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August 2012

女朋友 男朋友

看《女朋友 男朋友》,大概是因為男女主角。張孝全和桂綸鎂以前也演過跟本片類同的角色,本來就沒想過會有什麼驚喜。看完了 105 分鐘的片子,除了覺得電影拍得挺美,攝影、美術、音樂都有水準外,從銀幕上滲出的感情還是比較淡然。印象最深刻的是張孝全的演技進步了。

可以說《女朋友 男朋友》是一齣調子沉鬱的愛情悲劇,兩男一女三人行,各自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陳忠良(張孝全飾)和林美寶(桂綸鎂飾)是好朋友,王心仁(鳳小岳飾)跟陳忠良有點交情。後來三人越走越近,原來王對林有意,林則一直暗戀陳,而陳其實喜歡王。

電影背景從 1980 年一直到現在,把台灣兩三個重要的時代變遷寫進故事裏,包括 1990 年代初的野百合運動(或稱台北學運)。編導選用了不少時間和題材配合的流行歌曲來當配樂,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看《女》片,特別是張孝全這個角色,真的讓人聯想起他跟張睿家合演的成名作《盛夏光年》,同樣是兩男一女的三角錯。不同的是,在《盛》片中,張孝全對身邊的男和女都來者不拒,而《女》片的三個主角對感情可謂「從一而終」。

張孝全的演出不能說光芒四射,但在片中他的晦暗卻使人難忘。桂綸鎂還是氣質取勝,談不上什麼突破。鳳小岳演得很用心,但水平還差一點。

讀過一篇導演楊雅喆的訪問。楊說,他父親替人算命,從小就看過不少例子:愛情不一定是甜蜜的,徬徨、無常的愛情可能更多。愛情之外,電影也談自由,雙管齊下。也許中間就有商業計算。一齣校園愛情片,加上了學運、政治性的東西。看來很嚴肅,卻教台灣以外的觀眾有點耳目一新。話說回來,片中的政治東西沒有交代得很仔細,不太懂這方面的觀眾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

說到校園電影,多數集中講主角年輕時的戀愛經歷和際遇,卻甚少描寫成長後的感情狀況。《女》片也有拍這些,但浮光掠影,沒有教觀眾太投入、太感動。

《女朋友 男朋友》不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類的青春愛情片,相對而言,笑話顯得零星索落,但它對(愛情的)成長寫得更多。

Monday 27 August 2012

情迷羅馬

我還不清楚電影為何物(現在也不是太清楚)的時候,大概是上世紀 80 年初,已經在 TVB 的電視劇中聽到「活地亞倫」(Woody Allen) 這個名字,當時還以為他是好萊塢影星。後來知道此君拍「藝文」電影,影片在香港上映時,只有很少戲院放映。直到初中,才在報章上看到他的樣子(大概是之前沒注意到)和他的電影事業。到我注意外國影圈動態的時候,「活地亞倫」彷彿已經有點過時。直到最近七八年,參演他電影的名演員越來越多,又常到歐洲名城取景,包括倫敦、巴塞隆那、巴黎、羅馬,活地亞倫有點回春了。

這幾年就看過他兼任編導的《迷失決勝分》(Match Point;倫敦)、《遇上塔羅牌殺手》(Scoop;倫敦);《迷失愛與罪》(Cassandra's Dream;倫敦)、《情迷巴塞隆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巴塞隆那)、《總之得就得》(Whatever Works;紐約)、《遇上陌生情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巴黎)、《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巴黎),到現在《情迷羅馬》(To Rome With Love)。除了他的紮根地紐約外(也不無文化上的自高成分),就是以歐洲名城和生活文化/氛圍來做包裝,似乎從故事舞台便先輕鬆地嘲笑了一下同胞的淺薄。

《情迷羅馬》有 Woody Allen 粉墨登場,他那神經質和喃喃自語最容易教人頭痛,幸好活先生出場不多。全片由四個主要故事組合而成,彼此之間沒有太強的關聯。

美國少女到羅馬放「暑假」,巧遇英語流利的意國俊男律師,旋即打得火熱,談婚論嫁。她父母飛到羅馬見未來親家,退休老爸(Woody Allen 飾)發現做殯儀生意的準新翁(意大利男高音 Fabio Armiliato 飾)有一副好嗓子,決意不能讓對方懷才不遇。普通中產人士(Roberto Benigni 飾)無端成為媒體寵兒、狗仔隊獵物,生活隨之大變。名建築師(Alec Baldwin 飾)跟女朋友到羅馬度假,遇上建築學生(Jesse Eisenberg 飾),目擊對方情陷女朋友的朋友(Ellen Page 飾)。從鄉下到羅馬的新婚夫婦準備開展新生活,各有奇遇,男的碰上應召女郎(Penélope Cruz 飾),女的遇上大明星和大賊(Riccardo Scamarcio 飾)。

