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3 April 2010

HKIFF 2010 之 21:求之不得

於寶萊塢電影,我的初體驗不是去年的奧斯卡大贏家《一百萬零一夜》(Slumdog Millionaire),而是十多年前打零工時替一些電影頻道翻譯過一些印度片的字幕。當時只覺得搞笑,男主角在逃亡的危急關頭,突然回憶起昔日跟情人的浪漫時光,然後就來七八分鐘五光十色的歌舞,男女主角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近年在電影節再看寶萊塢電影,心態不同,就是故事不完全對胃口,但會欣賞它的製作。這齣《求之不得》(Pyaasa) 是寶萊塢影史上的經典之作。既然已經打開印度電影的興趣之門,就要看些名作,觀摩一下。

《求之不得》片長 145 分鐘,越後越精彩,影片展示的層次也越多越高。電影的英文片名作 Thirst 或 The Thirsty One,大概就是電影的題旨──渴求。在《求》片中,詩人 Vijay 渴求得到賞識和認同、窮人渴求溫飽、女人渴求安穩富足的生活或愛情、富人渴求更多的財富。人人都有所渴求,渴求卻可以導致到不同程度的悲劇。

本片的歌舞不是一味熱鬧快活,只管讓觀眾忘憂去愁,而是提到印度社會的貧窮狀況、人性的醜陋,甚至文化界的虛偽。印象較深刻的歌舞有兩場,都不是大型歡快的:其一是跳舞女郎想照顧哭個不停的孩子,但為了生計不能停下,最後邊跳邊哭,這場戲我想起了第昔加 (Vittorio De Sica) 的《單車竊賊》(Ladri di biciclette; 1948);其二是出版社老闆(即他舊情人的丈夫)在家中搞派對,男主角被召去當僕人,聽見名詩人唸詩,自己又唸一首情詩,雖讓賓客動容,可一唸完,大家便若無其事,冷淡處之。

到電影的下半部,大家以為詩人(男主角)死了,作品洛陽紙貴,潦倒詩人突然變成天才,更滿街「朋友」。一向疏遠他的親兄弟更為了利益而跟他「斷絕關係」。儘管詩人最後得到了民眾的認同,終於成名,但一次「死去」讓他徹底重生,看破世情,把執著和渴求都放下,寧願跟有情人離開。這部分拍得有條不紊,一氣呵成,到最後把電影推上了道德哲學的層次。

《求》片拍於 1957 年,由 Guru Dutt 自導、自演,但他演 Vijay 不是每一場都演得好。至於兩個女主角,我喜歡演妓女 Gulabo 的 Waheeda Rehman 多一點,就嫌演「拜金」舊情人 Meena 的 Mala Sinha 不夠「狠」。

關於印度影壇教父 Guru Dutt,網誌作者 Agnes 看電影以外,又到圖書館借書研習,正在寫一系列資料翔實的文章(Guru Dutt 系列按此閱讀),看完眼界大開。

2 comments:

  1. Wordy, 謝謝你看我的拙文. 時間匆忙, 寫得並不算怎樣.

    關於Guru Dutt的演技, 其實他本人根本沒打算演戲. 永遠都是物色不到人選、演員撞期, 最後還是由自己親身上陣.

    Mala Sinha當時是新人, 演技未夠道行是正常的.(我會日後在blog詳談) 反而演出版商丈夫的Rehman, 幾個側面表情已充分顯示他的陰險: 知道妻子未忘舊愛, 故意勞役詩人來損他的面子.

    ReplyDelete
  2. 願意花時間看書再把重點寫下,已經是很大的心思了。

    對,漏了說 Rehman,他真的不錯,而且他對白中常夾雜英語,也是側寫階級之別。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