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December 2010

年結 3/5 ── 電影篇

小統計
看電影總數136
4 齣電影看 DVD:《勁揪俠》(Kick-Ass)、歲月神偷、《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哪吒鬧海》
看兩次的電影:1《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
進電影院總次數:137
國家分類(計 136 齣)
美國 52
日本 20
法國、中國 10
香港 8
德國 7
英國 5
瑞典 3
南韓、台灣、印度、土耳其 2 (x 4)
意大利、西班牙、芬蘭、澳洲、新西蘭、阿根廷、奧地利、希臘、印尼、羅馬尼亞、秘魯、巴勒斯坦 1 (x 12)
電影院(連翻看電影,計 137 次)
AMC 又一城 29
Palace IFC 25
百老匯電影中心 17
The Grand Cinema 11
The ONE 8
電影資料館、AMC 太古廣場 7 (x 2)
科學館演講廳 6
大會堂劇院 4
IMAX MegaBox、UA 朗豪坊、UA 時代廣場、太空館演講廳、藝術中心 Agnès b. 電影院 3 (x 5)
UA 太古城 2 (3)
PALACE apm、文化中心大劇院 2 (x 2)
台北信義威秀影城 1

繼續使用上年自訂的評分標準,只針對在電影院看的影片。下面所有排名純粹個人觀點,只包含新片(電影節的作品只涵蓋第一次在香港的電影院公映,而製作年份不早於 2008 年)。評分準則如下:
導演 25%
劇本(原著或改編) 25%
演員(整體演出) 20%
美術(角色造型、服裝、佈景) 10%
技術(攝影、剪接、特效) 10%
音樂(配樂、歌曲) 10%

2010 年看的新片共 114 齣,舊片 22 齣。

以下是幾個主要部門我的選擇(已根據個人喜好排名;超連結都指向我寫的觀後感):

音樂(配樂、歌曲)
左起:《創戰紀》《社交網絡》《單身男人》《告白》《聲聲相識》《少女失樂園》

技術(攝影、剪接、特效)
左起:《潛行凶間》《創戰紀》《白色恐懼》《三傻大鬧寶萊塢》《拆彈雄心》《柏納大師奇幻 Show

美術(角色造型、服裝、佈景)
左起:《潛行凶間》《單身男人》《獨裁者的情人》《三傻大鬧寶萊塢》《告白》《酒徒

整體演出
(上)1-5:《謎情追兇》《非單親關係》《潛行凶間》《告白》《社交網絡》
(下)6-10:《花開花落》《寡佬飛行日記》《少女失樂園》《最後車站》《密探睥死羊

下星期再寫 2010 年我喜愛的十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的名單。

劇本
(上)1-5:《謎情追兇》《社交網絡》《寡佬飛行日記》《父後七日》《潛行凶間》
(下)6-10:《拆彈雄心》《詩》《血色童話》《非常戅男離奇失婚》《千禧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

導演
(上)1-5:《謎情追兇》《社交網絡》《拆彈雄心》《潛行凶間》《告白》
(下)6-10:《血色童話》《白色恐懼》《寡佬飛行日記》《不能沒有你》《影子滅殺令

十大新電影(同分者,按導演、劇本、演出、美術、技術、音樂順次逐項再比較而得出排名)
1《潛行凶間》81
2《謎情追兇》80
3《社交網絡》79.5
4《告白》79
5《拆彈雄心》77

6《白色恐懼》77
7《三傻大鬧寶萊塢》77
8《寡佬飛行日記》76.5
9《不能沒有你》76
10《》76

十大電影來自七個國家/地區,種類紛陳,不全是悲情文藝作品。

新電影 11-20 名(總分和各項目分數相同,共 12 齣)
11《血色童話》75.5
12《千禧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75.5
13《訪客》75.5
14《花開花落》75.5
15《少女失樂園》75.5
16《單身男人》75.5
17《創戰紀》75.5
18《非常戇男離奇失婚》75
18《芋虫》75
20《獨裁者的情人》75
20《反斗小尼哥》75
22《不敗雄心》75
(23《非單親關係》75)

去年有讀者提議不要把舊片(不少是傳世經典之作)和新片一同排名,也對,故今年分開了。事實上,一看分數,兩者合併排名的話,十大只剩下四齣新片,大大失卻回顧 2010 年電影的意義。

十大舊電影
1《大都會》(35 毫米修復版)86.5
2《紅菱豔》82
3《盜夢偵探》79.5
4《千年女優》78.5
5《神女》78

6《求之不得》77.5
7《霧中風景》77
8《阮玲玉》(導演足本)77
9《藍色恐懼》76.5
10《家族遊戲》76
11《春琴抄》76
12《新女性》76

看了很多精彩的老電影。在電影資料館以較便宜的票價看了現場鋼琴伴奏的《大都會》(35 毫米修復版)是個難忘的經驗;《紅菱豔》拍得美;夏天看了幾齣默片時代電影女神阮玲玉的經典作品;下半年看了日本動畫導演今 敏的所有長片,都值得高興。

搞搞氣氛,今年十齣得分最低的新電影如下:
包尾新片(得分最低的 10 齣新電影)
114《天凶之城》58.5
113《翻叮我老婆》66.5
112《單車手強者回歸》68.5
111《杜拉拉升職記》69.5
109《湊仔戀咁嚟》69.5
109《殺手靚太唔易做》69.5
108《轟天猛將》(浴血任務)69.5
106《秋田犬八千》69.5
106《我愛紐約》69.5
105《精求有情人》70