羅馬美景是一個舞台,電影沒有刻意將名城點滴和古蹟寫進故事之中。四個故事可以分成兩組主題:成名和愛情。小人物一夜成名和殯儀館老版變成歌劇新星是「成名」,建築師的回憶之行和小夫妻的闖天下之旅是「愛情」。

不要計較怎麼 Roberto Benigni 會當上名人,反正一個人成名,有時候確實是很荒謬的,是供求雙方的計算結果。這一段拍得太長太囉嗦,最精闢的不過是司機那一句:名人就是有多一點優惠吧。唱歌劇的殯儀館老闆有天才,但不慣表演,只愛自娛。最後真的飛躍舞台,也不過是一場荒誕喜劇。倒是在想,到底「懷才不遇」是不是就一定教人同情?成了名,各種不同的「優惠」都是好處?都是自己原來所追求或渴望的一套嗎?

建築師遇上大學生,手法帶點魔幻,更像是過來人憶起自己刻骨銘心而痛苦的昔日體驗,實際上是編導 (Woody Allen) 不斷借 Alec Baldwin 這個「旁觀者」的嘴巴去發表自己對情場戰略(或是伎倆)的意見。

四個故事中,覺得小夫妻一段最輕鬆愉快。戇直老公想在首都打天下,建立安穩舒適的家,卻無端天降美艷妓女。跟着勢利親戚嘗試攀附權貴,看來低下的妓女才最懂得在那群商界大鱷之間打滾。傻氣嬌妻迷失羅馬,先遇上風流禿頂大明星,再遇上野性大賊。奇遇之前,小兩口循規蹈矩。碰上妓女和大賊,分別成長,回頭已經在愛和慾都進入另一層次,明白什麼才是自己所愛。

一班演員中,對其中三人印象比較深刻。演殯儀歌王的 Fabio Armiliato,確實是一位男高音,拍電影演出尚算自然。加拿大「小不點」Ellen Page 演一個樣子不壞的「壞女孩」,帶點淘氣,比繼續說話如繞口令的《社交網絡》男星 Jesse Eisenberg 可愛。第三個是演躲在大明星酒店房間的持槍劫匪的 Riccardo Scamarcio。看來他是意國新晉男星,單是今年已經看了他三齣電影,包括年初歐洲電影節的《基緣巧合》(觀後感)和上星期看優先場的《戀人歲語》(The Ages of Love),到談《戀》片再說。

片長 107 分鐘,總的來說,有說有笑,輕輕鬆鬆。

Saturday 25 August 2012

失匙殺手

東話中,有句話叫「失匙夾萬」,就是說某人靠不住,不靠譜。下月十五日才在日本本土公映的《失匙殺手》(鍵泥棒のメソッド)在香港的夏日電影節優先放映兩場,裏面也有個不靠譜的殺手。

《失匙殺手》是一齣荒誕喜劇,總的來說,拍得挺好玩。35 歲的無業遊民櫻井(堺雅人飾)自殺不遂,去澡堂洗澡時遇上殺氣騰騰的近藤(香川照之飾)。近藤意外失憶,櫻井偷換了對方的身份。另一方面,32 歲的雜誌女主編水嶋(廣末涼子飾)為了病重的父親,急於找對象結婚。結果,失憶的近藤遇上不懂愛情的水嶋,情苗慢慢滋長。偷換了近藤「殺手」身份的櫻井給黑幫纏上了,小頭目工藤(荒川良良飾)不好惹,櫻井下不了手殺人,並決心幫助目標人物綾子(森口瑤子飾)潛逃。近藤恢復記憶,工藤快要拆穿櫻井的假身份,水嶋真的喜歡上近藤,幾個人的命運線終於交會……

