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October 2013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邊會看電影的女人幾乎都說要看《誰調換了我的父親》(そして父になる),這不一定是因為她們母愛氾濫,我看多是為了看福山雅治而已。這戲在香港的票房收入要過五百萬元,該不成問題。

這是是枝裕和執導的第十齣劇情長片,他同時兼編劇。連《誰》片在內,是枝裕和的戲看過五齣,比重不算低。但讓我選最喜歡的,還是首齣看的《下一站,天國!》(ワンダフルライフ)。後來看的《誰明赤子心》(誰も知らない)、《橫山家之味》(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和《奇跡》也不錯。鍾情《下》片是當年為了做字幕翻譯而看的,所以對劇情和畫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講述野々宮和斎木兩家同一天在同一家醫院生孩子,六年後,醫院通知野々宮良多(福山雅治飾)和斎木雄大(リリー・フランキー飾)當年他們把兩家的孩子調換了。一直受野々宮夫婦悉心管教和栽培的乖孩子慶多(二宮慶多飾)和受斎木夫婦寬鬆教養的琉晴(黄升炫飾)在本來不是他們所屬的家庭成長。接到電話後,兩對夫婦見面了,之後又安排孩子來一起聚會,最後更讓「兒子」到親生父母那邊小住。原本幸福過活的兩個家庭,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血緣和情緣,而引發出道德難題……

電影的故事和結局沒有什麼出人意表的設計,但觀眾仍不免會跟片中的兩對夫婦一同思考編劇設下的難題。

野々宮良多有學問有事業,工作忙碌,太太野々宮みどり(尾野真千子飾)是全職主婦,溫柔又疼愛兒子。野々宮一家住在東京市中心的高級住宅,孩子慶多要學習很多不同的東西,因為良多希望兒子從起跑線上便不落後於其他人。斎木雄大一家五口住在鄉下地方前鋪後居的電器店內,他擅長修理電器和機器人,常跟孩子玩作一團,太太斎木ゆかり(真木よう子飾)在便利店打工,擅長煎餃子,琉晴是家中的大哥,有時要照顧弟妹,愛玩,口頭襌是「噢賣吉」。兩家人後來讓孩子去跟親生父母小住,乖乖的慶多開始融入好玩的斎木家,有點皮的琉晴則害怕遵守「野々宮叔叔」的家規。

經濟能力較好的良多十分重視血緣,他不完全喜歡琉晴,但堅持要把他帶回自己的身邊。表面大大咧咧的雄大覺得血緣和感情一樣重要,無法因為慶多的血緣而漠視對琉晴的感情。

很明顯,雄大比良多更像一個好爸爸。但編導有為良多說項,提到他的成長背景。調換孩子的事正好讓良多這個成長有缺失的精英份子重新認識自己,讓自己真正成長。

飾演兩對夫婦的四名演員都表現平穩稱職,最搶鏡頭的也許是半路出家當演員的リリー・フランキー。福山雅治的戲份當然最重,但其角色不完全討好,性格和演繹都挺一貫的福山雅治的感覺。演良多父親、後母和岳母的夏八木勲(已故)、風吹ジュン和樹木希林都是資深演員。至於一班小演員,最可愛的其實是演琉晴弟弟的那個小演員。慶多和琉晴應該一樣大,但身高體型和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差距,有點不自然。二宮慶多看來乖巧可愛,但沒什麼演技可言,黃升炫表現的機會較多,角色也寫得比較有趣。

整體而言,電影拍得溫馨自然,對很多生活細節有簡單到位的描寫,節奏不徐不疾,雖然大部分時間都是講家常事,卻沒有什麼悶場。

Wednesday 30 October 2013

亞洲電影節:暑假作業

近犯官非的張作驥在《當愛來的時候》(觀後感)和攝製《10+10》(觀後感)的其中一個單元後,剛發表新作品《暑假作業》。他之前所拍的六部劇情片,兩齣拿到金馬最佳電影(《黑暗之光》和《當愛來的時候》),所以在翻亞洲電影節的節目單時,很快就選了這一齣。這戲下月初才於台灣正式公映。

《暑假作業》是張作驥「家庭三部曲」的最終曲,2009 年的《爸,你好嗎?》和 2010 年的《當愛來的時候》分別寫父親和母親的故事。《暑假作業》則是描述孩子的故事。電影在新店的屈尺和台北市拍攝,製作期間遇上了三次颱風。故事說 10 的小寶(楊亮俞飾)有點自負,跟爸住在台北市。他父母打算離婚,妹妹苣蒻跟媽媽生活。祖母過世了,爸爸趁放暑假把小寶送去跟爺爺同住。在鄉郊小鎮屈尺,小寶進入了一所全校只有 27 個學生的小學,認識了不少新朋友,包括了生活困苦但樂天的女孩「大熊」,還有跟小寶打籃球的原住民男孩。但在暑假快結束時,一宗事故令小寶對生命和成長有了新的體悟……

據說,這戲的劇本修改了二十多次。片長 109 分鐘,不算長,但部分劇情還是有點拖拉,焦點也有點散渙。小寶去屈尺過暑假是主軸,但他到了屈尺以後,劇情就有點夾東夾西,一時說困苦女同學的家庭生活(雙親在外面打工,三姊弟由年邁的奶奶照顧),一時說小寶跟幾個同學的關係,一時講祖父不滿意小寶父母要離婚又沒有管教好小寶的待人接物,一時又描述部分村民的有趣性格和生活點滴。這些支線就因為小寶來了屈尺而(勉強)聯繫起來,它們出現的次序和篇幅看來都有點隨意。

本片主角當然是演小寶的瘦瘦小帥哥楊亮俞,有時候一臉自信,有時候顯得抑鬱,演出偏向內歛,對白中略帶刻薄的笑話或冷幽默,猝不及防,挺過癮的,他也憑本片提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

電影拍攝鄉鎮生活,不忘展示張作驥本人偏愛的低下層生活,他在訪問中曾經表示,台灣社會低下層特別有能量。在《暑假作業》中,雖然鎮民的物質生活不豐富,但他們看來樂天知命,小社區裏人情味濃厚,長得兇巴巴的男人都樂於助人,說話劈里拍拉的女人都充滿愛心。看着銀幕上流動的人情,煩惱很少,歡笑很多,也許這是編導認為孩子眼中的成人生活。但給城市或歲月染整過的人眼中,《暑假作業》不免有點單純,比較接近兒童電影。

Tuesday 29 October 2013

東歐電影風雲:鐵人

泛在戲院公映的電影有時候跟 TVB 的電視節目一樣,創作誠意同觀賞價值都不高,遇上有什麼電影節,一定盡量參加。康民署搞的《東歐電影風雲》活動選映了從 1960 至 2010 年代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共十齣電影。計展人羅卡在節目小冊子中這樣寫道:「東歐電影內涵的豐富、表現方式的多姿實在不能簡單地解釋為對專制政權的反抗或個人表現自由的爭取……它的眾多佳作表現了對民族歷史文化的體認和反思,對人類生存處境的關懷和痛切體驗;特別是對戰亂、暴力、貧困、控壓、死亡的恐懼、逃避和抗拒,對人世間的不公不義、荒謬醜惡的諷刺描繪,對道德良知和社會責任的承擔;這都成為東歐電影能流傳不衰的普世價值。」

選了南斯拉夫的《沒有天空的都市》(Underground; 1995) 和波蘭的《鐵人》(Człowiek z żelaza; 1981),恰巧兩片都在康城影展中拿下了金棕櫚獎。看完《鐵人》,翻查了一些資料,這戲是導演 Andrzej Wajda 於 1977 年拍攝的《大理石人》(Człowiek z marmuru) 的續集,也因此讓它成為首齣在康城影展奪得大獎的續集電影。

故事以 1980 年代初波蘭團結工會 (Solidarity) 成為政治改革新勢力的一場抗爭運動為背景。但在此以前十多年,民間要求改革的聲音已經高漲。主角 Maciej(Jerzy Radziwiłowicz 飾)的父親 Birkut(同由 Jerzy Radziwiłowicz 飾)正是電影《大理石人》的主角(角色原型構建於真人真事),在 1970 年的抗爭運動中喪生,從此影響了 Maciej 的一生。Maciej 從大學輟學,由華沙轉到格旦斯克的列寧船廠打工,並加入了工會,積極搞抗爭運動。

