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March 2008

HKIFF 2008 之 7:假自由之名

雖然英國電影業不發達,但遇上較有口碑,或者編、導、演陣容有點看頭的片子,還是儘量去看一下,總覺得以英國口音唸出比聽慣的美式英語簡約、生動,詞鋒常藏機關的對白,令人很是受用。

這一屆國際電影節放映兩齣 Ken Loach 的電影,論名氣,2006 年拿下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風吹麥動》(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較其最新作品、得了 2007 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原著劇本獎的《假自由之名》(It's a Free World) 名氣響一點,可惜時間不配合,故今早去看較短的《假》片。

首次看 Ken Loach 的電影是《雙失 16 歲》(Sweet Sixteen),故事內容跟本片有一些共通之處。Ken Loach 在 1936 年出生、在牛津大學唸法律、1970 年代拒領 OBE 勳章、彷彿跟好萊塢絕緣的英國影壇悍將,在本片保持一貫的左翼關懷。

女主角 Angie (Kierston Wareing) 本在職業介紹所工作,替英國公司到波蘭招募廉價勞工。後來丟了工作,索性跟室友 Rose (Juliet Ellis) 自組外勞公司。生意漸上軌道後,面對鈔票,取正道還是走旁門,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Angie 還有一個開始步入尷尬年齡的兒子 Jamie,單親媽媽顧着工作,又惹出家題問題。

Ken Loach 的電影總會說教,但勝在不會請出什麼典型角色來義正詞嚴大說一輪。這一回通過 Angie 跟老爸、室友,甚至波蘭來的「方便情人」Karol (Leslaw Zurek) 的對話,談起資本主義的善與惡、人性道德的正與反。跟 Ken Loach 其他電影一樣,節奏明快,不故弄玄虛。可是題目範圍太廣,沒有深入剖析問題,完場後待情緒、感覺慢慢沉澱,但覺人物口中的大道理有點像學生應付公開試的精讀筆記,把重點仔細整理,然後得體地羅列出來。總的來說,《假》片給我很有效率的感覺。電影的中文譯名《假自由之名》中的「假」字,也許語帶雙關,有「虛假」和「假借」的意思。

演員倒值得一讚。Ken Loach 甚少找大牌演員,反而常起用新面孔。女主角 Kierston Wareing 煙不離手,加上一把有點爛的嗓子、利落的肢體語言、銳利的詞鋒、乾淨到位的表情,挺具形格。Juliet Ellis 也表現自然。

電影還算好看,但看不到微言大義,也沒有展示深刻的技藝,顯得紮實而不矯飾就是。

2 comments:

  1. 閣下文章被電影節連線 [12:45pm 刊登]

    http://www.hkifflink.net/2008/04/02/1660/

    ReplyDelete
  2. Sorry, 貼錯link
    正確連結網址
    http://www.hkifflink.net/2008/04/02/1656/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