導演內田健二身兼編劇。《失》片長 128 分鐘,節奏平順,到電影後半部,劇情發展開始變得挺有驚喜,荒誕之餘,不失幽默,增加了電影的趣味。

兩個男主角的生活都跟戲劇有關,編導正是借戲劇來說故事。櫻井經營過製作公司,也當過臨時演員,但做事沒決心,沒耐性,所以戲演不好,生活也過得一團糟。近藤因為生活遇上了重大打擊而換工作,性質其實就跟演戲有關。他當上了櫻井後,也很努力去當好臨時演員,表現更受到劇組的讚賞。不管是哪個身份,認真的人,最後還是取得成功。

正是近藤認真做事的性格,讓他得到自身條件很不錯的水嶋的青睞,因為水嶋做事也一樣非常認真。電影倒是把兩人的認真性格描寫得誇張搞笑。光看外在條件,很難想像仍見一點少女氣息的廣末涼子會看上「大叔」香川照之。是彼此的性格讓他們走在一起。在現實生活中那些看來不甚匹配的情侶,撇掉「現實」的計算,怎麼就不可以是因瞭解而結合?別人不必以「鮮花」和「牛糞」多加標記。

三個主角都演得不錯,尤以「殺手」香川照之最老練。堺雅人之前的演出看得不多,只記得他在宮崎葵主演的 NHK 大河劇場《篤姬》中飾演德川家定。這三個主角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名校出身。堺雅人和廣末涼子算得上是校友,兩人都曾就讀早稻田大學,不過主修中國文學的堺雅人中途退學。香川照之畢業於東京大學心理學系,演戲以外,熱愛拳擊,也發表文章。在本片中,他也露過一手拳頭功夫,身手挺矯捷。

Thursday 23 August 2012

小野二郎:壽司夢

喜歡吃壽司,所以一翻夏日電影節的節目表,馬上勾出《小野二郎:壽司夢》(Jiro: Dreams of Sushi) 這齣紀錄片。

小野二郎是獲得米芝蓮三星榮譽最年長的廚師,他的店在東京銀座一個商業大樓的地庫,只供應晚飯,必須提早幾個月甚至一年訂座,菜式就是壽司,沒有固定菜單,以時令食材奉客,每人消費在三萬日圓起。店子的各種食材跟不同的供應商訂購,每個供應商都像武林高手般身懷絕技,如小野二郎般只專注一項,包括鮪魚賣手、專門供應野捕海蝦的魚販、稻米專家等,他們都尊重小野師傅的眼光和廚藝。這批精英組成了一個頂尖拍檔,有份成就小野二郎的壽司傳奇。

八十多歲的小野二郎依然全職工作,擔任自己壽司店的監事人。大兒子是店子的主廚,次子在六本木山自立門戶店鋪資訊,但小野二郎也會抽空照顧。

假如有這樣的閒錢和機會去一嚐小野二郎的壽司,大概也會像片中一位受訪的客人那麼認為,在大師傅(嚴肅的注視下)面前吃壽司,確實會有一種壓迫感。同樣道理,他的兒子也不易為。

小野二郎注重細節,精益求益,從不錯過任何一處需要嚴守的標準或可以提升的地方。他固然律己以嚴,對兒子和學徒也從不鬆懈。所謂「業精於細,成之以嚴」,這位(日本)食評人口中「從不讓人失望」的壽司大師便是最佳寫照。在他眼中,多年不斷的苦功並不為痛,反之,他應該還挺享受的。那些一直支持他的頂級供應商不就是明證嗎?

當然,小野二郎成功,也有運氣。努力付出,不一定有(對等的)回報。大概小野二郎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總是認為自己不止要做得好,或維持高水平,還要繼續有進步,這才厲害,才最值得尊敬。

這齣紀錄片拍得挺好看,訪問手法樸實,攝影和配樂都有水準,特別是音樂,選曲精巧,跟畫面結合,製作出多段美妙的壽司協調曲。

看完《小野二郎:壽司夢》,當然很想去鮨すきやばし次郎本店吃一頓 20 貫的壽司盛宴。去不了東京,也要在香港隨便吃一頓(最好不太差)的壽司吧。

Tuesday 21 August 2012

麥兜噹噹伴我心

大學的時候,從同學那裏知道麥嘜和麥兜這兩個肥豬造型的漫畫角色。幾年之後,差點加入有關係的出版社工作。又過了一兩年,終於在大銀幕上看了第一齣麥兜的卡通電影《麥兜故事》(2001)。那是在聖誕節上映的電影,票房收入超過 1500 萬港元。之後在 2004 和 2006 年上映的《麥兜菠蘿油王子》和《春田花花同學會》都沒有看。兩片的風評也不算好。三年前的《麥兜響噹噹》嚴肅得教人不大笑得出來。這次《麥兜噹噹伴我心》明顯「收歛」了,微言大義,諷刺幽默,套用了兒童歌聲,讓整齣電影變得輕鬆活潑起來。

