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3 January 2011

讓子彈飛

認真寫《讓子彈飛》,不是一篇文章或一個晚上就足夠,何況這只是業餘的、自娛的無償作業。

《讓子彈飛》值得談、值得思考的東西不少,但千頭萬緒,大概像《告白》那樣,隨便寫下一些觀後感便好了。

電影今天在香港正式公映,但上個週末在不少電影院優先放映了幾十場作推介。我選了影藝戲院,除了時間配合外,也是因為影藝從從灣仔搬到牛頭角後一直沒去看過。映室的設備有點舊,但地方還算整潔。

本片改編自四川作家馬識途長篇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光看名字,馬識途像識途老馬,《夜譚十記》讓人想起意大利作家薄伽丘 (Giovanni Boccaccio) 的名著《十日譚》(The Decameron)。在《十》中,薄伽丘狠諷教會的黑暗腐敗,在死後更遭起棺鞭屍泄憤。如今《讓子彈飛》賣個滿堂紅,連帶原著小說也銷情走俏。不少人看完《讓子彈飛》,也在議論,各自認為故事的背景、情節、場面、角色等的設定都含有針砭甚至鞭撻歷史和時弊之意。但願今天盛世中華,大家(暗自)慶幸《讓》片錄得了超過六億的票房收入,沒給有關「當局」查封,台前幕後宣傳、慶功,各顯風騷之際,不會風向驟變,參與過的都落得跟薄伽丘差不多的下場。

說回電影,改編不只姜文一人,他有一個編劇小組。《讓子彈飛》片長 132 分鐘,從開場馬拉的列車給山賊打出後飛了一會兒的子彈射得車翻人仰開始,一直保持爽快的節奏,情節推演明快,唸白速度奇高(相較於大部份香港台灣的電影而言)。那些借古諷今的設計或意味不多說,反正這篇《子彈解密》說得頭頭是道。如我一樣,自問中國(近代)歷史知識貧乏,或者閣下是在試場寫下最後一個字後決心忘記便記不起的浪漫派,進場之前,可以參考一下。

我看戲,真的是看戲,很少邊看邊想到底這一場戲或這個角色代表什麼,有什麼象徵。在那一刻想到、感應到,而完場後仍然記得的話,便會在這裏記一筆。所以我寫的不是影評,是觀後感。看我從《迷失某地》(Somewhere) 想到《圓舞》去就可知一二了。

說回《讓》片,三個目前華語電影圈中演技屬第一級的男演員聯手擔綱,戲份和發揮機會也算頗平均,都演得好,但葛優的表現生猛一點,周潤發的明星光芒最大,姜文的風度和氣質略為突出一些。女演員以劉嘉玲周韻戲份最多。兩人都表現不錯。至於在片中飾演跟隨姜文的那一班山賊,以最早「陣亡」的張默(老六)較為香港人熟悉。他是大陸「皇帝小生」張國立的兒子,前陣子名字曾經跟緋聞不少的葉璇拉在一起。其餘的邵兵廖凡杜奕衡危笑等,都不熟悉,但連同姜文在內,這幫山賊應該在開拍前都努力鍛煉過。其他演員方面,名氣最響的該算(我從沒喜歡過的)陳坤胡軍,還有前陣子在《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一度讓我誤認作黃秋生的光頭大眼的姚櫓。另外,姜文的弟弟姜武也演出了武舉人一角。翻查資料,才記得原來他演過《洗澡》。這些演員都表現得很到位。最後,不能不提的是馮小剛在開場時「捨命」客串了一場。

《讓子彈飛》在國內、國外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多方面的社會現象解讀,而且大多是比較嚴肅的,在國產片中很罕見。全片之中,性格最堪玩味的始終是山賊王張牧之(張麻子)。他本有理想(軍人出身,立志改革國家),後來時不我予,落草為寇(似乎是個草莽英雄),幹掉湯師爺(馮小剛)到鵝城原想撈一大筆,碰上了土豪黃四郎(周潤發)又彷彿變(回)了一個為民請命的革命者。最後,張牧之到底是成功了還是沒有?他革了命,卻還沒有建設出一個健全的鵝城(社會),同伴就都離開了,統統向上海浦東出發。那是續集的場景還是另有社會隱喻,看倌自行分析好了。

從前不看國產片,是因為不完全接受內地的生活文化或社會風貌的話,《讓子彈飛》完全沒有這些衝突。去看子彈怎麼飛一會兒,倒也值得。

2 comments:

  1. 這兒已有影碟賣了,周圍都是。我在書店看了一會,好像很好看的樣子。

    ReplyDelete
  2. 同意這戲不能以一兩篇就可以概括到整個電影的內容,此外這戲雖好但還有很多可以改動的地方,當中拍攝鏡頭和特技是需磬執執。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