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 August 2011

字由式 (7):看電視

略估算一下,每天看電視不足一小時,大部分是跟新聞有關的節目,然後是資訊節目,已經很少看電視劇,只是一直保持基本的觸覺,知道有哪些劇集在播放,還有哪些較受注目。

小時候看電視,以兒童節目、卡通片、連續劇為主。漸漸地,不怎麼看兒童節目和卡通片,轉到新聞報道和文教資訊的節目上。投身社會後,因為工作關係,才開始多看英語頻道,包括連續劇、處境喜劇、電影、紀錄片等。

1990 年代初經濟興旺,娛樂事業百花齊放,電視反而進入了冬天,收視率下降,節目的質素也開始明顯下降。索性減少看電視,娛樂的重心也轉到廣播電台、音樂去。還記得(當時)電台節目主持人愛稱電視作「公仔箱」,實在有點嘲諷的味道,彷彿說電視節目都是些不夠格或不必多動腦筋的東西。

早沒有看連續劇的癮了。比較喜歡看舊時的單元劇。在香港,1976 至 1980 年左右 TVB 有不少精彩的單元劇,都是劇本完整,演出具水準,導演比較勇於嘗試,沒有固守於傳統或流行的章法。

(配音)日劇則是童年回憶的一部分。直到 1980 年代初,本地電視台還經常播放日劇。後來有大約十年熱潮冷卻,到 1990 年代中期,日劇熱潮回歸,甚至是幾乎席捲亞太地區。那時候主要是通過衛星電視中文台收看,一年看二三十齣。順便重拾對日本流行文化的興趣,又去學日語一段時間。

離開學校,越來越少看電視,直到趁工餘時上夜校,選了個跟電視有關的題材當畢業論文的題目,才又開始週末狂看錄像帶的生活。

自《藍色生死戀》《大長今》等劇集開始,韓劇越來越火紅。韓劇製作認真,人物刻畫較細膩。然而許或文化不同,劇情裏的一些價值觀挺讓人費解。因此,始終迷上韓劇。

香港的年輕人也愛看台劇,但受歡迎的以偶像劇為主,絕對不是我那杯茶。以前看得最多的台劇是《包青天》。說到《包》劇,印象最深刻的不是 TVB 和 ATV 同時競播而造成的「雙包案」,而是邵逸夫點名要播的眼光。說實話,《包青天》播出前,誰也不敢看好,最初 TVB 也只是準備播映四個單元共 20 集罷了。還有,不得不補充一句,儘管積弱多年,ATV 間中也購得挺有水準的外語古裝劇,例如前陣子的 NHK 大河劇場《篤姬》和快要播完的韓劇《李祘》。

大陸劇的水準不斷提升,但只能從古裝劇和民初劇中挑來看。時裝連續劇從人物造型、角色設計到故事理念,都難以讓(本)人投入,尤其是那些走出來總是英明神武的長官大人──跟現實真有很大差距。

本題其他文章請看「字由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