故事說,麥兜就讀的春田花花幼稚園陷入財政困難,藏身的大角咀舊唐樓業主又打算將物業改建為豪宅圖利。校長身兼十數職掙錢救校,學校其他事務都由 Miss Chan 一人包辦。財赤日深之際,輾轉發現春田花花幼稚園一向重視音樂教育,於是一班學生到處演唱籌錢,可惜遇人不淑。然而,柳暗花明,熱心教育的校長多年前(來)播下的種籽,終於挽救了學校,只是好事多磨……

不能說這是一齣很好看的動畫電影,但教人感動的地方不少。編導除了眷戀回歸前的人情味,緬懷香港黃金時期的生活方式和地方色彩外,也提出香港的核心價值並非物質為上。電影中有大量的音樂和歌曲,都很動聽,但幾乎全都是詠嘆昨日已逝的哀歌。

音樂既是這電影的主題,也是一個觸媒,藉着它串起不同的觀點和主題,而在這方面《麥》片是不錯的。原來校長在音樂學院畢業,一直堅持對音樂和音樂教育的理想,只計付出,不求回報。到學校有難,那些古怪嶙峋卻又挺曉音律的舊生都回來助陣,除了是因為他們會音樂之外,也因為他們受到校長的啟導。最讓人感動的一幕,莫如春田花花原來有個斐聲國際的舊生,而他對校長的啟蒙和教導念念不忘,最後竟然成為了春田花花幼稚園的還魂丹。編導再一次說明,好人和好事,自有好報。

要批評的是畫風。儘管從一開始,麥兜就不是什麼唯美派漫畫,但《麥兜噹噹伴我心》找來了楊學德,那醜的美學跟麥兜和春田花花一眾角色並不協調,現在看來陰陽怪氣!

對小朋友來說,《麥兜噹噹伴我心》的笑料也不算少;對成年人來說,電影在懷緬美好昔日之餘,也對在天天沈淪下去的香港社會過活的觀眾打了打氣。

Monday 20 August 2012

搖滾歲月

是無聊惹的禍,想看明星,買票看《搖滾歲月》(Rock of Ages),如此題材,只屬拍一季就完的美國青春電視劇貨色。現在找來一大堆名氣演員甚至巨星來演,實在浪費。

又是鄉下年輕人去大城市(洛杉磯‧好萊塢)追逐明星夢的橋段。女孩在新天地遇上同樣逐夢又純情的小俊男,兩小無猜,熱戀了一陣子,時來運轉,好事多磨,情海翻波,中間有「小人」從中作梗,幸好最後破鏡重圓,喜劇收場。細節不用贅了。全片歌舞連場,演員又唱又跳,大部份的歌唱水準不錯,但劇情和製作太誇張,而且拍得過長(123 分鐘),整體成績並不理想。

電影讓我想起去年在香港上映的《艷舞巨星》(Burlesque)。《艷》片的女主角從鄉下到城市闖天下,最後去了跳艷舞,還幫助老闆娘對抗地產霸權,保住了艷舞廳,也跟酒保修成正果。《搖》片的酒吧也曾經光輝,但陷入財困,市長夫婦勾結地產霸權,市長夫人(Catherine Zeta-Jones 飾)對酒吧又藏私怨,遂大力打擊酒吧。兩個鄉下出城的年輕人,帶點陰差陽錯,最後成了酒吧的救星之一。

電影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真正的主角是兩個年輕人。Julianne Hough 是典型的美國玉(肉)女,Diego Boneta 長相帶點異國風情,其實來自墨西哥,兩人外型不錯,演唱有一定水準,演出不過不失。電影真正的賣點是一眾配角。最值得一提的是 Tom Cruise 和 Paul Giamatti。前者演沉迷酒色又大跳大唱的狂放搖滾天王,神神化化,令人聯想起他和科學教派的關係,他的角色沒有深入的描寫。好戲之人 Paul Giamatti 演「壞蛋」經紀人,非常誇實,他的演繹沒有問題,是角色讓他失色罷了。

