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7 September 2010

華爾街金融大鱷

來,選在中秋節翌日假期公映的《華爾街金融大鱷》(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號召力不弱。那天看早場(九點半),入座率九成。觀眾之中,竟然有小學生,很可能是家長想看,但家傭放假,就讓孩子一起來。而這組甚富特色的觀眾正好坐在我旁邊。貌似初中生的哥哥很安靜,上小學的妹妹看不懂,坐我旁邊的媽媽就耐心解釋,但那個(講英語的華裔)媽媽的話有點多,而且邊講邊吃餅乾,手上的錫箔紙袋發出很吵的聲音。她教導女兒之餘,自己也該惡補一下何謂公德。「幸好」看到一半,女兒累了,媽媽則越看越投入,雜聲減少了很多。怎麼我去看電影,總常遇見各種奇形怪狀的觀眾?

說回電影,1987 年的《華爾街》(Wall Street) 讓男主角 Michael Douglas 成為奧斯卡影帝。那時候還小,《華》片是後來在電視上看的。初出茅廬的 Bud(Charlie Sheen 飾)想飛黃騰達,得到主張貪婪是好 (Greed is good) 的 Gordon(Michael Douglas 飾)「點撥」,漸變浮誇。其父(Martin Sheen 飾)為人務實,勸 Bud 遠離 Gordon,但 Bud 不聽老人言,結果悔之已晚。

當年 Charlie Sheen 年輕英俊(演老父的 Martin Sheen 在現實中也是 Charlie 的爸),Michael Douglas 意氣風發。一晃眼二十三年,時移勢易,套續集中 Gordon 對大學生演講時的話,今時今日,「貪婪」無罪,甚至形同合法。世界確實比當年大家看《華爾街》的時候節奏快多了,也複雜多了。然而,導演 Oliver Stone 的章法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對金融財經毫不精通,但一些看似深入淺出的情節卻讓人感到兒戲,猶如教育電視般一廂情願且「按部就班」。不曉得在真實的財經界中打滾的人看完,有什麼感覺?

當年正在竄紅的 Charlie Sheen 在今集客串了一場,我認為是全片的高潮。還有諷刺的是成就這一幕高潮的,正好是 Charlie Sheen 現在的肥腫相和二十多年來在娛樂圈和其本人私生活的起落。導演 Oliver Stone 也粉墨登場,演了兩幕,但不覺得有啥特殊意義。至於 Michael Douglas,從外型到演技都更顯洗練。也幸好有他壓住陣腳,《華爾街金融大鱷》才不至毫無看頭。

看上集的時候,不覺得題旨跟家庭價值有關。看續集,這就明顯不過,甚至過分單純,表達手法也頗造作。我寧可要上一集 Bud 在股票行給執法人員帶走那樣的結尾。

其他演員方面,Shia LaBeouf 在《變形金剛》那類片子中看來就表情生動,但跟 Michael Douglas 演對手戲,高下立見。再說,他的身材比較單薄,在一眾好萊塢新晉男星中,屬於「pocket size」,站在身形佔優或氣度不凡的男演員身旁,難免看來像個孩子。因拍此片而跟 LaBeouf 戲假情真的 Carey Mulligan 戮力演出,但奈何角色寫得不夠深刻,發揮打了折。演金融大鱷的 Josh Brolin 在一副大鱷相的 Michael Douglas 面前,只顯得有點裝模作樣。他本身的演出過得去,只是氣質和內功既要時間修練,也要看點天分。演 LaBeouf 媽媽的金像影后 Susan Sarandon 的角色很典型、很平淡,由她上陣彷彿大材小用。Michael Douglas 以外比較有看頭的,是曾提名金像影帝(兼資深舞台劇演員)的 Frank Langella。他演白手興家的務實派,氣度、表情、外型都好,可惜戲分較少。

《華爾街金融大鱷》中的所謂「老謀深算」,觀眾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反而對於金融市場着墨較少。編導把大部分的精力用於設計家庭故事和私人恩怨之上,可惜劇力遜於預期。我這財技零分的感情用事派,在本片完場時,確實有點失落。

2 comments:

  1. "怎麼我去看電影,總常遇見各種奇形怪狀的觀眾?"

    haha, you sensitive guy
    anyways, same feelings here

    "how come this planet is filled with all those insensitive people?"
    LOL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