不是全部都難看,就排名最後的兩齣有點想死的感覺罷了。

Monday 27 December 2010

小人國大歷險

完《創戰紀》(TRON: Legacy觀後感),吃過午飯,看另一齣立體電影《小人國大歷險》(Gulliver's Travels)。初中時讀過英文原著的節錄本,知道它(再次)拍成了電影,儘管不大喜歡 Jack Black,在節日的愉快氣氛下,還是碰碰運氣,希望可以笑着過節。

此片絕對是兒童電影。片子不長,才 84 分鐘,在放映前先來一齣立體動畫短片暖身,也好充撐一下場面,畢竟既然標榜「立體電影」,票價較一般電影至少貴三分之一,不到個半小時就要離場,對於特別「精打細算」的香港人來說,可能會認為是刻薄了一點(我選擇了票價便宜一點的戲院)。

原來的《Gulliver's Travels》內容已經忘記八成,也就沒有拿電影和小說比較了。主角 Gulliver(Jack Black 飾)在報館的郵遞室當文員,暗戀社內的旅遊編輯 Darcy(Amanda Peet 飾演)五年,始終不敢開口,對工作也缺乏上進和熱誠,在工餘時最喜歡打電玩、唱搖滾歌曲歌,也沉迷《星球大戰》(Star Wars)。為了親近 Darcy,陰差陽錯,接下了一個去百慕達三角 (Bermuda Triangle) 做旅遊採訪的案子,在途中果然遇上怪事,給神秘水龍捲引到「小人國」去……

電影的高潮當然是 Gulliver 在小人國的遭遇,只是新意欠奉。立體效果也不十分精彩。我覺得多付的二十多塊是白花了。

Jack Black 的角色、演繹和造型都很有其舊作《阿 Sir 嚟自樂人谷》(The School of Rock) 的影子,或者說,都是他的典型表演方式和水平,談不上很有特色。演他愛人的 Amanda Peet 戲份不多,表現不過不失。較有驚喜的是 Gulliver 在小人國遇上的一班「小人」,像跟 Gulliver 稱兄道弟的「小人國第一高人」Horatio,扮演者 Jason Segel 出道十多年。最初曾經在 Disney 的校園青春電視劇《高校歲月》(Freaks and Geeks) 演第一男主角,當時的角色 Nick 跟 Horatio 一角差不多,都是個傻氣小子,肌肉比頭腦發達得多,跟十多年前看他時的感覺差不多。不同的是,現在 Jason Segel 較當年「健碩」多了。說起《高校歲月》,同劇的 punk 小子男配角 James Franco 算是站穩了好萊塢二線影星的前列位置,今年主演斷臂自救的電影《127 小時》(127 Hours) 大有機會角逐金像影帝(開始聽它的原聲帶,由《一百萬零一夜》的金像獎得主、印度的 A.R. Rahman 譜寫),同時也落實主持明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另一男配角 Seth Rogen 剛主演了《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合演者有周杰倫),片運也越來越亨通。

演小人國公主的 Emily Blunt 表現清新,喜劇節奏不錯。本來是公主男朋友的神勇將軍 Edward 由愛爾蘭演員 Chris O'Dowd 扮飾,表現很不錯。至於在最初和末尾客串了幾場,演 Jack Black 的郵遞室同事的 T.J. Miller 也有點來頭,既是喜劇演員,也曾經在不少著名的演藝學校修業。

如果閣下在聖誕、新年要帶孩子去看電影,本片倒是合理的選擇。但早已不知童稚為何物的人,本片當非必看之選了。

在 2010 年結束之前,該還會看《挪威的森林》(ノルウェイの森)和《愛情戀上癮》(Love and Other Drugs),但這兩片(12 月 30 日公映)我自己會列為 2011 年的電影,後天(29 日)寫 2010 年的電影年結時不會計算在內。為此,《小人國大歷險》就是我今年到電影院看的「最後」一齣戲了。

Saturday 25 December 2010

創戰紀

誕前夕早上九點鐘去看《創戰紀》(TRON: Legacy) 的 3D IMAX 版。這一年立體電影增加了不少,值得看 IMAX 版的電影按理也該多了。然而翻查紀錄,原來連《創戰紀》,今年只共看了三場 IMAX 電影,另外的就是《鐵甲奇俠 2》(Iron Man 2) 和《唐山大地震》。比較之下,Disney 花了三億美元打造的《創戰紀》確實較《鐵》和《唐》優勝。但跟去年底的《阿凡達》(Avatar) 比較,《創》不是整齣戲都有立體效果,劇情和場景也不完全為了 3D 製作而設計,不過全片影像流麗,黑色、白色、藍色、綠色、橘黃色主導了畫面,構成了一個冷峻、獨特、深沉、陰森的異想國度。

《創》的上一集《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觀後感)在 28 年前推出的時候,從故事構思到特效場面都非常精奇。在續集裏,故事不如上集那麼創新,但「人味」多了,加進了父子情,有更多高速的求生打鬥和賽車場面,又講點哲理,試圖加點禪意。父子情和打鬥、飆車是基於商業需要,大部份觀眾多付錢買票來看也不過為此,哲理和禪味就是想滿足對影片內涵要求高一點的觀眾。《創》片以科幻來包裝,但科幻的元素其實就見於簡約懷舊風格所包裝的建設、居所、器具、服裝。具體談科技事物的劇情不多。從這方面看,《創戰紀》遠不如《電子世界爭霸戰》科幻。《創》就以節奏和製作取勝。

