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6 March 2010

拆彈雄心

齣奧斯卡候選最佳電影已經看了九齣,只差一齣將於國際電影節看的猶太裔黑色喜劇《非常戇男離奇失婚》(A Serious Man),但基本上無礙我作出一個小小的結論:假設我有份投選今屆的最佳電影,會把票投給《阿凡達》(Avatar),儘管我認為《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和《D-9 異形禁區》(District 9) 都很優異。

獲九項提名,憑主題和政治正確的優勢,《拆彈雄心》贏得了投票人士的歡心,大獲全勝。《阿凡達》拿到豐厚的獎金,但在奧斯卡只得到三個技術獎項。看完《拆》片,衷心認為這齣成本只及《阿》1/20 的戰地片確是佳作,應該受讚揚,只是贏得誇張了一點。

《阿凡達》的技藝和題旨都超越全部對手,發揮了電影最新最強的威力,對業界的影響肯定比《拆彈雄心》長遠。影片的立體效果已經改變電影業的生態,正在上映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便因此而受惠。連港產片《蘇乞衣》也急忙 3D 一下來應市。奧斯卡向來不是什麼藝術至上的電影頒獎禮,讓我投票的話,會連影片對整個工業的意義也計算在內。

今天是談《拆彈雄心》,還是把焦點放回電影身上。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美軍中士 James(Jeremy Renner 飾)臨危受命,接替陣亡的拆彈部隊成員(由 Guy Pearce 客串)。James 曾經拆除超過 850 個炸彈,藝高人膽大,做事常常任意妄為,讓他的隊員 Eldridge(Brian Geraghty 飾)受傷和 Samborn(Anthony Mackie 飾)不安。完成 38 天的替補工作後返回美國老家,才發現自己無法重過正常生活……

我喜歡《拆彈雄心》,是因為它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不提美軍出兵的對與錯,只是透過鏡頭直接表達拆彈部隊工作的凶險,一開場便拍出恐怖分子利用遙控炸彈襲擊軍人的慘況。之前打出的字幕 War is a drug 跟結局呼應之餘,也在剛陽的題旨中融入了細膩的情感和思考。到了影片結局,男主角的選擇其實隱藏了尖銳的批判,一方面反映出戰地可怖的實況,把戰爭英雄的光環勾銷。另一方面,也教人欣賞反恐拆彈英雄,出生入死才是他們的使命。

然而,後一種情操只有在藝術作品之中才會叫人喝采、享受。要是親人或愛人是新世紀的十字軍,內心承受的壓力也許不足為外人道。

導演 Kathryn Bigelow 的手法乾淨利落,冷靜而富實感,實至名歸。

儘管在金像獎當晚穿的裙子不漂亮,但這位 59 歲的女導演看來比實際年齡青春,亦格外顯得容光煥發,甚至比不少女明星還要漂亮。

原來我看過她四齣舊作: 神槍女警動作片《霹靂藍天使》(Blue Steel)、Patrick SwayzeKeanu Reeves 上天下海的警匪鬥法驚險電影《終極豪情》(Point Break)、Ralph Fiennes(也有客串《拆》片)主演的科幻片《末世紀暴潮》(Strange Days),還有描述前蘇聯核子潛艇遇難真事的《轟天潛艇 K-19》(K-19: The Widowmaker)。

作為奧斯卡 82 年歷史中第四個提名最佳導演的女性,Kathryn 作出了零的突破。她的三位前輩分別是:當年本地電影宣傳人員以「意大利許鞍華」稱之的 Lina Wertmüller 在 1970 年代末獲得提名(我唸小學時,她有齣電影 Un complicato intrigo di donne, vicoli e delitti香港公映,譯名很古怪,叫《女人街一族的陰謀》,從 1986 年一直牢記至今);新西蘭女導 Jane Campion 在 1994 年憑《鋼琴別戀》(The Piano) 提名,失了導演獎,但影片奪得包括女主角和女配角的三尊小金人;2004 年,《教父》(The Godfather) 名導 Francis Ford Coppola 之後 Sofia Coppola 以《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提名,結果拿下原著劇本獎(我喜歡法國樂團 Air 的配樂和男女主角不結果的忘年戀)。

《拆彈雄心》主要講述派駐伊拉克的一個美軍拆彈小組。黑人組長與笨拙的小兵性格鮮明,男主角則看似談笑用兵、妙趣橫生,沒什麼名氣的 Jeremy Renner 演得生動傳神。在片中他沒有什麼複雜的對白,但看得出他每一場戲都是從心出發,演活了拆彈專家的思想和行為。

Jeremy Renner 不是英俊小生,有個大鼻子和一對又黑又大的眼袋,頂多是個樣子不讓人感到討厭的性格演員。但憑着《拆》上位後,據說已經接了三齣電影。不過一旦名成利就,自然就會遭人翻舊賬、揭隱私,先來跟電影《忽然囉囉攣》(In & Out) 差不多的劇情,但這次剛好相反,是由舊戲劇導師爆得意門生的性向。然後有人查根問底,指 Renner 跟一個沒名氣的男演員是一對。

他喜歡什麼人我並不關心,多拍些好電影就是。

他的舊作中,只看過 2003 年的《特警雄風》(S.W.A.T.)。男主角 Colin Farrell 的短髮造型挺帥氣,但搶鏡頭的卻是本為 Colin 同袍,後來卻棄明投暗的神槍手 Jeremy Renner,從外形到演技都很不錯。可惜自《特》片後,他一直沒有遇到太多有利發揮的角色。

在《拆》中,Jeremy 沒怎麼用槍,但在沙漠中那場神槍對峙的戲很出色,還有在鬧市閃逃和夜街追查都拍得緊張而有格調。此外,那個會說英語賣 DVD 的伊拉克小子也很不錯,更是電影其中一個高潮所在。

整齣電影讓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男主角回家的一段。對白很少,且只有兩個場景,卻以清脆利落的鏡頭交代了豐富的情節。沒有五彩繽紛的特效,卻同樣使人看得目眩神迷。

1 comment:

  1. I totally agree your viewpoint about Oscar's best motion picture. Personally, I despised Oscars' so many years ago, when Gwyneth Paltrow beating Cate Blanchett, Reese Witherspoon beating Felicity Huffman, Crash beating Brokeback Mountain... It wouldn't be this fussy if this film were directed by a man. Being a commercial movie, HL is undoubtedly entertaining & captivating. Kathryn Bigelow has made a great improvement compared to her previous films like K-19, Strange Days, even Point Break. Her only drawback may be she loves making lengthy movie.
    The film might be attached with anti-war message but it is absolutely not deliberate. Even James' return to battlefield is not 100% the cause of how wars twisting a normal people's mind. Instead, it is an identification of self-being. James is a hero, a man- at the very least, in the squad; he doesn't even know how to pick a cereal when back home, he felt losing, useless, that's why he want to get back to prove his existence.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