossellini 拍《德國零年》時,一邊通過翻譯員指導演員,一邊修訂劇本和對白。Rossellini 挑選扮演主角 Edmund 的演員時,一心想找個跟他早夭的兒子 Romano Rossellini 外型差不多的小演員。有天晚上 Rossellini 去馬戲團看大象,發現十一歲的小空中飛人 Edmund Moeschke 很像 Romano,便邀 Edmund 去試鏡。Rossellini 替 Edmund 梳好頭髮,發現他像極 Romano,大為驚訝,馬上決定讓 Edmund Mosechke 當主角。在片首字幕也說了,《德國零年》這片子是獻給 Romano 的。

這片子在德國並不受歡迎,很多評論員和觀眾都認為,柏林根本沒有電影鏡頭下那麼破敗。也有一些外國評論認為,此片太誇張煽情。不過,差利卓別靈 (Charlie Chaplin) 看完,卻說《德國零年》是他看過最棒的意大利電影(英格烈褒曼則是看完《羅馬,不設防城市》,覺得影像懾人,給 Rossellini 寫信要求合作,成就了二人轟烈的一段)。

我不認為這戲煽情,至於是否誇大了柏林的破敗,則不清楚了。編導在描述主角一家的生活時,選材和對白簡煉,Edmund 三兄妹的性格、背景都寫得很清楚明白。說起來,第昔加的《風燭淚》和 Rossellini 的《德國零年》在描寫平民百姓窮絀的生活時,不約而同把醫院捧成了「窮人恩物」,因為有病住院,三餐定時、充足,加上有醫護照顧,完全是一闋真實的幻想曲,可以暫時拋開生活的重擔。

Edmund 最後的結局讓人深思。他聽到老師說,要犧牲弱者來成全強者,便從醫院偷毒藥回家,放到茶水中。最後,年紀還小的 Edmund 大概還搞不清楚是什麼回事,但他的良知告訴他,他做了一件大錯事。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所以 Edmund 自殺去了。從這個角度看,《德國零年》不是要講二次大戰後德國有多折墮,而是飽受戰火摧殘的貧苦大眾並沒有因為不道德的政權而喪失良知。

Tuesday 8 October 2013

逃出生天

慶日有優先場,買票去看了。簡單來說,《逃出生天》只有一些火災場面拍得可觀,真正喜歡看火警災難片的話,還是看《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 好了。前天電視台重播 16 年前的《十萬火急》,也比這一齣豐富。

《逃出生天》的故事發生在廣州,大軍(劉青雲飾)和阿強(古天樂飾)是兩兄弟。大軍是消防員,老婆(李心潔飾)剛懷孕,想大軍辭職。阿強以前跟大軍共事,後來鬧翻,搞消防系統生意,規模越來越大。某天大軍的老婆去做產前檢查,剛好跟阿強公司新的辦公室在同一幢大樓。工人不小心留下火屑,導致大樓失火,又因為大樓裏違規存放着不少易燃物品,令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除了大軍夫婦和阿強,編導還加入了大軍老婆看的婦產科醫生(陳思誠飾)、準備在大廈開店的夫妻(張兆輝、金巧巧飾)和小女兒(李馨巧飾)、珠寶工場的刻薄老板(許紹雄飾)和他的工人,還有一對保安員父子。有些角色登場不久,大火還未燒到高潮便迅速「退場」了。剩下的便是典型的組合:消防員、孕婦、醫生、商人、母親、小孩、病人。

電影沒有太多冷場,節奏挺快,有幾場戲拍出烈火和猛水的驚險情景,但整體而言,並不踏實。故事以廣州為背景沒有問題,但香港觀眾看到滿多熟悉的臉孔,舞台卻不是在自家的地方,加上大部分時間是(演員為自己)配音的,就是沒法看得太投入。此外,發生火災的大樓也欠缺特色,沒有讓災難看來更加驚險。它不是《沖天大火災》或較早前韓國電影《火海 108》的摩天樓,也不是《十萬火急》裏如迷宮般近乎廢棄的老紗廠。