故事說 Kelvin Flynn(Jeff Bridges 飾)在兒子 Sam(長大後由 Garrett Hedlund 飾)7 歲的時候失蹤。原來 Kelvin 因為之前在電子世界的歷險而靈機一觸,要構建一個更自由、暢通的網線世界。每天晚上利用上集提到的空間轉移裝置鑽進電子國度埋頭苦幹。Kelvin 使用好友 Alan Bradley(Bruce Boxleitner 飾)編寫的保護程式 Tron,以及他自己編寫的創建程式 Clu(Jeff Bridges 分飾),一起構建新的網線世界。在網線世界中,出現了一種電子和有機元素合成的新生命體。Kelvin 樂在其中,忘我建設之際,卻歷史重演,Clu 發動叛變。從此,Kelvin(再次)困在網線世界中,並要設法躲避殘暴的 Clu 的追捕。Sam 在人類世界長大,Alan 在旁循循善誘,但父親不辭而別所造成的打擊,讓他變成了反叛青年。一次意外,Sam 墮進網線世界,在幾乎命喪賽車場時,為跟隨他父親的新生命體 Quorra(Olivia Wilde 飾)所救,並父子重逢。他們既要阻止 Clu 的反叛計劃,也想設法重回人類世界……

首執導筒的 Joseph Kosinski 和七八名編劇合作,《創戰紀》整體上頗完整的。父子重逢,加上新生體,就「順便」帶出了一些淺層的哲理探索。不懂的人或會覺得高深莫測,略懂皮毛的人大概看完便算,懂得的人可能認為是班門弄斧、弄巧成拙。打鬥場面挺富想像力,也挺激烈的,但所有血腥場面都給巧妙地化解了。場面設計機關可見,跟附帶的電腦遊戲關係密切。人物的描寫不過不失。始終是 Disney,深刻的人物和演繹留給文藝片吧。

演繹方面,金像影帝 Jeff Bridges 一人分飾兩角,沒有欺場。Garrett Hedlund 似乎沒有海報上看到的帥,但見一點反叛氣質,也算有吸引力。就嫌他表現冷酷了一點(跟他那低沉嗓子可能也有關係)。劇本上說他 27 歲,但跟父親重逢後,Sam 表現的不成熟氣質好像淡了一點。此子下一齣戲是人人都說不大可以拍得好(也不容易讀)的 Jack Kerouac 名作《On the Road》,且看又是一番什麼樣的風景。英國演員 Michael Sheen 也有份演出,是個見風使舵的投機份子(程式),只有一場戲,但總算讓觀眾留下印象。

製作方面,配樂和場景設計真的精彩,尤其是 Daft Punk 主理的配樂(甚至粉墨登場,在 Michael Sheen 的夜店當駐場 DJ),帥氣極了。某程度上,他們把整齣戲變成了一個 127 分鐘有對白而極富格調的 MV。

編導已經替電影埋下幾處伏筆,例如由 Cillian Murphy 扮演上集「奸角」Ed Dillinger 的兒子,開場時驚鴻一瞥,深藏不露,既是電腦高手,又會耍公關手段。末了 Quorra 跟 Sam 則成了一對。拍第三集的話,基本塑材都定了,希望不必又等 28 年。

Tuesday 21 December 2010

狂盜之城

星期寫《穿梭少女夢》(觀後感),一開始還明明白白地說道,《狂盜之城》(The Town) 不是我那杯茶。言猶在耳,怎麼會突然改變主意?一來是發現它在 IMDb 上竟然有 7.8/10 的評分,二來是今年初憑《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觀後感)提名奧斯卡影帝的 Jeremy Renner 在最近數項公布的影展提名名單中憑《狂》片提名男配角獎。坦白說,別人說 Ben Affleck 在《狂》片中如何回勇,我並沒寄予厚望,認為他會有什麼石破天驚的演出,因為他的演出紀錄實在平平。但 Jeremy Renner 不同,多年前他在《特警雄風》(S.W.A.T.) 中面對風華正茂、(外型)狀態顛峰的 Colin Farrell,演入了魔道的反派神槍手煞是搶鏡,沒有掩埋於 Colin Farrell 和另一個俊男 Olivier Martinez,以及演技派 Samuel L. Jackson 不同的光芒之下。也可以說,我是為了看 Jeremy Renner 而去看此片的。

在本片中,的確以 Jeremy Renner 和另一佔戲不算多的大反派 Pete Postlethwaiter 兩人最搶鏡。Jeremy Renner 適合演有點自我中心或偏執狂的角色。那種有點狠有點邪的眼神讓他看來孤獨、自立,不必跟什麼女演員談情說愛(可能他自己也不想拍這些戲),也足以贏得觀眾的注意。此片演員陣容不弱:演 Ben Affleck 老爸的是金像男配角 Chris Cooper(屬客串性質);演 Jeremy Renner 妹妹兼曾跟 Ben Affleck 有過一段情的 Blake Lively 是電視劇《花邊教主》(Gossip Girl) 的女主角之一;演追捕以 Ben Affleck 為首械劫集團的 FBI 探員是近年美國大熱電視劇《廣告狂人》(Mad Men) 的男主角 John Hamm。比較之下,Ben Affleck 和女主角 Rebecca Hall 就顯得失色。他們不算演得差,卻不如其他演員個性鮮明。

