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8 June 2006

獨樂樂

打算寫兩篇關於音樂的
題目、靈感都是來自一個年多前發現的個人網站
我跟那位先生並不認識,所屬的年齡組別也不同
但出奇地有一些頗「合拍」之處
也許日後會邀請他過來聚一聚
但先此聲明,本人對音樂的知識有限
本文有借樂喻情之意

* * * * * * * * * * * * * * * * * * *

渾沌期 (70 年代末至 83 年)
最先接觸的音樂,除了在幼稚園學的兒歌外
自然是電視劇主題曲了
像《小李飛刀》《上海灘》《倆忘湮水裡》
《家變》《狂潮》等要到後來劇集於下午重播時才聽到
一些在大街小巷播個不停的流行曲
如《每當變幻時》《雨絲‧情愁》也懂一二
當時老爸是有車階級,會買些卡帶在車上播
包括譚詠麟、關正傑、羅文、甄妮、張德蘭、葉麗儀等
平常接觸流行音樂的機會只限於看《歡樂今宵》
但是,倒有一個一直沒變的事實,就是我很喜歡唱歌
不是五音不全,倒也談不上動聽
還記得小學時每逢長假期多到外婆家小住
我 6 點鐘就起來,攀著窗花又唱又跳
敢情搞得雞犬不寧,哈哈哈!

萌芽期(84 年至 88 年)
84年初看了無線搞的勁歌金曲頒獎禮
看見陳百強、梅艷芳、葉德嫻等歌手獻唱
突然覺得自己受到了感召似的,對流行音樂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可是,因為家裡沒唱機,也不聽廣播電台(颳颱風時除外)
鄰居、親戚、朋友中沒有好樂之徒
家教又比較嚴,出去玩的機會不多
加上那幾年家庭狀況起了很大的變化(也間接影響了我很多方面的人生觀)
接觸音樂的機會實在很有限
靠的是在每年一度的學校旅行「央求」同學借我隨身聽
以及盡量收看電視台的音樂節目,如《新地任你點》《新地新地帶》
也是在那時候開始接觸外國音樂,主要是一些流行榜常客
像 Michael Jackson、Madonna、Lionel Richie 等
當然還有 Depeche Mode、Pet Shop Boys、Eurythmics、OMD 等

啟蒙期(89 年至 94 年)
一場火讓我跟教室以外的音樂正式結緣
1989 年,除了那個教中國人(永遠)無法釋懷的晚上外
令我難忘的還有那年暑假結束前一個星期的某個下午
我住的大廈的後樓梯內的雜物燒了起來
火舌波及電錶房,全幢大廈無水無電接近一個星期
劫後的唯一娛樂就是聽收音機
還記得當時電台播得最多的是《夏日戀人》《留住我吧》《夜機》
開課後,水電供應也恢復了,我卻沒把收音機「交還」
從中三開始,電台就成了我的音樂老師,也從那時候開始疏遠電視
當時週一至週五晚上 7 至 10 點鐘,港台和商台主要是播放英文歌的節目
主持都是外語歌曲的狂熱分子,像梁兆輝、黃志淙
其實我不太懂他們播放的歌曲
但一些流行音樂,或是旋律比較易記的都會跟著哼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把部分零用錢省下來買卡帶
像 Madonna、Sinead O'Connor 等
又會買空白卡帶請同學替我錄達明一派、林憶蓮、張學友
每天一下課就跑回家邊做功課邊聽電台節目、聽卡帶
好一段單純又美好的日子
如今呀,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了

