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4 February 2012

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

屆奧斯卡獲最多提名的候選電影就是 Martin Scorsese 執導的《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Hugo),共十一項。在情人節前一天晚上看的優先場,很晚才開始,電影片長 126 分鐘,看了大半個小時後,支持不住睡了幾分鐘。也就是因為這幾分鐘,儘管《雨》片後半部拍得特好看,讓我投票的話,「最佳電影」會選《星光夢裏人》(觀後感)。

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 Brian Selznick 在 2007 年出版的小說《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故事以 1930 年代的巴黎為背景,Hugo(Asa Butterfield 飾)的鐘錶匠父親(Jude Law 飾)在一次神秘爆炸中身亡,酗酒的叔父又自顧不暇,後來更溺死於塞納河中。Hugo 寄居於巴黎火車站,代叔父打理車站的掛鐘和其他報時裝置。自小受薰陶,Hugo 對鐘擺、齒輪等特別感興趣。父親死前留下了一個丟在博物館收藏室裏待修的精巧機械人和一本相關的筆記,裏面好像暗藏一些秘密的信息。Hugo 為了修理機械人,冒險到火車站裏的玩具店偷零件,卻被店主(Ben Kingsley 飾)逮到。與此同時,車站警察(Sacha Baron Cohen 飾)盯上了 Hugo,要把他送進孤兒院。Hugo 腹背受敵之際,跟玩具店店主的孫女 Isabelle(Chloë Grace Moretz 飾)結成好友,一起到書店向老闆(Christopher Lee 飾)借書看。一天,兩人發現某本電影圖書中提及 Isabelle 的祖父,剛巧碰上作者(Michael Stuhlbarg 飾),竟然發現玩具店店主在過去赫赫有名……

影片真正的主角是那個玩具店店主 Georges Méliès(獲 Charlie Chaplin 尊稱為「光之煉金術師」),他原是表演幻術(即魔術)的,但也可說是電影特效之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Georges Méliès 執導超過五百齣無聲影片,最著名的就推《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後來戰爭爆發,Méliès 經營的攝影棚毀了,黑白默片漸被淘汰,他憤而燒毀所有的道具,心血作品的菲林給送了去做鞋跟,從此鬱鬱寡歡,在巴黎火車站內經營玩具店糊口。這一點跟《星光夢裏人》有點異曲同工。

《雨》片的前半部主要是交代角色,當中花了一些篇幅去描寫那個神秘的機械人。下半部集中講述 Georges Méliès 年輕時在電影製作上的輝煌業績,更像是導演給電影寫的一封教人感動的情書,配合出色的美術設計和 (3D) 特效,讓觀眾明白電影本身就是一場華麗的冒險。

就是因為電影的下半部拍得好看而且完整,更顯出上半部失焦,很多伏線或看似必有蹊蹺的地方,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都是旁枝末節,跟影片的題旨沒甚關係。沒讀過原著小說,不曉得這是不是由於從原著小說改編為電影時所作的改動令某些章節變得像半途而廢一樣。

本片雖獲十一項金像獎提名,但是演技獎從缺。基本上,就是飾演 Georges Méliès 的 Ben Kingsley 最搶鏡頭。飾演車站警察的「波叔」Sacha Baron Cohen 的造型比較突出(但談不上演得精彩),其他演員都演得稱職,但沒有哪個讓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就想提提飾演 Georges Méliès 妻子的 Helen McCrory,看《雨》片時覺得似曾相識,原來是十多年前 BBC 重拍俄國文豪托爾斯泰 (Leo Tolstoy) 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的女主角。當年電視台要播(丟在週末下午無啥觀眾的時段播映),一連兩集由我翻譯字幕。那時候沒有維基百科等速食資料庫,動手之前,連忙買了中譯本,囫圇吞棗,就是該劇不特別好看,對該劇仍滿有印象。

昨天提到《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中的 3D 效果用得其所,而非賣弄或斂財,其中一個例子就是 Georges Méliès 看到 Louis Lumière 的短片《火車到站》,當時的觀眾以為火車真的要從銀幕裏駛出撞向觀眾席。本片的 3D 效果不但加強了當年觀眾以為火車真的要衝來的效果,後來還套進 Hugo 的夢境中,把火車「撞人」的規模拍得更立體更有聲有色。此外,影片採用了好些 Georges Méliès 經典舊片,配合 Martin Scorsese 的重拍版本,百多年前的黑白低科技製作與今天的高科技 3D 影像交錯呈現,對比強烈之餘,也顯出導演對經典老片的敬意。

總的來說,本片倒是齣娛樂性豐富並對電影藝術注滿感情的作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