電影所說的 town,也是所謂的「狂盜之城」,是指毗連波士頓Charlestown,那一帶治安很壞,經常發生搶劫案,次數多得讓人見怪不怪。外國朋友也說那裏是個九反之地,平民百姓閒來無事就不要特意往那裏鑽。本片以 Charlestown 為背景,配合該區有不少愛爾蘭移民和後裔,講述以細心沉着的 Ben Affleck 為首的四人械劫集團替表面看來是花店老闆的傅老大(Pete Postlethwaiter 飾)打劫做案。在一次行劫過程中,遇上了銀行女經理 Claire(Rebecca Hall 飾)。四人害怕 Claire 洞悉他們的身份,進而向警方報案,就監視她。Doug(Ben Affleck 飾)接近並監視 Claire 時喜歡了 Claire;火爆的 James 則常以暴力去解決問題兼惹麻煩;看來有勇有謀的 FBI 探員(John Hamm 飾)則步步進逼……

故事沒有太大的新鮮感,劇本對人物的描寫又不夠立體,主要靠演員的表演力量去支撐電影。

男女主角的感情戲有點難看。大賊愛上小家碧玉,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人質情結;Stockholm syndrome)無關,說是由憐生愛也有點勉強。斯文大賊願為平凡女上班族「收山」,像是個人英雄情結的變體多些。

影片的結局也有些反高潮,讓我想起多年前有一套「省港旗兵」類的本地電影《四大天王》。忘了在什麼情況下看到。翻查資料,是 1987 年初夏的作品,導演叫宋金來,主要演員全部不認識:李榮山劉俊輝吳杭生石漢。結局時,四個大賊「從容就義」,如此劇本當然教壞下一代。在《狂盜之城》中,編劇對一班械劫慣犯的「裁判」大致屬意料之中,除了 Ben Affleck 外,編劇把他搞得如情聖、俠聖,完場時真有點哭笑不得。有人批評此片是 Ben Affleck 自戀之作,也許跟電影結局甚有關係。

Monday 20 December 2010

哈利波特 - 死神的聖物 I

是 Harry Potter 的書迷,卻是 Harry Potter 電影的粉絲。從 2001 年開始,已經十個年頭了,Harry Potter 系列電影來到尾聲,作為大結局的上集,對於《哈利波特 - 死神的聖物 I》(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容我主觀兼可能得罪萬千「哈利波特」粉絲地說,影片營造出很好的氣氛,文武動靜兼備,攝製保持精奇,也如很多人所言,有山雨欲來、蓄勢待發之感;參演了多集的演員亦形神俱備;但作為一個只草草讀過頭兩集小說的觀眾,儘管我很明白三個主角在今集為了什麼走來走去,知道「分靈器」(Horcrux) 是什麼,曉得要設法毀了它的目的,但這個用了 146 分鐘去為鋪排最後高潮而作的序言,對於沒有讀過這一集原著小說的觀眾來說,無疑是有點沉悶的。

讀過小說的人大都表示,編導相當忠於原著。跟我同場的大量不同年紀的國際學校半唐番,應該不少都讀過小說,因為他們邊看邊常討論一些人物和情節,並互相提醒到底那是指向原著的哪一段,看得眉飛色舞。由衷讚譽本片的大概八成是忠實讀者吧。

本集故事很簡單,就在鄧不利多校長死去後,佛地魔的勢力已經統佔魔法部霍格華茲魔法學校哈利波特由備受保護的對象變成追捕的目標。他和好友榮恩妙麗分別收到鄧不利多相贈的物品。在逃避佛地魔爪牙圍捕之餘,又要設法毀掉佛地魔製造的分靈器……

全片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哪場大戰,而是帶出死神的聖物典故的那三兄弟與死神交手的故事。三人的做法和結局頗堪玩味。

本集戲份主要落在三個小主角身上,說是「小主角」,實乃相對於其他大部份合演者而言罷了。Daniel RadcliffeEmma WatsonRupert Grint 都已經長得落落大方,各具風格,今集還要遇上友情的考驗,有猜疑,有嫉妒。銀幕以下,觀眾該都同意通過這系列電影的角色,他們已經通過演技的考驗。例如在開場後不久,Daniel Radcliffe 分飾多個喝下魔法藥水後變成他模樣的角色,肢體語言和神情都挺到位。

這個系列的電影是變得越來越陰森可怖了,頭一兩集仍有惹笑和有趣筆觸,後來逐漸變成一場又一場緊張刺激的場面。有機會的話,值得在明年七月大結局下集公映之前,好好重溫幾齣舊作。

Tuesday 14 December 2010

我的古董電單車

法國電影節除了《法國樂壇教父的一生》(觀後感)外,還看了這齣《我的古董電單車》(Mammuth)。

又是晚上九點半後的場次,電影稍不好看,或者無法讓我集中注意力,往往便會變成催眠藥。不幸地,《我的古董電單車》就屬於這一類。

選這片,是因為演員名單上有三個加起來得過近五十個演技獎項的響亮名字:曾經進軍好萊塢、拍過《綠卡情緣》(Green Card) 並角逐過奧斯卡影帝的「大鼻子情聖」多產法國影帝 Gérard Depardieu、去年初憑《花開花落》(觀後感)第二度贏得法國影后的比利時資深女演員 Yolande Moreauz、五屆法國影后兼「不老的傳說」Isabelle Adjani

故事講述年屆花甲的屠房工人 Serge(Gérard Depardieu 飾)退休。他一生勞碌幾十年,做過很多不同工作,從來沒有請病假。他退休後生活百無聊賴,仍在超市工作的妻子 Catherine(Yolande Moreauz 飾)知道 Serge 因為部份舊雇主沒有呈報(足夠的)資料而令 Serge 部份的退職金沒有着落,就叫老公騎着古董摩托車出發,去尋回失落的文件,以便追討退職金……