初探期(95 年至 97 年)
95 年,唸大專的第一個暑假,這一年的暑期工特別辛苦
除了搞/教暑期班外,又替我現在工作的出版社做兼職
家人不想我申請助學貸款,但又沒能力支付我全部的學費
所以我自己賺錢交上學期的學費,家人則替我交下學期的學費
平常我會有一點零用錢,另外做兩三份補習
暑假結束前收到了支票,交了學費,馬上買了自己第一台 CD 機
是 aiwa 的「微」型組合,除電台、卡帶外,還有 CD 唱盤!
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買 CD
搞笑的是,第一張買入的 CD 是香港版的日劇主題曲罐頭音樂
那時候鳳凰衛視還沒賣給劉長樂,老闆是台灣人
所以衛視中文台播了好多配上國語的日劇(也有看 Channel [V])
我瘋狂地迷上了日劇、J-pop、日星,兒時的「哈日症」十幾年後猛烈復發!
看日劇時連它的配樂師、導演、編劇等名字都銘記於心
特別是配樂一環,日劇在這方面真的做得很用心
最喜歡日向敏文、S.E.N.S.
又到工聯會學了年半日語,貪學費便宜,課程也比較輕鬆
那幾年買了好多日語(版)唱片、單曲
Mr. Children、B’Z、Dreams Come True、中島美雪、桑田佳佑、Spitz,數之不盡
也開始買原聲帶,像《愛情白皮書》《海上絲綢之路》
好些配樂多年來週而復始地給「無記」蹂躪,不知在多少齣劇集中露過聲
有些日劇以(英文)老歌當主題曲
像野島申司的三部曲《高校教師》《人間失格》《未成年》
分別用了森田童子的《ぼくたちの失敗》(我們的失敗)
Simon & Garfunkel 的 A Hazy Shade of Winter
以及 The Carpenters 的 I Need To Be In Love
有人說森田童子是日本耳語式唱法的元祖,這點我不肯定
她那麼薄弱的聲線根本不適合唱歌,卻跟她唱的晦暗題材配合得正好
麥家碧在《有誰共鳴》中介紹了這首歌,真的是讓我共鳴了
另外兩首歌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兩對組合
日本人真是世界Collector,好些要成枯木的人或事物在他們手裡都逢春了
I Need To Be In Love 敢情是我的主題曲呢
說到老歌,尾崎豐的 Oh My Little Girl 也是經典
外國歌手也會參與日劇呀,Celine Dion 跟葉瀨加太郎合作
唱了鈴木保奈美復出之作《戀人》的主題曲 To Love You More
這段時期,我還有一個「良伴」──商業味頗濃的音樂雜誌 Disc Jockey
DJ 每一期都會做一些專題
碟評除了繕稿外,有見識、有良心的
如袁智聰會不忘多書兩筆那個單位的背景和前作
對我來說,是非常有用的延伸閱讀

發展期(98 年至 2001 年)
aiwa 唱機壞了,取代它的是 Pioneer 四合一(電台、卡帶、3CD、MD)唱機
我聽音樂不太講究音質,當然日本版唱片的音色一定比美國版的好
而美國版又較歐洲和亞洲版的勝一籌
把 CD 放進任何唱機去,這都不難分辨出來
這 Pioneer 唱機的 3 CD 唱盤,當時簡直是我的恩物
把唱盤放滿 CD,編好播放程序,就可以錄製自己喜歡的 MD 精選
有時候又會把一些系列性 CD 連續播放,如林憶蓮的都市觸覺系列
或連播 Enya、Enigma、Sercet Garden
通過這些「練習」,開始初步整理了自己的唱片
這幾年其實很忙,白天在電視台上班,當時的崗位工作時間穩定
一般來說,準五時正便可下班,碰上週末要上班,平日可補假
下班回到家裡或放假,就狂做 freelance,經常做到凌晨時分
音樂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
也開始買一些古典音樂的唱片聽,像 Verdi
辛勤工作的成果就是存夠錢去唸一個兼讀學位
同時秉持中學時神父的教誨:「避免空閑」就可「抗拒魔鬼來襲」
因為工作關係,多了聽國語歌曲,新的舊的都有
林曉培、張惠妹、潘越雲、許茹芸、張宇、庾澄慶、陳昇、那英等
工餘時最大的消遣,除了音樂外,就是看電影
也是從這段時期開始養成買原聲帶的習慣(之前也有買,但不多)
特喜歡《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Il Postino)、《別問我是誰》(The English Patient)
前者有一班演員、歌手在優美樂章的襯托下朗誦聶魯達 (Neruda) 的詩
後者則跟電影畫面、情節緊緊相扣
說這段時期是發展期,另一個原因是按一些坊間的推介買唱片
一方面開拓了自己的音樂口味,一方面也改變了對音樂的看法
之前覺得譜了詞的才是歌,覺得古典音樂高深,覺得國語歌老套
但細聽之下,發現原來古典音樂有樂意
國語歌壇的歌手唱功好,歌詞又填得紮實
連舊歌翻唱也做得很出色
齊秦有一張叫《世紀情歌之謎》的翻唱專輯
他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雲知道》不遜於鄧麗君、許茹芸
《一無所有》的全新編曲「潮」得來毫不突兀
數本地翻唱專輯,這麼多年來只有關淑怡的《“EX” All Time Favorites》
看她的《深夜港灣》怎樣 K.O. 甄楚倩,但那已經是 95 年的事了
張國榮的 Salute 也不錯,但編曲和演繹心思卻比不上關淑怡
黃耀明的《下世紀再嬉戲》和《明日之歌》不是不好
但總嫌他的歌聲媚態過重
不過,在音樂製作上,明哥一直是我心中的本地最佳男歌手
預科時,就很喜歡他的《借借你的愛》專輯

