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6 March 2013

停屍間的深呼吸 (EUFF 2013)

看歐洲電影的人,應該比較有耐性。很多歐洲電影的節奏較慢,對白較少,長鏡頭或特寫鏡頭比較多,故事的起承轉合不一定緊湊,但通過畫面讓觀眾思考不同問題的力量卻多數比繽紛而效率高的好萊塢電影大。奧地利電影《停屍間的深呼吸》(Atmen) 不至於教人深思,但主角的遭遇(男主角的演出)也教人產生一點好奇。

Roman(Thomas Schubert 飾)是孤兒,在 14 歲時殺了人,然後被囚。他已滿 18 歲,可以每天申請假釋外出工作,最後找到殮房工,天天跟同事搬運屍體。一天 Roman 發現女屍的名字跟生母一樣,突然想尋親,終於母子重遇……

電影以主角 Roman 為重心,看他周圍的人,然後再從他們的言行回看 Roman 本人。社工想幫 Roman 自力更生,重投社會,但 Roman 性格孤僻,也不善表達,十問九不理。社工本身的脾氣也不大好,結果兩人的相處猶如一個不招殺傷的惡性循環。殮房的同事對 Roman 不算友善,覺得他這個少年犯不會有出息。Roman 從工作中看到生死,也看見平日孤立他的同事處理遺體專業和體敬的表現,明白到工作和跟別人互動對自己人生的意義,遂逐漸改變,進而讓同事對 Roman 也改觀了。Roman 找到了生母,渴望得到親情,卻聽到冷酷的真相,也體會到所謂人情現實的一面,最後終於感到自己的成長,要對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負責任。

其中一幕比較深刻的,是某天下班後,Roman 如常乘火車回少年釋囚監獄。他在車上遇上了一個年輕外國女背包客。對 Roman 來說,那可能是他人生第一次邂逅令他心動的異性,樂得有點忘形,差點忘記下車。他把一只手套留在座位上,又忘記了自己身上的禁酒令。那一程火車大概讓 Roman 嘗到所謂正常生活的滋味,讓他更想重投社會,於是開始改善自己。

很多歐洲電影就是這樣,不愛把一切都寫得明明白白,而是把情節套進接近生活的場景,讓觀眾從旁觀者的身份去思考作者所講的故事。

《停屍間的深呼吸》原名 Atmen,英文片名譯作 Breathing,男主角的遭遇也真的跟呼吸很有關係,例如他愛在游泳時練習閉氣,上班處理屍體時又可能得改變呼吸方式去迴響難聞的氣味,生母告訴 Roman 在他小時候差點窒息等等。「呼吸」似乎是 Roman 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符號。

本片導演是贏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偽術大師》(Die Fälscher;觀後感)的男主角 Karl Markovics 初執導筒之作,手法尚算嫻熟。首次拍電影的男主角 Thomas Schubert 談不上俊秀,但誠如電影節的故事簡介所言,表現讓人驚艷,挺能演繹出角色心理變化的層次,特別是憂鬱和絕望。歐洲大陸的演員就多有這樣的特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