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8 October 2009

周日名采 (60):電影字幕隨談

本週沒有正式的題目(也該只我一個人寫)













年前,很沒系統地斷斷續續在這裏寫了十篇關於(翻譯)中文字幕的文章,題為「巢於幕者」。前幾天看了三齣電影《快樂的傷逝》(Cherry Blossoms - Hanami)、《總之得就得》(Whatever Works)、《單身大急救》(The Ugly Truth)。關於電影,明天再談。三齣電影都是「談情說愛」的,另一個共通點是在電影末尾都打出了翻譯員的芳名,以前只有具名氣的譯者才有這種銀幕上的禮遇,不曉得將來這會不會變成一種約成俗成的做法?

今天隨便談談從三片字幕中勾起的一些想法。

三齣電影最難翻譯的是《總之得就得》,也以該片的字幕最有水準。難翻譯,是因為對白密度高,內容有不少文化指涉成分,演員喋喋不休之中,常有妙語,譯者要顧及中、西文化和中、英語文的差異,儘量將惹人發噱或編劇苦心設計的幽默對白重現在觀眾眼前。

《總》片的譯者邁克是個對文字有要求的作家,旅居海外多年,翻譯得好不足為奇。上面提到的困難,他都處理得很好,就是把字幕當文章看,沒有聲畫,讀者大概也是猜出個所以然,是很高的境界了。看過林先生多份字幕翻譯,他向來有三個小毛病:

一、間中大貪求全,希望儘量把原文全部譯出,結果在短時間內銀幕上連續打出幾行長長的字幕,靠譯文理解故事的觀眾都看得非常吃力,甚至為此而走神,丟了幾句對白。活地亞倫 (Woody Allen) 向來囉嗦,林先生的貪心毛病在本片也復發了一兩次。他不是專業的字幕譯者,對這方面的觸覺不夠敏銳,不足為奇;

二、譯文精準,卻往往忽略一兩個細節,像本片提到 quantum mechanics,譯文作「量子機械」。職業病發作,我一看見,感到甚為不快。當然,我也體會林先生是文人。換了要我去翻譯莎士比亞,也只會一塌糊塗,或「甩皮甩骨」;

三、忽略角色之間的互動。這一次比較好,因為獨角戲或主角對着鏡頭發偉論/牢騷的戲分很多,沒怎麼發現這種缺失。要我舉個例子證明我不是冤枉好人,請參看《高斯福大宅謀殺案》(Gosford Park) 中廚娘和女傭邊吸煙邊看條兒的那一句「Finish it」。

中、英語文結構不同,譯者也很注重這一點,所以看《總》片時,在一些「笑位」,哪些觀眾是看字幕,哪些是聽對白,一聽瞭然。

《快樂的傷逝》是德語片。在香港,翻譯這種外語片,譯者一般會根據電影公司提供的英文字幕稿去翻譯。因此,包括本片在內,超過 95% 在香港公映的外語片的(中、英字幕)都會出現兩個問題:

一、英文字幕本漏譯了,中文字幕也漏譯。這是難以避免的。翻譯中文字幕的大多不諳那種外語,他/她根本聽不出來,只是在看劇本和影片去分句時,憑感覺大概辨察出哪些地方丟了;除非譯者懂那種外語,自行補上英語譯文再翻譯中文,不然電影公司一般不會再花錢和時間去雇人複檢英文字幕本並補遺;

二、譯者分句翻譯時,常常受制於英文字幕本的分句,一是重新處理分句,二是被迫跟從英文稿的分句。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對話多且急速的戲分。結果,不是譯者漏譯,就是負責把字幕錄影到片子上的操作員「多手」修改甚至刪去(中文譯文),導致有英文沒中文,或有兩三句外語對白沒有字幕的情況。

字幕主要是幫助觀眾理解劇情,不是什麼文學作品,運詞遣字粗疏一點也罷。然而,在香港,要是把沒有約定俗成粵語寫進字幕,看在眼裏,就希望譯者對文字能夠敏感一點,臨摹得像樣一點。在《單身大急救》看到「奄尖聲悶」(挑剔刻薄),不知怎的,就希望它變成「奄尖腥悶」……

我也當過譯者,明白譯事之難,不是挑剔,純粹分享。

8 comments:

  1. 忘了,下星期寫,當是你出的題

    ReplyDelete
  2. So are the English subtitles in Hong Kong movies translated in Hong Kong too when they are exported to foreign countries? Some of the HK DVDs I found in local stores have really hideous translations and I think it is intentional because some American who are into HK movies partly because of the hilarious subtitles

    ReplyDelete
  3. 電影字幕譯得好不好,我沒有時間注意。

    題外話:

    之前做了一件有趣的工作,一個人在控制室播英文字幕。

    http://readandeat.wordpress.com/2007/10/11/%E6%92%AD%E8%8B%B1%E6%96%87%E5%AD%97%E5%B9%95/

    ReplyDelete
  4. shangri-la,
    Basically yes. I once read a recruitment ad posted by a rather big local DVD/VCD distributor for subtitle translator to work on the BBC produced documentaries. They were looking for F.5 or F.7 school leavers. The salary was around 6000 to 9000 HK dollars.

    readandeat:
    你外語能力好,自然不用眼睛受罪啦 ~

    讓你去播放字幕,該是因為你會中文。操作時,他們有沒有提供一份已經分句的字幕稿供你參考呢?

    ReplyDelete
  5. 哈﹗我就是英語不好,所以顧住看字幕也沒時間留意演員說的英文。後來才用外語電影DVD來學英文的口語。

    他們提供了分句的字幕給我一邊播字幕時參考。我在家先看了一遍,大家知道故事怎發展,記住有哪些位是只有動作沒有對白的。因為播字幕時,如果演員沒有對白只有動作或場景時,上一句的字幕仍留在熒幕上就很核突了。

    ReplyDelete
  6. I was watching (again) The Music of the Heart with Meryl Streep. The subtitles (at least what I understand) are pretty smooth. The worst subtitles are usually found in B-list foreign movies and the local flicks. "Chinglish" and "Chingrish" galore! Ha!

    ReplyDelete
  7. readandeat:
    那他們倒算準備充分。最難操作的字幕是像奧運會開幕/閉幕式,或奧斯卡頒獎禮那樣的大型節目。前者要保密內容,電視台只能儘量按資料準備稿件,然後操作員現場人手播放,隨機應變,所以有時候會出現沒有字幕的情況。後者上午直播,下午翻譯,晚上就現場人手播放,沒有太多預習的機會。

    Matt,
    I think generally it's 80% correct. But the translators often ignore some (minor) technialities.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