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 October 2014

黃金時代

「…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但又是多麽寂寞的黃金時代呀!別人的黃金時代是舒展着翅膀過的,而我的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從此我又想到了別的,什麽事來到我這裏就不對了,也不是時候了。對於自己的平安,顯然是有些不慣,所以又愛這平安,又怕這平安。」1936 年 11 月 19 日,蕭紅在日本寫給蕭軍的第二十九封信

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片長達 179 分鐘,是一桌夠吃一整個晚上的視覺盛宴。主角蕭紅生於大時代,編導盡力把她所有的愛情和文學創作上的失落都呈現在觀眾的眼前。鏡頭隨着飾演蕭紅的湯唯從哈爾濱開始,走過北京、青島、上海、武漢、重慶和香港。對於不熟悉蕭紅或中國現代文學(傳統上,指 1917-1949 年發表的作品)的觀眾來說,多個文化人在銀幕上「現身說法」,解說蕭紅的人生和那個大時代的點滴,資料豐富,甚至應接不暇。

蕭紅最著名的兩本小說,《生死場》得到魯迅的幫助在上海出版,《呼蘭河傳》(1999 年《亞洲周刊》評選 20 世紀中文小說 100 強,《呼蘭河傳》排名第九位)在香港寫成。《黃金時代》的選景、美工和攝影的水平很高,着力把民國時期的印象,以及蕭氏作品中濃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呈現出來。

《黃金時代》主要講述蕭紅十多年的寫作生涯,重要的角色有近二十人,大部份是作家和文化人物,包括魯迅、丁玲、梅志等。電影的上半部比較精彩,節奏明快一些。到了下半部,上演蕭紅人生一幕又一幕的悲劇。也許,導演想以蕭紅的生命軌跡來反映一個時代,甚至民族的悲哀。但故事太着重蕭紅的人生悲劇,越看越覺得有點煽情。

蕭紅的悲劇命運不止是親人緣薄、情路坎坷,她還生了兩個孩子,第一個甫誕下便送了人,第二個電影取用了白朗的憶述版本,大膽地暗示被蕭紅自己殺了。有人批評,《黃金時代》努力展示蕭紅的人生,彷彿在消費蕭紅(或者飾演蕭紅的湯唯)。湯唯很努力,演出也有水準,但前段演活潑的少女,眉宇之間的憂鬱顯得過於早熟。在後段湯唯是演開了,有內心戲,但不斷的悲劇情節教人看得有點累。

片中大部份角色常在編導敘事中突然跳出來,對着鏡頭解說故事的背景或作資料補遺。整齣電影雙線並行,一面是歷史的真實,另一面是故事的虛構。這樣可以讓觀眾對劇情思考更多,同時把不同角度的史料融入電影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蕭紅跟蕭軍(馮紹峰飾)分手,轉投端木蕻良(朱亞文飾)的一段。

《黃》片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看完卻有空洞的感覺,因為大部份角色也沒有鮮明的個性。主角蕭紅除了悲劇命運外,電影也把她神話化了。故事牽涉到國民黨和共產黨的鬥爭,部份情節語焉不詳,看看有份投資的公司,不免惹人遐想。

看《黃金時代》之前,不免會問,到底「黃金時代」是指什麼?「黃金時代」出自於蕭紅東渡日本時寫給蕭軍的一封信。很多人對於「黃金時代」有不同的詮釋。從電影所見,蕭紅旅居日本,經濟拮据,孤獨生活,她給蕭軍寫信,不無反諷地說,那真是一個美好的時刻,在幾無照顧的情況下竟然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的干預,雖喜亦悲,所以她憂鬱、不安。若以世俗的眼光去詮釋「黃金時代」,儘管在日本時是蕭紅創作的黃金時代,但也許她最懷念的是在哈爾濱跟蕭軍相親相愛的日子,沒有第三者,縱然困苦,但二人相濡以沬,那段時光真也稱得上是蕭紅生命的黃金時代。

蕭軍是《黃金時代》另一個重要的角色。他能文能武,跟魯迅關係好,在延安跟毛澤東、周恩來見過面,在文壇、政壇都有影響力。蕭軍的《延安日記》側面記錄了當時的動盪政局、人物。之後的《東北日軍/蕭軍日記補遺》是重要的補遺資料。馮紹峰演過西楚霸王,去年主演電視劇《蘭陵王》大紅,在劇中他愛國、深情,這次演蕭軍也很不錯。

最後一提,《黃金時代》中提及蕭紅跟蕭軍曾經有不少書信往來。最近蕭軍後人把保存下來二蕭的舊箋交給了香港某出版社(就是出版《延安日記》和《東北日軍/蕭軍日記補遺》的同一家),快將印行出版。看完電影,有心勾沉史料,值得細讀,可能比聽什麼本地文化評論員的講座更有意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