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 March 2015

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

無疑問,《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Selma) 給奧斯卡冷待了,只獲得最佳電影和最佳歌曲兩項提名。在我看來,此片的男主角 (David Oyelowo)、導演 (Ava DuVernay) 和攝影都不錯。然而,這並不是說《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是特別好的電影。

先說好的,這戲不是人物傳奇電影。編導以 1965 年 Martin Luther King, Jr. 發動由塞爾瑪 (Selma) 到蒙哥馬利 (Montgomery) 的遊行為主題,目的是爭取黑人順利登記成為選民。《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更像是以戲劇手法記錄那次運動的影片。《馬》片沒有傳記片常有的土氣,而是通過運動和它的背後來觀察民運和抗爭。

不好的是影片中的 Martin Luther King Jr. 沒有太多領袖魅力,觀眾也就失去了很多的想像空間。電影中的 Martin Luther King, Jr. 能說會道,但在下決定和推行工作時,卻顯得拖泥帶水。我不熟悉那一段美國歷史,看電影前也沒有先讀什麼背景資料,到完場打出字幕時,看到畫面和文字介紹,才知道不少配角(也就是 Martin Luther King, Jr. 身邊的人)都有來歷。可是,編導沒有非常深入地描寫他們和 King 的背景和心路歷程。在片中,Martin Luther King, Jr. 這個角色(和主演的 David Oyelowo)只有公開演說時才顯得鮮明飽滿。然而,那大概是重覆演繹真實的歷史罷了。

換個角度,這戲的正反角色充滿典型色彩,一看便知道忠奸和立場,最明顯的莫如飾演 George Wallace 的 Tim Roth。由此可見,導演挺重視劇戲效果。

經過雨傘運動後,再看《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自然發現不少細節,例如警察濫用暴力、政府的拖延手段、雙方利用媒體的力量、示威者堅持和平遊行表達訴求的精神,都是那麼相似。

故事發生在美國南部的阿拉巴馬州 (Alabama),時為 1960 年代中,當地的種族主義高漲,黑人飽受剝削。看《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後第二天,去看了同樣以阿拉巴馬州為背景,改編自 1960 年出版的小說電影《怪屋疑雲》(To Kill a Mockingbird),是個有趣的比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