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8 June 2013

尋找隱世巨聲

是一齣挺好看的紀錄片,差點就錯過了。《尋找隱世巨聲》(Searching for Sugar Man) 是個難得的題材,富戲劇性,扣着時代變化,帶點哲理,更釋放出挺多的正能量。

1960 年代末在底特律一個墨西哥裔創作歌手獲得唱片公司賞識,讓發掘他的製作人驚為天人。歌手灌錄了兩張專輯,在美國竟然完全乏人問津。巧合也好,冥冥中自有主宰也罷,歌手的唱片漂到南非,因為他的歌曲反建制,正好回應南非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並鎖國自封的糟糕狀況,迅即口耳相傳,瘋狂複製卡帶傳播,在南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歌手行蹤成謎,更流傳他在 1970 年代一次不甚成功的公開演出完結時當眾自殺(有說是飲彈,有說是自焚)。後來,南非兩個鐵粉竟然聯絡上歌手的女兒,更發現原來偶像尚在人間……

這是一個關於創作歌手 Sixto Rodriguez 的故事。Rodriguez 是很多南非人心目中的歌神,他卻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神,並且早已轉行幹裝修、搬運等粗活維生。影片的前半段是鐵粉描述 Rodriguez 在南非的影響力,回顧從前南非的黑暗歲月,提及丁點唱片行業的內幕,再加上「人肉搜尋」的戲劇性過程,條理分明,內容豐富,一直扣住觀眾的注意力(煞風景的是同場有個穿戴整齊買了快餐外賣的女人一直在把玩手上的紙袋,沙沙作響,直到有人投訴,她的西裝男伴才後知後覺地將紙袋放到腳邊)。

下半場 Rodriguez 現身,接受訪問。他三個女兒也亮相談父親。之後就回顧他在出道差不多三十年後,終於到南非開演唱會的情況。《尋找隱世巨聲》好看,另一主要原因是 Rodriguez 的歌曲真的好聽。那不只是旋律,還有歌詞和歌者演唱的嗓音和風格,淡泊中透出蒼涼的風景,越發教人對他感興趣,以及為他始終無法廣泛走紅而替他不值。

也許看罷本片,最多人會馬上感到,成名更在乎運氣。有人把 Rodriguez 跟 Bob Dylan 比較。說實話,不是鋤強扶弱,在片中聽過十多首 Rodriguez 的名曲,歌詞言之有物,一聽就喜歡上,就奇怪他當年怎麼沒法走紅?我從來就相信,這世界有懷才不遇。認為懷才必遇的本身必定是已經成功了。所以,我注定跟亦舒過不去(前陣子那段兒子尋母的新聞掀出了不少倪女士的陳年軼聞,其中一段就說她跟人爭論這世界沒有懷才不遇)。

Rodriguez 面對大落大起,回首前塵,好像什麼都不介意。事實上,常戴着墨鏡的 Rodriguez 就跟那雙別人看不清楚的眼睛一樣,很神秘,始終看不透。另一方面,這紀錄片是外人談 Rodriguez 的多,Rodriguez 談自己的少,使主角本身更富傳奇色彩。Rodriguez 沒有俊俏的面容,但一定教不少觀眾喜歡他,因為他態度謙卑平和,不自吹自擂,即使窮困潦倒,依然懷有理想,並且自得其樂,從他的眼神、笑容可以感受到他的滿足。

不僅 Rodriguez 教人喜歡,他的女兒、同事、粉絲,談起 Rodriguez 也有佳句,都是有質素的人。女兒談到爸爸的唱片大賣,卻沒有得過多少版稅,也表現得非常含蓄、得體。或者應該說,他們都從 Rodriguez 的身上和音樂裏得到了養分。他女兒受訪時說,爸爸以前唸哲學,愛帶她們逛藝術館。後來重踏台板是圓自己多年的心願,非為名利。Rodriguez 把演唱的大部份收入留給家人,自己繼續過儉樸的生活,真的像一個修行的人。

看完《尋》片,才記起去年到英國出差時,便聽過有關 Rodrigeuz 的事。有個在南非出生和長大的(白人)同事,他仍住南非的哥哥在倫敦出席新書發布會,之後到弟弟在牛津的家小住幾天。同事請我吃飯,把哥哥也叫來。席間同事的哥哥說起某個隱世歌手的故事要拍成紀錄片,兩兄弟越說越起勁,顯得十分期待。看罷《尋》片,突然想起那天晚上聽到的故事,大概兩人說的正是 Rodrigeuz。

關於當年 Rodriguez 未能(在美國本土)走紅,也許有跡可尋,他的出身可能就是答案。美國人對墨西哥人的觀感不特別好,而同時帶有美國印第安人和歐洲人血統的 Rodriguez 樣子甚至帶點東方味道。在 1960、1970 年代的美國,這無疑並不討好。

完場後,去電影院一角的店買了原聲帶 CD,上面注明所得版稅會給 Rodriguez。

2 comments:

  1. 絕對認同你!!而且當我在回味他的音樂時,他每首歌曲的編曲都做的很好!!

    他絕對是樂壇gifted singer!!

    ReplyDelete
  2. 今天剛去電影中心看了,要不是你說了我也不會下定決心去看,差點錯過了一齣非常精彩的電影。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