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5 October 2010

杜拉拉升職記

小說改編成電影,該先讀書後看戲,還是看完戲才(決定要不要)讀書?《杜拉拉升職記》讓我又想了一下這個問題。

純粹看電影,現在中國「四小花旦」之一的徐靜蕾自導自演的《杜拉拉升職記》不過不失,角色造型、美工、音樂、拍攝手法都有美國電視劇《Sex And the City》的影子。112 分鐘的片子,從北京芭堤雅,所到之處光鮮新潮(並有大量技巧一般的「植入廣告」product placement),表面上十分賞心悅目,但整套電影其實是個沒有高潮或懸念的愛情輕喜劇,演員不是特別漂亮,表達手法也談不上精巧、新奇。

我先讀小說,後看電影,小說是在 iPhone 上看的。作者李可(化名)據說在企業中擔任高級管理人員,年薪上百萬。《杜拉拉升職記》賣個滿堂紅後,李可就是通過電郵接受訪問,她說自己願意分享觀點,但不想分享生活。這種神秘作風讓不少讀者對她添上好感。說實話,《杜拉拉升職記》三年前出版,寫得尚算通順,有些有趣的比喻,但文字欠缺鮮明的色彩。小說大受歡迎,是因為作者把一些職場心得、人事經驗、工作智慧通過身材不俗但姿色一般、受過良好教育而務實肯幹的「倔驢」杜拉拉向讀者有條不紊地演示出來。對於不諳辦公室政治,或者在工作單位老吃苦頭而不得其解又毫無對策的人,輕輕鬆鬆讀着這本小說,就可以較好地理解自己部分工作「難題」的成因和可能的應付方法,自然喜歡此書。

小說中也有愛情線,女主角杜拉拉任職外資企業的行政及人力資源部,她跟銷售部大客戶分部總監王偉那段戀情有點童話故事的影子。但既然李可是個半途出家的作者,就不能苛求她創作出一個非同一般、曲折離奇或可歌可泣的辦公室愛情故事。其實,在一些細節上也見李可略有心思,例如王偉跟手下黛西的舊戀情釀成愛情風暴之餘,又掀起辦公室風波。

把電影跟小說一比,除了把職場小說變成(有點廉價的)愛情電影外,人物性格大幅簡化,將部分人物關係修改甚至刪除,很多富含戲劇元素的題材都丟了。例如電影把玫瑰(杜拉拉的上司)和黛西(王偉手下兼舊情人)合而為一,讓我很不爽。莫文蔚演玫瑰很努力,但原著裏玫瑰的險詐和黛西的怨怒在電影中都給洗掉了八成,再沒有叫人替杜拉拉和王偉捏一把汗的威力。吳佩慈海倫,基本上只保留了小說人物的名字,角色是全新創作的。小說中,杜拉拉的上司李斯特、同僚李文華王宏、杜拉拉的手下周亮、海倫、麥琪帕米拉,以及公司領導層何好德柯必得羅杰等都各有特色,他們跟杜拉拉本人或在杜的身邊都醞釀出大大小小的漩渦。《杜》的精華正是這些漩渦,它們展示出一些辦公室的人性優劣、權謀或伎倆。在電影中,卻換成是辦公室戀愛掛帥,附送二十分鐘泰國外景,沒有拍出女主角如何一面向上爬,一面如何漸漸從蠻幹瞎拼中學會要變通和忍耐。

選角方面,徐靜蕾的外表跟小說中的杜拉拉頗不相同,她演繹起來,也欠小說人物的倔強和果敢。但我覺得,王偉一角是更大的敗筆,黃立行時尚味道很濃,看來也不夠穩重。在小說中,王偉是北京人,舉止做派頗有教養,話不多,「身材高大,英俊儒雅」,作者特別說明中等身形的杜拉拉跟王偉在身高上有很大的差距。徐靜蕾一穿高跟鞋,就跟黃立行差不多高,加上徐比較健美,黃又比較瘦削,兩人走在一起,完全沒有小說的味道。至於其他角色,發揮空間不多,不提也罷。

李可在去年和今年再寫出了《杜拉拉 2 年華似水》和《杜拉拉 3 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裏》兩個續篇。我在讀《杜拉拉 2》,次回作者加入了更多職場資訊,常常長篇大論,有點像教材,人物之間的互動減少了,有時候挺悶人。但要是讀者對企業運作感興趣或有認識,也許讀來更有親切感。話說回來,在香港很少讀到像《杜拉拉升職記》這樣內容跟現實貼近之餘,又有關於某類專業紮實的資訊的小說。

1 comment:

  1. 你快D出《Wordy劉職場手記》啦!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