其他配角方面,美國處境喜劇視帝 Alec Baldwin 沒有太多驚喜。剛在倫奧閉幕禮上有份演出的 Russell Brand 是誇張的龍套,片中他和 Alec 的關係有點多餘。近年憑電視劇《Breaking Bad》連贏三屆艾美獎影帝的 Bryan Cranston 這兩年多拍了很多電影,但戲份和的發揮空間不算多,在本片演市長也一樣。

女角方面,Catherine Zeta-Jones、Malin Akerman、女歌手 Mary J. Blige 都要載歌載舞。論歌藝,當然是 Mary J. Blige 優勝,但她的角色(艷舞廳主持人)沒啥好談。有歌舞底子的 Catherine Zeta-Jones 表現進取,只是一向對她印象一般,大概是強勢的外型局限了她。

電影以 1980 年代為背景,但似乎美工有點手下留情,未夠盡興。

不是要看明星的話,《搖滾歲月》不看不可惜。

Wednesday 15 August 2012

3 星大廚

芝蓮星級餐廳香港也有,光顧過幾家,它們得獎自有過人之處,卻實在沒有哪一家覺得會再去光顧的。看《3 星大廚》(Comme un chef) 不是因為愛吃(最近三個月吃得也夠多了),而是有一段時間沒看 Jean Reno 了。上一次見他,是跟妻夫木聰拍了日本汽車的系列廣告,一個法國魁梧男星跑去日本演多啦 A 夢(叮噹),我的天!

《3 星大廚》不是純粹的美食電影,而是探討了一下對飲食的態度。Alexandre Lagarde (Jean Reno 飾)擁有以家族姓氏命名的三星餐廳,但後來賣給了飲食財團,少東要改革,打算餐廳改賣分子料理,還要使計讓對廚藝自負和執着的 Alexandre 丟掉一顆星,逼對方離開。與此同時,熱愛烹飪又有天分的 Jacky(Michaël Youn 飾)對飲食也十分執着,卻到處得罪人。女朋友要生寶寶了,找不到廚師工作,只能做雜工應付開銷。陰差陽差,兩人遇上了,並一同面對 Lagarde 餐廳的挑戰。

嚴格來說,看來總是彷彿畫了太深眼線的笑匠 Michaël Youn 才是主角。但他對飲食近乎病態的執着,看電影便覺得好笑,落在現實生活,恐怕早已神憎鬼厭。烹飪可以看成為一門生活的藝術,要追求更高層次的話,確實大有學問。在西方世界中,法國菜向來格外獲得推崇,菜式設計,烹調方法,到餐飲的要求,很多事情東西老饕奉為圭臬。片中兩個對菜式設計、食材選擇、做菜方法都嚴格執着的主角,大概也反映出法國人對這門自家藝術的驕傲。

食探為餐廳評分,再公告天下,這理念本身沒有問題,只是這種制度在商業社會中已經被重重的計算扭曲了,例如曾經有名廚因為掉星而自殺。在香港,館子摘星了,頓時擠得(更加)水泄不通,也可能因為應接不暇,影響了質量。到掉了星,或者風評差了,心態像蝗群的客人馬上棄之如敝屣,好好一家店可能就此「玩殘」。《3》片似乎對於這點也作出回應:美食應該包含傳統,(至少在編導的眼中)變得面目全非的分子料理就是擁有一樣的味道,還是喪失了食物和人之間的感情,例如 Alexandre 為了修補和女兒的關係,他為女兒做了大堆好吃又漂亮的麵包和糕點,更重要的是他做的都帶着女兒的回憶。說話回來,電影以「分子料理」當反派,倒沒有將之妖魔化。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 Jacky 獲聘到 Lagarde 餐廳試工,卻沒有薪水。不曉得這是行規還是法國(甚至其他一些國家)那邊的制度?今天讀報,也發現在香港有酒店以時薪五塊錢招人「試工」,試用三至七天後就遣散。電影中就是餐廳給 Jacky 吃的、穿的(制服),也讓他學習和實習,畢竟也是在店裏幹活的啊。沒有工錢,在我看來是有些奇怪了。