Yolande 演的老妻最可愛,加上跟 Gérard 同樣重量級的身材,二人看來像對活寶。Gérard Depardieu 仍見明星魅力,但角色不算討好。至於 Isabelle Adjani,只以客串性質演了三四場,統統都是長髮垂下掩去半張臉,搽着乾厚粉底的臉上流着血。她對白極少,光看造型已經教人不寒而慄。我估計 Isabelle Adjani 在片中是 Gérard Depardieu 失去的愛人,象徵男主角在過去或年輕時留下的遺憾。

電影節場刊說,此片有黑色幽默,「以批判和另類的眼光來看法國現今的退休制度及社會景氣的問題」。的確有些情節是具備黑色幽默,也有提及退休制度中一些荒謬的現象,以及從找工作、偷盜等情節側寫社會的景氣。然而,編導對這兩方面都沒有刻意着墨,看後並不深刻。

影片後段提到男主角重遇精神有少許問題的侄女,這一段跟追討退職金沒有多大關係,而且有點突兀。影片在之後再也沒有交代這侄女的經歷。或者說,侄女這一段,加上男主角之前到不同地方嘗試追討供職的證明文件,還有遇上的一些人,例如假裝殘障的女賊,和男主角胯下的古董摩托車加起來,就是半齣公路電影吧。然而,這半齣公路電影焦點渙散,個別意象又比較晦澀(就當是我看不明白),實在不大能夠參透編導想表達的意思。

關於劇情,沒有太多值得說。要談感想,又覺得乏善可陳。上文提到的退休制度、社會景氣,及至家庭倫理、個人心理等都有觸及,但全部都有蜻蜓點水之感。儘管電影不長,才 92 分鐘,但看了三分之一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查看時間了。不是三個演技派明星支撐大局,或者偶然來一兩個(冷/爛)笑話,可能電影未播完就要離場。

Monday 13 December 2010

穿梭少女夢

星期剛上映的電影中,以《狂盜之城》(The Town) 和《全員惡人》(アウトレイジ)最受注目。聽說前者是兼任導演的 Ben Affleck 回勇之作,後者則由北野武導演。但坦白說,槍彈太多的電影從來不是我那杯茶。最後選看了法國文藝輕喜劇《穿梭少女夢》(L'âge de raison)。

電影的選題和布局沒有什麼新意,講追求夢想,忠於夢想。女強人 Margaret(原名 Marguerite;Sophie Marceau 飾)事業掛帥,跟來自英國的同事 Malcolm(Marton Csokas 飾)是一對同樣工作至上(幾乎賣命)的戀人。一天 Margaret 收到來自鄉下垂垂老矣的公證人 Maitre(Michel Duchaussoy 飾)給她送來的舊信件,都是 Margaret 小時候給長大後的自己所寫的。Margaret 收到一封又一封的舊信,開始記得連自己也差點兒要(自己)忘記的往事,從討厭且刻意迴避自己的過去,慢慢變得開始緬懷、細味並不如煙的往事,記起了自己兒時的夢想、堅持,還有不願回顧的灰色過去。與此同時,Margaret 的人生觀也開始有所改變,並且重遇上小時候曾經和她訂下「終身」的過氣戀人 Philibert(Jonathan Zaccaï 飾)……

影片只有 90 分鐘,對白多,節奏也快,沒有拖拖拉拉,整體而言,倒也輕鬆愉快。此外,美工和配樂都不錯。

女主角 Sophie Marceau 為不少香港人熟悉,她很多作品都曾經在香港上映,也當過「邦女郎」。在本片中,她看來明顯「成熟」了,但狀態不錯,表情和氣質有一定水準,嚴肅和誇張的演繹都算稱職。演她愛人的 Marton Csokas 祖籍匈牙利,在新西蘭出生、受教育,於片中英語、法語都很流利,跟 Sophie 也頗匹配。他看來有點面熟,原來(又)是在《魔戒》電影系列中看過他。

《穿梭少女夢》有些細節的拍攝風格可見《天使愛美麗》(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的影子,但《穿》片沒有《天》片的驚艷和率性,反之見到商業計算的痕跡。末尾女主角重遇童年愛人,還有打算「洗心革面」,劇情安排都見有點突兀。

追尋夢想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奢侈的。例如近年本地一些新成立的慈善團體,創辦人以前都是收入很高的專業人士,積聚了一筆財富,但因為不同的原因,例如患病、金融風暴等而在半推半就之下轉到了新的範疇去發展事業。為善助人固然是美事,但如果經濟條件一般或收入僅可餬口,自然不能漠視現實環境,為了夢想而追尋下去。《穿梭少女夢》只是一個美麗的成人童話而已,所以我看得並不十分投入,也看過一兩次手錶。

還有兩點值得一談。女主角並非徹頭徹尾的女強人,在不同的場合裏,霸氣和力量都是靠自我催眠得來的。她要自己進入某個女名人的身份或狀態之中,像聖人、演員、歌唱家之類,然後設法以那個角色的特定氣質去幫助自己適應環境,投入工作。曾經聽說類似的方法對於紓緩壓力很有幫助,但覺得有點誇張,也不認為自己可以容易投入到每一個「角色」裏。

女主角重遇舊愛,彼此都有很大的轉變,但比較之下,男生的轉變有點教人出乎意料。外表的改變也許不難接受,性格的轉變才讓人措手不及。跟新相識的或久別重逢的人見面,有時候我也會懷着差不多的忐忑心情,甚至情不自禁地暗中比較一下彼此之間的高下。

Thursday 9 December 2010

電子世界爭霸戰 (Tron, 1982)