儘管編導安排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卻沒法從他們的身份和背景提煉出什麼戲劇效果,我甚至覺得女一李心潔有點像打醬油似的。至於兩個男主角,劉青雲戲分不少,角色卻寫得面目模糊,沒戲可演。跟 16 年前的《十萬火急》比較,當年「老總」有血有肉得多。古天樂則平平穩穩,角色的遭遇和性格起伏較大。

說起《十萬火急》,它有更多篇幅描寫幾個主要人物的背景和性格,觀眾看到劉青雲、方中信、黃卓玲在火場以外的生活。這方面,《逃出生天》無疑是交白卷了,交代劉、古人「交惡」的兩場戲都拍得很平淡,一點張力都沒有。

總的來說,編導對於部分場面的設計花過心思,但戲劇性不足,演員之間沒有擦出很多火花。今年底將有拍攝香港消防隊的《救火英雄》,看預告片災場的規模很大,但假如只把資源集中在特效,而忽略了角色描寫和故事鋪演,那麼成績還是不會太突出。

Monday 7 October 2013

引力邊緣

《引力邊緣》(Gravity),教我享受的是電影的構思和製作,故事內容和深度並非重點所在。它沒有教觀眾眼花繚亂的激光炮或地陷山崩火來水淹的驚天特效,卻把太空拍得更深遠更富想像力。就是在明年的各大頒獎禮上拿不到什麼製作技術方面的嘉許,絕不代表《引力邊緣》的水平不入流。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美國派出五人小組乘太空穿梭機執行多項實驗和太空科技任務,快返航之際,俄羅斯擊落一個衛星引起連鎖反應,碎片擊中穿梭機,三人即時罹難。生還的指揮官 Matt(George Clooney 飾)和科學家 Ryan(Sandra Bullock 飾)設法前往國際太空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逃生,怎料再遇危機……

《引力邊緣》由三場主要的逃生戲組成,也可以說是 Sandra Bullock 的獨腳戲。她演得很不錯,相信有機會提名影后。至於 George Clooney,編導也算花心思,特別讓他脫下氧氣面罩演了一場,好讓他的粉絲不會太失望。Ed Harris 也有份演出,但只是聲演休士頓太空中心的指揮官。

墨西哥導演 Alfonso Cuarón 憑青春公路電影《衰仔失樂園》(Y tu mamá también) 成名,之後執導的《哈利波特:阿茲卡班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在八集的 Harry Potter 電影中風格明顯別樹一幟。2006 年拍完 Julianne Moore 和 Clive Owen 主演的《末代浩劫》(Children of Men) 後,《引力邊緣》是他七年來的首部電影。劇本由他和兒子 Jonás Cuarón 一起寫。

這戲好看或值得看,主要在於拍攝的手法和構思。它絕對沒有 Stanley Kubrick《2001 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ey) 恢宏深遠的哲學思考,但導演對場面的設計和調度確實有很出色的點子和效果。例如電影最初大約 20 分鐘,也就是第一場逃生戲展開之前,彷彿是一氣呵成的長鏡頭,自遠而近,由近至遠,在三個進行太空漫步和艙外工作的太空人之間來來回回,看似理所當然,但細心一想,到底導演和他的團隊是怎麼拍成的?另外,各種航天科技產品都非常精細,是另一種視覺享受。我上星期六去看早場,3D 版本,戲票打折,買票時覺得很划算。但看完電影時真有點後悔,怎麼不去看 IMAX 的 3D 版本?那麼,看起來一定更加壯觀。

電影沒有什麼怪獸或外星人,所有意外都是人為錯誤造成的。有趣的是,導演拿着美國資金去拍跟美國航天科技有關的題材,最後卻靠中國的無人太空站天宮一號和神舟返回艙打救,號稱全球第一的美國太空中心絕大部份時間失去聯絡。好萊塢電影固然愈來愈多中國元素,一些進軍好萊塢成功的導演也會趁機諷刺美國。

