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8 February 2013

失戀自作業

管是頭號熱門,知道 Jennifer Lawrence 贏得今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時候,還是感到有點失望。《失戀自作業》(Silver Linings Playbook) 是超過一個月前看的電影,到現在確實有點印象模糊了。

記得這是一齣挺「激烈」的電影,男女主角都有情緒病,常常大吵大鬧。Jennifer Lawrence 打敗 Jessica Chastain 和 Emmanuella Riva,大概就勝在她的角色夠狂放,情緒起伏大。當然,Jennifer 本身的表演也很不錯,除了在快餐店和 Bradley Cooper 的對手戲外,她跟 Robert De Niro 理論那一場也很觸目。

《失戀自作業》是一齣愛情電影,也講情緒病人的心理,故事散發出一點正能量。Pat(Bradley Cooper 飾)某天下班回家撞見同當教師的老婆跟男同事在浴室鴛鴦戲水,怒打姦夫而被判入精神病院。失戀讓 Pat 抓狂,出院後仍情緒飄忽,搞得愛賭的老爸(Robert De Niro 飾)和主婦老媽(Jacki Weaver 飾)吃了不少苦頭。Pat 後來遇上老友妻子的妹妹 Tiffany(Jennifer Lawrence 飾)。Pat 仍一心要讓老婆回心轉意重投自己懷抱,Tiffany 是年輕寡婦,受不了打擊沉迷性事跟公司的男同事都睡過而丟了差事。兩人互有好感,卻都因為自己的背景而不敢再踏出一步。後來 Tiffany 設法令 Pat 跟她一起參加舞蹈比賽,在練習期間,兩人彼此產生了異樣感覺……

Pat 和 Tiffany 都因為受了感情傷害而變得瘋瘋癲癲似的,到底《失戀自作業》是喜劇還是悲劇?Pat 捉姦時,發現老婆和姦夫在播他們的婚禮主題歌。後來去看精神科醫生,因為聽到診所內播放同一首歌而猛然失控。Pat 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裏,希望妻子回到自己的身邊。正因如此,Pat 出院後,情緒病似乎沒有好轉。後來他找到自己的精神靈藥,就是另一個女人,但這個叫 Tiffany 的卻比他更狂更瘋。事實上,Pat 的世界周圍很多人都有點瘋狂的因子,包括他爸爸和他的好友,有不同的壓力或家庭問題。

導演 David O'Russell 的兒子患有先天性情緒病,他特別加入了一個小角色,讓兒子粉墨登場,Pat 一家發生爭執,拿着手提攝錄機站在門外拍攝的那個男孩就是了。

Pat 和 Tiffany 吵吵鬧鬧,卻因此越走越近,漸漸把對方看成自己依賴的對象,這部分教人想起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他們都對人生感到失望,但因為找到另一個值得相愛的人,似乎終於可以走出人生的低谷。末段兩人參加社交舞比賽,又讓人想起日本電影《談談情跳跳舞》,因為舞蹈而讓小人物尋回自尊。《失戀自作業》最大的看點正是在通俗的愛情故事裏,看出尋找積極的人生意義。

Wednesday 27 February 2013

從《喪星玩轉荷里活》說起

完演員陣容不弱的怪片《喪星玩轉荷里活》(Movie 43) 後,一直掙扎到底要不要寫一篇觀後感?不想寫,寫不出也。

前幾天石琪在《明報》的影評中說,《喪》片是好萊塢群星版的《低俗喜劇》。沒看《低俗喜劇》,不曉得這個比喻有多準確。但這齣由多名導演拍攝,十多段短片合成的電影,每一段都真的十分低俗,色情、殘暴、屎尿俱備,也極盡政治不正確之能事。也就是說,相當變態。不能否認的是有極少量段落含幽默諷刺,但整體而言,十分低級。

去看的主要原因是想測試一下到底自己的「笑點」有多高。

一般來說,看喜劇電影給逗樂了當然會笑,但很少會大笑甚至狂笑。《喪》片居然吸引大班好萊塢演員助陣,年輕的資深的都有,似乎表示劇本或題旨有過人之處,然而看完電影,當然完全沒有這種感覺。

讀小學時,看到任何屎尿或滑鐵稽模仿便會笑破肚皮。假如是電視節目,第二天一定談個不停,還要每次重複都回味不已,狂笑不止。

上中學時,對屎尿失去興趣了,只集中對滑稽模仿感興趣,於是綜藝節目《歡樂今宵》中的那些什麼搞笑頒獎禮就成了「年中盛事」。儘管現在重溫,很多段落已經笑不出來,但無可否認,當年編導的創作眼界和藝員的模仿水平還是挺高的。中學時,看電影不多。我讀男校,同學說王晶,感覺不大。但後來在電視看到,有些誇張的笑料還是會觸到笑點的。

大專是最不會笑的時候。事實上,回顧三年本科生涯,彷彿一片空白,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成長印記,因為都忙於做作業、賺外快。

直到人老了,見人識事多了一點,能夠逗我發笑的再不是純粹的色情、屎尿或滑稽模仿,而是帶諷刺幽默的語言,或者有點刻薄的挖苦。不知道這算不算心理變態?但一個表面的笑話,看完聽完就完了,快得像電腦關機後隨存記憶體馬上失憶那樣。只有經過一點消化、沈澱,再轉化成表演的笑料才足以在瞬間甚至以後在腦海居留,在心靈發酵。

很多年前,在《讀者文摘》中讀過這麼一句閒話:「幽默是那些令我發笑三秒然後沈思一刻的話。」生活倒不需要時刻幽默,不然腦袋可能會提早罷工。但從文藝之中尋找歡樂,合該有點基本的要求。

Tuesday 26 February 2013

追擊拉登行動

屆奧斯卡各個獎項很多獲提名的電影篇幅甚長,動輒 130 甚至 150 分鐘以上。《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 片長便有 157 分鐘。巾幗不讓鬚眉的 Kathryn Bigelow 注重實感,手法簡約,卻不失細緻和感性,在最後 40 分鐘海豹特擊隊 (Navy S.E.A.L.) 圍殺拉登 (Osama bin Laden) 的高潮戲之前,劇情工整而緊湊,完全沒有看過手錶,直至「戲肉」上演,才好奇瞟了一下手錶,推算這全片唯一的動作戲會歷時多久。假如打算買票看《追》片是因為(香港的)中文片名而以為會看到炮火連天的生死血戰,那就大錯特錯。此片文多武少,主線是任職中央情報局 (CIA) 的女主角多年來苦苦追查拉登隱居的地點,還有小女子在大男人當權的軍情世界中的鬥志和毅力。

兩個多月前有齣《獵殺拉登》(Code Name: Geronimo) 在香港公映,當時以為就是讓 Kathryn Bigelow 連取多個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的那一齣。當網站編輯的友人提醒,才知道《獵》片其實是電視電影,製作規模跟《追擊拉登行動》相去甚遠。兩者混淆,大概因為譯名都有「拉登」之故。台灣中譯叫《00:30 凌晨密令》,直譯原文,即 2011 年 5 月 2 日凌晨對拉登在巴基斯坦匿藏的大宅發動特擊的時間。

《追擊拉登行動》的故事跨越十年,從 2001 年 9 月 11 日在美國發生的恐怖襲擊開始(甫開場漆黑畫面配上「911」的聲帶),直到拉登被擊斃為止。那十年間,美國政府要緝捕主謀拉登,CIA 情報員 Maya(Jessica Chastain 飾)一直搜索,進行無數的調查、談判、逼供,甚至同袍的生離死別,身心俱疲,直到 2011 年終於出現突破性發展。CIA 利用 Maya 蒐集的情報找出拉登藏身之處,派遣海豹突擊隊於 5 月 2 日零時 30 分發動突襲,在行動中把拉登擊斃。