年聖誕節在香港公映的新片中,《哈利波特》已經看了六集,最後兩集自然會繼續捧場。新電影中,比較期待《創戰記》(TRON: Legacy)。電影在本月 23 日才公映,趁上週末在家養病,看了 28 年前的前衛科幻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為《創》片做點準備。

我看的拷貝是半個月前在香港某影音連鎖店買到的 VCD。據店員說,那是電影公司之前為推廣活動印製的一批光盤,現在順勢清點剩餘的少量存貨。光盤的聲畫質量一般,但因為續集即將公映,《電》片的影碟變得奇貨可居。昨天到 Amazon 一看,96 分鐘的片子,全新的普通版和 20 週年紀念版 DVD 定價竟由 40 至 2000 美元不等。

《電子世界爭霸戰》是迪士尼的出品,以 1982 年的標準來說,絕對是劃時代的。儘管在 1982 年電腦已經開始慢慢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裏,一切跟電腦、電子有關的事物,那時候在絕大部份觀眾眼中就是最前衛的。《電》片不僅說電腦,還把人工智能(電腦會思想,並設法反過來控制人類)、電腦病毒、駭客等概念都寫進故事裏。在今天看來,此片的特效場面固然簡陋,但片中那個有點 Pet Shop Boys《Liberation》《Go West》等 MV 味道的電腦空間(TRON 當然粗糙得多,沒有 PSB 的製作那麼五花八門)卻是 1980 年代初期普及文化中 cyber space 典型的想像模式。吾輩走過那個時代,看《電》片時倒有三分親切感。

此片可說是第一齣廣泛使用電腦動畫科技拍攝的電影,裏面那個會思想的中央程式更是電影史上第一個數位角色。身兼編劇和導演的 Steven Lisberger 讓真人演員「扮演」電腦程式,也開創了日後同類型娛樂製作的先河。那些今天看來毫不教人感到驚奇的場面和情節,在電影歷史上,或者可以媲美《大都會》(Metropolis) 的想像力。

故事說龐大的電腦公司開發了一個超級程式,但程式不再聽從人類操控,反而想掌控人類世界。 Alan(Bruce Boxleitner 飾)察覺事有蹊蹺,跟同事 Lora(Cindy Morgan 飾)向已遭公司解雇的電腦天才 Kevin Flynn(Jeff Bridges 飾)求助,一同潛進公司,希望破解系統內的反叛程式。但 Kevin 卻意外地被 Lora 和同事合作研發的裝置吸入了電腦主機之中,必須跟 Alan 編寫出的掃毒程式 TRON(Bruce Boxleitner 分飾)合力擊敗/破壞主機中的反叛程式(替反叛主程式「效力」的主要反動程式,跟在現實世界中被反叛主程式控制的電腦公司總經理同由 David Warner 飾演),並與外界取得聯繫,才能脫離電子世界……

21 世紀已是成熟而具模規的電腦時代,重看《電子世界爭霸戰》,自然不覺得劇情複雜難明,但在 1982 年卻不然了。

當年 Jeff Bridges 三十出頭,很年輕活潑。在續集《創戰記》中,則利用電腦技術把半百過外的他還原成青壯模樣。在《電》片中合演的 Bruce Boxleitner 條件也不錯,但未有憑這片在影圈走紅,多年來以拍電視劇和電視電影為主,當中香港觀眾比較熟悉的該是科幻連續劇《Babylon 5》。

Wendy Carlos 替《電》片編寫的配樂也不錯,但翻查資料,原來等到 2002 年才推出原聲帶 CD 版(趕緊到 Amazon 訂了一張)。為續集配樂的來頭更猛,是 Daft Punk,更在片中扮演蒙面 DJ 一角。

我相信,論故事創意和視野,《創戰記》大概比不上《電子世界爭霸戰》,但觀眾應該可以預期《創》的特效會比《電》精彩百倍。

Wednesday 8 December 2010

法國樂壇教父的一生

Serge Gainsbourg 的名氣太響,我這個未上過一秒鐘法語課的人也慕名去看了一齣聲稱描述了他一生的電影《法國樂壇教父的一生》(Gainsbourg (Vie héroïque))。

那天晚上不在再狀態,還在吃傷風藥,下班後先看了 130 分鐘的《千禧二部曲:玩火的女孩》(觀後感),小休十五分鐘後再看這 130 分鐘的《法》片。坦白說,在最初的一個小時,有大約一半的時間處於半夢半醒之間。

聽說 Serge Gainsbourg 大名,是因為他跟原籍英國Jane Birkin(也就是 Hermes 那個 Birkin Bag 的靈感來源)合唱過一首很著名的活色生香的優美情歌《Je t'aime ... moi non plus》(有說本來是 Serge 跟與他數度離合的性感女星 Brigitte Bardot 情到濃時寫下的閨房樂頌。BB 下嫁富商後要求 Gainsbourg 不要公開。後來 Gainsbourg 與他的第二任妻子 Jane Birkin 合唱,並打上英國流行榜冠軍,但大膽露骨的歌詞使歌曲曾經在多國禁播)。

Gainsbourg 的一生多姿多采,個性突出,在 130 分鐘內,莫說是劇情片或歌舞片,就是紀錄片,也不容易把主角的一生說個清楚明白。《法國樂壇教父的一生》這個中文片名譯得太滿了。《法》片編導主要從 Gainsbourg 童年到他跟 Jane Birkin 離異後不久的時期中挑選一些比較有趣的細節,例如 Gainsbourg 的爸爸(俄籍古典音樂家)要兒子刻苦學習鋼琴,Gainsbourg 考上美術學院,再來就是 Gainsbourg 跟 Brigitte Bardot 和 Jane Birkin 兩段感情關係,拍成幾個不大連貫的章節。編導又製造了一個卡通化的 Gainsbourg 人偶,嘗試表達 Gainsbourg 本人內心的聲音,對 Gainsbourg 的一生不太熟悉的話,看來倒有點摸不着頭腦,這也是我在前半齣戲無法集中精神的主要原因。

