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8 February 2014

千里伴我尋

為《千里伴我尋》(Philomena) 有份角逐今屆奧斯卡的最佳電影和女主角等主要獎項,所以就是時間很緊張,還是把握機會在過年時去看了優先場。電影挺好看,Stephen Fears 拍得乾淨利落,帶點英式文藝的味道。但要爭奪最佳影片獎,恐怕不論對手是誰,而是沒有什麼冠軍相。

本片改編自 Martin Sixsmith 的同名小說,講述一個愛爾蘭婦人尋找她年輕時未婚懷孕產下、失散了半個世紀的兒子的故事。電影篇幅不長才 99 分鐘,除了 Philomena Lee 跟兒子失散和老來尋親的故事外,還交代了作者 Martin Sixsmith 的一些個人背景資料,可見劇本內容挺緊湊的。一方面這些資料都寫得言簡意賅,交代清晰;另一方面,兩者卻有點貎合神離,這麼近卻那麼遠,飾演 Mark Sixsmith 和 Philomena Lee 的 Steve Coogan 和 Judi Dench 儘管都演出優異,卻就是沒能在產生很強烈的化學作用,進一步加強影片的劇力和可觀性。

故事從原來任職記者、後轉任英國政府某內閣大臣新聞秘書的 Martin(Steve Coogan 飾)因為政治風波而丟了差事說起。Martin 為人有點衝動、莾撞,掛冠而去讓他由自大變得有點自卑。事業前景未明,偶然知道 Philomena(Judi Dench 飾)尋找散失半個世紀的兒子的事,便想到借此轉型,寫所謂「人情味」的故事。跟老太太調查兒子的下落,Martin 一方面揭發真相種種令人意外和難過的地方,另一方面從老太太的故事和為人重新省視自己⋯⋯

觀眾初看本片,難免會以為 Martin 就是 Philomena 失散的兒子。兩人真的沒有半點親屬關係。當調查轉進較後的階段,揭發母子分別後終生無法再見,原來是有人從中作梗,觀眾固然難過,同時又引進電影其中一個副題:宗教。歐美不少文藝作品以宗教和宗教組織的黑暗一面為題,《千里伴我尋》中的修道院不見得陰森恐怖,但導致 Philomena 等多名苦主畢生蒙受骨肉分離之苦的壞人卻是打着慈善名號的苦修者,深具人性的黑暗和諷刺。

Judi Dench 憑本片角逐奧斯卡影后,演出揮灑自如,Philomena 時常「老懵懂」,間中豁達幹練,還有在尋親路上的各種掙扎,都演繹得恰到好處。Steve Coogan 演技不錯,本片兼任監製,自然格外戮力,但碰上「老薑」,偶然顯得戰戰兢兢,高下可見。教人意外的是其他配角,不分老幼,包括飾演 Philomena 親生兒子的大小演員,幾乎全都恰如其分,很難得。

《千里伴我尋》從題材、製作到編導演陣容,都屬小品格局,不容易在頒獎禮突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