電影沒有炮製奇情驚險,十分注重細緻和實感。雖有酷刑逼供,「幸而」沒有我想像的那麼殘忍。一開始女主角 Maya 初出茅廬,影片後來提到,她高中畢業後為 CIA 工作,到故事結束時,已經幹了 12 年。她告訴局長(James Gandolfini 飾)在這十多年內除了追查拉登的下落,沒有做過其他工作。整個「反恐計劃」除了通過其他角色提到花費數十億美元的金錢成本外,還有無數這種無形的代價,例如 Maya 本人的美好年華、性命安危。Maya 的同事 Jessica(Jennifer Ehle 飾)後來不幸殉職,(大家)才知道她是三子之母。

Maya 這個角色讓電影多了一重觀賞性。她最初學習盤問犯人,還穿正裝,在旁看着嚴刑逼供,表現尷尬。後來開始融入環境,穿便服執勤,外出穿戴入鄉隨俗,言行也比之前率性,用刑逼供時更面不改容。後來她的同僚(Jason Clarke 飾)和上司(Kyle Chandler 飾)逐一退下火線,她還緊守崗位,還贏得同事和下屬的尊敬。編導讓 Maya 在那群 CIA 男高層(包括 Mark Strong 飾演的 George)之中顯得醒目幹練。有人說這是導演 Kathryn Bigelow 的個人投射,也無不原因。

Jessica Chastain 飾演 Maya,剛柔並濟,做事作風硬朗,也會自嘲。她要爭取資源和機會,向上司和同僚據理力爭;朋友殉職,她蹲在角落飲泣。電影的結局讓此片顯得與別不同。Maya 完成了十多年任務,準備回國,軍事運輸包機上只有她一個乘客。機師問她要到哪裏去,她頓感惘然,慢慢流下眼淚。這一幕黯然神傷,對比追擊(所謂)全球恐怖敵人的大業,細味之下,有另一番委屈和悲壯。今屆奧斯卡影后的角逐,Jessica Chastain 的聲勢不如《失戀自作業》的 Jennifer Lawrence,但論演繹,她更有性格,更細緻有力。

在電影頒獎禮季節之初,Kathryn Bigelow 贏得多個最佳導演獎,之後多名政客公開批評電影內容失實,說 CIA 向恐怖分子逼供的場面更像「鼓吹合法殺人」。美國影藝學院高層有人呼籲會員攜手抵制《追》片,後來 Kathryn Bigelow 也爆冷失落金像導演的提名。看完電影,我不認為這戲贊同酷刑,很多情節以偽紀錄片的方式拍攝,沒帶明顯的批判眼光,但不難看出折磨犯人和用刑逼供跟「任務」成功的密切關係。

編劇 Mark Boal 花上數年時間創作劇本,在準備開鏡之際,忽然傳來拉登的死訊,他立即到處打探美軍擊殺拉登的始末,重新編劇。《追》片劇本沒有直接談論道德議題,反而注重實感,觀眾卻不難分辨出來箇中的因果邏輯。《追》片失落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挺讓我失望。讓《追擊拉登行動》無法在競逐(今年的)電影獎項時佔得優勢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它沒有表揚什麼人性的光輝或是彰顯人類社會的任何核心價值吧。

Monday 25 February 2013

我的奧斯卡預測

年替某入門網站的電影版寫了奧斯卡金像獎賽果預測,就嘆自信心不足,臨門把女主角的從 Meryl Streep 換上 Viola Davis,不然就猜八項中八項。

閣下閱讀本文之時,可能已經知道本年度奧斯卡的結果了,與其說「預測」,不如說是分享個人對八個主要獎項競逐的一些看法。十九個電影獎項中(撇除短片、紀錄片獎、動畫電影等五個獎項),有十項所有提名的電影都看過,包括電影、導演、女主角、原著劇本、改編劇本、音響 (sound mixing)、音效剪接 (sound editing)、化妝 (makeup and hairstyling)、剪輯 (film editing)、視覺效果 (visual effects)。技術獎項不談,只說電影、劇本、導演、演出共八個獎項。

最佳電影
今年共九齣電影候選都看了,有懷疑《大師》(The Master) 在最後關頭被踢出局。《愛》(Amour) 以外語片身份入圍教人意外,質量高,但題旨和調子晦暗,機會不高。《南荒的童話》(Beast of the Southern Wild) 和《黑殺令》(Django Unchained) 也屬陪跑一族。《南》片談成長和對生命的看法,不落俗套,但屬小眾格局。《黑》片是典型的類型片,製作出色,但欠「深度」。
《失戀自作業》(Silver Linings Playbook) 雖有正能量,但嚴格來說,只是有明星光芒的言情小品,主要靠演員引起注意。《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製作認真,但難以討好所有人,包括喜愛原著音樂劇的觀眾。《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夠水準,可是有關宗教和道德的內容不是人人受落。
《追擊拉登行動》(Zero Dark Thirty) 好看,導演手法簡約利落,劇本細致緊湊,演員亦佳,只是影片主題並不討好所有人,尤其部分政圈中人。剩下《林肯》(Lincoln) 和《ARGO-救參任務》(Argo)。本來《林肯》是大熱,製作和演出都具備很高的水平,題旨也好,但近日同樣改編自真人真事的《ARGO-救參任務》越戰越勇,加上故事包含歌頌好萊塢的成分,很大機會力壓《林肯》奪魁。

我想:(依次)《愛》《追擊拉登行動》《林肯》《ARGO-救參任務》《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我猜:《ARGO-救參任務》

最佳導演
候選名單好奇怪,備受好評的《AGRO-救參任務》沒讓 Ben Affleck 入圍,電影成功,他居功至偉。Kathryn Bigelow 拍《追擊拉登行動》比三年前她奪獎的《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 更出色,結果卻落選,大概是因為題材「得罪權貴」。《孤星淚》的 Tom Hooper 其實也不錯。
入圍五強之中,《南荒的童話》的 Benh Zeitlin 勝在手法清新,還有讓年紀小小的小女主角大放異彩。《失戀自作業》David O. Russell 比較平實,繼續講人倫和愛情,但較前年的《擊情手足》(The Fighter) 進步。《愛》的 Michael Haneke 是大師級,但奧斯卡不是歐洲三大影展,頒獎給 Haneke 的機會不高。李安拍《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不容易,對於劇本和演繹,他在《少》片施展的功力非同一般。兩屆金像導演 Steven Spielberg 拍《林肯》很工整平實,各方面都處理得體,比其他候選人看高一線。

我想:(依次)Michael Haneke《愛》;李安《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
我猜: Steven Spielberg 《林肯》

最佳男主角
還沒看《大師》,無法評論 Joaquin Phoenix 的表現,但他的人緣和聲勢似乎一般。入圍者中,《失戀自作業》的 Bradley Cooper 教人有點意外。他在《失》片演得不錯,足以教人相信他能演戲,比起他的前作有明顯進步,但能入圍已經是最大的肯定。《機密真相》(Flight) 的 Denzel Washington 有水準,但角色不很討好,加上電影未算觸目,機會打折。在《孤星淚》中努力演唱的 Hugh Jackman 表現落力,演技也不錯,可惜奧斯卡影帝不設喜劇或音樂劇組別。基本上,所有人都等着看 Daniel Day-Lewis 憑《林肯》成為首名三奪奧斯卡影帝的演員。順帶一提,由我作主的話,會把 Bradley Cooper 的提名席位頒給《聖手回春》(The Sessions) 的 John Hawkes。