《鐵人》表現故事的手法和《大理石人》差不多,都是通過一個要尋訪主角的過去和現在的報道人角色來拼貼出主角的經歷。《鐵人》裏牽線的是電視台記者 Winkel(Marian Opania 飾)。Winkel 在官方媒體工作,曾是正直的記者,吃過虧後變得「識時務」,上司派他去格旦斯克採訪,好製作一個配合官方立場的節目,同時警察又指派 Winkel 混進船廠去找黑材料。《鐵》片通過 Winkel 跟不同的人做訪談,逐步揭開已成工會骨幹的 Maciej 是如何一路走來,這些人包括 Maciej 的妻子 Agnieszka(Krystyna Janda 飾,正是《大理石人》中為了畢業習作而追查 Birkut 身世,卻因此受打壓的那個女學生,後來嫁給了 Birkut 的兒子 Maciej)、大學的同窗、船廠的老員工 Anna Walentynowicz(由本人飾演)等。最後,Winkel 選擇站在工會的一方,而這時候工運也走到尾聲……

不熟悉那一段歷史,又不知道《大理石人》和《鐵人》兩片的關係,看戲時確實間中有點不明所以。但讀過參考材料後,回憶電影的內容,便能體會到編導創作的熱情和對歷史和政治的視野是多麼的厲害。電影中登場的人物挺多,故事富戲劇性,在觸及具體歷史事件的地方加入了真實的紀錄片,除了 Anna Walentynowicz 外,當時團結工會的領袖、後來的波蘭總統華理沙 (Lech Wałęsa) 也參演了一角,戲份不算少,最有演技發揮的一幕是他替 Maciej 和 Agnieszka 證婚那場戲。上面提到的老員工 Anna Walentynowicz,她遭船廠解雇時,也惹起過一陣風波。

天主教在波蘭有很深刻的背景,已故名導奇斯洺夫斯基拍過以十誡為題材的電影,情誡和殺誡更拍成長片,《鐵人》也寫出了這一點。例如 Maciej 在革命成功之後,便把他在船廠裏造的鐵十字架樹立在(死後遭挖墳清算的)父親遇害的地方。Maciej 和 Agnieszka 結婚,又是在天主教教堂舉行。此片最好看的是人性,Maciej 沉默刻苦,Agnieszka 意志堅定,Winkel 轉變立場,Maciej 舊同窗見風駛舵等等,都寫得和演繹得自然而恰如其分。

男主角 Jerzy Radziwiłowicz 純真正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因為種種磨劫而熔煉成鐵。演他妻子的 Krystyna Janda 率性帥氣,演出細膩,在 1980 年代得過康城影后殊榮。翻查資料,Krystyna Janda 的首任丈夫 Andrzej Seweryn 原來也有參演本片,就是扮演威逼記者 Winkel 找工會成員黑材料的那個高大警官。2009 年,《鐵人》導演 Andrzej Wajda 跟她再度合作,拍攝《我懷念的》(tatarak),讓 Krystyna Janda 在鏡頭前訴說對亡夫(第二任丈夫)的思念之情。去年初香港的歐洲電影節放映過,她演得好,但電影我不特別喜歡。

Monday 28 October 2013

德國電影節:浪蕩美少年

年德國電影節計劃看四齣戲,焦點導演 Mararethe von Trotta 的《靈視人生》(Vision - Aus dem Leben der Hildegard von Bingen) 因為撞期無奈放棄。還好開幕電影《浪蕩美少年》(Oh Boy) 買到票。

帶着期望看《浪蕩美少年》,這是 Jan Ole Gerster 自編自導的處子作,在今年的德國電影大獎上一舉奪得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男主角、男配角、配樂六個獎。片長僅 88 分鐘,全片黑白拍攝,彷彿是柏林版的《尤利西斯》(愛爾蘭文豪 James Joyce 於 1922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主人公是苦悶彷徨的都柏林廣告推銷員,故事描寫他在一晝夜之內在都柏林的種種日常經歷)。

《浪》片的主角 Niko(Tom Schilling 飾)是個沒有把法律學位唸完的輟學生,他生活無目標無理想。在一天之內,女朋友跟 Niko 分手,心理分析員說 Niko 情緒不穩不讓他重領駕照,地鐵售票機壞了而逼使 Niko 搭「霸王」車,老婆有情緒問題的寂寞鄰居送了 Niko 難吃的肉丸子,把最後的零錢都給乞丐後才發現老爸已經斷絕接濟自己,老爸知道 Niko 遊手好閒拒絕繼續每月給 Niko 匯款,跟朋友 Matze 去買毒品遇上寂寞的老奶奶,巧遇以前 Niko 有份欺負的女同學 Julika 復又輾轉兩人差點做愛了,在酒吧遇上一個神秘男人(Michael Gwisdek 飾),對方告訴 Niko 自己離去柏林六十年後回來,不久便在酒店門外暈倒街頭……

這一天,還有一個小不幸周而復始襲擊 Niko,從早到晚因為不同的原因他就是無法喝到一口咖啡。

這電影像一齣悲喜劇,通過在柏林街頭遊逛的 Niko 帶點荒謬的自身遭遇,試着看人如何希望融入生活/社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安身之所或角色。Niko 追求的那一口咖啡顯然是編導運用的象徵。才不過是一杯咖啡,在偌大的柏林,命運與巧合互相捉弄,就是買不到喝不了。很多時候,生活中的各種無奈亦若如此。

例如 Niko 陪 Matze 去片場看 Matze 的朋友拍電影,朋友說 Matze 天分高演技好,但 Matze 對於工作和演戲就有他自己的一套。結果,朋友出頭當主角了,Matze 繼續跑龍套。不過,Matze 好像自得其樂。雖然物質生活一樣不豐富,比較之下,Matze 就比 Niko 過得快樂,因為他知道自己有所求,有所不求。

又例如 Niko 看完 Julika 的表演,兩人在街上聊天,一班醉漢來騷擾 Julika,Julika 看穿對方的過去和心結,醉漢老羞成怒,結果挺身護花的 Niko 當殃。這班街頭碎漢,Matze 朋友家裏寂寞的老奶奶,還有 Niko 隔壁的那個苦男人,他們都代表了生活中不同種類的苦悶。Niko 的一天浪遊就是編導描畫的浮世繪。

香港的中文譯名叫《浪蕩美少年》,儘管男主角 Tom Shilling 長得不醜,但從外型到年紀,都跟「美少年」有段距離。不過,他倒是把角色的內心戲詮釋得不錯。客串演出一幕的柏林影帝 Michael Gwisdek 憑着幾分鐘的戲分拿下了德國電影大獎的最佳男配角,無疑他的演出自然瀟灑,但其角色不至於對故事起畫龍點晴的作用。去年歐洲電影節選映的《我還沒有生日》(Das Lied in mir) 中,Michael Gwisdek 演女主角養父,表現較為搶鏡。不少配角演員也見特色,又以演 Julika 的 Friederike Kempter 比較突出。

總的來說,《浪蕩美少年》雖然有少許造作,但手法簡約自然,不落俗套,值得一看。

Sunday 27 October 2013

2013 影視歌曲隨選

筆按:Alex 君請假幾周,《周日名采》不日恢復。

年看過的電影和電視劇中,下面這幾首歌曲比較有感覺。

《Favourite Song》Kaiser Cartel

美國的校園片或跟校園和青春有關題材的電影一向比較容易引起我注意。《校園心曲》(Liberal Arts) 不過不失,這齣戲最記得的包括這首歌。

《Littlest Things》Lily Allen

《分手再愛你》(Celeste & Jesse Forever) 部分別致,最吸引的(竟然)是甫開場用這首歌當配樂拍攝男女主角從相愛到結婚的一段。

《No Other Love》Jo Stafford

《大師》(The Master) 是齣野心之作,主演精彩,整體看來卻有點一頭霧水。不過,在預告片和電影中都用上的這首老歌就一聽傾心。

《I Wonder》Rodriguuez

目前看來,紀錄片《尋找隱世巨聲》(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很大機會是我的年度之選(不計老電影)。我真心覺得,Rodriguez 比 Bod Dylan 精彩多了。

