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1 November 2011

孖展風雲

諸年初的金像獎最佳紀錄片《呃錢帝國》(Inside Job觀後感),對行外人或不常接觸金融業務的人來說,《孖展風雲》(Margin Call) 無疑易看得多。話雖如此,也不是什麼都看得透徹明白,但這倒沒有影響觀影興致。

據說《孖》片是低成本製作,全片只拍了 17 天,導演 J.C. Chandor 更是首次編寫和導演長片的新人,但影片卻吸引到大批有名氣的演員接拍。故事說 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前夕,風險管理員 Eric(Stanley Tucci 飾)意識到公司將陷入巨大危機,卻「剛好」遭解雇,飭令馬上離職。他把資料交給下屬 Peter(Zachary Quinto 飾)跟進。理工科出身的 Peter 接手後發現事態嚴重,迅速通知同是初級分析員的 Seth(Penn Badgley 飾)、交易部高層 Will(Paul Bettany 飾)和主管 Sam(Kevin Spacey 飾),再「驚動」金融事務專員 Sarah(Demi Moore 飾)、處事狠辣的高層 Jared(Simon Baker 飾)和企業總裁 John(Jeremy Irons 飾),夤夜開閉門會議商討對策……

翻查資料,相信明眼人大概看出《孖》片以雷曼事件為背景,連 Jeremy Irons 飾演的總裁的姓氏 Tuld 也跟雷曼總裁 Richard Ruld 的姓氏發音接近。至於故事圍繞一家金融機構倒台前夕,公司要員商討如何保住公司,還是要散戶陪葬,甚至拖垮全球金融市場,一切更是呼之欲出。

J.C. Chandor 寫出這樣的一個劇本,不是因為他出身金融業,而是他父親在大型證券行工作幾十年,家裏的朋友也多來自金融界。剛「出櫃」的 Zachary Quinto 兼任影片監製,指多位影星願意接拍是因為喜歡劇本。說實話,劇本並不完美,尤其是結局,消弭危機彷彿輕而易舉,甚至有點交代不詳。但在一些細節上,編劇花過心思,例如總裁乘直升機從天而降,高高在上,喝紅酒,啖牛排,偉論多多;年輕分析員年賺 25 萬美元,其實乳臭未乾,未通人事世情,名牌西裝和黑皮鞋卻配一雙白色襪子等等。

片中每個演員都算有自己的發揮空間,老牌演員 Kevin Spacey 和 Jeremy Irons 最具魅力。Stanley Tucci 和 Paul Bettany 不慍不火。在香港知名度日高的 Simon Baker 也有氣勢,沒有被比下去。年華老去的 Demi Moore 表現一般,但仍有一點明星光彩。兩個初級分析員 Zachary Quinto 和 Penn Badgley 表現合格,但未見特色。還值得一提的是在片末客串演出 Sam 老婆的 Mary McDonnell,是資深舞台劇演員,曾經分別提名金像獎女配角和女主角。

老實說,沒在金融風暴受過什麼重傷(強積金和自己買的基金產品當然無法倖免),所以看此片沒有太大感觸,反而對片中的一些辦公室政治和手段留下較深刻的印象。例如一開場金融機構大裁員,屬「人頭落地」式,剛通知當事人,收拾個人物品時,電腦、手機等也馬上中斷(這場戲拍得緊湊)。然後要「處理」危機,更是「破釜沈舟」式,以重賞收買「死士」,絕不手軟。到一切看似大局既定,操縱一切的高層鬆一口氣,繼續「置身事外」,表面上更論功行賞,其實所有事情依舊,歷史繼續循環,新人很可能只為重蹈舊人覆轍。

另一幕印象較深刻的是 Eric 被裁後在外流連了一天一夜,回到家門,看見奉命來找他回去的 Will,告訴對方自己原是工程師,曾經建過一道大橋。這個建橋的比喻在《呃錢帝國》中也有人提過。今時今日,不必是本科出身,但懂得設計或運用財技賺大錢,就是「有本事」的人。計算出巨大損失的初級分析員 Peter 也是工程師,但他因為薪酬吸引而進金融機構工作。老闆問他履歷,Peter 說只要懂得把弄數字就成。他舊上司努力建橋,替受惠的兩地居民每年節省 1531 年的交通時間,收入卻遠比不上當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員。後來 Eric 為了錢,也願意「合作」,以時薪近 18 萬美元在辦公室呆一個工作天。離婚後要付大筆贍養費的 Sam,就是不認同老闆的所作所為,但為了錢,卻還是合作了。也許,在金融行業可能比其他行業更為突出,但現在我們的社會,的確因為錢而產生了許多不道德的現象。

1 comment:

  1. Yes! I was impressed by its portrayal of office politics too. The hierarchy, the compromise for playing in this bloody game because of $$$... VOILA! How deja vu.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