此片的製作和影像無疑十分優秀,但劇本只屬一般。女主角一路振作,堅持逃生返回地球,對白和表達方式都沒有什麼新意。幸好電影篇幅短,才 91 分鐘,整體來說,還是簡明緊湊的。

Saturday 5 October 2013

HKLGFF:愛慾夏威夷‧警校禁戀

假一過,直到年底,香港就有幾個不同的小型電影節,像德國、法國、西班牙,近年間中還有另外一些地區/主題加入,例如葡萄牙、埃及、猶太等。論規模,以法國電影節和同志電影節比較大。今年的同志電影節只選了兩齣戲,包括這套《愛慾夏威夷》(Hawaii)。

導演 Marco Berger 算是香港同志電影節的常客,2010 年有《有計錯冇放過》(Plan B),前年有一齣《驚心色誘》(Ausente)。比較之下,今年的新作《愛慾夏威夷》不論故事性還是表達手法都較為令人失望。

《有計錯冇放過》說男主角被女朋友拋棄,為了向負心人報復而決定親近她的新男朋友,乘機拆散二人,讓女朋友重投自己懷抱,但他後來發現「目標人物」曾經對男人產生興趣,決定行使 B 計劃,以自身作餌,結果竟然出乎意料(又或者是意料之中吧)。《驚心色誘》帶懸疑。少男看上比自己年長一倍的游泳教練。少年設計色誘教練,對方不接受,原因卻有點出人意表,結局是開放式的。

《愛慾夏威夷》的主角 Martin(Mateo Chiarino 飾)身世有點坎苛,半落難時遇上兒時好友 Eugenio(Manuel Vignau 飾),在對方家中做裝修雜工換取(臨時)食宿。其實兩人都看上了對方,卻沒有哪個願意先開口……

此片對白不多,故事非常簡單,前半段拍得尤其拖曳,Martin 比較主動,Eugenio 則拖泥帶水,整體而言,有點悶人,中間也假寐了一會兒。全片最出色的是配樂。然而,看完整齣電影,仍搞不清楚故事跟「夏威夷」有什麼關係。

最初導演沒有足夠資金,便根據故事大綱讓兩個男主角拍了一段預告片,在網上募集投資者。毫無疑問,到正式拍攝時,兩男的造型好看一些。

人說,《警校禁戀》(Freier Fall) 是德國版《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某些情節兩片確有一些類同之處,但《警》片的結局沒有《斷》片那麼悲情。

故事說 Marc(Hanno Koffler 飾)是現職警員,為了升級重回警校進修,遇上了 Kay(Max Riemelt 飾)。Kay 先挑逗 Marc,Marc 發現自己對 Kay 感興趣。另一方面,Marc 的同居女朋友 Bettina(Katharina Schüttler飾)快生小孩,兩人正忙於準確。這時候,Bettina 基於女性的直覺和敏銳的觀察發現 Marc 有異樣,最終「東窗事發」……

《警校禁戀》的重點自然在 Marc 和 Kay 的男男關係之上。Bettina 的戲份不算少,論真正的主角,無疑是「夾心人」Marc。劇本寫得很公整,導演的手法也一樣。因為對白比較多,也有吵架和對質的戲分,沒有什麼冷場。

愈演下去,Marc 愈發現自己對 Kay 的感覺比自己想像的強烈。然而,那到底是出於追求刺激的肉慾享受,還是他真的對 Kay 產生了感情,編導沒有什麼著墨?至於 Marc 的兩個愛人,Bettina「敗」給一個男人,懊惱自己無法提供一樣的性高潮給 Marc,看來有點愚蠢,卻也可能是女人在這種情況一種「正常」的反應。可惜編導沒有更深入地探討或描寫這一點。另一方面,Kay 這個角色也有點面目模糊。他那麼喜歡 Marc 是出於什麼原因?他為了自己的「幸福」甚至深入「虎穴」,但再認真看下去,便會發現其實編導沒有怎麼刻劃過 Kay 的人物性格。

