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4 September 2014

意大利電影節:費里尼外傳

不要看一齣傳記電影,最主要是看對於劇本主角有沒有興趣。剛看的《黃金時代》是這樣,上星期在意大利電影節看的《費里尼外傳》(Che strano chiamarsi Federico) 也一樣。

《費里尼外傳》由意大利的老牌導演 Ettore Scola (1931-) 編劇和執導。他年幼時給視力不佳的爺爺讀漫畫報,從而認識 Federico Fellini 的名字。後來 Scola 也加入同一家雜誌社。當時 Fellini 已經走紅編劇界,然後 Scola 也入行寫劇本、當導演。Scola 跟 Fellini 畢生亦師亦友,但風格卻迥異。由 Scola 來回顧 Fellini,應該挺有看頭的。影片的拍攝手法有別於其他大部分的名人傳記片。對於外國人或不熟悉 Fellini 的觀眾來說,後半部比前半部容易理解和有趣味。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 在 1939 年春天搬到羅馬,到《Marc’Aurelio》這本非常受歡迎的雙周刊寫諷刺幽默的文章和畫漫畫。他一生共執導 19 齣劇情長片,憑《大路》(La Strada; 1956)、《卡比莉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 1957)、《8½》(Otto e Mezzo, 1963) 和《阿瑪珂德》(Amarcord; 1974) 四次獲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93 年再獲奧斯卡頒發一枚終生成就獎。但在他的作品中,比較認真地看完的只有在康城電影節拿了金棕櫚獎的《露滴牡丹開》(觀後感)。

《費》片由一條虛浮的主線牽連,從 Federico Fellini 從老家到羅馬在雜誌社打工開始,一直講到他離世為止。編導採用了偽紀錄片的手法拍攝,在著名的羅馬影城 Cinecittà 五號攝影棚內,將老片段和新拍或再拍的戲份互相重疊;許多段落像散文詩,並由擔任旁白的演員交代背景,將回憶和歷史串連起來,也是編導 Scola 跟 Fellini 半世紀友情一個帶點魔幻色彩的紀念篇。

我說,前半部較難明白,是因為對那一段意大利歷史不熟悉,加上電影的中英文字幕似乎都無法好好重構 Fellini 和 Scola 在《Marc’Aurelio》雜誌寫的文章的幽默色彩,實在有點一頭霧水。轉到下半部,較多插入 Fellini 的舊作,多了 Scola 對 Fellini 的第一手回憶,時代背景也比較接近,才看得投入。

同是有關導演的傳記片,比較喜歡手法局部相似的《我行我導:木下惠介物語》(觀後感)。原惠一加入大量的木下惠介舊作片段,將之印證並推演名導昔年的生活經歷和創作背景。對於不熟悉主角的觀眾來說,自然比較容易理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