我想:Daniel Day-Lewis《林肯》
我猜:Daniel Day Lewis《林肯》

最佳女主角
聽說《锈與骨》(Rust and Bones) 的 Marion Cotillard 演得好,可惜未能入圍。五位女主角候選人的電影都看了,各具優點。Naomi Watts 在《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 給蹂躪得體無完膚,逼真感人,但論注目程度,同片演他大兒子的 Tom Holland 並不失禮,加上不是好萊塢製作,都是失分之處。《南荒的童話》的 Quvenzhané Wallis 年僅九歲,是全片真正的主角,演出自然到位,最難得的是不見多少成年人的斧鑿痕跡,但年紀太小,不急於頒出大獎來鼓勵。Emmanuelle Riva 在《愛》中對白不多,其風韻和演技是電影出色的一大原因。她演繹中風癱瘓的病人,表情和肢體動作十分逼真。雖說奧斯卡敬老,但對於外國演員,年紀沒有特別優勢。
《追擊拉登行動》的 Jessica Chastain 和《失戀自作業》的 Jennifer Lawrence 是今年的兩大熱門。Jennifer Lawrence 的角色和演出比較奔放,遇上 Robert De Niro 也毫不失禮。Jessica Chastain 則以演繹的層次和深度見長。論聲勢和人氣,年輕的 Jennifer Lawrence 無疑壓倒所有對手,但我認為 Jessica Chastain 的表演實力稍勝一籌。

我想:(依次)Jessica Chastain《追擊拉登行動》;Emmanuelle Riva《愛》
我猜:Jennifer Lawrence《失戀自作業》

最佳男配角
從演員資歷看,這可是重量級對決,全部候選人都得過金像獎。《大師》只看了預告片,無法評論得過影帝的 Philip Seymour Hoffman 是否比其他人出色。《失戀自作業》的 Robert De Niro 得過一次影帝、一次男配角,表現好是好,但角色和演繹談不上突破。餘下三名候選人都得過一次男配角獎。Alan Arkin 在《ARGO-救參任務》中挺搶鏡頭,很多幽默搞笑的場面都來自於他。《林肯》的 Tommy Lee Jones 擔起了幾乎是全片裏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在國會辯論中狠批反對修憲的議員,但其他的戲分卻未見太多光芒,跟他那個有點可笑的假髮亦不無關係。《黑殺令》的 Christoph Waltz 表現很好,但其溫文的黑色幽默略欠一點新意。

我想:Alan Arkin《AGRO-救參任務》
我猜:Tommy Lee Jones《林肯》

最佳女配角
跟男主角一樣,今屆女配角獎的角逐似乎沒太多懸念。未看《大師》,不知道已經數度提名金像獎的 Amy Adams 演得怎樣,但從預告片所見,表現不算耀目。兩屆金像影后 Sally Field 在《林肯》中的演出穩健卻未見太大突破。《聖手回春》的 Helen Hunt 也得過影后,這次表現戮力,全裸演出以外,也透現出智慧和敏感。曾憑《野獸家族》(Animal Kingdom) 的邪惡祖母角色提名女配角的澳洲演員 Jacki Weaver 在《失戀自作業》中的演出不過不失,相信爆冷無望。原則上,大家都等着看 Anne Hathaway 憑《孤星淚》得獎。但萬一她真的得獎,希望不會像 Renee Zellweger、Cate Blanchett 那樣,拿不下影后就(先)拿女配角,可是從此就給看低半線。

我想:Anne Hathaway《孤星淚》
我猜:Anne Hathaway《孤星淚》

最佳原著劇本
五齣候選電影都看了。編劇公會的候選名單上,有《時凶獵殺》(Loopers) 和《大師》,前者的創意不是奧斯卡評審那杯茶,不然前年《潛行凶間》(Inception) 便該得獎了。Paul Thomas Anderson 拍電影在選題上不落俗套,《大師》落選,也不算什麼,在奧斯卡最好的往往成不了「最佳」。《愛》的劇本刻劃細緻,《黑殺令》有過癮之處,《機密真相》算峰迴路轉,《小學雞私奔記》(Moonrise Kingdom) 屬小眾趣味,不喜歡的會視之為不知所謂。《追擊拉登行動》仔細認真,有條不紊,畫面內外都有功夫,比上次《拆彈雄心》更成熟,有望繼編劇公會大獎(原著劇本)後再下一城,假如沒有太多政治干擾的話。

我想:《追擊拉登行動》
我猜:《追擊拉登行動》

最佳改編劇本
同樣是所有提名電影都看了。編劇公會的候選名單上還有一齣《少年自讀日記》(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比較之下,《失戀自作業》較為失色。《南荒的童話》有小趣味,《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原著小說不易改編,現在的成品已經挺不錯,但涉及宗教題材,編導的個人觀點或會影響評審投票。《林肯》工整細膩,《ARGO-救參任務》比較緊湊,兩者叮噹馬頭。

我想:(依次)《林肯》《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ARGO-救參任務》
我猜:《ARGO-救參任務》

Saturday 23 February 2013

HKIFF 2013

港國際電影節又來了,今年從 3 月 17 日至 4 月 2 日,前晚拿了訂票手冊,讀了一個小時,圈出 45 齣(見下)。中間有一個星期無法看電影,被迫放棄了幾齣。為了兼顧放映的時間和體力,現在買了票的十齣(藍色字)不能說全部是在能選的範圍內最喜歡的。我選片傾向「看得懂」,風格太精奇的類型片不是我那杯茶。時間也很寶貴,傷膝也越發不聽使喚,所以無法多看,也盡量迴避淺窄的電影院。還有,票真的貴,網上訂票手續費不便宜,優先訂票系統也折騰了我好久。

閉幕電影
《電影關不住》(Close Curtain)

隆重首映
《打字夢女神》(Populaire)-看來繽紛過癮

紀錄片競賽
《兩個基爸爸》(Father’s Birth)-時間不配合
《祖之根》(Roots)

影迷嘉年華
《寶萊塢教父》(上/下集)(Gangs of Wasseypur)-心有餘而力不足
《血荒漠》(Dark Blood)-不屬於那個年代,但 River Phoenix 有跨越時空的魅力
《戰巫不勝》(War Witch)-時間不配合
《向政府說不》(No)-相信會有驚有笑
《锈與骨》(Rust and Bone)-喜歡 Marion Cotillard
《大渡海》(The Great Passage)-看完劇情簡介,多困難都要看
《斷了線》(Disconnect)-有點莫名其明,該是明星陣容加 Marc Jacob 處子演出

大師級
《睡美人》(Dormant Beauty)-Isabelle Huppert 獨有魅力,可惜時間不配合
《東京家族》-只演一場,就在我看不了的時候!主要拍攝場地尾道也是個漂亮的地方
《他鄉的女人》(In Another Country)-又是 Huppert,演三個角色,洪尚秀導演
《智取威士忌》(The Angels’ Share)-喜歡 Ken Loach 的味道,好爛都行,可惜兩場都看不了……
《愛是神奇》(To the Wonder)-Terrence Malick 忽然勤力,驟看劇情「有紋有路」

