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6 March 2009

東京奏鳴曲

初是春節假期去看電影時,在戲院大堂發現《東京奏鳴曲》(トウキョウソナタ)的介紹和特別放映的資料,覺得有趣,就納入春季「電影馬拉松」之中。票買得太早,差點忘了去看。網上所見,該是全院滿座的,但上星期六臨場約有一成觀眾沒來。



電影是一個日本普通家庭的故事。人到中年的佐佐木龍平香川照之)被遣散卻不敢啟齒,每天西裝筆挺出門「上班」,到公園排隊領救濟餐。妻子(小泉今日子)全心照顧家庭,柔順忍讓,卻沒得到家人的欣賞和支持。大兒子(小柳友)要加入美軍,當外籍傭兵,小兒子(井之脇海)是音樂天才,但遭父親反對學習鋼琴,只能瞞着家人,把午飯錢都拿去交學費。本來正常不過的家庭,成員之間慢慢生出鴻溝。在龍平的謊言被揭穿的時候,突然發生了一宗意外,卻讓這個家庭重見希望的曙光……



劇本由澳洲人 Max Mannix 創作,原本着重父親與小兒子之間的衝突,後來由導演黑沢清田中幸子改編了,讓母親和大兒子的角色更豐富,更加入了本來沒有的奇想情節,使片子帶着寓言的味道。



導演黑沢清跟已故名導黒澤明並沒有親屬關係。黑沢清在大學時修讀社會學,並開始創作電影。他以驚慄、恐怖電影聞名國際。《東》片是他自我顛覆類型之作,以平凡的日常生活為主題,從家庭狀況反映時代環境,描寫現代社會人際間的互動,影像冷靜,也滲透出黑色幽默,間中流露溫情。此片在去年康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中贏得評審團大獎,也入圍今年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在 2008 年度的キネマ旬報獎年度十大電影中得第 4 名(其他入圍電影包括《禮儀師之奏鳴曲》(1)、HKIFF 2009 選映的《生有時死有時》(2)、《橫山家之味》(5) 和 HKIFF 2008 選映的《母親》(7) )。



片中有不少長鏡頭,戲劇化的調度較輕,剪接鏡頭少了,即使表現的內容非比尋常,一切看來更有實感。大部份在家中的室內戲,幾個人物置於不同的景深,以視覺手法去反映一家四口的心理距離。



在全球化、在金融海嘯之下,不管是東京還是很多世界其他地區,不少人像男主角成為了經濟動盪下的犧牲品。《東》片這時候「剛好」直搗不安的世態。導演沒有批判,只是通過影片呈現當代人求生的面貌,跟很多日本電影一樣,關懷之情只是靜靜流淌。



幾名主要演員的表現也不錯。看《東京部落》時印象深刻的香川照之挑大樑演失業父親,把苦悶壓抑演得精準。上網查閱香川的資料,其父是歌舞伎大宗師市川猿之助,母親曾是寶塚歌劇團首席演員的浜木棉子。父母在他幼年時離異,香川跟母親生活。香川畢業於東京大學,主修社會心理學,曾經多次參演 NHK「大河劇場」(也許跟其學歷、知識有關,畢竟「大河劇場」的對白比較艱深,常使用漢字)。拍戲以外,香川也有寫作,其中在《キネマ旬報》連載的「日本魅録」專欄大受歡迎,3 度獲得讀者投票嘉許。



憑本片登上影后寶座的小泉今日子溫婉細膩,嗓子有點粗,卻是 1980 年代後期到 1990 年代初的偶像歌手,超過 10 張細碟登上過冠軍寶座。在本片裏,她頗具風韻,亦表現出家庭主婦的寂寞心境。



日本重量級影帝役所広司客串了一個對影片有重要推動作用的角色,演出頗見層次。



還有高挺帥氣的小柳友飾演大兒子、井川遥演小兒子的鋼琴老師、經常演出北野武電影的津田寬治扮演男主角的老同學。



1995 年出生、演小兒子的井之脇海憑本片贏得了キネマ旬報頒發的最佳新人獎。他 10 歲開始演電視劇,已有挺豐富的演出經驗。在片中,他敢言敢行,不卑不亢,其實是一個挺乖巧的孩子。



影片末了,小兒子參加音樂學院的入學考試,彈出了法國知名作曲家德彪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的經典作品《月光曲》(Clair de Lune, 收聽)。這是德彪西 1888 年創作的《Suite bergamasque》(鋼琴組曲,共 4 首)中的第 3 首,也是德彪西最膾炙人口的曲子,由靜至動,鋪陳優美,溫潤人心,是一首優美的奏鳴曲。《月光曲》也為不少廣告、電影採用,例如電影《青春電幻物語》《Twilight》等。



電影全長 119 分鐘,節奏不徐不疾,但在柳暗花明的結局之前,劇情有一段時間陰暗齷齪,看得不怎麼舒服。也許這是黑沢清刻意安排的,把向來嚴肅的日本家庭以荒謬方式來表現,甚至想出日本青年替美國打仗來保衛自己國家的劇情。



所有角色中,無疑父親一角着墨最深。他為了不露出馬腳,設法瞎忙,掩飾失業,講完「無聲電話」後還是得去職業介紹所。見工時,面試官要他說明自己有何長處,可以怎麼樣貢獻公司。然而,換了在香港,可能也一樣有很多人答不上來。男主角身無專長,求職到處碰壁,回家後,又覺得兒子不聽話:大兒子行蹤不定,一出現就說要當兵去;小兒子想學鋼琴,他認為「不行就是不行」,也似乎是為了維護自己在家中的權威,說了不准就不可以改變主意。



經過一番波折,每個人還是掛念着彼此,又分別回到家中,零亂分散不協調的音符終於合成一體,化成旋律,以一支奏鳴曲來完場──明顯卻又合適不過的方式。







後記

奏鳴曲 (Sonata) 源自拉丁文的 sonare,即發出聲響之意,也就是為某種樂器而編寫的音樂。19 世紀初,給各種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大量湧現,儼然成為了西方古典音樂的主要表現方式。以「奏鳴曲」為題的電影不少,比較著名的當數 1978 年瑞典的兩個「褒曼」(名導 Ingmar Bergman 和 3 奪金像獎的美麗女星 Ingrid Bergman)合作的《Höstsonaten》(秋之奏鳴曲)。

3 comments:

  1. 我不知道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
    那段陰暗齷齪其實幾好看和幾真實,
    太太在黑夜海灘/海邊那段好精彩。
    如果故事發展下去,就是報紙常常報導
    的那些家庭問題,青少年問題等。

    不過電影工作者也想給觀眾希望,
    為了要達成光明的尾巴,
    由陰暗齷齪到一家人在混亂的家中
    一起早餐之間的轉折位其實有
    少少奇怪。
    [竟然這樣撞都無死到?無傷到?]

    但瑕不掩瑜,這電影在配樂,服裝,
    美指都很用心,電影對世情的諷刺
    也深刻。雖寫日本,但很像在描寫
    亞洲各國在海嘯後的情況。

    > 在香港,可能也一樣有很多人答
    > 不上來。

    最慘是在香港,只要和金融地產無關
    ,就等於身無專長。

    Clair de Lune 應該會入500首曲當中。

    ReplyDelete
  2. 我覺得有趣,但不真實,該是改編時新添的內容。現世灰暗,導演給大家一點光明,當然是好事。

    現在金融海嘯,那些(空有)一身財技的才俊應該暫時退居副線吧。

    ReplyDelete
  3. 寫的很棒~

    走出電影院時
    有種從另一個世界回來的清爽觸覺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