演員方面,Jean Leno 在 1993 和 94 年連續兩年憑《時光急轉彎》(Les visiteurs) 和《這個殺手不太冷》(Léon) 提名過法國凱撒獎最佳男主角,也憑另一齣經典《夜海傾情》(Le grand bleu) 提名 1989 年凱撒獎最佳男配角。他不算演技派,但那張典型的法式臉孔(主要是那個鼻子)和還行的搞笑演出,仍能吸引觀眾。Michaël Youn 很生猛,卻也有點誇張,但總的來說,還行。

電影僅長 84 分鐘,偶有佳句,輕輕鬆鬆,完場時還是會感到肚子有點餓的。

Tuesday 14 August 2012

叛諜追擊 4:機密逃殺

某個程度上,我是《叛諜追擊》系列電影或 Jason Bourne 的粉絲,因為之前三集都看了。對這個虛構人物和電影產生興趣,多少因為受到真正的粉絲影響,便跟着去看。Matt Damon 演 Jason Bourne,表現稱職,也為他開拓了動作片的戲路。而 Jason Bourne 這個角色也比其他特工角色像 James Bond 較有血肉。

前三集賣個滿堂紅,電影公司打算繼續讓導演和男主角拍下去,結果跟《蜘蛛俠》(Spider-man) 差不多:男主角覺得角色和故事難再有新意,不欲重複而辭演。但比《叛》比《蜘》「幸運」一點,不用把一切幾乎推倒重來,在原來的故事基礎上來個順水推舟,多加兩筆,「變」出一個跟 Jason Bourne 異曲同工的神奇特工 Aaron Cross(Jeremy Renner 飾)。

《叛諜追擊 4:機密逃殺》(The Bourne Legacy) 的故事承接前一集(觀後感),Jason Bourne 是超級特工計劃的試驗品,他失憶後千方百計要找回自己的身份,卻無意間將政府搞超級特工計劃的陰謀都撕破。Jason Bourne 逃過追捕,但下落未明。政府要中止同類的計劃,派上校 Eric Byer(Edward Norton 飾)把試驗品逐一「收拾」。Aaron Cross 逃過追殺,但需要補充一些常服的藥物。遇上在計劃中做科研的 Marta(Rachel Weisz 飾)後,計劃有變……

以戲論戲,不及前幾集。故事大綱尚算清晰,只是對白太多,不夠爽快。導演 Tony Gilroy 是前三集《叛諜追擊》電影的主要編劇.但今次兼任導演,顯然動片場面非其專業。Tony Gilroy 首次執導(兼編劇)的《敵對同謀》(Michael Clayton) 氣氛和佈局都不錯,但那那也算文戲了。這次《叛諜追擊 4:機密逃殺》間中也有一些佳句,可惜未能成篇。末段高潮戲在馬尼拉爆發街頭追逐戰,很雜亂無章,橫衝直撞,政府派去的「殺手」更不見有多大本事,看到最後,甚至有點反高潮。

說起 Tony Gilroy,原來看過不少他編劇的電影。其處子作《越界激情》(The Cutting Edge;大概沒太多人記得當年在香港的這個譯名吧)是有點調皮的體育愛情片,倒霉冰球員和花樣滑冰公主一起參加奧運雙人賽。後來有明星擔綱的《追魂交易》(The Devil's Advocate),也有大型半科幻災難片《絕世天劫》(Armageddon),然後就是前三集《叛》系列電影。

說回本片,大概三名主要演員是最大亮點了。Jermey Renner 不算俊男,也未至於高大威猛,但他演技很紮實,也能正能邪。說起來,不少電影院常客對他的印象都不錯。這次在前半段發揮較多,後段的動作戲沒有什麼發揮演技的機會。金像女配角英國女星 Rachel Weisz 和性格中生 Edward Norton 都演得投入。今集 Edward Norton 跟 Jeremy Renner 只得一場對手戲,跟 Rachel Weisz 更是沒有交流。假如這個系列繼續拍下去,三個角色都可以持續發展,且看幾名演員有沒有更多同台的機會了。

Monday 13 August 2012

聽風者

來對中港合拍片都有點戒心,想去看《聽風者》,很大的原因是看幾個主角梁朝偉、周迅、王學兵和范曉萱(沒錯,唱歌的那個)。儘管進場前已經沒有對影片抱太多期望,看完 119 分鐘的片子,還是禁不住要說,這戲讓人看得不大舒服。