作者風
《米蘭廣場大陰謀》(Piazza Fontana: The Italian Conspiracy)-上次《獨裁者的情人》(觀後感)不錯,可惜這次緣慳一面
《出讓丈夫的女人》(Thy Womb)-想看女主角的演出,但又怕暴力場面,寧願休息一天

台灣新氣象
《逆光飛翔》-直覺認為張榕容會演得好過桂綸鎂,要親身檢驗

世界視野
《誰知媽媽心》(Our Children)
《海盜洋大綁架》(A Hijacking)
《冰海寒洋》(The Deep)
《莫言上師一身蟻》(Guru of Silence)-劇情簡介寫得很不錩
《高富帥失足記》(What Richard Did)
《少年綁架事件簿》(Youth)
《理想呃人》(The Ideal Guy)
《伊娃失身的抉擇》(The Deflowering of van Eva)-荷蘭黑色喜劇
《怪老頭與公主狗》(Bwakaw)-想看男主角的演出
《鄉村神父的私情》(In the Name of…)
《炸彈枕邊人》(The attack)
《一千零一新婚夜》(Night of Silence)

拉美風情
《大白象》(White Elephant)

瑞典六重奏
《人民首相之死》(Palme)
《橡樹下的西門》(Simon and the Oaks)

自主新潮
《四個還神的少年》(Tang Wong)
《醉後勝利》(Smashed)

我愛午夜長
《催眠潛凶》(Trance)
《恐怖零一夜》(Horror Stories)

修復經典
《大浩劫》(上/下集)(Shoah)
《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在不同電影院重映修復版都錯了,這次放棄它來換其他兩場電影,始終緣分未到
《苦兒流浪記》-要聽那經典的配樂和《媽媽好》,卜萬蒼導演,看 11 歲的蕭芳芳和北海道的雪景
《火山邊緣之戀》(Stromboli)

影人影事
《選角大師杜嘉蒂》(Casting By)

木下惠介的四顆遺珠
《婚約指環》-田中絹代加三船敏郎,光拍他們兩人呼吸也得看
《死鬥》(死闘の伝説)

Friday 22 February 2013

機密真相

《機密真相》(Flight) 主要是為了男主角 Denzel Washington,還有在預告片中出現過的驚險空難場面。結果,最精彩的「動作」場面在開場的首 25 分鐘已經全部演完,或許更準確一點說,整幕九霄驚魂只有大約 15 分鐘,特效水準不錯,也拍得挺緊湊。然而,《機》片其實是一齣講酗酒的電影。

風流的離婚民航客機機長 Whip(Denzel Washington 飾)跟女空服員溫存後,加上宿醉,靠藥物提神,如常上班。航機在惡劣天氣下起飛,後來機件發生故障,危急時 Whip 憑技術和直覺拯救了機上大部份人的生命。然而,驗身報告指出,Whip 在執勤時體內酒精含量遠超標準。航空公司請律師 Hugh(Don Cheadle 飾)替 Whip 辯護。控方搜證時找到針對 Whip 酗酒的證據。與此同時,Whip 留醫期間遇上有毒癮的女攝影師 Nicole(Kelly Reilly 飾)。Nicole 無家可歸,得到 Whip 收留,決心戒除毒癮,但 Whip 面對官司的壓力,酒癮越來越大……

《機密真相》片長達 138 分鐘,大部份是文戲,但沒有捱的感覺,拍得簡潔明快。只是假如觀眾想看刺激的場面,買票前得三思。基本上,Denzel Washington 的角色不很討好,他演得挺戮力,甚至露股演出。

談酒癮的電影不少,《機》片通過一場令人屏息的空中事故去讓人思考一個道德問題:Whip 顯然對空中事故負有責任,但他同時拯救了大部份乘客和機組人員的人命。他的錯誤在於疏忽專業操守,源頭就是酗酒。編劇沒有把焦點放在偵審過程之上,而且集中描述 Whip 這個人的心理狀況。Denzel Washington 表現出對杯中物既沉迷又嫌棄,挺有層次,打進奧斯卡最後五強也算實致名歸。順帶一提,個人認為,未有入圍男主角五強的 John Hawkes(《聖手回春》The Sessions)表現一樣的好,另一候選人 Bradley Cooper(《失戀自作業》Silver Linings Playbook)表現不錯,但可能更主要是因為在《失》片裏他演技有明顯突破,所以獲得鼓勵而晉身五強。

導演 Robert Zemcekis 的成名作要回到 1980 年代三集《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系列電影,還有真人和動畫合演的《夢城兔福星》(Who Framed Roger Rabbit)。之後憑《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贏得金像獎。他算是「科技派」,他不少作品都用上特效或涉及科學的精神。《阿甘正傳》之後,《超時空接觸》(Contact) 對題材和劇本有點駕馭問題,《北極快車》(The Polar Express) 採用新的動畫手法,但效果一般。Harrison Ford 主演的《咫尺閃靈》(What Lies Beneath) 和 Tom Hanks 主演的《劫後重生》(Cast Away) 言情成分比較重,局部可觀。這次拍《機密真相》,沒有在特效或技術上大張旗鼓,而是把劇情聚焦於男主角的心理變化,整體看來算是平實穩健。

Thursday 21 February 2013

林肯

屆奧斯卡提名最多的電影是 Steven Speilberg 導演的這齣《林肯》(Lincoln)。Speilberg 憑本片第八次提名最佳導演。《林肯》拍攝手法平實,看得出編導要描寫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 (Abraham Lincoln) 有血有肉的人生,而不是全心再一次對歷史偉人歌功頌德。對美國歷史不熟悉,準會看得有點吃力。

1865 年,美國南北戰爭(內戰)到尾聲了,總統林肯(Daniel Day-Lewis 飾)矢志修訂國家憲法,永遠廢除奴隸制度。這如同跟時間競賽,因為和平在望,假如跟南軍達成和議後才向國會提交修訂案,南方州郡一定會大力反對,所以林肯要設法在商談和議之前於國會取得足夠的支持票,搶先通過修訂案。但身為總統,林肯陷於兩難:早日達成和議,結束戰爭,可以救回千萬性命,但廢除奴隸制度又是讓全部美國人民走向自由平等的重要一步……

Steven Speilberg 在 2001 年籌備拍攝《林肯》,開始編劇,但之後不斷重新規劃劇本,編劇也換了人。本來劇組想於 2009 年林肯誕辰二百週年開拍及上映,結果還是等到 2011 年才開鏡。據說拍攝工作只花了三個月。的確,拍攝人物傳記片要蒐集大量資料,而且林肯更喻為美國歷來最偉大的總統,搞劇本所花的心血更多。

電影中的林肯有血有肉,是因為劇本花了很多筆墨去描寫林肯對國家、施政、人民、家庭所面對的各種環環相扣的壓力和挑戰。內戰死傷無數,國會和內閣有很多持相反意見的人,兒子欲上戰場,老婆未亡早夭孩子,擔心再次白頭人送黑頭人。那時候全國上下要求盡快結束內戰呼聲不斷,但林肯要堅持理念,解放黑奴,則可能要犧牲更多生命。在《林肯》中,編導塑造的林肯冷靜承受一切,看來祥和、內斂,充滿睿智,同時閃出威嚴。電影突現在面對最嚴峻的人生抉擇時,林肯擇善固執,從其處事的態度和手法,顯出了他的偉大。Daniel Day-Lewis 演技真的出眾,儘管化妝有點刻意求工,讓他的臉看來彆扭。候選今屆奧斯卡影帝的五名男演員中,還差《大師》(The Master) 的 Joaquin Phoenix 未看,但相信 Daniel Day-Lewis 很大機會成為歷史上首名三奪金像影帝的男演員。