收集期(2001年至2004年)
Pioneer 經不起我日復一日的勞役,終於不支倒地
換上的是一台 Onkyo 微型組合(電台、CD、MD),是我送給自己的聖誕禮物
體積較 Pioneer 小,音色不俗
這個時期開始把重點轉到外國音樂,並補購了大量精選專輯和舊專輯
惡補自己喜歡或越聽越有興趣的歌手/樂手的知識
所以這幾年間 CD 的數量遽升
也坦白說,不少唱片只聽過兩三次,例如邊工作/讀書邊聽
從2002年到2004年,我回城大唸碩士
當時上課前後總愛跑又一城那家 HK Records(關於唱片店,下篇再說)
除了位置方便外,它的貨品種類尚算齊全,價格較 HMV 平均低 10 至 25%
雖然還是比旺角貴,但省回的車費和時間也差不多
有時候就算沒什麼想買,光是逛一下,看著五光十色的唱片也是賞心樂事
到了 2004 年,買了 iPod,幾乎徹底改變了我的音樂生態
因錄製 MD 比較花時間(我會很用心地去計算總播放時間,不浪費 MD 容量)
上班、上課已經很忙,沒空為幾首歌而挪出一大摞唱片,計算播放時間
所以每天下班聽的都是那十張八張自製精選 MD
有了 iPod,沒有容量限制,就放心把積存的唱片轉成 MP3
除了音色特別的好或最喜歡的那些唱片外,其他的轉成 MP3 後都好好收藏
嫌 iPod 的耳筒音色不好,就改用 Shure;耳朵累了,又換回 iPod 耳筒
總之每個週末讀書、做功課時就一心二用,同時更新我的 iPod
我沒能力也沒空間購置 Hi-Fi,對唱片音色要求不算高,也不能太高
這階段只求收集喜歡或感興趣的專輯,然後慢慢消化

探討期(2005年-)
唸完碩士後,工作也同時輕鬆過一段時間
加上有了 iPod,聽音樂更方便
所以開始比較深入的聽
例如開始聽不同語言、不同類型的音樂
以前我最討厭 Jazz 和任何含拉美風味的音樂
前者嫌悶,後者太嗆
出奇地,這一兩年竟然變得「開通」
音樂的好壞,在我而言,只有感動和不感動之分
只要旋律優美,歌者演繹得好,聽不懂內容的也是好歌
也是因為有了 iPod,通過編輯不同的歌曲播放清單
開始以不同的角度把自己的音樂分門別類
也多了一個談情的渠道,可以憑歌寄意,刻錄一張心意 MP3 給對方
更勝千言萬語
與其說「探討」音樂,不如說是看音樂如何跟我的生命融合

快樂的時候,我讓音樂來助興
傷心的時候,我從音樂找慰藉
清醒的時候,我向音樂求智慧
糊塗的時候,我把音樂當解藥

4 comments:

  1. 大家的音樂成長路似乎差不多,我們都是聽流行音樂長大的!真想和你再來一次經典金曲之夜......哈哈!因為我的朋友圈中,能記得這麼多「經典女曲」的,暫時都只有你一人!

    還記得你說過曾經「偶遇」原裝正版的周旋唱片﹝坊間太多口水歌了!﹞,可告知在那裡有售嗎?我遍尋不獲啊!

    看罷你的blog,頗羨慕你找到自己的世界.....寧靜順心。好好享受這一刻。

    ReplyDelete
  2. 什麼時候有空就通知我,看何時再來一次《金曲當年情》呀!我已經差不多十個月沒拿過麥克風嚎叫了

    那張老歌專輯是一張本地發行的精選唱片,跟它在銅鑼灣 HMV 邂逅,jewel case 外有紙套,全屬原唱,不到 100 塊,專輯名字要回家看看 record(我每張 CD、VCD、DVD 都有簡單紀錄,因為太多)再告訴你。除了周璇外,還有白光的《等著你回來》李香蘭的《夜來香》葛蘭《我要你的愛》洪波……好多好多,有些已經加到 iPod 的 playlist 上去了

    別說我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把我說得像個自閉症似的,哈哈哈!但能讓自己用心地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倒也是件樂事

    ReplyDelete
  3. "那位先生"來了。原來大家的萌芽期也差不多呢,不過我近年聽少了,很欣賞見到你在繼續探索。

    ReplyDelete
  4. 「那位先生」,還以為你比我早發芽呢。看來你對談音樂的特別有興趣,胸中那團火只是在蓄勢待發而已。

    也在考慮寫一些跟吃有關的隨筆,但我少上館子(皆因同好難覓),到時候別見笑就是。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