《Young and Beautiful》Lana Del Ray

2013 年電影版《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無疑是齣喜劇片,幸而 Lana Del Ray 這首插曲還算有點味道。

《I'm So Excited》The Pointer Sister

《High 爆雲霄》(Los amantes pasajeros) 是今年另一個電影災難,但艾慕杜華找來了這首舞曲,總算讓我找到一個會記住有這麼一套電影的理由──那陣霉香的 1980 年代的味道。

《幸福不是情歌》劉若英

台劇《兩個爸爸》的片尾曲。追劇真的好幸苦,看了十七集便停止了。「奶茶」文藝和知性的感覺向得我心。的確,甜言、禮物、情歌並不就是幸福呢。

《The Luckiest》Ben Folds

也許,《回到最愛的一天》(About Time) 就是廉價的小品,善良的男主角加賢淑的女主角讓再殘酷的萬物周期也變得像一抹冬陽那麼溫柔。

《How Long Will I Love You》Jon Folds, Sam Sweeney & Ben Coleman

Ellie Goulding 的版本婉約優美,但電影中這個編曲澎湃一點的版本更教我感動。

Thursday 24 October 2013

盜海狙擊

長達 134 分鐘的《盜海狙擊》(Captain Phillips) 平凡中有不平凡,但其不平凡不足以使它成為不朽。儘管如此,這戲還是拍得非常緊張刺激。

Paul Greengrass 在電影圈成名才不過這十年左右的事情。他和 Matt Damon 合作過幾部電影,將對方打造成以好萊塢的標準來說似模似樣的動作英雄。2006 年他憑《聯合 93》(United 93) 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看得出他擅拍節奏緊湊的動作片,影片常有軍事、情報、政治等元素。本片改編自 Richard Phillips 的著作《A Captain's Duty: Somali Pirates, Navy SEALS, and Dangerous Days at Sea》,講述 2009 年美國人 Richard Phillips(Tom Hanks 飾)任船長的貨輪在索馬里海域遭海盜搶劫,他為拯救船員,自願成為人質,被海盜首領 Muse( Barkhad Abdi 飾)等人挾持。之後海盜和 Phillips 船長困在救生船上五天,在海上與美軍對峙,最終海豹突擊隊出動拯救人質……

翻看一些資料,當時有美軍官員說,這足以拍出一部精彩的電影。結果,還由金像影帝 Tom Hanks 主演。文首說此片平凡中有不平凡,因為它並不是一齣純粹的好萊塢動作電影,而是一齣可以不同的角度閱讀的電影。

1990 年代,索馬里結束長期獨裁統治,卻隨即陷入無政府狀態,軍閥割據,內戰不斷,民不聊生。與此同時,外國大型漁船到非洲國家沿岸海域捕魚,幾乎掏空附近一帶的海洋資源,嚴重影響本地漁民的生計,不少索馬里人被迫鋌而走險當上海盜,但他們背後有龐大的犯罪網絡,失手就擒的多是基層人員。把這些現實背景套進《盜》片的故事,便看到編導不是在拍一齣平凡的動作片。

海盜挾持船長逃亡,之前國際海上衞隊不是沒人搭理就是愛理不理,但最後還是派員到場營救,駛來幾艘軍艦包圍小小的救生艇。先進的軍械和幾把機關槍對壘,是個荒謬的對比,強大的軍事力量不見得就能提供足夠而所需的安全感。

劇情推演的節奏很快,人性和角色的心理描寫也有兼顧,例如 Phillips 船長看見其中一個年幼無知的海盜腳受傷了,主動提出幫對方包紮傷口,一時間救生艇上的人各有不同的反應。看到這一段,我突然有點同情那幾個海盜,就是所謂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吧。也許 Muse 一夥人都是為勢所逼,但他們出海搶劫本來就不對。

說起為勢所逼,在電影一開始,Phillips 開車去飛機場的路上和送行的妻子閒話家常,不住表示擔心子女的生活艱難。即使影片沒有拍出來,觀眾也可以想像得到,Phillips 的子女生活再不容易,也該比 Muse 這些人優勝。

Tom Hanks 貴為影帝,把 Phillips 船長這個寫得有點平淡的角色演繹得肌理分明。演海盜首領 Muse 的 Barkhasd Abdi 有一份素人的無畏,在影帝面前毫無懼色。

以影片的題旨和格局看來,在明年的奧斯卡,《盜海狙擊》可能獲得一些提名。

Tuesday 22 October 2013

戴安娜

曉得看王室名人傳記片的人多抱着什麼期望看《戴安娜》(Diana)?電影在外國風評麻麻,本地的影評人也不怎麼唱好。以戲論戲,《戴安娜》的拍攝手法平庸,內容也很單薄,更是絕對無法滿足觀眾的窺秘或求真的欲望,加上飾演戴妃的 Naomi Watts 造型跟那逝去的傳奇有一段距離(不是說 Naomi Watts 不漂亮,而是她和 Lady D 的樣貌真有些分別),影片給打個低分數也無話可說。不過,在 IMDb 上《戴安娜》只得 4.8 分實在是太離譜。

故事並不是詳述戴安娜王妃(Naomi Watts 飾)的一生,而是「揭露」她一段秘密戀情。一切從戴安娜死前兩年(1995 年)開始,她在倫敦邂逅巴基斯坦籍心臟外科醫生 Hasnat Khan(Naveen Andrews 飾),兩人相愛,已跟查理斯王子分居多時的戴安娜更一心要跟 Hasnat 結婚,但 Hasnat 擔心家族不接受,更害怕假如跟戴安娜結婚要面對巨大的媒體壓力。為了引起 Hasnat 的注意,戴安娜故意跟埃及裔富豪公子 Dodi Fayed(Cas Anvar 飾)相好,甚至利用媒體力量來「宣傳」……

看《戴安娜》之前,並沒有聽過這段秘聞,到看完電影,自然要去「補課」。據戴安娜的管家 Paul Burrell 透露,戴妃和 Hasnat 的確交往過,在 1997 年 6 年由戴安娜提出分手。電影中說,戴安娜曾到巴基斯坦探訪 Hasnat 的家人,也真有其事。1997 年 8 月 31 日戴妃魂斷巴黎,Hasnat 有出席在西敏寺舉行的葬禮。2004 年,Hasnat 向警訪透露,他和戴安娜的戀情在 1995 年夏天開始。2008 年,他應法官要求為戴妃的死因研訊以書面作供時稱,傳說戴安娜遇上車禍前曾經懷孕,Hasnat 指該無此事,因為據他所知,戴安娜一直有服避孕藥。從這些蛛絲馬跡可見,二人的秘戀很可能真有其事,但是電影劇情有多真實,觀眾(甚至連編劇)自然不得而知。

演戴安娜的澳洲女演員 Naomi Watts 很努力,整體來說,演得不錯,有幾場戲尤見功力,包括戴安娜跟 Hasnat 提分手的那一場。公平一點地說,不要因為她長得不像戴安娜便一味批評她不好。演 Hasnat Khan 的印度裔演員 Naveen Andrews 表現不過不失。

電影既以戴安娜為主角,除了她兩個兒子威廉和哈里曾經曇花一現外,其他的王室成員竟然都沒有出現過,至於盛傳的王妃其他情人,當然也沒有提及了。

看《戴安娜》,就發現她是個極度脆弱的等愛的女人。電影沒有交代到底她是不是真心愛着/過前夫查理斯王子,但她表示因為丈夫有外遇而覺得被忽略,很受傷。跟 Hasnat 的關係變酸,她再次感到悲慟,哀訴真愛就是跟自己無緣,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還是抓不住。在我看來,在片中除了戴安娜可憐外,那個被她利用來施以激將法的 Dodi Fayed 也很無辜,最後甚至連命也賠了。

