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April 2012

10+10

十名台灣新舊導演各拍五分鐘短片,加在一起構成了這齣《10+10》。前陣子在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過,現在則於某電影院作特別放映。去看的那一場,邀請了其中一名導演沈尚可在放映完畢後跟觀眾見面。因為趕着去另一家電影院看下一場戲,沒有參加。在電影的官方網站,也有不少關於各齣短片的資訊,包括簡短的導演訪談。

是大雜薈,也有精有粗,比較喜歡王童的《謝神》、陳玉勳的《海馬洗頭》、陳國富的《初登場》、張作驥的《1949 穿過黑暗的火花》、鄭有傑的《潛規則》和鍾孟宏的《回音》。

王童的《謝神》打頭陣,寫台灣人愛拜神的傳統文化,手法搞笑,故事完整。比較之下,吳念真的《有家小店叫永久》雖然滲出一絲溫暖,表達手法卻略嫌傳統、平淡。侯孝賢的《黃金之弦》壓軸,談民生和親情,雖有舒淇助陣,但欠神采,讓人感到有點失望。

有幾齣短片包含了較刺激的元素,例如懸疑、科幻,甚至暴力血腥。陳玉勳的《海馬洗頭》讓人想起《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富黑色幽默,儘管看了一半,大概也可以猜到結局,但實在應該讚賞編、導、製、演的心思。陳國富的《初登場》借來了鄧麗君,懷舊又詭異,剛好陳玉勳在《初》片中也客串演出場務一角。侯季然的《小夜曲》挺有情懷,雖然手法略為花巧,但大概讓觀眾對《綠島小夜曲》和該是最初的演唱人紀露霞參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鍾孟宏的《回音》是另一齣故事比較完整的短片,沒想到鍾孟宏有這麼狠的一面。戴立忍在《回》片的演出比他所執導的短片《Key》的表現要好。

另有幾齣製作規模相當大的。張作驥拍過一些帶點魔幻現實色彩劇情片,這次執導《1949 穿過黑暗的火花》卻槍林彈雨,是一個在當地經歷了國共金門血戰的啞女的故事。片子仍帶一點夢幻氣息,卻當然沒有半點童話色彩了。朱延平的《無國籍公民》以社會問題(國共內戰泰緬遺族的無證人士)為背景,製作也相當浩大,但藝術感不夠純淨。

談社會現狀的,以鄭有傑的《潛規則》較富趣味。近年,受中國大陸的龐大市場引力所影響,華語電影圈催生了所謂的「合拍片」。《潛》片針對這個現象,幽了銀幕上下的人一默。戴立忍的《Key》似乎想通過桂綸鎂在電梯大堂的見聞來點出如今疏離又互不信任的人際關係,只是結局彷彿畫蛇添足,教人猜想女主角在大堂流連背後是不是還有什麼動機,一下子將前面所經營的沖淡了不少。

有幾齣言情味道較重。沈尚可的《到站停車》最初描述一個照顧老弱的有禮公車女司機,後來就因為她的「規行矩步」,竟然釀成了流血意外。王小棣的《釋放》先以默片和有聲片來對比城鄉的差距,後半筆鋒一轉,工作能力出眾的城市女郎剛洗完澡,驚覺房間裏來了一個神志有點遲緩的鄉下男生。這短片的編導是太貪心了。楊雅喆的《唱歌男孩》寫一個思想限制嚴重的時代。蕭雅全的《有一好沒二好》則說面對生活問題(的取捨)態度。陳駿霖的《256 巷 14 號 5 樓之 1》借一個荒謬的場景去說愛情彷彿步進桎梏的處境。

有三齣短片則帶紀錄片成份。魏德聖在去年帶《賽德克‧巴萊》參加威尼斯電影節,趁機為本身是牧師的男主角林慶台拍了一條短片,是他對上帝的禱告,提及他拍攝《賽》片的心情,以及《賽》片對他所屬部族和他本人日後事工的意義。鄭文堂的《老人與我》則把去年發生在台灣鄉間的一宗老人出走並失救的新聞以戲劇化的手法表達出來。何蔚庭的《100》純粹拍攝一個百歲老人每天長途步行去信箱取信的經過。

還有一齣沒談,也可能是最感到失望的,是張艾嘉改編自呂政達散文的《諸神的黃昏》,講述社工和死囚的相處,社工在行刑後給死者父母寫了一封信。《諸》是手法最賣弄的一齣。

香港有明星,但台灣的新生代演員的實力不容忽視。演出《到站停車》的謝欣穎,參演了兩齣短片(《潛規則》演不修篇幅的美術指導,《唱歌男孩》演沒有怎麼出鏡的打學生男教師)氣質有幾分像日本男星小田切讓吳中天,比老爸寇世勳長得好看的寇家瑞(《釋放》中脫光光的鄉下小子),《唱歌男孩》的兩個「小」演員李冠毅丘芹銓,表現比很多香港的年輕演員優勝。

總的來說,《10+10》還是有趣的,故事內容多元化,製作也挺認真。回顧近年的香港電影圈,就覺得相同的構思,在香港較難有作為。就是真的實行了,暫時來說,不容易在創作上超過台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