提名男女配角的 Tommy Lee Jones 和 Sally Field 都不錯,要評估得獎機會,前者高一點。但整體來說,不認為他們有突破性的演出,只是在個別章節閃耀光芒罷了。Tommy Lee Jones 演支持廢除奴隸制度的白人國會議員,他的政見並不和林肯完全走同一路線,但在解放黑奴這個重大的議題上,兩人放下了成見,Tommy Lee Jones 在國會辯論中狠狠駁斥反對議員一幕更是全片高潮。Sally Field 演林肯的妻子,活在喪兒的悲痛之中,她要林肯勸說兒子打消參軍念頭那場令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林肯是很多美國人民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因為他維護了聯邦的統一,並廢除奴隸制度,為美國甚至全世界的人類平等價值踏出了重要的一步。當然,他最後遇刺身亡,兇手是反對解放黑奴的激進分子,也使他看來猶如希臘悲劇中的英雄。

《林肯》片長 150 分鐘,對白多,有很多開會的戲分,說實話,不懂得歷史或不感興趣的,準會感到有點沉悶。幸好在後半部漸入佳境,特別是描寫林肯如何透過政治手段在複雜而微妙的局勢下堅持信念,表面冷靜,實際上卻兵行險着。當強國仍在努力拍攝主旋律電影,美國有講述堅持追求人類社會核心價值的電影,教人不得不承認,花旗國的軟實力高很多。

翻查資料,看到一段有趣的描述,就是林肯老婆的娘家既蓄奴,也有人販賣奴隸,但據說林肯跟老婆娘家的人來往密切,關係不錯。

整體而言,《林肯》拍得十分公整,卻談不上高潮迭起,但已經比去屆 Speilberg 提名最佳電影的《雷霆戰駒》(war Horse) 出色得多。在今屆最佳電影的角逐上,似乎同樣有真實歷史背景,但兼具挺高娛樂性的《ARGO-救參任務》(觀後感)風頭已經蓋過《林肯》了。

Tuesday 19 February 2013

緣來藏不了

籍瑞典的導演 Lasse Hallström 拍的第二十齣長片《緣來藏不了》(Safe Haven) 是他繼《分手的情書》(Dear John) 後第二次改編 Nicholas Sparks 的小說成電影。翻看他的作品列表,連這一齣竟然看過九齣。《狗臉的歲月》(Mitt liv som hund) 和《不一樣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水平最高;之後的《總有驕陽》(The Cider House Rules) 和《情迷朱古力》(Chocolat) 褪色了一點;演員陣容挺強的《筆下有情天》(The Shipping News) 彷彿對故事和演員都找不準感覺;近年的《秋田犬八千》(Hachi: A Dog's Tale) 和《分手的情書》真的很一般;去年的《魚躍奇緣》(Salmon Fishing in the Yeman) 只是局部有情趣。買票看《緣》片,多少是想打發時間。

電影的故事幾乎都在預算之內。Katie(Julianne Hough 飾)從兇案現場逃出,改頭換面後登上長途汽車離開家園,途中在一個河邊小鎮歇腳暫居,遇上帶着孩子的鰥夫 Alex(Josh Duhamel 飾)和行蹤有點神秘但挺關心她的鄰居 Jo(Cobie Smulders 飾)。與此同時,警探 Kevin(David Lyons 飾)一直追查 Katie 的下落。Alex 和 Katie 彼此互有好感,Katie 卻為自己的過去而裹足不前……

基本上,故事的轉折處或懸疑的地方都在預料之中,片中的浪漫言情都是廉價貨色。導演的手法還算嫻熟,雖然劇情悶人,但看來還未至於出悶出鳥來。

主角都算俊男美女,可惜毫無火花。Julianne Hough 努力裝成熟,Josh Duhamel 則是一貫的公式演繹,兩人的感情追逐毫無高潮。到「反派」David Lyons 來到小鎮報復,也拍得異常平淡。怎麼 Lasse Hallström 人越成熟,演繹人情卻越見呆板?

也許跟導演沒有關係,劇情到最後突然來一個變奏,有些人和事的發展出人意料,可是安排上就是眼高手低,教人失笑。還是一句話,《緣來藏不了》是另一齣三毫子言情電影罷了。

Monday 18 February 2013

熱血喪男

《熱血喪男》(Warm Bodies) 安排在情人節檔期上映毫不教人感到意外,但電影本身的內容倒有點出人意表。簡單來說,是喪屍男孩愛上人類少女。再看清楚一點,原來故事脫胎自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殉情記》。不要抱着科學的精神和理性的心態去看,這電影便挺有妙趣。

近年外國有很多以殭屍或喪屍為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前者多搞人鬼戀,後者則以殺戮為主線。《熱血喪男》除了喪屍愛上人外,還有細緻的末日風情。故事說在核爆事故後,很多人變成喪屍,食人為生。人類退守一隅,圍城自保。Julie(Teresa Palmer 飾)跟男朋友 Perry(Dave Franco 飾)等到喪屍出沒的廢墟找補給藥品,遭外出覓食的喪屍 R(Nicholas Hoult 飾)和 M(Rob Corddry 飾)等襲擊。R 一見 Julie 就喜歡上對方,設法保護 Julie 免被其他喪屍吃掉,卻因此觸怒了去掉皮肉性情更兇狠的骷髏喪屍。與此同時,Julie 也對 R 動情,只是她的父親(John Malkovich 飾)是狙擊喪屍的領軍人物。R 遇上 Julie 後,竟漸漸回復人性,這轉變在其他很多的喪屍中也似乎發生了……

這戲總算拍出一點新意,甚至連莎劇也拉進來了。說實話,雖然演員的演出有點兒戲,但 R 隻身犯險,到 Julie 的陽台下對「女神」傾訴真情,倒是充滿力量的一幕,我身旁那位打扮硬朗的女觀眾也忍不住掏出紙手巾拭眼淚。雖然是喪屍片,但整體來說,這戲並不恐怖,那個末世絕境也打造得很現實。

《熱》片選了不少 1980 年代或更早的流行曲,懷舊之餘,也烘製出一點溫暖的氣氛。也許有人期望此片以另類或弔詭手法去談情說愛,如今看來不免失望,但我覺得現在「清清爽爽」已經很不錯了。核事故令人類世界發生劇變,但後來有置諸死地而後生的機緣,「喪男」憑着愛而產生熱血的浪漫,更因此克服了冷酷和仇怨。

真要去發掘什麼特殊意義,可以說喪男收集的黑膠唱片、寶麗萊照相機等東西,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的產物,人類變成喪屍,懂得欣賞這些舊物,但「倖免於難」的卻明知道它們的美好,也不特別願意重新接受。畢竟,這是一齣針對年輕觀眾的電影,就別以「老人家」的眼光去看,不然老早就指着女主角罵,怎麼可以愛上這麼對待自己男朋友的 R?