戴安娜很努力去走出她自己的路,然而,到最後就是沒有人在終點張開雙臂迎接她。美人聲聲慢,最終化成歷史裏的嘆息。

Monday 21 October 2013

情迷藍茉莉

管不是 Woody Allen 的粉絲,他近年大部份作品也看了。《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 可說是他其中一齣結局最悲慘的電影。

在上大學的 Jasmine(Cate Blanchett 飾)為了下嫁一見鍾情的 Hal(Alec Baldwin 飾)而輟學。老公靠財技投機倒把而名利雙收,Jasmine 過着逛街購物搞慈善活動的闊太生活。Hal 的非法勾當曝光,被補下獄後上吊自殺,政府充公 Jasmine 所有財產,她被迫從紐約飛到三藩市投靠沒有血緣關係的妹妹 Ginger(Sally Hawkins 飾)。落難的 Jasmine 勢利依然,同時有輕微的精神分裂,對 Ginger、Ginger 的男朋友 Chili(Boddy Cannavale 飾)以及三藩市的一切都百般挑剔。後來 Jasmine 痛定思痛,決定進修,重新上路,又受同學邀請、帶着 Ginger 出席派對。Jasmine 遇上富有鰥夫 Dwight(Peter Sarsgaard 飾),Ginger 則遇上 Al(Louis C.K. 飾),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情緣……

《情迷藍茉莉》的故事比上述的主線要更豐富一些。例如 Chili 帶着他的藍領工友 Eddie 去見 Jasmine 和 Ginger,從此引出一段落難貴婦到牙醫診所打工的戲。劇本也常常倒敘 Jasmine 在紐約的風光生活,跟她在三藩市的淒慘遭遇形成了一對平行時空,既對比了 Jasmine 今昔的生活,也交代了這個麻煩女人如今潦倒的前因後果。

電影固然以 Jasmine 為主角,她妹妹 Ginger 戲份也不少。Ginger 跟前夫 Augie(Andrew Dice Clay 飾)離了婚,原來是 Hal 所害的。Ginger 和車房工人 Chili 交往,快要共賦同居,卻因為 Jasmine 到訪而打住。之後 Ginger 陪 Jasmine 去派對,無心插柳,跟 Al 打得火熱,逼得 Chili 發難,讓 Ginger 看清楚霧水情緣的真面目。從平行時空之中,觀眾也發現 Hal 有外遇,更不止一個,但 Jasmine 選擇忍氣吞聲,直到忍無可忍要爆發了,卻一手造成她自己後來的困境。

有趣的是,不管貧富,Jasmine 就是嫌棄沒她長得漂亮(或據她自己所說沒她那麼聰明)的 Ginger,但 Ginger 對於跟她一起受養父母養大的 Jasmine 非常包容,甚有愛心。事實上,包容、率真等優點在 Chili 和他的工友/朋友身上也看得見,也許編導就是要諷刺所謂上等名流的勢利和不知足。這跟美國東岸和西岸的文化差別有沒有關係?便不得而知。

Jasmine 跟 Hal 前妻所出的兒子 Danny(Alden Ehrenreich 飾)的關係是另一條小副線。風光的時候,Danny 十分崇拜爸爸,但老父鎯鐺入獄,Danny 接受不了,也把責任推到後母身上。Danny 再不想見到 Jasmine,固然教 Jasmine 很傷心,但 Danny 本身也自欺欺人。

《情》片最突出的主題是「謊言」。Hal 的人生,成也謊言,敗也謊言。Jasmine 的人生一樣謊話連篇。她認識了 Dwight,本來是個黃金機會,可惜她不肯面對自己和現實,為了顏面,胡態復萌,謊話連篇,到頭來反而給自己弄砸了一切。

Cate Blanchett 固然精彩,端莊雍容或失魂落魄,舉手投足都戲劇效果十足而火候剛好。演 Ginger 的 Sally Hawkins 也活潑風趣,甚為矚目。

Thursday 17 October 2013

華麗後樂園

於 Steven Soderbergh,這幾年是邊罵邊看。自 2000 年起,他的作品看過十一齣,包括最近這齣據說是他最後一部的劇情片(實際上是替 HBO 拍攝的電視電影)《華麗後樂園》(Behind the Candelabra)。較早前的同志電影節 (HKLGFF) 率先放映了。香港的中文譯名準是語帶相關,既指作風華麗的主人翁私底下活在「後樂園」,也指男同性戀肛交的「後樂園」。

故事以金光燦爛的已故美國鋼琴娛樂家 Liberace(Michael Douglas 飾)人生最後十年和他的「養子」Scott Thorson(Matt Damon 飾)的關係為主。一直跟寄養父母生活的 Scott 通過友人介紹結識了 Liberace。Liberace 覺得自己跟 Scott 一見如故,索性先聘 Scott 當私人助理,再找律師正式「領養」Scott。後來 Liberace 整容,還要把 Scott 整得跟自己一模一樣。Liberace 風流,Scott 為了留住「養父」的心而吃藥減肥,引起了副作用,嚴重影響兩人的關係……

跟 Soderbergh 最近幾齣作品比較起來,《華麗後樂園》算是拍得最完整的一齣。故事、演員、製作都比較紮實,但有些地方仍不免造作賣弄。

電影的焦點全落在兩名男主角 Michael Douglas 和 Matt Damon 身上。前者扮演終生未曾「出櫃」但性向昭然若揭的 Liberace,真有千年妖物的味道。Douglas 對角色拿捏準繩,表面誇張但內心戲演出層次分明。Matt Damon 演(看來)性格單純的鄉巴小子,因為化妝和燈光,初登場時的確教人眼前一亮。後來為了取悅「姥姥」而嗑藥,復又酗酒,放浪形駭,也演得很不錯。基於角色設定,Michael Douglas 注定比 Matt Damon 搶鏡頭。但看看 Matt Damon 這一年所拍的其他電影,其角色之類型和演繹的水準,他實在提升到影帝的水平了。

這些年來,Steven Soderbergh 的電影演員陣容挺強,在選角方面常有一點意外驚喜。《華麗後樂園》找來年逾八十的老牌女星 Debbie Reynolds 客串演出 Liberace 的媽媽,從良多年的「昔日壞孩子」Rob Lowe 扮演整容醫生,兩人戲分不多,但表現生猛,為影片注入了一點笑聲。

Liberace 去世多時,最後證實死於艾滋病。有趣的是,在他生前,雖然表演風格和舉手投足都顯示他該不喜女色,但他和經紀人一直製造各種假像,叫觀眾相信他是異性戀的,結果還真有不少女性觀眾對 Liberace「痴心一往」。故事的另一主角 Scott Thorson 最近又公開接受訪問,再次表明自己跟 Liberace 認識時年紀尚幼,搞不清楚自己愛男還是愛女,所以他跟 Liberace 還真的是「父子」關係。他自言,自己有個相交多年感情要好的女朋友。在 YouTube 上看了幾段 Scott Thorson 接受不同美國清談節目主持人的訪問,越看越覺得有《華》片中 Liberace 在大眾媒體中放煙幕彈的影子。在片中,兩人後來「因財失義」,倒跟感情生變有直接的關係。

雖然《華麗後樂園》牽涉到同性戀,但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齣同性戀題材甚至探討同性戀的電影。它就是借兩個大明星去拍一個跟同性戀有關係昔日名人的故事罷了。

Tuesday 15 October 2013

一級雙雄

很喜歡賽車運動,最初看到《一級雙雄》(Rush) 的電影海報時,實在興趣不大。每年十一月,澳門舉行三級方程式 (F3) 格蘭披治大賽。在二三十年前,本地電視台仍視之為年度體育盛事,做很多宣傳。隔着熒光幕聽到隆隆的汽車引擎聲便覺得很煩躁。誰要看,我一定躲回房中。《一級雙雄》講的賽車故事發生在更早以前,我當然不知道 James Hunt 和 Niki Lauda 的對決。話雖如此,從電視的體育新聞,還有後來讀體育雜誌,自 1980 年代中期開始,拿過一級方程式 (F1) 格蘭披治賽車冠軍的選手,大部分還是知道的。本片主角之一 Niki Lauda 最後一次(第三次)贏得世界冠軍時,香港的電視台把他譯作「路達」,之後的畢奇 (Belson Piquet)、普魯斯 (Alain Prost)、冼拿 (Ayrton Senna)、文素 (Nigel Mansell),都是我成長期的世界冠軍車手。