轉到電影下半部,講風流才子和「性感 BB」和 Birkin 的關係,戲劇性較強,部份情節早已略有所聞,看來投入多了。

看完本片,對於 Serge Gainsbourg 的一生,大概「煙、酒、色、才」四字可以括之。他的才華盡顯於他細膩感人的音樂之中。在香港,此片的原聲帶也許比較難找,但我記得自己好像買了一張 Gainsbourg 的精選輯,該是回家尋寶的時候了。

演員方面,演 Gainsbourg 的 Eric Elmosnino 頗有原型的神韻,但看 Serge Gainsbourg 的舊照片,倒覺得真人較模仿者的眼睛和輪廓具靈氣。我覺得演 Jane Birkin 的 Lucy Gordon 更好,可惜 Lucy 在本片公映前上吊身亡了。提起 Jane Birkin,我實在不大喜歡她唱歌,嗓子太尖太薄,聽來不很自然。

關於 Serge Gainsbourg 一生的簡歷,除了維基百科外,這篇文章(按此)也寫得十分詳細。

Monday 6 December 2010

千禧二部曲:玩火的女孩

月看完《千禧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觀後感),十二月是這齣《千禧二部曲:玩火的女孩》(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下個月就有大結局《千禧三部曲:直搗蜂窩的女孩》(Luftslottet som sprängdes)。在瑞典,三片同於去年上映。目前觀眾在 IMDb 的評分以次部曲最低 (6.8),首部曲最高 (7.7)。兩集相比,首集的確較佳,除了新鮮感外,故事和氣氛都比第二集優勝。

上集提到專門揭發官賈腐敗、社會不公的《千禧》雜誌記者 Mikael(Michael Nyqvist 飾)受聘調查一宗三十多年前的懸案,得到外表瘦弱、脾氣古怪的女駭客 Lisbeth(Noomi Rapace 飾)暗中幫助,Mikael 不僅破案,讓受託人了卻數十年的心願,還跟 Lisbeth 發展出一段戀情。最後 Mikael 得以繼續當記者,Lisbeth 則捲走大筆不義之財遠走,兩人的感情彷彿無疾而終……

次部曲的故事跟首部曲沒有太緊密的聯繫,男、女主角各走各路,為着不同的目的而調查起同一系列的命案。偵查過程較諸上一集單調得多,案情不用花太多功夫便水落石出,懸疑氣氛大減。在片中,依然是女「強」男「弱」,Lisbeth 當先鋒,Mikael 彷彿跟在後面循着線索走。女角的戲份較男角重,次部曲花了不少筆墨去交代女主角的背景。事實上,本集的案件在某程度上也是因為女主角而起。

電影的前半段似乎拋出了很多不同的線索,讓觀眾都覺得有點茫無頭緒。到了影片的下半部,觀眾還在猜測編劇如何打圓場之際,突然揭開了女主角的身世之謎,讓一切變得理所當然,用兩三句對白便解開了前面鋪排不同的懸念,雷聲大雨點小,予人有點兒戲的感覺。次部曲登場的人物較首部曲多,讓人有點眼花繚亂,一些角色登場時顯得煞有介事,像主理連環命案的警探,或者跟女主角有親密關係的 Annika,但他們發揮的空間不多,到後來甚至沒有怎麼交代去向。

此外,次部曲也不如首部曲那麼仔細地交代不同的細節,多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去講故事,觀眾的投入感自然也打了折扣。儘管本片遜於首部曲,佈局和氣氛都有所不及,整體製作仍見嚴謹,美工、配樂、場景都具特色,不是一般好萊塢的 B 級娛樂片可比。

繼續期待三部曲:《直搗蜂窩的女孩》。

Thursday 2 December 2010

年少輕狂

票的時候知道《年少輕狂》(My Beautiful Lauderette) 是兩屆金像影帝 Daniel Day-Lewis 的舊作,卻不曉得已經是 1985 年的出品,是他憑《無悔今生》(My Left Foot) 第一次得金像獎之前四年的演出。

也不知道這電影從前有沒在香港放映過,或者「年少輕狂」是不是最初放映時的譯名。反正看完這戲,覺得這個中文片名翻譯得很正經。

當年電影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導演是後來執導《英女王》(The Queen) 的 Stephen Frears。Daniel Day-Lewis 憑此片(和《翡冷翠之戀》A Room with a View)首次得獎(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配角)。他在本片的表現的確搶鏡頭。Daniel Day-Lewis 拍片不多(1982 年至今只拍了 18 部電影),但大部份的角色(和電影)都能讓觀眾留下印象。他也是個方法演員,倒有興趣知道他接拍《年》片時有沒有真的去嘗試同性戀。

《年少輕狂》片長 97 分鐘,不是賣弄色情色的電影,除了同性戀外,故事也牽涉到種族問題、英國的經濟和政治等,兩個男主角的戀愛並不是故事的重點。男主角 Omar(Gordon Warnecke飾)在英國長大,其父是個討厭英國、頗有識見的巴基斯坦記者。在父親的安排下,Omar 替在商場上頗吃得開的叔叔打工。不久,Omar 爭取到為叔叔一家破舊的洗衣場做翻修工作。與此同時,Omar 重遇舊同學(兼舊情人)Johnny(Daniel Day-Lewis 飾),讓 Johnny 協助他做翻裝,並偷了另一叔父販毒的錢來做資本。Johnny 本來游手好閒,跟幾個同樣居無定所的鬅客混,重遇 Omar,決定跟着對方。此時,Omar、Johnny 又跟 Omar 叔叔的女兒 Tania 各有像霧又像花的戀情。洗衣店翻修完畢,重新開業,叔叔和叔叔的生意朋友都對 Omar 另眼相看,Omar 父親卻一直希望兒子上大學多讀書,而 Omar 則開始立志要賺大錢,在商場上展拳腳……