《熱血喪男》也可以拉到反歧視,提倡不同民族融和等大議題上去。但這些都不是編導最想談的,所以除了給出一堆明顯不過的象徵符號外,便沒有再沒有着力探討下去。

男主角 Nicholas Hoult 有點來頭,13 歲時跟 Hugh Grant 合拍《單身插班生》(About a Boy) 成名。十一年來,一直保持幕前演出。近年看過他有份參演的《單身男人》(A Single Man;暗戀 Colin Firth 的那個年輕人)和《X 特攻:異能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下月公映的《傑克:巨魔獵人》(Jack: The Giant Slayer) 又當男主角。銀幕之下,不久前跟今屆奧斯卡影后大熱門 Jennifer Lawrence 分手。論外型,他這一類該能討(這一代的)小女孩的歡心。演出 R 一角表現尚可,其中一點可以挑剔的是他身為喪屍,一開始身手已經顯得有點靈活。但如上所說,看《熱血喪男》不要那麼理性,放鬆心情,讓 R 那些少年幽默逗樂自己一下,當農曆新年和情人節的小甜點就是。

Thursday 14 February 2013

驚慄大師:希治閣

完這齣電影有一段時間,印象淡了。也可以說,儘管兩名主角演出保持高水準,這不是一齣精彩難忘的電影。《驚慄大師:希治閣》(Hitchcock) 改編自 Stephen Rebello 所著的《Alfred 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Psycho》,不是為驚慄片大師希治閣 (Alfred Hitchcock) 立傳,而是集中講述他拍攝經典作品《觸目驚心》(Psycho) 的前因後果,還有他和老婆 Alma Reville 一段鬥氣的小插曲(不知道真實成分佔多少)。片中希治閣伉儷的戲份可謂分庭抗禮。

《驚慄大師:希治閣》的故事說年屆六十的大導演希治閣(Anthony Hopkins 飾)剛拍罷《奪魂驚魄》(North By Northwest),首映大獲成功,卻有記者問他考慮退休了沒有?這可觸動了大導演的神經。他決意要拍更好的電影,卻苦無題材,最後選上根據真人真事寫成的連環兇案小說《Psycho》為他下一齣電影,但電影公司認為劇情「變態」而否決。希治閣決定自資拍攝,又遇上電檢委員的刁難。希治閣常對電影女主角「動心」,這一次對 Janet Leigh(Scarlett Johansson 飾)間中顯得曖昧,Alma 受不了,逐漸跟另一有婦之夫作家往來密切……

嚴格來說,電影的主線在 Hithcock 和 Alma 的感情關係之上,拍攝《觸目驚心》的波折和「內幕」反而像對劇情的點綴。

說 Hitchcock 對女主角動心,並不是指他真的愛上女主角,而是他希望找到完美的女演員去當他的靈感女神,或是希望通過他的電光幻影去把選上的女演員塑造成他認為最理想的電影女主角。這份執迷讓 Hitchcock 和 Alma 兩人都吃苦頭。

Alma 是編劇兼副導演,才智不下於 Hitchcock,但她甘於當背後的女人。只是這「甘於」其實有所不甘,純粹從劇情所看,到拍攝《觸目驚心》的時候,剛好有人對 Alma 獻殷勤(儘管 Alma 可能也明白對方另有所圖),她便來個順水推舟,看看老公怎麼反應。說《驚》片是帶輕喜劇元素的中/晚年人感情危機言情片,亦不為過。

有關電影,資深影迷倒可能看得雀躍一些。據說希治閣不想觀眾看電影之前知道劇情,着人把市面上的《觸目驚心》原著小說盡量買回來。又提到他是怎麼「得到」電影那首令人毛髮直豎的主題音樂。在電影首映的晚上,他嚴限觀眾準時入場,配合其他的造勢手段,當然還有希氏出色的導演手法,結果《觸》片真的大獲成功。但有心鈎沈的觀眾,未必等到看《驚》片才知道這些。

真的有心拍影壇八卦的話,《觸目驚心》的男主角 Anthony Perkins 是上佳塑材。他的祖輩是 1620 年乘五月花號 (Mayflower) 到美國馬薩諸塞州建立英國殖民地的清教徒前輩移民。在《驚》片中,有暗示英俊而害羞的 Anthony Perkins 是同性戀者。拍《觸目驚心》時,他大約 28 歲。據說到 39 歲他才首次跟女性拍拖。他的名字曾經跟不少男名人扯在一起,包括前蘇聯芭蕾舞王子 Rudolf Nureyev。有說 Jane Fonda 和「性感野貓」Brigitte Bardot 都被 Perkins 拒絕過。他 41 歲時終於「安定」下來,跟攝影師 Berinthia "Berry" Berenson 結婚,很快生了兩名兒子。Perkins 本人在 1992 年因為愛滋病引起的併發症去世,遺孀 Berry Berenson 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坐上美國航空 11 號班機去洛杉磯,不幸遇上阿蓋達恐怖分子劫機,最後航機撞向紐約世貿中心北座,是其中一名 911 罹難者。

都說,真人真事比電影或小說更曲折詭奇。

Wednesday 13 February 2013

巴黎聖騎士

一段時間沒看帶着這麼大無力感離場的電影了。

《巴黎聖騎士》(Holy Motors) 獲不少權威電影雜誌選為 2012 年度十大電影之一,甚至是十佳之首,但我想,有本事把此片一切都看個清楚明白的人不會很多。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影觀眾,我搞不懂很多場戲到底在暗示什麼。幸而這幾年總算看過一些電影,對銀幕上的動靜聲響不至於完全沒有感通,看到一半之後,開始感覺到編導(可能)在說什麼,只是這一丁點的感通不是如那些專業影評人或真正影癡那樣,主動察覺到鏡頭捎來的是什麼致敬場面或聯想意義,而是通過對白和經驗自行併合出來的模糊印象。

看完電影做功課早已成為習慣。上網查找有關《巴》片的資料,發現去年十月號的《Sight & Sound》有幾篇專題文章,其中 David Thompson 寫的那篇《Film of 1000 Faces》選出電影其中六個段落,逐一解說當中的典故或指涉意義。為了讀這文章,在 iTunes 上訂閱了《Sight & Sound》。讀後又發現,原來去年底本地影評人家明在《明報》星期天的副刊已經寫了兩篇有關《巴黎聖騎士》的文章,提及 David Thompson 的文章,也轉述了部份的觀點。不想讀英文,可以考慮訂閱《明報》網上版,再尋出家明的舊文。

我只是個普通的電影消費者,寫不出深刻又學術的評論,談談觀後感便好。

《巴黎聖騎士》由一個撲朔迷離的場面開始:戲院放映默片,觀眾全睡着。有個男人(Denis Lavant 飾)睡醒,在牆上找出暗門,他的手指竟是鑰匙,開鎖後推門,聽到海浪和海鷗的聲音,最後走到戲院的樓座,下面堂座正是那些看默片睡着的觀眾。鏡頭一轉,男人衣冠楚楚出門上班去,家人跟他說再見。男人登上一輛白色長轎車,由女司機 Céline(Édith Scob 飾)開車。觀眾這才知道男人叫 Oscar。這一天,Oscar 有九個預約,車上放好一份份的檔案,Oscar 讀完,在放滿服裝和道具的後座整妝。從早到晚,Oscar 先後化身街頭行乞的跛腳老婦、穿 motion-capture 緊身衣大打北派的動作演員、在《東京部落!》(觀後感)出現過的屎怪、開車送女兒回家的爸爸、講普通話的殺人刀手、戴面罩當街行兇的槍手、在酒店房間垂死的老伯、跟看似舊情人的 Jean(Kylie Minogue 飾)話別的男人。最後,Céline 把 Oscar 送到一個平房住宅區,讓 Oscar 執行當天最後一個任務(在一個猩猩家庭當爸爸/老公),她就開車回廠。到電影末尾,觀眾便發現,Oscar 和 Jean 可能是同事,不少像 Céline 和 Oscar 這樣開長轎車穿梭巴黎大街小巷開工的搭檔都替一家叫「Holy Motors」的公司工作。