本片故事主要圍繞 1976 年一級方程式賽季英國車手 James Hunt(Chris Hemsworth 飾)和奧地利車手 Niki Lauda(Daniel Brühl 飾)的對決。兩人早年在三級方程式賽車中已經碰過頭,同樣家境不俗,但因為喜歡賽車而不為長輩喜歡。Lauda 除了駕駛技術高超,也精於車輛改造,他拿貸款買一級方程式的出賽資格,1975 年拿下第一個世界冠軍。James Hunt 有天分,成名早,為人風流,性格跟 Lauda 剛好相反。1976 年賽季開始,Lauda 一路領先,直至在賽道佈滿危機的德國分站,Lauda 遇上嚴重意外,Hunt 乘機大幅收復失地。Lauda 因為 Hunt 窮追而燃起鬥志,重傷後六星期便重返賽場,二人最終在富士山下的鈴鹿賽車場決一勝負……

導演 Ron Howard 童星出身,也算生於演藝世家,二十多歲開始當導演,最終憑《有你終身美麗》(A Beautiful Mind) 得到奧斯卡導演獎。他的作品挺多在香港上映過,我也看過八九齣,從 1985 年的《天繭》(Concoon) 到現在《一級雙雄》,不覺快三十年了。他拍片的題材算多樣化。這次執導賽車片(並非我喜愛的題材),計算準確,出乎意料,挺緊湊好看的。全片懷舊味濃,節奏感強,加上注重細節,兩個男主角各具丰采,是這幾個月來比較精彩的娛樂片。

編劇 Peter Morgan 是英國人,熟悉 James Hunt 的事蹟,他移居奧地利後,跟 Niki Lauda 見面,提到欲把 1976 年賽季的激鬥故事搬上銀幕,Lauda 大表贊成,還提供了不少資料和專業意見。在電影中,Lauda 和 Hunt 雖然在賽道上鬥個你死我活,到 Lauda 受傷後,情況卻慢慢改變,並非傳媒估計的冤家勁敵,而是漸漸暗中互相欣賞對方的天賦,通過競爭來克服自身的缺點。

向來「木口木面」的雷神 (Thor) 澳洲男星 Chris Hemsworth 演風流車手 James Hunt,意外地生動帥氣,挺討喜的。德西混血男星 Daniel Brühl 十年前憑《快樂的謊言》(Good Bye Lenin!) 拿下歐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之後星途順利,參演過一些好萊塢大片,包括在《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 飾演痴心的狙擊手小兵英雄。他演 Niki Lauda,戴上假牙,確實挺像真實的 Niki Lauda,但在外型上無疑不能跟 Chris Hemsworth 相比,不過仍甚有型格,加上內心戲多,發揮得不錯。演兩人另一半的女星也各有特色。演英國名模 Suzy Miller 的 Olivia Wilde 挺有艷光,演 Lauda 太太 Marlene 的 Alexandra Maria Lara 則像歐陸華麗貴婦。但若說演技發揮,礙於角色所限,實在不多。

邊看《一級雙雄》,邊會想到底假如自己身歷其境,在滂沱大雨下的鈴鹿賽車場,到底會如 James Hunt 般豁出去,還是像 Niki Lauda 通過計算而作出其他所有人難以明白的選擇?兩人的做法正好反映出他們性格上最突出的不同。瀟灑散漫的 James Hunt 為了夢想而力拚,將一切置之度外,但結局福禍難料。Niki Lauda 講求技術與準繩,著眼全局,不欲為了一刻的目標或快感而浪漫到底,當下肯定賠了。然而,論最終成就,James Hunt 可比不上 Niki Lauda。浪漫一點,說到生命的火花和人生的快意,Niki Lauda 當然比不上 James Hunt 了。誰比誰強?誰也說不上。

Monday 14 October 2013

末路車神

北京,可以的話,其中一程飛機會選國泰的,多數有自選娛樂節目,可以看一些快將或沒有機會在香港公映的電影。前陣子錯過了《末路車神》(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上星期剛好在飛機上看了。記得這齣戲,主要是因為喜歡導演 Derek Cianfrance 和他的前作《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此外,電影海報上佔最大篇幅的,是《有》片的男主角兼我挺欣賞的 Ryan Gosling。戲很長,140 分鐘,勉強看得完。看罷,有點出乎意料。

《末路車神》像一齣三幕劇,海報中的兩大主角 Ryan Gosling 和 Bradley Cooper 實際上只得一場對手戲,二人的交流更是千鈞一髮。

第一幕講滿是紋身的摩托車特技人 Luke(Ryan Gosling 飾)隨團賣藝,到達一個小鎮時,探望舊情人 Romina(Eva Mendes 飾)。原來 Romina 替 Luke 生了個孩子 Jason,如今帶着兒子和母親住進黑人男朋友的家。Luke 想照顧 Romina 母子,遇上搞非法勾當的 Robin(Ben Mendelsohn 飾)。Luke 用他的騎車技術,跟 Robin 合作不斷打劫銀行。Luke 越來越想跟 Romina 和 Jason 組織家庭,但 Robin 卻想收山。最後一次動手,悲劇收場。

第二幕講警員 Avery(Bradley Cooper 飾)「破」了 Luke 的搶劫案,受了傷,成了英雄,但事後懷有陰影。與此同時,警局裏有黑警把 Luke 的贓款中飽私囊,更搞其他非法勾當。Avery 不欲同流合污,卻害怕黑警 Deluca(Ray Liotta 飾)等人對自己的家人不利。

第三幕發生在頭兩幕後十多年,Avery 已跟老婆分居,生活顯然比從前優越得多,由警界轉為從政,積極參選。他兒子 AJ(Emory Cohen 飾)反叛,搬去跟父親住後,在學校裏遇上 Luke 的兒子 Jason(Dane DeHaan 飾)。兩人當然不知道他們父親之前的瓜葛。後來 Jason 終於揭發了 Avery 的身份,並從 Avery 那裏取回他和父母唯一的一張合照……

三幕劇順時序演出,分別講 Luke、Avery 和他們二人下一代(Jason 和 AJ),但看來也像三個獨立的故事。《末路車神》這個譯名讓人誤以為電影以 Luke 為主角,其實他只佔三分之一的篇幅。不過,由 Luke 引發的罪孽傳染到 Avery 身上。上一代的過錯延續至下一代。電影的故事和篇幅可見編導的野心,但影片節奏緩慢,加上沉重的配樂,並不是一齣讓人看得愜意的戲。

兩個男主角 Ryan Gosling 和 Bradley Cooper 都演得不錯,片中兩人的兒子 Emory Cohen 和 Dane DeHaan 在造型和演繹方面均見編導的心思,反映出二人不同的成長背景。女角方面,Eva Mendes 戲份最多,但沒有讓觀眾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反而(常)演黑警的 Ray Liotta 再來一次入型入格的演出。

Thursday 10 October 2013

2013 第三季觀影小結

三季(七至十月)共看了 34 齣電影,包括三齣舊片子。

這一季度看的電影質量很平均,沒有幾齣較其他的明顯優秀,要選十齣較喜歡的並不容易。口碑甚佳的《字裏人間》沒有入圍,因為在第一季時已經看了。隨着時間發酵、沉澱(找個時間會去看第二遍),到做年結的時候,很大機會將趕過不少之前我認為比它優勝的電影

本季自選十齣首輪電影(排名按先後):

1.《致褒曼的情書》(Liv & Ingmar)
2.《自由萬歲》(Viva la libertà)
3.《回到最愛的一天》(About Time)
4.《非常教慾》(După dealuri)
5.《狂舞派》
6.《五體不滿足老師》(だいじょうぶ3組)
7.《嫌命長生店》(Le Magasin des suicides)
8.《爛泥》(Mud)
9.《性人君子》(Don Jon)
10.《對不起飛錯你》(Amour & turbulences)

有三齣電影也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那年遇上世之介》(横道世之介)、《悍戰太平洋》(Pacific Rim)、《戀愛幻遊》(L'Écume des jours)。