全片的主角是 Omar,當年 Gordon Warnecke 倒算眉清目秀,比《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aire) 的 Dev Patel 要俊俏,但演技真的平平。年紀比他大一截的「舊同學兼情人」Daniel Day-Lewis 狂放中帶敏感,夾在鬅客哥兒們和 Omar 之間,總算表達出 Johnny 的內心掙扎。然而,編導安排他對 Omar 那份也挺死心塌地的愛,卻因為 Gordon Warnecke 平淡的演出而失去焦點。

《年少輕狂》介乎喜劇和劇情片之間,編導想通過兩個主流以外的人(邊緣青年 Johnny 和外來移民 Omar)欲追逐理想(愛情、金錢、前途)的故事側寫英國社會的一些問題。濃濃的英國口音、灰暗的天空,加上大部份都有點破落、古老的場景,構畫出一幅那個時代的速寫。

電影給選進「同志電影展」,自然在這方面有點看頭才成。Omar 和 Johnny 的情人關係從何開始或到底有多深刻,劇本沒有清楚說明,就是到結局暗示兩人重修舊好,觀眾也不見得特別替兩人高興,因為片中對這段感情關係的喜怒哀樂愛惡慾的描寫少得可憐。片中有性的場面,但並不大膽(所以本片沒有給列為三級片)。從這兩方面看,《年少輕狂》不是一齣典型的、很有看頭的或容易讓觀眾投入的(同性)愛情電影。

Wednesday 1 December 2010

電影馬拉松(2010 年 12 月)

晚看完《年少輕狂》(My Beautiful Launderette;明天再寫),是今年在電影院看的第 127 齣戲,打破了自己的紀錄。來到 12 月,沒太多特別影展,會比前兩個月「輕鬆」一點,但把想看或買了票的列出來,原來也不少。

《他來自美國》(The American)

上映日期:12 月 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對 George Clooney 印象一般,但影片不長,預告片中的情節頗見張力,時間許可的話,會看。


《千禧二部曲:玩火的女孩》(Flickan som lekte med elden)

上映日期:12 月 2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1/2

首部曲看得十分過癮,次部曲和明年初上映的三部曲當然不會錯過。明知道原著小說一定比電影版本豐富,就打算看完三齣電影才讀書。


《狗狗學警》(きな子~見習い警察犬の物語~)

上映日期:12 月 2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喜歡狗,但家裏不能養,將來也未必有機會。在街上看見別人遛狗,可愛的、漂亮的會多看兩眼。這片子的主角拉布拉多犬 (laborador) 是我喜歡的種類之一,在大銀幕看看也滿足。


《法國樂壇教父的一生》(Je t'aime ... moi non plus)

上映日期:12 月 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已買票)

已故的法國歌手、演員、導演 Serge Gainsbourg 從 1958 至 89 年推出了近 30 張專輯,是當代法國流行文化的象徵之一。我從他和 Jane Birkin 合唱欲仙欲死的《Je t'aime ... moi non plus》知道 Gainsbourg(據說此曲原來寫給「性感 BB」碧姬芭鐸 Brigitte Bardot 的)這個人。有人把 Gainsbourg 的生平拍成電影,就去看一下。

《我的古董電單車》(Mammuth)

上映日期:12 月 7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已買票)

影展場刊說此片有黑色幽默,「以批判和另類的眼光來看法國現今的退休制度及社會景氣的問題」。其實真正吸引我入場的是三個演技派大明星「大鼻子情聖」Gerard Depardieu、《花開花落》的 Yolande Moreau 和五次凱薩獎 (César Award) 影后、法國不老的傳說 Isabelle Adjani。

《穿梭少女夢》(L'âge de raison)

上映日期:12 月 9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有空又想看電影的話,會考慮這一齣。


《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 1》(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Part 1)

上映日期:12 月 16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之前每一集都看了,怎會錯過這一齣?本來打算看 IMAX 版本,但電影院開售頭三天只接受以某網上繳費系統用戶的訂票。反正晚了三天準訂不到好座位的票,索性看普通 (3D) 版好了。一年之中,真正值得看 IMAX 的電影其實也不多。

《創戰記》(Tron: Legacy)

上映日期:12 月 23 日

想看指數:★★★★
入場指數:★★★★

預告片的特效和佈景很吸引,也把握機會買了上一集的 VCD,最好看過第一集才看續集。


《小人國大歷險》(Gulliver's Travels)

上映日期:12 月 23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不是 Jack Black 的粉絲,但頗喜歡 Emily Blunt,小時候又讀過這故事。反正聖誕假期沒事幹,該會看的。


《挪威的森林》(ノルウェイの森)

上映日期:12 月 30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不熟悉村上春樹,但一直挺好奇的。已經開始嘗試聽電影的原聲帶和讀小說。有感覺的話,到時候會看電影。


《愛情戀上癮》(Love and Other Drugs)

上映日期:12 月 30 日

想看指數:★★★ 1/2
入場指數:★★★ 1/2

故事大綱和演員組合加起來有點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