有人說 Leos Carax 這齣《巴黎聖騎士》是一部濃縮的電影史,又或是一封調子悲哀給電影的情書。我看到老伯在酒店房間彌留一幕才「醒覺」,然後才邊繼續看邊逐步追溯之後各段與之有關的蛛絲馬跡。

老婦在人來人往的橋上(影癡馬上舉手便說:這不就是 Leos Carax《新橋之戀》的那座橋麼?)沒人理會,但 Oscar 為了這個角色仍得費不少精力去化妝和演繹。電影看來五光十色,卻絕不是簡捷如變魔法般一揮而就的。motion-capture 一段很現代化,但要做到預期的效果,仍得不能完全擺脫人力實施。兩個殺手一個拿刀一個持槍,他們的「受害人」都是 Denis Lavant 扮演,會不會是指演員和角色的關係?垂死老伯和年輕愛人演對手戲,整段對白大有詠嘆光影藝術在人間如大江東去一般的悲哀。Oscar 和 Jean 的對話,加上已成廢墟的百年老牌百貨店,進一步「暗示」電影工業的一些傳統如舊時代般消逝。

電影看得多看得熟的人,例如資深的影評人,看《巴黎聖騎士》該如玩一場兩小時的配對遊戲,彷彿每個片段都別有用心,能想到出處或猜出意象所指,便如打電玩又過一關。舉例說,motion-capture 那段,最後 Oscar 跟女對手來了一場虛擬性愛,轉成電腦動畫,畫面卻極盡挑逗,男女變成像蛇一般,他們尾巴/下肢纏住了,David Thompson 就聯想到《阿凡達》(Avatar) 中外星人交合時的尾部動作。由此他想到電影從業員在一齣又一齣的作品之中,不就是在製造一個又一個的角色/化身 (avatar) 嗎?由此可見,(資深的或扮高深的)影評人熱愛《巴黎聖騎士》,不無原因。

多讀幾篇用字簡練精準的嚴肅分析文章,的確能夠從中多窺《巴》片的一鱗半爪,甚至越發覺得趣味盎然,想再看電影。可是,沒有如此決心的話,就別刻意挑戰自己去看這部戲。

對於《巴黎聖騎士》,我是似懂非懂,但對於男主角 Denis Lavant 的表現,可以十分肯定地說,真的好。

Tuesday 12 February 2013

當總統遇見皇上

罷《當總統遇見皇上》(Hyde Park on Hudson),感覺跟電影的中文譯名一樣──馬虎。除了男主角 Bill Murray 的演出有點欣賞價值,還有電影的佈景做得挺有水準外,其他都乏善可陳。電影片長 94 分鐘,觀影時看了四五次手錶。假如說《虎膽龍威:擇日開戰》(觀後感)爛是因為毫無邏輯,那麼《當總統遇見皇上》就是眼高手低的爛。

故事背景是 1939 年夏天,歐洲大陸戰霾密佈,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英王喬治六世(跟電影《The King's Speech》中 Colin Firth 所扮演的口吃王帝是同一人)和王后(即現任英女王伊莉沙伯二世已故的母親,我輩習慣稱呼為「王太后」)以加拿大君主身份訪問美國,希望在戰事上取得美國的支持。羅斯福總統(Bill Murray 飾)在他位於 Hyde Park 的宅第(實際上是他那愛支配的母親 Sara 的產業)跟英王伉儷會面。同時,羅斯福跟住在附近的遠房表妹 Margaret Suckley(暱稱 Daisy;Laura Linney 飾)發生婚外情。這段關係剛好見證了重要的歷史時刻……

不管是 94 分鐘還是 194 分鐘,英王訪美和總統婚外情沒有太強的聯繫,兩者都有很多值得發揮的題材,編導把它們套在一起,已經失敗了一半。《當》片妄想兩者兼得,結果兩面同失。

香港的中文片名叫「當總統遇見皇上」,很可能電影公司或翻譯的先生認為,英文片名是美國總統和英王會面的地點,這便該是電影的焦點。然而看過電影,就知道故事似乎側重於美國總統和遠房表妹的一段婚外戀。他們搭上的地點也便英文片名所指在 Hudson 的 Hyde Park。這麼看來,中文片名翻得不甚對題了。

電影中的英王伉儷有點插科打諢,王后更是「神神化化」,最愛在跟王上獨處的時候說主人家的種種八卦和壞話。至於羅斯福和表妹的一段情,編導也太貪心了,幾乎想將一切有關的重點人物和背景都一網打盡。羅斯福的妻子 Eleanor 和羅斯福私人秘書兼秘密情人之一 Marguerite LeHand(暱稱 Missy)都登場了。羅斯福另一情婦 Lucy Mercer Rutherfurd 以及 Eleanor 在揭發羅斯福與 Lucy 的婚外關係後搭上的同性密友 Lorena Hickok 也在對白中提及了。假如連 Earl Miller(曾當 Eleanor 的護衛,據說也跟 Eleanor 來往了好多年)也扯進去,便更豐富了。問題是電影才 94 分鐘,怎麼塞得下這麼多枝節?不知底蘊的看得一頭霧水,熟知歷史的又嫌故事支離破碎。

看完戲,上網翻查了一些資料,羅斯福和 Margaret Suckley 的關係其實並不最豐富多彩,他和老婆 Eleanor 的關係,或是 Eleanor 本人的感情生活,以及她知道丈夫在外面拈花惹草後怎麼改變自己的生活,都更有看頭,更具戲劇元素。也許,編導一開始選擇 Margaret Suckley 的故事已經輸了一半。

片中大部份演員表現還不錯,最搶鏡頭的當然是 Bill Murray,扮演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統(三度連任,在位十二年,第四屆任期開始不久因病去世),演出挺細膩。他上次廣受讚譽的《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也有着這份風度。也許是他的外表教人低估了他表演的功力。可惜,劇本有缺陷,他再會演,也無法挽救劇本的不濟。

Monday 11 February 2013

鬼靈精怪大酒店

定於聖誕檔期在香港公映的《鬼靈精怪大酒店》(Hotel Transylvania) 調到農曆新年檔期,安排更合理。一來是合家歡題材,二來不跟《吸血新世紀》系列電影的大結局重複題材,三來故事內容也對應今年緊接在農曆新年之後的情人節。

吸血殭屍德古拉伯爵在老家不毛之地蓋了一家大酒店,好讓其他「魔怪」可以不受人類打擾,安心度假。這一年是其女兒 118 歲成年的大日子,德古拉決定在酒店為女兒舉行盛大的生日會,冷不防一個人類小伙子闖進了酒店,更跟德古拉的女兒一見鍾情……

電影沒有炮製恐怖驚慄,而是徹頭徹尾的一齣卡通喜劇,一眾魑魅魍魎的造型和性格更是十分可愛。故事沒有一味胡鬧搞笑,反而有點教人思考的地方,例如談父女關係,寫父母對子女成長的矛盾心態、擔憂。到人類少年闖入大酒店,就談「怪異」和「正常」的分別,儘管人鬼殊途,最後卻是真愛無敵。

《鬼靈精怪大酒店》的節奏很快,片長 90 分鐘,沒有冷場,適合節日合家歡去。我看 3D 英語版,立體特效水平不錯,但戲票索價一百多元是太貴了,看 2D 片本就足夠,只是放映 2D 版本的戲院不多,放映 2D 英語版的更少。說實話,看 3D 電影時,一旦投入其中,反而不會太注意那些立體特效,真的值得花錢去看的 3D 電影也實在不多。