Wednesday 9 October 2013

德國零年(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張《羅馬,不設防城市》(Roma, città aperta) 的 DVD,但不知道塞哪裏去了。因為這張 DVD,在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之中,知道 Roberto Rossellini(羅塞里尼)。當然,他和 Ingrid Bergman(英格烈褒曼)轟烈的一段也要記一功。這次電影節選映了他整系列「戰爭三部曲」,但只能看到最後一部《德國零年》(Germania, anno zero)。

電影拍於 1947 年,Rossellini 在柏林街頭找演員,拍攝外景,之後再回到羅馬拍廠景。當時二次大戰剛結束,柏林仍待重建,市民生活狀況不佳。片中大部份演員都沒有演出經驗,而他們在柏林拍外景時,人人都挺瘦弱的,足見當時的生活條件並不好。後來移師羅馬,因為佈景沒有準時建好,耽誤了一段時間才續拍,那班瘦弱的演員在意大利吃得好,都長胖了,在繼續拍攝之前,Rossellini 要他們減肥。拍完戲,很多演員都不願意回德國,有些甚至馬上逃走或躲起來了。

《德國零年》的故事主要圍繞一個家庭:父親(Ernst Pittschau 飾)病弱,無法工作;長子 Karl-Heinz(Franz-Otto Krüger 飾)在戰時當兵,和平後害怕給警察抓去坐牢,躲在家不敢外出;女兒 Eva(Ingetraud Hinze 飾)白天料理家務,晚上去夜總會陪外國人跳舞,想取得一點物資幫補家計;么兒 Edmund(Edmund Moeschke 飾)沒上學,白天在城裏到處找工作和食物。一天 Edmund 重遇以前的老師,替對方做點黑市賣買,認識了兩個年紀比他大一點的孩子。這時候,父親生病,得好心醫生幫助住院了,反而減輕家庭負擔。Edmund 從那個其實追隨納粹的老師聽到一些說話,一知半解,回家做了不能彌補的錯事,後來 Edmund 也因此而步上不歸之路。

Rossellini 拍《德國零年》時,一邊通過翻譯員指導演員,一邊修訂劇本和對白。Rossellini 挑選扮演主角 Edmund 的演員時,一心想找個跟他早夭的兒子 Romano Rossellini 外型差不多的小演員。有天晚上 Rossellini 去馬戲團看大象,發現十一歲的小空中飛人 Edmund Moeschke 很像 Romano,便邀 Edmund 去試鏡。Rossellini 替 Edmund 梳好頭髮,發現他像極 Romano,大為驚訝,馬上決定讓 Edmund Mosechke 當主角。在片首字幕也說了,《德國零年》這片子是獻給 Romano 的。

這片子在德國並不受歡迎,很多評論員和觀眾都認為,柏林根本沒有電影鏡頭下那麼破敗。也有一些外國評論認為,此片太誇張煽情。不過,差利卓別靈 (Charlie Chaplin) 看完,卻說《德國零年》是他看過最棒的意大利電影(英格烈褒曼則是看完《羅馬,不設防城市》,覺得影像懾人,給 Rossellini 寫信要求合作,成就了二人轟烈的一段)。

我不認為這戲煽情,至於是否誇大了柏林的破敗,則不清楚了。編導在描述主角一家的生活時,選材和對白簡煉,Edmund 三兄妹的性格、背景都寫得很清楚明白。說起來,第昔加的《風燭淚》和 Rossellini 的《德國零年》在描寫平民百姓窮絀的生活時,不約而同把醫院捧成了「窮人恩物」,因為有病住院,三餐定時、充足,加上有醫護照顧,完全是一闋真實的幻想曲,可以暫時拋開生活的重擔。

Edmund 最後的結局讓人深思。他聽到老師說,要犧牲弱者來成全強者,便從醫院偷毒藥回家,放到茶水中。最後,年紀還小的 Edmund 大概還搞不清楚是什麼回事,但他的良知告訴他,他做了一件大錯事。因為無法面對自己(的良心),所以 Edmund 自殺去了。從這個角度看,《德國零年》不是要講二次大戰後德國有多折墮,而是飽受戰火摧殘的貧苦大眾並沒有因為不道德的政權而喪失良知。

Tuesday 8 October 2013

逃出生天

慶日有優先場,買票去看了。簡單來說,《逃出生天》只有一些火災場面拍得可觀,真正喜歡看火警災難片的話,還是看《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 好了。前天電視台重播 16 年前的《十萬火急》,也比這一齣豐富。

《逃出生天》的故事發生在廣州,大軍(劉青雲飾)和阿強(古天樂飾)是兩兄弟。大軍是消防員,老婆(李心潔飾)剛懷孕,想大軍辭職。阿強以前跟大軍共事,後來鬧翻,搞消防系統生意,規模越來越大。某天大軍的老婆去做產前檢查,剛好跟阿強公司新的辦公室在同一幢大樓。工人不小心留下火屑,導致大樓失火,又因為大樓裏違規存放着不少易燃物品,令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除了大軍夫婦和阿強,編導還加入了大軍老婆看的婦產科醫生(陳思誠飾)、準備在大廈開店的夫妻(張兆輝、金巧巧飾)和小女兒(李馨巧飾)、珠寶工場的刻薄老板(許紹雄飾)和他的工人,還有一對保安員父子。有些角色登場不久,大火還未燒到高潮便迅速「退場」了。剩下的便是典型的組合:消防員、孕婦、醫生、商人、母親、小孩、病人。

電影沒有太多冷場,節奏挺快,有幾場戲拍出烈火和猛水的驚險情景,但整體而言,並不踏實。故事以廣州為背景沒有問題,但香港觀眾看到滿多熟悉的臉孔,舞台卻不是在自家的地方,加上大部分時間是(演員為自己)配音的,就是沒法看得太投入。此外,發生火災的大樓也欠缺特色,沒有讓災難看來更加驚險。它不是《沖天大火災》或較早前韓國電影《火海 108》的摩天樓,也不是《十萬火急》裏如迷宮般近乎廢棄的老紗廠。

儘管編導安排了很多不同的角色,卻沒法從他們的身份和背景提煉出什麼戲劇效果,我甚至覺得女一李心潔有點像打醬油似的。至於兩個男主角,劉青雲戲分不少,角色卻寫得面目模糊,沒戲可演。跟 16 年前的《十萬火急》比較,當年「老總」有血有肉得多。古天樂則平平穩穩,角色的遭遇和性格起伏較大。

說起《十萬火急》,它有更多篇幅描寫幾個主要人物的背景和性格,觀眾看到劉青雲、方中信、黃卓玲在火場以外的生活。這方面,《逃出生天》無疑是交白卷了,交代劉、古人「交惡」的兩場戲都拍得很平淡,一點張力都沒有。

總的來說,編導對於部分場面的設計花過心思,但戲劇性不足,演員之間沒有擦出很多火花。今年底將有拍攝香港消防隊的《救火英雄》,看預告片災場的規模很大,但假如只把資源集中在特效,而忽略了角色描寫和故事鋪演,那麼成績還是不會太突出。

Monday 7 October 2013

引力邊緣

《引力邊緣》(Gravity),教我享受的是電影的構思和製作,故事內容和深度並非重點所在。它沒有教觀眾眼花繚亂的激光炮或地陷山崩火來水淹的驚天特效,卻把太空拍得更深遠更富想像力。就是在明年的各大頒獎禮上拿不到什麼製作技術方面的嘉許,絕不代表《引力邊緣》的水平不入流。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美國派出五人小組乘太空穿梭機執行多項實驗和太空科技任務,快返航之際,俄羅斯擊落一個衛星引起連鎖反應,碎片擊中穿梭機,三人即時罹難。生還的指揮官 Matt(George Clooney 飾)和科學家 Ryan(Sandra Bullock 飾)設法前往國際太空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逃生,怎料再遇危機……

《引力邊緣》由三場主要的逃生戲組成,也可以說是 Sandra Bullock 的獨腳戲。她演得很不錯,相信有機會提名影后。至於 George Clooney,編導也算花心思,特別讓他脫下氧氣面罩演了一場,好讓他的粉絲不會太失望。Ed Harris 也有份演出,但只是聲演休士頓太空中心的指揮官。