較讓人留下印象的是警隊中的那個恐同份子。連

兩個男主角演得還行,其他配角的表現也很不錯。

Thursday 3 October 2013

回到最愛的一天

說《回到最愛的一天》(About Time) 是不是一齣好電影,但可以肯定地說,是一齣讓人看得挺愉快和溫暖的電影。這幾天便一直在聽這首《How Long Will I Love You》(愛電影中的這個版本勝於 Ellie Goulding 的)。 

這是一個超現實的故事,主角家族的男人都有穿梭時空的異能,但只能夠回到過去,沒法通達未來。Tim(Domhnall Gleeson 飾)聽完父親(Bill Nighy 飾)說,立刻嘗試回到前一天晚上,發現成功了,便去糾正自己一個(社交)小錯誤。《回到最愛的一天》的故事就通過 Tim 這個異能去探討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導演 Richard Curtis 是英國著名的編劇,初出道時寫電視劇和電視電影為主,第二個電影劇本《四個婚禮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叫好叫座,之後寫了《摘星奇緣》(Notting Hill) 和《BJ 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 等,十年前迎來了第一次執導筒的機會,自編自導很多人喜歡的《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第三次自編自導,57 歲的 Richard Curtis 說愛情以外,還提到友情和親情。我甚至有點認為,他希望通過《回到最愛的一天》告訴觀眾不要因為追逐愛情而忽視友情和親情。

男主角 Tim 其貌不揚,在海邊小鎮長大,父親是退休大學教授。Tim 覺得自己長得差,與愛情無緣。在知道自己擁有異能後的那個夏天,她姐姐一個漂亮的女朋友到他家過暑假,Tim 利用異能來設法改善心儀女孩對他的印象。可是到最後他發現,對於不愛你的人,無論回到過去糾正自己多少次,最終仍然無法改變對方的心。

後來 Tim 到倫敦讀書,寄居父親一個脾氣古怪的離婚劇作家朋友家裏。在 Tim 遇上教他怦然心動的 Mary(Rachel McAdams 飾)的同一個晚上,劇作家醞釀多年的心血作品首演,卻因為一個意外而慘淡收場。Tim 很期待愛情,卻沒有因此而沖昏頭腦,他回到過去,暗中幫助劇作家,但為此而錯失了跟 Mary 邂逅的機會。雖然 Tim 很失落,卻沒有因此而埋怨劇作家。幸好,Tim 再遇 Mary,故事才得以繼續。相信因果的話,也許會說,正是因為 Tim 犧牲自己來幫助別人,上天才多賜予他一個機會跟 Mary 邂逅。

這戲裏幾乎沒有壞人,Tim 很善良,Mary 很純樸,但他們可以走在一起,實在也靠一點緣分。到機會來臨時,Tim 本來為人靦腆,也很努力地把握住,才成就兩人的愛情。

《回到最愛的一天》讓人回到過去糾正自己的錯誤。人生中有很多錯誤,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卻覆水難收。很多時候,愛情的成敗就看時機,《真的戀愛了》那段聖誕夜街頭無言示愛便教很多人心折(按此)。Richard Curtis 在《回》片中也流露出這種溫度,不慍不火,不徐不疾,甜味慢慢從看似平淡的劇情中流露出來。

男主角 Domhnall Gleeson 看來平凡,就如角色的性格純真善良。然而,愈演下去,性格愈是突出,幾乎搶去了其他所有演員的風頭,到完場時,大家都會同意,Tim(或是 Domhnall Gleeson)是個可愛又好看的人。

到孩子出生了,Tim(和 Mary)的生活更忙碌,他很少回到過去,也明白到平淡是福。儘管《回到最愛的一天》講穿梭時空,妙想天開,最中心的是讓人看透生死,學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