Saturday 9 February 2013

虎膽龍威:擇日開戰

談《虎膽龍威:擇日開戰》(A Good Day to Die Hard) 可以好費勁,也可以好簡單。我選擇後者。

基本上,看這齣戲不用帶腦袋,從頭到尾 99 分鐘,八成時間是動作場面,不僅子彈橫飛,還有多樣重型武器,觀眾不禁懷疑俄羅斯是不是陷入無政府狀態了。這是《虎膽龍威》系列電影的第五集,看過頭三集,戰場分別在摩天樓、飛機場、地下鐵。這次去到莫斯科和切爾諾貝爾。有趣的是,俄國的保安警衛如同隱形。

故事說 John(Bruce Willis 飾)跟兒子 Jack(Jai Courtney 飾)關係疏離,幾年未見,同僚告之 Jack 在莫斯科犯事被抓,John 隻身飛到俄國救人。原來 Jack 是中情局特工,奉命救出手握指證意圖販賣鈾元素的候任國防局長的污點證人(Sebastian Koch 飾),John 突然現身,破壞了策劃數年的計畫,同時令父子兩人身陷險境……

女人在戲中形同花瓶,戲份最多的俄國嬌娃也只是個聽從指揮的傻女。Bruce Willis 和 Jai Courtney 真的是打不死。但一輪又一輪的追逐和大爆炸,觀眾幾乎無暇去思考情節原來有多誇張失實。動作戲把兩個男主角拍得如同超人,唸對白的文戲也好不了多少。候任國防局長跟污點證人反目,但手上沒有證據,為什麼還要勞師動眾上法院提堂?Jack 的任務出狀況,後援部隊竟然沒有應變計畫,讓 Jack 自生自滅,有夠離譜。到最後的忠奸難分,也寫得十分兒戲。

抱着享受官能刺激的信念買票去看就好了。

兩個男主角沒有太多發揮演技的機會(也不好說到底他們的演技如何)。Bruce Willis 快六十歲了,仍然賣命演出,今年之後還有《義勇群英:毒蛇反擊戰》(G.I. Joe: Retaliation)、《猛火爆 2》(Red 2) 和仍在趕拍的《罪惡城 2》(Sin City: A Dame to Kill For)。Jai Courtney 來自澳洲,不久前在 Tom Cruise 主演的《烈探狙擊》(Jack Reacher) 飾演一個戲份較重的壞蛋角色,身型和身手不錯,演出則不過不失。

昨天才說近年在賀歲檔公映的外語片越來越百無禁忌,這戲也有一兩場突然出現比較血腥的場面。

Thursday 7 February 2013

2012 我的最佳電影演員

去年看過的一百多齣中西電影中,選出下面來自其中三十四齣電影共四十名演員。入圍的各有優點,不作任何「最佳」的評選了。


男配角

(上排,左起)
Jonah Hill《魔球》(Moneyball)
Paul Giamatti《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Ben Kingsley《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Hugo)
Kenneth Branagh《情迷夢露 7 天》(My Week with Marilyn)
Ezra Miller《我兒子是惡魔》(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下排,左起)
Christoph Waltz《躁爸爸狂媽媽》(Carnage)
Émilien Néron《我的插班老師》(Monsieur Lazhar)
Carlo Verdone《戀人歲語》(Manuale d'am3re)
Alan Arkin《AGRO-救參任務》(Argo)
Tom Holland《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


女配角

(上排,左起)
Shailene Woodley《繼承大丈夫》(The Descendants)
Bérénice Bejo《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
Julia Roberts《魔鏡.魔鏡:白雪主公決戰黑心皇后》(Mirror Mirror)
Sophie Nélisse《我的插班老師》(Monsieur Lazhar)
Anne Hathaway《蝙蝠俠:夜神起義》(The Dark Knight Rises)
(下排,左起)
Emily Blunt《時凶獵殺》(Looper)
霍思燕《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
Judi Dench《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Skyfall)
姚晨《搜索》
Anne Hathaway《孤星淚》(Les Misérables)


男主角

(上排,左起)
Jean Dujardin《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
森山未來《草食男の桃花期》(モテキ)
Gary Oldman《諜網謎蹤》(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Michael Fassbender《色辱》(Shame)
張孝全《女朋友 男朋友》
(下排,左起)
香川照之《失匙殺手》(鍵泥棒のメソッド)
François Cluzet《閃亮人生》(Intouchables)
Aksel Hennie《獵頭遊戲》(Hodejegerne)
Milan Peschel《生命的軌跡》(Halt auf freier Strecke)
Jean-Louis Trintignant《愛》(Amour)


女主角

(上排,左起)
Kirsten Dunst《世紀末婚禮》(Melancholia)
Louise Bourgoin《快樂孕記》(Un heureux événement)
Michelle Williams《情迷夢露 7 天》(My Week with Marilyn)
Meryl Streep《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The Iron Lady)
Tilda Swinton《我兒子是惡魔》(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下排,左起)
葉德嫻《桃姐》
湯唯《晚秋》(만추)
Vidya Balan《追擊枕邊謎》(Kahaani)
Naomi Watts《海嘯奇蹟》(The Impossible)
Emmanuelle Riva《愛》(Amour)

Monday 4 February 2013

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

為一齣電影/紀錄片,《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其實平平無奇,純粹是挺真實地記錄在 2007 年 11 月台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安排,十七名當時平均年齡八十一歲的長者為期十三天騎摩托車環繞台灣全島的壯舉。過程沒有太多驚險奇情的場面,所有參與的長者都興致勃勃,堅持不懈,就是他們的努力、背景、情緒令觀眾感動,此外便沒有太多值得好談。

不能否認,老人憶述過去,談自己的家庭,還有他們為了參與和完成這次活動所付出的血汗,都有笑有淚,讓觀眾隨喜隨悲。

導演華天灝拍攝和剪輯的手法平實,著重突顯老人參與的毅力,以響應那次環台的主題,希望大眾能以更正面的態度去看待年紀老化。片名副題「歐兜邁」一詞,我以為是英語 ultimate 一詞的音譯,原來是指 autobike(摩托車)。

上網翻查資料,那次環台行原來有十八男一女參加,其中兩男一女沒有成行,後來補上團員之一張弘道牧道的妻子陳映美女士,組成最終成行的十七人大軍。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包括(年輕時)日治時代警察、(日本)神風特攻隊教官、(台灣)陸軍砲兵、(台灣)陸軍政戰中校,也有制服工廠老闆、省府建設廳人事室主任、書法老師、農民等。其中昔日神風特攻隊教官和台灣的陸軍說起過去,如今「一笑泯恩仇」,或者是制服工廠老闆帶着亡妻遺照環島等,都令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

這班不老騎士十分重視這次活動,對他們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圓夢之旅,更重要的是,他們追求這個夢想時,並沒有理會自己幾歲。

我看這班銀髮族,最感動的不是他們在行程中流過的汗和血,而是他們各自講述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生活。其中當過學校教官的譚德玉爺爺在國共內戰時是國民黨士兵,當時隨部隊「退戰」到台灣,知道家人遇難,或從此與其他親人分隔海峽兩岸,事隔半個世紀,每次回憶往事,或逢大節日念及逝者,總是悲從中來。對這班老人來說,鄉土和親人還是他們人中生最為重視的。另一方面,這班追夢長者大都豁達知命,整個行程都樂在其中。《不老騎士》最好看的,就是這些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