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March 2008

HKIFF 2008 之 4:格拉斯十二樂章

認識 Philip Glass,始於數年前看挺悶藝的電影《此時‧此刻》(The Hours)。當時覺得他做的配樂如行雲流水,倒是配合三個女角錯綜複雜的個人際遇和相互關係,可是太響亮,有種反客為主的壓迫感。就是後來看了一些資料,知道 Philip Glass 給譽為後 20 世紀甚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沒有太大興趣找他的作品聽。

在國際電影節選片子看,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是將來在電影院甚至影碟市場也未必可以看到的,紀錄片自然是熱門選擇之一。今屆最想看的時間都不配合,剩下的只有 Philip Glass 是略有所聞的題材,故就選了這齣。昨晚 9 點半開場,觀眾不多,英語對白,不設字幕,之前整個下午給同事逐一見面做評估,就如開了一場演唱會,累得半死。坦白說,中途曾小睡 5 至 10 分鐘左右。

格拉斯十二樂章》(Glass: A Portrait of Philip in Twelve Parts) 是《閃亮的風采》(Shine) 導演 Scott Hicks 為 Philip Glass 所拍的紀錄片,前後隨行拍了 18 個月,一些工作和私人生活片段都曝光了。所謂十二樂章,是指 12 個主題不同的生活片段,包括跟 40 年老朋友 Chuck Close 聊天談藝、綵排歌劇世界首演、錄製電影配樂(例如在製作室跟活地亞倫 (Woody Allen) 淺談《迷失愛與罪》(Cassandra's Dream) 的配樂)、跟第四任太太 Holly 和兩個牙牙學語的兒子的家庭生活、為保持身心健康而去學道、修習氣功等。Philip Glass 年逾古稀(1937 年生),但仍然很有活力,工作不輟,反應敏捷,說話頗富幽默感,連他現任太太也挺直爽的(不自覺在鏡頭前吐露了自己的電腦密碼云云)。

據說 Scott Hicks 看過《Koyananisqatsi》後,便愛上了 Philip Glass 的作品,拍攝《格》片時,除有 Philip Glass 跟活地亞倫聊天的片段外,也有憶述 Norah Jones 生父、印度 sitar 大師 Ravi Shankar 的種種,還有他多年的習慣──到布魯克林南面 Coney Island 遊樂場玩過山車。觀眾看到這位配樂大師尋常百姓的一面,也聽到大師自白作曲的過程「就像地底的河流不能確定方向,但你就知道在腳下某處」。

看罷此片,固然對 Philip Glass 的瞭解深入了一點,例如他的過去、藝術觀、生活哲學、工作習慣、精神信仰等,但只稱得上是浮光掠影。畢竟,大師作品等身,閱歷繁浩,豈是 112 分鐘的篇幅就能輕易砌出一部如 Philip Glass 本人作品一樣結構有序的記錄來呢?

在聽過的 Philip Glass 作品中,與其說簡約,不如套他本人在片中所言:結構重複有序,從小處蓋起大器而同時優美纏綿的樂章。看了此紀錄片,不難有一份曲如其人的感覺。

4 comments:

  1. 《迷失愛與罪》(Cassandra's Dream) 的配樂??????

    全片得幾粒音咋喎!仲要係好罐頭嗰隻喎!

    ReplyDelete
  2. 前晚同 friend 睇 "Cassandra's Dream",覺得配樂唔錯喎,算配合到劇情...

    ps: riddle gets solved, see if we'll meet on sunday nite & children's day~~

    ReplyDelete
  3. Naruto:
    Philip Glass 不少作品就是這樣:重重敲打琴鍵的幾粒音,但慢慢堆砌起來就是一個複雜有序的樂章。

    Linus:
    haha, only if we know each other's faces (I have only seen your back in your blog ^_^)

    ReplyDelete
  4. 你的文章已經被電影節連線所連結,
    網站如下:

    http://www.hkifflink.net/2008/03/30/1610/

    將於30/3中午1時刊登。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