劇本改編自內地作者麥家的小說《暗算》,原著有《聽風》《看風》《捕風》三個獨立故事。有人說,《聽風者》是《風聲》和《竊聽風雲》的合體。兩齣電影都沒看過,無從比較。現在《聽》片是以《聽風》故事為基礎重新創作而成。

幼時意外失明的鄉下小子(梁朝偉飾)看不見後聽覺卻變得異常靈敏,同鄉帶他去上海混飯吃,當了調琴師。當時正值 1949 年大陸「解放」初期,中共的情報機關監聽國民黨的秘密電台,嚴防民國「餘孽」叛變。活像神奇女俠的特工(周迅飾)找到盲小子,把他帶回特務機關總部,要他找回曾經一度丟失所有的秘密電台……

合拍片資金充裕,一般都製作華麗,五光十色,《聽風者》也不例外。從香港到上海,再到中國南部山區。第一幕似乎影射已故「導彈之父」錢學森從美國投奔大陸,拍出一點氣勢,可惜之後無以為繼。劇情和場面搞得很誇張,卻都是虛張聲勢,雷聲大,雨點小,挺造作。

我說看得不舒服,原因有二。首先,香港上映的版本是粵語配音,周迅、王學兵等演員雖然表情十足,嗓子卻不是自己的,總的來說,表現大打折扣。況且拍國內的題材,從頭到尾說粵語,看來也怪彆扭。連梁朝偉的聲軌都是後來(由梁朝偉本人)配音的,進一步打擊電影的真實感。第二,《聽風者》其實是一齣「主旋律」電影,只維護中共,國民黨都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妖魔。歷史永遠不可能得一個黑白分明的版本,難道 1949 年解放後就一片昇平嗎?大家都明白,既為合拍片,又有後九七部份傳媒或製作人自我監控的風氣,「避重就輕」是「可以理解」的。只是《聽風者》避的很重,就的更輕,尤其是末段復仇大反擊的重頭戲,更是十分明顯,非常突兀。

梁朝偉保持一貫水準,但談不上出色。初段的草根輕浮有點誇張,節奏不好,後來才漸入佳境。儘管他演盲人,但編導哪會埋沒他的一雙電眼?故在劇情上作出了一些安排,總算滿足觀眾「需要」,也可以自圓其說。周迅很有明星魅力,但她的角色稍欠立體感,觀眾只看到她驚人的辦事能力,卻沒怎摩看到女特工的血肉感情。

兩個主要配角倒有一點驚喜。留了鬍子,看來跟香港演員何華超有點相像的王學兵表現沉穩,那些年台灣的「小魔女」范曉萱演變節解碼高手也不錯。至於其他配角,還有吳家麗、林威、方平、單立文等。

諜戰電影不容易拍,內容太複雜,怕觀眾看不明白。題材也得小心選擇。像《聽風者》所選的,國共之間的恩怨情仇到今日還沒能解開,實在怎麼彈性處理都不大可能討好。

關於本片,還有一個不滿意,就是所有海報都難看死了。

Tuesday 7 August 2012

辰巳

日本漫畫不多,電影公映之前,更不知道辰巳嘉裕是誰,但讀完影片簡介,覺得會是齣風格特別的動畫片,這星期看的新片就選了它。

《辰巳》是新加坡導演邱金海的作品,將日本漫畫怪傑(該比稱呼「漫畫家」更貼切)辰巳嘉裕的部份生平和其中幾個短篇作品搬上銀幕。以戲論戲,整體略嫌鬆散,但電影保留了漫畫原作的風格和題材,具備諷刺、悲鬱、情色等「非主流」的(漫畫)元素,這也是辰巳嘉裕吸引導演和很多粉絲的獨特之處。

影片有一條主線軸,講述辰巳嘉裕從小喜歡畫畫,有起有跌的漫畫生涯,一直到他老來仍然堅持創作的一點心路歷程。主軸以外,插入了五個主角的短篇作品,側寫主角人生經歷過幾個年代的一些社會現象和風貌,特別是二次大戰後日本的現代化和城市化帶來的失落和焦慮,並從而嘗試剖開一些人性的慾望、迷惑、陰暗面。