墨西哥導演 Alfonso Cuarón 憑青春公路電影《衰仔失樂園》(Y tu mamá también) 成名,之後執導的《哈利波特:阿茲卡班逃犯》(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在八集的 Harry Potter 電影中風格明顯別樹一幟。2006 年拍完 Julianne Moore 和 Clive Owen 主演的《末代浩劫》(Children of Men) 後,《引力邊緣》是他七年來的首部電影。劇本由他和兒子 Jonás Cuarón 一起寫。

這戲好看或值得看,主要在於拍攝的手法和構思。它絕對沒有 Stanley Kubrick《2001 太空漫遊》(2001: Space Odyssey) 恢宏深遠的哲學思考,但導演對場面的設計和調度確實有很出色的點子和效果。例如電影最初大約 20 分鐘,也就是第一場逃生戲展開之前,彷彿是一氣呵成的長鏡頭,自遠而近,由近至遠,在三個進行太空漫步和艙外工作的太空人之間來來回回,看似理所當然,但細心一想,到底導演和他的團隊是怎麼拍成的?另外,各種航天科技產品都非常精細,是另一種視覺享受。我上星期六去看早場,3D 版本,戲票打折,買票時覺得很划算。但看完電影時真有點後悔,怎麼不去看 IMAX 的 3D 版本?那麼,看起來一定更加壯觀。

電影沒有什麼怪獸或外星人,所有意外都是人為錯誤造成的。有趣的是,導演拿着美國資金去拍跟美國航天科技有關的題材,最後卻靠中國的無人太空站天宮一號和神舟返回艙打救,號稱全球第一的美國太空中心絕大部份時間失去聯絡。好萊塢電影固然愈來愈多中國元素,一些進軍好萊塢成功的導演也會趁機諷刺美國。

此片的製作和影像無疑十分優秀,但劇本只屬一般。女主角一路振作,堅持逃生返回地球,對白和表達方式都沒有什麼新意。幸好電影篇幅短,才 91 分鐘,整體來說,還是簡明緊湊的。

Saturday 5 October 2013

HKLGFF:愛慾夏威夷‧警校禁戀

假一過,直到年底,香港就有幾個不同的小型電影節,像德國、法國、西班牙,近年間中還有另外一些地區/主題加入,例如葡萄牙、埃及、猶太等。論規模,以法國電影節和同志電影節比較大。今年的同志電影節只選了兩齣戲,包括這套《愛慾夏威夷》(Hawaii)。

導演 Marco Berger 算是香港同志電影節的常客,2010 年有《有計錯冇放過》(Plan B),前年有一齣《驚心色誘》(Ausente)。比較之下,今年的新作《愛慾夏威夷》不論故事性還是表達手法都較為令人失望。

《有計錯冇放過》說男主角被女朋友拋棄,為了向負心人報復而決定親近她的新男朋友,乘機拆散二人,讓女朋友重投自己懷抱,但他後來發現「目標人物」曾經對男人產生興趣,決定行使 B 計劃,以自身作餌,結果竟然出乎意料(又或者是意料之中吧)。《驚心色誘》帶懸疑。少男看上比自己年長一倍的游泳教練。少年設計色誘教練,對方不接受,原因卻有點出人意表,結局是開放式的。

《愛慾夏威夷》的主角 Martin(Mateo Chiarino 飾)身世有點坎苛,半落難時遇上兒時好友 Eugenio(Manuel Vignau 飾),在對方家中做裝修雜工換取(臨時)食宿。其實兩人都看上了對方,卻沒有哪個願意先開口……

此片對白不多,故事非常簡單,前半段拍得尤其拖曳,Martin 比較主動,Eugenio 則拖泥帶水,整體而言,有點悶人,中間也假寐了一會兒。全片最出色的是配樂。然而,看完整齣電影,仍搞不清楚故事跟「夏威夷」有什麼關係。

最初導演沒有足夠資金,便根據故事大綱讓兩個男主角拍了一段預告片,在網上募集投資者。毫無疑問,到正式拍攝時,兩男的造型好看一些。

人說,《警校禁戀》(Freier Fall) 是德國版《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某些情節兩片確有一些類同之處,但《警》片的結局沒有《斷》片那麼悲情。

故事說 Marc(Hanno Koffler 飾)是現職警員,為了升級重回警校進修,遇上了 Kay(Max Riemelt 飾)。Kay 先挑逗 Marc,Marc 發現自己對 Kay 感興趣。另一方面,Marc 的同居女朋友 Bettina(Katharina Schüttler飾)快生小孩,兩人正忙於準確。這時候,Bettina 基於女性的直覺和敏銳的觀察發現 Marc 有異樣,最終「東窗事發」……

《警校禁戀》的重點自然在 Marc 和 Kay 的男男關係之上。Bettina 的戲份不算少,論真正的主角,無疑是「夾心人」Marc。劇本寫得很公整,導演的手法也一樣。因為對白比較多,也有吵架和對質的戲分,沒有什麼冷場。

愈演下去,Marc 愈發現自己對 Kay 的感覺比自己想像的強烈。然而,那到底是出於追求刺激的肉慾享受,還是他真的對 Kay 產生了感情,編導沒有什麼著墨?至於 Marc 的兩個愛人,Bettina「敗」給一個男人,懊惱自己無法提供一樣的性高潮給 Marc,看來有點愚蠢,卻也可能是女人在這種情況一種「正常」的反應。可惜編導沒有更深入地探討或描寫這一點。另一方面,Kay 這個角色也有點面目模糊。他那麼喜歡 Marc 是出於什麼原因?他為了自己的「幸福」甚至深入「虎穴」,但再認真看下去,便會發現其實編導沒有怎麼刻劃過 Kay 的人物性格。

較讓人留下印象的是警隊中的那個恐同份子。連

兩個男主角演得還行,其他配角的表現也很不錯。

Thursday 3 October 2013

回到最愛的一天

說《回到最愛的一天》(About Time) 是不是一齣好電影,但可以肯定地說,是一齣讓人看得挺愉快和溫暖的電影。這幾天便一直在聽這首《How Long Will I Love You》(愛電影中的這個版本勝於 Ellie Goulding 的)。 

這是一個超現實的故事,主角家族的男人都有穿梭時空的異能,但只能夠回到過去,沒法通達未來。Tim(Domhnall Gleeson 飾)聽完父親(Bill Nighy 飾)說,立刻嘗試回到前一天晚上,發現成功了,便去糾正自己一個(社交)小錯誤。《回到最愛的一天》的故事就通過 Tim 這個異能去探討什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導演 Richard Curtis 是英國著名的編劇,初出道時寫電視劇和電視電影為主,第二個電影劇本《四個婚禮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叫好叫座,之後寫了《摘星奇緣》(Notting Hill) 和《BJ 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 等,十年前迎來了第一次執導筒的機會,自編自導很多人喜歡的《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第三次自編自導,57 歲的 Richard Curtis 說愛情以外,還提到友情和親情。我甚至有點認為,他希望通過《回到最愛的一天》告訴觀眾不要因為追逐愛情而忽視友情和親情。

男主角 Tim 其貌不揚,在海邊小鎮長大,父親是退休大學教授。Tim 覺得自己長得差,與愛情無緣。在知道自己擁有異能後的那個夏天,她姐姐一個漂亮的女朋友到他家過暑假,Tim 利用異能來設法改善心儀女孩對他的印象。可是到最後他發現,對於不愛你的人,無論回到過去糾正自己多少次,最終仍然無法改變對方的心。

後來 Tim 到倫敦讀書,寄居父親一個脾氣古怪的離婚劇作家朋友家裏。在 Tim 遇上教他怦然心動的 Mary(Rachel McAdams 飾)的同一個晚上,劇作家醞釀多年的心血作品首演,卻因為一個意外而慘淡收場。Tim 很期待愛情,卻沒有因此而沖昏頭腦,他回到過去,暗中幫助劇作家,但為此而錯失了跟 Mary 邂逅的機會。雖然 Tim 很失落,卻沒有因此而埋怨劇作家。幸好,Tim 再遇 Mary,故事才得以繼續。相信因果的話,也許會說,正是因為 Tim 犧牲自己來幫助別人,上天才多賜予他一個機會跟 Mary 邂逅。

