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7 January 2011

大路之歌

年來,香港電影資料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辦「修復經典」影展,放映一些拷貝經過重新整理、修復的經典老電影。2011 年初選了印度電影大師 Satyajit Ray 的「阿培三部曲」三齣電影《大路之歌》《大河之路》《大樹之歌》,通過主角阿培 (Apu) 從小到大的遭遇,描寫及反映印度社會和人倫親疏的種種面貌。三齣電影各映一場,我只選看了第一集《大路之歌》(Pather Panchali;পথের পাঁচালী)。

這是 1955 年的作品,也是 Satyajit Ray 首次執導之作。故事捕捉了低下層生活的面貌,講述在印度某村落中一個沒落家庭的生活。父親有文學素養,沒有穩定的工作。母親擔起家中大小事務。家中育有一對姊弟,年老的姑母也寄住家裏。後來父親離家謀事,一別數月,期間姐姐意外得病,感染了傷寒。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不但破舊的房子受到嚴重損壞,連女兒也病死了。父親賺了錢,回到家裏,卻發現自己回來太晚。最後,父親帶着妻子和兒子 Apu 搬到另一處繼續生活。

《大路之歌》改編自同名小說,是一齣充滿人道主義和寫實主義的電影。影片中有不少對比手法和意象,加上詩意細膩的拍攝手法,使之成為傑作。很多看似平淡的情節,實則簡約有力地點出了當時社會上最明顯的問題:階級差距。豐衣足食與捉襟見肘,盡見於阿培一家和鄰居生活上的對比,像糖販子來叫賣,阿培和姐姐沒錢,只能跟着糖販子走,最後來到水邊,看到自己的倒影,彷彿說明糖果這些奢侈品不切實際。後來姊弟到鄰居家裏玩,姐姐看着鄰居女孩的父親買的珠飾品玩意,又分吃着鄰居買的糕點,通過孩子的互動寫出了對物質的渴求和階級的分野。

另一幕讓我留下較深刻印象的是家裏生活條件日差,母親不想再供養年邁的姑母。某天本來已經搬到其他親戚處的姑母疑被趕出,回到阿培家,母親還是硬起心腸不讓姑母留下。油盡燈枯的老姑母喝下了最後一口水,蹣跚走到房子外面一棵樹下,就在那裏死去。小姊弟在外面玩耍後回家,發現老姑母的屍體,卻不知道老人已死。就這樣,死亡赤裸裸地衝到小孩的門面上去。

Satyajit Ray 本身可謂家學淵源、書香世代,培養出對文學、藝術的品味,但他成長的條件也不是特別優厚。因緣際會,看過意大利寫實主義名導第昔加 (Vittorio De Sica) 的《單車竊賊》(Ladri di biciclette;我也很喜歡這作品)後深受啟發,處子作《大路之歌》同樣處處可見深厚的人文關懷。《大路之歌》一拍三年,因為資金不足,續拍續停,也沒法聘用有經驗的團隊。然而,影片從技法到選題都深刻而富詩意,體現了 Satyajit Ray 的才華。

1 comment:

  1. hey, 右邊的連結, 不能顯示我的最新post喎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