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7 April 2011

呃錢帝國

過去的星期天讀《明報》副刊,有兩三篇關於《呃錢帝國》(Inside Job) 的文章。有人說,今年奧斯卡把最佳紀錄片頒給了《呃錢帝國》是「勇氣和公義的表現」。也有人說,美國最具威力的三大武器(軍事、金融、電影),在《呃錢帝國》裏,其中兩大武器聯手出擊,「挾着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榮譽,詐騙全世界」。當天下午,我抱着看新聞特輯的心情,去看了此片。

面對剛好相反的論點,確實有少許一頭霧水。對於財經、金融,我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完全沒有資格作評論。回到 2008 年,很多人遭金融海嘯的滔天惡浪打個遍體鱗傷,甚至(險遭)滅頂的時候,我卻把握了機會,通過在銀行開設的綜合理財賬戶,首次投身股海,並買賣少量的幾種外幣,賺得蠅頭小利。又當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一個不勞而小獲的捷徑欲沾沾自喜之際,一個突如其來的噩耗剛好把大半年下來賺得的錢一筆勾消。巧合得玄乎其玄。最後一批在 2008、09 年時買下的股票,於去年中在獲利的情況下賣掉了。從此,手上的投資衍生工具,就是非供款不可的強積金和每月自願供款的綜合基金。

講了一大堆,無非想說明,不是投資大戶或專家,也不諳投資之道。《呃錢帝國》談的政圈官僚和財經界的種種亂象,看着看着,有一半是似懂非懂,有一半像工餘進修。一個個(也許不全都是)變臉或看來厚顏的官員和經濟教員,越看越麻木。至於那些複雜的金融投資「衍生工具」──例如「債務擔保證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把次按貸款轉化成證券,售予廣大市民,教人把(血汗)錢投資於未必有能力償還的房地產債券身上──看完只有目瞪口呆。對於那些研發出如此離奇資產挪移漁利大法的「才俊」,感到佩服又齒冷。

作為一齣紀錄片,《呃錢帝國》可列於資訊「爆炸」的一類。在 Matt Damon 不徐不疾、間中溫文的旁白之下,身兼編、導的 Charles Ferguson 談了好幾個問題,像有關金融產品的資訊不清晰、負責買賣的金融機構不盡甚至不負道德責任、政經界任人唯親等。但我想不少觀眾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些「大鱷、才俊」撈得的驚人收入和他們應該感到羞恥的豪奢揮霍。

對於造成金融海嘯的多樣問題,電影沒有提出什麼明顯的解決方案。製作人成功地讓觀眾看到在很多環節上監管不力,而情況至今一樣。但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原因嗎?我是金融門外漢,無力分析問題。是否如一些作者所言,印鈔是元兇?

資金泛濫也好,猛印鈔票也好,道德淪落也好,有沒有看《呃錢帝國》,我也自知不可能在這個世代賺大錢的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