這戲裏幾乎沒有壞人,Tim 很善良,Mary 很純樸,但他們可以走在一起,實在也靠一點緣分。到機會來臨時,Tim 本來為人靦腆,也很努力地把握住,才成就兩人的愛情。

《回到最愛的一天》讓人回到過去糾正自己的錯誤。人生中有很多錯誤,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卻覆水難收。很多時候,愛情的成敗就看時機,《真的戀愛了》那段聖誕夜街頭無言示愛便教很多人心折(按此)。Richard Curtis 在《回》片中也流露出這種溫度,不慍不火,不徐不疾,甜味慢慢從看似平淡的劇情中流露出來。

男主角 Domhnall Gleeson 看來平凡,就如角色的性格純真善良。然而,愈演下去,性格愈是突出,幾乎搶去了其他所有演員的風頭,到完場時,大家都會同意,Tim(或是 Domhnall Gleeson)是個可愛又好看的人。

到孩子出生了,Tim(和 Mary)的生活更忙碌,他很少回到過去,也明白到平淡是福。儘管《回到最愛的一天》講穿梭時空,妙想天開,最中心的是讓人看透生死,學懂珍惜。

Wednesday 2 October 2013

風燭淚(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晚才發現這個《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活動,只買了兩場的票。挑這齣《風燭淚》(Umberto D.) 是因為多年前看了導演第昔加 (Vittorio De Sica) 的另一齣名作《單車竊賊》(Ladri di biciclette) 很受感動。

據說,《風燭淚》是第加昔個人最喜愛的作品,片中兩個戲份最多的演員拍攝本片時都不是非職業演員。故事說無兒無女的退休公務員 Umberto Domenico Ferrari(Carlo Battisti 飾)租了一個公寓房間,跟狗兒 Flike 相依為命,生活捉襟見肘,復遭女房東逼遷。除了狗兒外,就數房東的年輕女僕 Maria(Maria Pia Casilio 飾)跟他感情最好。後來 Maria 跟某個年輕士兵珠胎暗結,房東的逼遷行動變本加厲,Umberto 的朋友和昔日同事不願伸出援手,少不更事 Maria 亦自顧不暇,走投無路之下,Umberto 帶着 Flike 打算去自殺……

電影拍於 1951 年,在 1952 年公映,鏡頭下的羅馬很多人生活條件不好,電影一開場,就是一大班市民到市政府大樓門外請願,然後軍警到場把民眾驅散。Umberto 有骨氣,但他也明白現實,想方設法去籌錢交租,希望保住房間,有瓦遮頭。可惜後來情況越來越壞,Umberto 也漸漸失去了希望。

銀幕上所見是 62 年前的歐洲,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仍然在掙扎,經濟還沒有復甦過來,小市民生活過不好,老弱的生活條件更差。Umberto 為了生活試着變賣手錶、書籍,但到遭冷待。生病了,沒錢看醫生,又害怕女房東乘機趕走他,感到十分徬徨。後來打算去借錢甚至行乞,卻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口。故事沒有很多驚險的情節,但足以教觀眾體會主角無助的心情。

Umberto 沒結婚,也沒子女,退休後沒有收入,也沒有依靠,連朋友也不多,唯一可以信任和作伴的就是小狗 Flike,所以在他打算自殺時,很認真地考慮過 Flike 的生活。跟 Umberto 自己的處境對比之下,不無諷刺。

主演的 Carlo Battisti 和 Maria Pia Casilio 是第一次拍戲。Carlo Battisti 出生於奧匈帝國,本身是個語言學家,拍《風燭淚》時已經快 70 歲,《風》片是他一生接拍的唯一一齣電影。Carlo 扮演失意小人物很精彩。最初 20 分鐘還偶見生疏和不自然,之後表現越來越好,在後半段他的演出真的十分出色,表情、動作和唸對白都有極高的水平。扮演女僕的 Maria Pia Casilio 拍《風燭淚》時才 17 歲,表現還不錯。在《風》後她再拍了七八年戲,在結婚後便淡出電影圈。

跟《單車竊賊》比較,《風燭淚》的結局無疑已經光明多了,至少那是發生在一個有花草樹木和孩子的晴天呢。

Tuesday 1 October 2013

極樂帝國 2154

為南非導演 Neill Blomkamp 的前作《D-9 異形禁區》(District 9)、Matt Damon 和 Jodie Foster 而買票去看《極樂帝國 2154》(Elysium)。電影的製作還行,但故事有很多不圓滿的地方,看完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

上次的《D-9 異形禁區》是 Neill Blomkamp 的導演處子作,獲提名奧斯卡的最佳電影,好萊塢資金送到門前,Blomkamp 便拍下了這齣《極樂帝國 2154》。從場景來看,兩齣電影不乏類同之處。《D-9》中有個像貧民窟的外星人殖民區,《極》片更進一步,說未來的地球受污染,變成了貧民地獄,不少地方一片黃沙,洛杉磯跟好萊塢電影裏的中東地區沒有分別。有錢人都搬上了地球和月球之間的樂園 Elysium,從地球上看,「樂園」既像《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的太空站,也像某個豪華轎車品牌的標誌。人類不必等到身後,已經給分配在地獄(地球)和天堂(太空殖民地)兩個空間裏,而在片中兩個地區的代表人物就是平民勇士 Max(Matt Damon 飾)和霸氣人上人 Delacourt(Jodie Foster 飾),不過在整齣電影裏,他們一場對手戲也沒有。

Max 在兒童院長大,顯然在年輕時為生活幹過非法勾當,還是慣犯。重遇青梅竹馬的女朋友時,不幸發生嚴重工業意外,只餘數天性命。因為樂園有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奇醫療床,Max 非要上「樂園」續命不可。後來 Max 跟有革命理想的幫會達成協議,在身體安裝機械配件。另一方面,Delacourt 是太空殖民地的鐵腕保安局長,對付硬闖「樂園」的偷渡客絕不手軟。她要打擊幫會的計劃,派有精神問題的嗜殺特工 Kruger(Sharlto Copley 飾)對付 Max 等人。為了做好本份,Delacourt 甚至策動叛變……

《極樂帝國 2154》批評貧富懸殊,劇情尚算驚險刺激,娛樂性不錯,但很多地方情理不合。最明顯的是 Delacourt 因為總統跟她意見不合,處心積累把總統趕下台。後來她真的成功了,卻是仗着早已寫在憲法的條文。既然有這麼一個條文,她何必大費周章,勾結「樂園」保安系統的供應商,令自己惹火燒身?另外,太空殖民地家家戶戶都有一張無所不能(只要不是腦死亡)的醫療床,「樂園」中所有人大概將長生不老,這可能是當權者的「人口政策」,把富人世代繁衍,但這不一定配合優生學的要求。再說,讓「樂園」中人繼續繁殖後代,早晚會人口爆炸!

Matt Damon 的角色到末段像希臘悲劇的英雄人物。Max 最初要上「樂園」只是為了自救,重遇舊情人,知道對方有個患絕症的女兒(顯然不是自己的骨肉),他並不願意幫忙帶小女孩去求醫,只是後來陰差陽錯,喚起了他的英雄感,才順水推舟罷了。Matt Damon 的演出恰如其份。從他近年接演的角色,還有銀幕以下的生活,他倒是個有理想且身體力行的人。Matt Damon 有潛力當影帝,就欠一個個性和造型都鮮明強烈的角色吧。

兩屆影后 Jodie Foster 在片中表現超級硬朗,幾乎唸每一段對白都咬牙切齒。有趣的是,不管她在片中幹什麼「壞」事,我也沒有太強烈的感覺。一來她的戲份少,二來劇本對 Delacourt 的思想和性格勾勒淺薄。換句話說,把 Jodie Foster 換成其他任何可以顯出一點霸氣的女演員,都可以達到目前一樣的效果。

電影的結局屬意料之中,卻意外的兒戲。追求感官刺激的話,一看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