五個短篇作品各有特色,動畫技法別具一格,同時有一些變態情節和裸露鏡頭,大概因此本片被列為三級電影。美中不足的是幾個短篇的筆法和內容跟講述辰巳嘉裕生平的主軸線未有緊密聯繫上,只有本來就充滿力量的劇畫原作來支撐大局。

本片提出了一個「新」名詞:劇畫,是指作者不會因為漫畫多是給兒童創作而改變自己,反而以描述人性為主,直言不諱,甚至加強戲劇元素,將人性的陰沈面貌呈現於讀者眼前。「漫畫」也好,「劇畫」也罷,辰巳嘉裕如此特別的藝術工作者,雖然名氣、收入都比不上他從小就敬佩的手塚治虫或其他名家,卻造就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創作了(好些情節)教人印象深刻的漫畫故事。

藝術創作和人生,無心插柳,可以成就大業,同時也可以令人遺憾(終生),像其中一個短篇《地獄》中的攝影記者,一再發生的意外,導致錯失,有起有跌,最終令他的人生永遠掉進谷底。可幸在現實生活中,辰巳嘉裕還算有個好結局,老來獲獎連連,甚至有外國粉絲替他拍片立傳。

Monday 6 August 2012

璇宮艷史 (The Love Parade)

一年在電影院看的舊片比較多。昨天看了德國編導奇才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的首齣有聲電影《璇宮艷史》(The Love Parade)。電影拍成於 1929 年,二十八年後,香港的編導左几將之改編為一齣西洋古裝宮闈片,起名《璇宮艷史》(1957),可算香港電影史上其中一齣奇作。

看原作,不免拿改編版本(觀後感)去比對一下。劉別謙的版本比左几的明快簡潔得多,也更風趣幽默,從頭到尾 107 分鐘,輕鬆自在,行雲流水,讓人看得如沐春風。

原作的故事說,風流成性的大使館軍事參贊 Alfred(Maurice Chevalier 飾)在巴黎拈花惹草,連大使的老婆都搞上了,國家召他回國。與此同時,眾大臣希望女王 Louise(Jeanette MacDonald 飾)早點出嫁,但屢勸不果。因緣際會,Alfred 覲見女王,彼此一見鍾情。成婚之後,女尊男卑,搞得本來是隻沒腳小鳥的 Alfred 鬱鬱不樂,決定要跟女王離婚……

本片除了是劉別謙第一齣有聲電影外,也是有歌劇功底的女主角 Jeanette MacDonald 的電影處女作。因為此片,她和來自法國,一戰時曾經當過戰俘的 Maurice Chevalier 成了銀幕情侶,共合作拍了三齣電影。私底下,拍《璇》片時已近不惑的 Maurice Chevalier 曾經力追女方,只是襄王有心,神女無夢(其實 Jeanette 早已心有所屬,就是她後來的演員丈夫 Gene Raymond)。性格頗強的 Jeanette 拒絕了在現實生活同樣是個花心情聖的男拍檔,男的心有不甘,最後二人倒未如劇情那麼大團圓結局。

看過兩齣劉別謙的電影,他的作品不廢話,也很會講故事,對於情色話題態度很開放,不拘守傳統,甚至可以說前衛非常。在《璇》片中,女王遇上心儀對象,再也不顧身份,直接跟屬下調情,說話大膽直接。可別忘記,電影拍成於 1929 年,距今七十三年。

男女主角都演得好。Maurice Chevalier 有濃重的法國口音,正好帶來一股歐洲風情,風度和氣質跟好萊塢男演員截然不同,很配合角色,舉手投足的節奏也算恰到好處。Jeanette MacDonald 外表沒有霸氣,但演繹有點刁蠻的女王,中間也透出少許倔強,以新人來說,是很不錯了。至於其他演員,演 Alfred 侍從的 Lupino Lane 和宮女的 Lillian Roth(在左几的版本,由梁醒波和譚蘭卿飾演)戲份不多,但也挺搶鏡頭,尤其是前者,數次表現敏捷的身手。

劉別謙在美國拍的電影,特別是早期的作品,多少顯得立國時間不長的亞美利加文化膚淺(也可以說,到現在情況也大致相同),從拍攝的手法,劇本的佈局,對白的機智,到場面的調度,都見巧妙的設計,好體現歐洲人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較廣闊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